回覆列表
  • 1 # 大國之巔

    這兩個外族統治王朝的主要區別只有一點,是否接納、融入漢文化,成為華夏的一分子。元朝沒有,清朝有,清朝吸取了元朝的經驗,所以清朝享國時間長得多。

    南宋滅亡後,元朝在中原大地的統治延續了僅僅97年,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元朝的短命,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就是沒能完全容納入漢文化,最終被漢人(蒙古人口中的南人)推翻。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將漢文化作為分支的朝代,唯一一個對漢文化沒興趣的朝代。

    元朝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蒙古帝國仍將發家的漠北地區,作為他們的首腦機關,而大元只是他們的一隅。在大元統治的大片中原土地上,漢人和漢文化只是一個枝葉,還存在著其他的民族、文化和宗教。

    元朝統治者採取的是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共治國家的方式,他們對藏傳佛教興趣濃厚,對儒家毫無興趣。他們對漢字、華夏禮儀、典章服飾興趣缺乏,也對農業生產採取了放任的態度,這與華夏所有封建王朝,對農耕大力推行的態度完全不同。

    元朝統治者不喜歡農耕,反而對商業貿易很推崇。雖然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實行了"漢法",但隨著他人亡政息,並沒有被後代完全推行下去。草原文化對於他們來說是根本之重,農業文化對於他們來說是枝葉。   

    元朝的海外貿易高度發達,福建的泉州成為亞洲最大的貿易港。在蒙古人面前,過去長期存在於人們腦中,儒家治國的漢文化等概念被徹底拋棄,他們不避皇帝"諱",因為他們是高度自信的"馬上民族"。

    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堂堂儒家竟然跟乞丐成了難兄難弟的末流。

    同時,在元朝中期之後,皇帝很短命,平均在位1.85年,元宗室內部鬥爭激烈。他們搞了很多不平等、不合理的政策,最終導致民間積壓的怒火和不滿爆發,釀成元末農民起義大勢。

    影視劇中的察罕帖木兒形象

    在元末風雲變幻之際,察罕帖木兒(金庸小說裡趙敏她爹)、孛羅帖木兒這兩員統帥在擊退紅巾軍後,立刻開始爭奪山西和河北。察罕帖木兒收復山東後持功勞自大不滿,被刺身亡。

    而另一名立有大功的統帥李思齊,在擊破紅巾軍後擁兵陝西,觀望天下大勢。察罕帖木兒的兒子擴廓帖木兒(王保保)進攻數次,都不得以破,最終李思齊降大明。

    元朝在最關鍵時期,卻出現有功統帥不斷爭功、觀望形勢等事情,說明他們自己人都厭倦元朝上層統治者,最終因內訌過多,又遇上戰略高手朱元璋,良將徐達、猛將常遇春等在中國歷史上都排得上號的皇帝、大將,又怎能不迅速敗亡?

  • 2 # 山裡的土豆

    元朝,是由蒙古族所建立的王朝。

    亡國的判斷標準: 是文明。 文明包含了語言、文字、信仰、習俗等諸多要素,判斷一個國家是否亡國,就是看其所傳承的文明是否為另一個文明所取代。漢代秦、唐代隋,都只是統治者的更迭,並未影響中華文明的延續和發展。 元朝為草原文明。 元朝從建立至結束,始終都有草原文明的強勢存在,並未走入傳統中原王朝的正軌。 首先從“正統”這一法理來講,元朝是成吉思汗所創立的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在元之前,蒙古族從未從屬於華夏文明,在蒙古貴族心目中,元朝是以往蒙古帝國的延續,“元”這個名稱只是為了鞏固統治需要,在蒙古人內部,真正的稱呼是“拖雷汗國”。 從統治表現來看,元朝“四等人制”這一政治文化,將原漢族政權的人民看做是被征服的物件,而非王朝的

    清朝在十九世紀中葉遭受了巨大的破壞,在30年的時間裡你看到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起義(太平天國起義)和鴉片戰爭之一,似乎到1861年,當咸豐皇帝成為第一位皇帝清朝進入中國後年輕時,就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看到北京被解僱,清朝應該已經解散了,但它已經持續了50多年。

    我認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這個王朝的體系非常強大,並不僅僅是簡單地崩潰。中國朝代的總體政治體系更接近現代官僚體制,甚至與同期的歐洲相比也是如此。選擇官員的方式是開放的,鼓勵社會流動。這個制度大多是公民購買的,太平軍確實不是被清軍打敗,而是因為當地計程車紳(受過良好教育的農民)組織了多個民兵團體,並且做了大部分的辛勤工作。這反映了清朝仍然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援,或者至少是傳統的王朝體系。

    2.清朝的內部團結是強大的:因為清朝本質上是一個少數派政府,他們總是清楚自己的潛在弱點,這就是為什麼他們通常和蒙古貴族一樣非常團結,所以他們並沒有因內部權力圈引發的崩潰而遭受損失。

    3.他們的確嘗試去適應:清朝並沒有考慮適應,到了19世紀90年代,他們看起來像一支擁有戰艦和現代軍隊的現代軍隊。他們試圖開始翻譯外國作品,並將學生送到國外等等。一些第一批鐵路和現代化基礎設施建成後,最終實施起來太慢,並受到其自身複雜系統的限制。並且他們(正確的)理解所需要的激進的根本變化可能會毀滅王朝。事實上,當他們最終屈服於1905年的科舉結束並作出了最徹底的改變時,他們不久之後就開始敬酒了。

    4.慈禧:對於清末的這一段,慈禧太后幾乎統治了所有這一切,她一直被清後的歷史學家和公眾的看法所玷汙,但她也是政治博弈大師她對球場的鐵腕可能會幫助清廷延續一段時間。

  • 3 # 適之8

    有人獻策:讓讀書人有上升的通道(科舉) ,人農民有田耕,遂有近300年江山。

    這也是天意:氣數!

  • 4 # 隨珠和壁

    清的存續比元長有以下幾點:

    1 人沒有嚴格等級劃分。滿族有專享政策。

    2 開科取士,開創參與國家管理空間。

    3 遏制地方豪強,中央政令暢通。

  • 5 # 花近高樓1

    滿清和蒙元除了都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這一點相同外,其他的沒有可比性。

    自1279年崖山之敗,到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蒙古人統治了89年。曾經不可一世的蒙元帝國為什麼在短短几十年內就分崩離析,其中有下列幾點不能忽視。

    第一是頻繁的皇位更迭,元世祖忽必烈統治了15年,元惠宗妥歡帖木兒(元順帝)做了35年皇帝,在剩下的39年時間裡,蒙元政權竟然出現了九個皇帝,頻繁的皇位更迭,造成皇族內鬥不止,甚至出現了八歲的天順帝上臺不到一年就離奇失蹤的咄咄怪事。

    蒙元皇帝登基後,都處心積慮的試圖保住皇位,根本無暇顧及國家的管理,整個國家都處於無人管理的散漫狀態。

    這種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對普通百姓來說絕對是個災難,沒有了皇權對貴族官僚的約束,造成了吏治敗壞,大小官僚對普通百姓瘋狂盤剝,民怨沸騰,農民起義層出不窮,統治者不去追索問題的本質,卻對普通百姓大開殺戒,從而激起百姓和官僚之間更多的仇恨。

    第二個原因是蒙元官僚素質偏低,蒙元在他們統治的幾十年中,只進行了16次科舉考試,錄取了1139名進士,其中漢人只有500多人,而當時全華人口將近9000萬,蒙元的科舉取仕只是象徵性的,他們任用官僚是任人唯親,而不是任人唯賢。

    大多數蒙古官僚都是文盲,馬可波羅來到中國,語言不通沒影響他官運亨通,很多人質疑《馬可波羅遊記》的真實性,認為他不可能受到皇帝的寵信。但在元朝沒有什麼不可能。

    第三就是蒙元皇族拒絕漢化,元朝11個皇帝中除了元文宗提倡能做幾首歪詩外,其餘的皇帝根本不認識漢字。在宮中他們也只使用蒙古語向漢人發號施令。

    皇族、官僚與普通百姓脫節,把自己當成主人,普通百姓只是隨意驅使的奴隸。階級等級的固化,讓普通百姓怨聲載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農民起義不可避免的發生了,僅憑皇族貴族的力量根本無力彈壓,在耗盡了蒙元帝國所有的精英後,曾經不可一世的蒙元貴族又只能回草原放羊去了。

    滿清能夠長治久安,首先是皇族接受漢文化,皇太極沒有入主中原,但他的書法造詣不低,不但比蒙元皇帝好許多,就是朱明王朝的皇帝也沒有幾個能及得上他。

    滿清其他幾個皇帝的漢文化水平也很高,以至於清帝遜位時,皇族中已經沒有人使用滿文了。

    滿清統治中原260多年,只有九次皇權更迭,如果不是清末慈禧太后弄權,這個數字還要低一些。

    另外滿清科舉取士的開明程度,歷史上僅次於北宋,大批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透過科舉步入仕途,參與帝國的管理,正是由於他們的存在,有效的化解了統治者和普通百姓的矛盾。

  • 6 # 漢水丹輝

    忽必烈建立元朝後 各地實行種族等級制 對漢民族採取高壓手段 政治腐敗 苛捐雜稅沉重 黃河連年決堤 導致災民顛沛流離 元朝未年 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 白蓮教紅巾軍將領劉福通 郭子興 朱元璋 張士誠 陳友諒等農民起義聯合推翻元朝 最終明太祖朱元璋一統華夏 建立大明王朝!清朝進入中原 吸取元明教訓 分化漢族抵抗力量 為鞏固統治 實行滿漢一體的民族策略 恢復漢科舉制 減免農民賦稅 穩固了清王朝的統治基礎!

  • 7 # 無語言樂

    元朝做為蒙古族統治下的政權,在建國初,整合金國,西夏,大理,南宋,過程中,帶有更多草原部落的政治基因,將國民分列四等。

    開國初,沒有推行科舉,無法更廣泛的籠絡人才,而且做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在元朝統治的百年間變更頻繁,上層建築始終沒有形成穩定的長效的延續性的合力。對待漢民族的文化政治經驗,缺少主動的學習和借鑑。

    加之元末災禍,黃河氾濫,在饑荒中更能激起民變,導致武裝起義不斷,災禍成為加速滅亡的催化劑!

    清朝入主中原後,從統治者最高層延續了明朝的政治生態,開科舉,建內閣,廣泛吸收漢族精英階層參與政治活動,加上康熙這樣的有強烈建功立業慾望的君主統治,逐步穩固了中央集權,並且六十一年長期在位,使建國理念和權利執行形成慣性延續,而沒有像元朝那樣,皇帝不斷更迭,帶來的朝局內部鬆散!這就是清朝得以延續更長的主因!

  • 8 # 小老虎155476815

    很簡單,蒙古人排擠外族不主動融入外族,把國家只是當成蒙古人自己的國家。而滿人卻是主動融入漢族,建立滿漢共同的國家。

  • 9 # 絕塵的時光

    元朝和清朝一個是蒙古族一個是滿族,均非漢族。其實在他們統治時期,漢族人都不服,都認為是異族,中國有句古話叫“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並且漢族對外來民族的入侵都有過反抗,但是為什麼元朝很快就滅亡了,而清朝卻能統治數百年,這裡面有幾個原因:

    一、元朝打天下厲害,治理天下欠缺。清朝能打天下,同時能很好地治理天下。

    1、蒙古人在馬上得天下,鐵騎橫掃亞歐大陸,攻城掠地,驍勇善戰,說白了打仗是厲害,然而卻不會治理天下。蒙古人統一中原後,不學漢文化,仍然沿用蒙古草原上的那一套管理方式,把人分為三六九等,漢人相當於奴隸,並且他們只知道放馬牧羊,不懂漢朝農事勞作。還有蒙古人統一中原後對不啟用以漢族人來治理漢族人的方法,導致各地民怨沸騰,亂象四起,極力壓制漢族人,這樣只會適得其反,走向滅亡。

    2、反觀滿族人在統治中原就遠強於蒙古人,清朝建立後,極力學習漢文化,尊孔聖人並且編纂《四庫全書》,大力重用漢族官員,以漢治漢。因為他們懂得只有學習先進的漢文化才能治理好江山。同時清朝建立後,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國家體制,使清朝能夠穩固江山。

    二、元朝與清朝入主中原時百姓的態度不同。

    元朝進入中原時,主要是透過武力滅了金國,然後以敵人的姿態滅了南宋,逼死了宋帝,逼死了宋朝十多萬將領,這在當時的百姓心裡是敵人入侵,無法接受。而清朝入主中原時,明朝已經亡了,崇禎皇帝已死,清政府是打著為大明報仇的旗號進來的,所以更能讓老百姓接受,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要想穩固統治,與百姓的支援是密切相關的。

    三、元朝和清朝的皇位更替制度差別較大。

    元朝自入主中原以來就統治混亂,沒有很好地皇位繼承製度,導致內部鬥爭激烈,政權不穩,幾十年間換了十幾個皇帝,可見鬥爭之激烈,朝廷的不穩直接導致了地方政權的黑暗,百姓在這樣的治理下民不聊生。

    清朝就不同了,對每一個皇位繼承人都有一系列的嚴格規定,除了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之外。但是也很理性的選擇了雍正這位賢明的君主,可以說清朝的皇位繼承製遠高於元朝。

    四、清朝很好地吸取了元朝滅亡的教訓。

    元朝是第一個以少數民族的姿態入主中原的王朝,他們沒有前人借鑑,治理經驗淺薄,遊牧民主並沒有治理中原農耕社會的經驗,再加上不通漢文化,不學漢文化,所以在很多地方會與中原文化相沖突,這是導致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清朝滿族人在統治中原時,很好地吸取了元朝滅亡的教訓,他們努力學習漢文化,以漢治漢,出臺的政策也能很好地與中原文化相銜接,所以能夠歷經幾百年不倒。

    結論:

    總的來說,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就必須“入鄉隨俗”,制定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以百姓為先,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就是清朝與元朝的不同之處。

  • 10 # 粒子596

    因為元朝統治者施政上按蒙古人思維把漢人分成兩大等級,即漢人和南人,而漢人和南人的地位又都低於蒙古人,從而擴大和加劇了階級鬥爭,所以大大縮短了統治時間;而滿清是基本被漢人同化,除了滿清朝庭和老百姓的矛盾之外,民族矛盾被大大削弱,也就削弱了階級矛盾,所以滿清能維持兩百多年的統治,並且還加入了西方勢力的侵略因素,才導至滿清結束。

  • 11 # 歷史正反面

    元朝和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全國性政權,作為少有的非漢族統治,兩者在其治國策略上有一定的相同點,但又有很大的差異性。元朝統治不足百年就滅亡了,而清朝統卻治長達268年之久,為何元、清命運會有如此大的差距?這與他們如何對待漢民族,如何處理民族矛盾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

    元、清共同面對的民族矛盾

    元朝是由來自草原的蒙古族建立的政權,他們先後征服了同時期的西夏、金國和南宋,最後稱霸歐亞大陸;清朝是由來自東北的滿族建立的政權,他以女真人為主體,另外還吸納了部分蒙古人、漢人,共同組成的一個綜合體。無論是蒙古族還是滿族,他們的人數相對於漢人來說都只佔少數,所以如何處理只佔少數人的統治階級與佔多數的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成為了兩個王朝的共同的民族問題。

    王朝初期掌權者對待漢族的態度

    大蒙古帝國締造者成吉思汗曾說過“假如有一天我的子嗣和臣民都住進了用泥土建造的房屋,那就是我所建立的蒙古要滅亡的時候了”,可以看出,這位“射大雕”的“天驕”對漢民族是完全排斥的;而清朝的鼻祖努爾哈赤對待漢族文化又持什麼樣的態度呢?史料記載,他極其憎恨漢族儒生,甚至說過“種種可惡,皆在此輩,遂悉誅之”這樣的話,由此可見,努爾哈赤也是及其不待見漢族人的。

    雖然兩位帝國的先祖在刀光劍雨的戰爭後,征服了漢民族,但他們對於尊孔重儒的漢人文化卻是嗤之以鼻的,不過他們的觀念卻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兩個朝代的後人身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的。

    蒙古族與滿族漢化程度大不同

    1.蒙人的漢化

    蒙古大汗自窩闊臺開始,也開始有了接受漢文化的意識,在漢化契丹貴族耶律楚材的推動下,漢化取得了一些區域性的成就。比如說制定了依據中原王朝的稅收制度“定諸路課稅,酒課驗實息十取一,雜稅三十取一”等,但這只是一個小舉措,後世並沒有延續下去。

    忽必烈是蒙元漢化成就最高的統治者,然而,忽必烈的漢化改革仍然是在繼承蒙古舊制的基礎之上的。很多舊的制度對於政權的發展產生了消極的影響,比如忽裡臺選汗傳統制度,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汗位之爭、元文宗為了帝位毒殺元明宗,皆是這個制度的產物,可以說這一舊制導致了蒙古統治政權的極其不穩定,也為後來蒙古的衰敗埋下了伏筆。

    忽必烈後的很多蒙古大汗都排斥漢文化,他們長期居住在草原地區,蒙古當權者早就將全華人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個等級,這就更加加劇了各民族之間的矛盾衝突,也間接促使了蒙古成為了短命的王朝。

    2.滿族人的漢化

    清朝自皇太極後,皇帝們受漢文化的影響可謂是越來越深。順治帝年幼入關,他已經能說得一口流利的漢語,睿親王多爾袞在主持政事時,沿用自隋唐以來的六部體制,制定禮法,拜謁孔廟,重開科舉等制度,進一步打開了滿族和漢族融合的大門。順治親政後,學習明朝改革清朝政治,將崇儒重道作為基本國策。

    後面的清朝皇帝們對漢文化的親和度可謂是一個比一個高,康熙帝以儒治國,親自拜謁孔廟,重用儒生,重視儒學典籍的編纂。後面的雍正學習漢人的制度可謂爐火純青,不僅創立了軍機處,而且還創立秘密立儲制。乾隆帝的漢文化修養就更不用說了,一生共賦詩四萬多首,除此之外,還命令紀昀等大臣編纂大型叢書典籍《四庫全書》。

    清朝歷代帝王的漢化程度是循序漸近的,他們廢除了很多滿清的舊制,積極地融入到漢文化的廣大懷抱當中。正是因為滿族統治者的相容幷蓄的策略,也很好的平衡了國內漢、滿、蒙、回、藏等民族之間的矛盾,使得國家長期繁榮穩定,即便後來亡國後依然留給後人一個統一的、廣袤的國家領土。

    綜述

    元朝不足百年而亡,清朝卻傳世二百餘年,這其中固然有世界環境等外部因素的干擾,但同作為少數民族的政權,對待漢民族的態度,也直接影響了自身的政權的內部穩定性。元朝輕視漢民族,最後被朱元璋等農民起義軍趕回了草原;而清朝的親漢政策,即便後來八旗軍沒落了,依然有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漢人大臣為其衝鋒陷陣。這就是最明顯的差距所在。

  • 12 # 賢哥讀歷史

    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數民族政權,元朝統治中國為什麼不到百年,而清朝確能夠統治中國三百年呢,眾觀元朝,元朝把統治區域內的各族人民劃分了等級,蒙古人排在第一位,色目人是其他少數民族民族,漢人和南宋遺民,蒙古人是貴族,對其他民族有支配權,低等級的人無法透過努力成為上等人,奴隸永遠是奴隸,就像現在的印度一樣,等級高的人生活無憂無慮,低等級的人生活窘迫,不過印度是宗教國家,所以印度的平民覺得生活就是這樣,而中國自古不是宗教國家,所以就不會像印度平民那樣,在長期的蒙古人的統治下漢族和其他各少數民族的人,並不滿意蒙古人的統治,並且由於元朝皇帝更換頻繁,權力基本都在大臣手中,朝廷內部就有不滿意的大臣,這也給了反對者機會。

    而清朝同樣是少數民族統治,為什麼能統治中國近三百年,清朝同樣也有一些過激的行為,但清朝給了其他民族包括漢族人的晉升機會,其一照前朝一樣實現科舉取士,給了各民族人民機會,其二清朝前期的皇帝普遍長壽,政令可以很好的實施,給了平民百姓繁榮安定的生活,百姓也不會去推翻朝廷。

    所以元朝統治中國不足百年,是因為元朝對各族百姓的劃分,使低等級的百姓只有奴隸身份,永遠沒有翻身的可能,百姓迫不得已,就只好推翻朝廷,令建新的統治者。而清朝在入關時,是康熙大帝,康熙也做了很多有利各族百姓的事蹟,在位時間長,也起到了穩定民心,穩定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前朝百姓也就沒有了反叛之心,清朝才得以延續下去。

  • 13 # 大耳朵的九尾狐

    這個問題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入鄉要隨俗,融不到一個圈子裡那遲早是要散夥的,融入的程度決定了你統治時間的長度。

    元朝入主中原,是中華民族一次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時期,各民族在蒙古武力征服下融為一體,要治理如此龐大的國家單靠武力是不能長久的,元朝統治者有漢化傾向,但漢化並不徹底,蒙古本土派與傾向漢化派一直衝突不斷,沒有一個統一的治國之策,治理天下全靠貴族和地方豪強,中央集權不夠,不能形成自上而下的有力領導,直接導致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加劇,而自身統治又爭鬥不止,沒有能力去化解社會矛盾,最終被趕回到大草原上。

    朱元璋評價元朝時說,元以寬縱失天下,這正是說明元朝統治者無治國之能,整個帝國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理,寬縱的是那些豪強地主,斷送的卻是帝國的統治江山,不到百年就讓階級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民心盡失,自然是從哪裡來就回到哪裡去了。

    而清朝能統治三百年,其最重要的就是清承明制,按照漢人制度治理國家,又善於總結歷代少數民族的治國理政經驗得失,真正讓滿漢民族融為一體,加上康雍乾祖孫三代有效的治國理政,清朝的統治就越發穩固,直到西方列強的入侵才逐漸走向衰亡。

    元朝統治時間短暫而清朝能夠統治時間長久,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帝王的治理能力以及有能力的帝王治理的時間,元朝除了建國的忽比烈有能力且執政時間久一些外,其後繼者大都不長久,有能力的也在鬥爭中死去,最後積重難返,即使最後元順帝統治時間長些,也無法改變局面,同時其本身也是平庸之主,不可能帶領大元走向復興,終於被人民推翻了。

    而清王朝的主政者大多英明,英明的帝王統治的時間也很長久,這樣的天下太平,為後繼者的長治久安打下了良好基礎。清朝立皇儲,非嫡非長,而是選最賢能者,這就避開了漢家王朝嫡長制度,讓有能力的人去治理國家,自然會長久些,這也是清朝三百年的重要原因。

  • 14 # 清者正清

    題主特意提出元清,無非是把這兩個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當成特例來對比的,其實無論是元朝還是清朝,都是以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和漢人朝代沒太大區別,這個制度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意思就是皇帝有雄才大略,國家就政治清明繁榮昌盛,但一旦昏庸無能殘暴不仁,就會政治黑暗,搞得民不聊生,整個國家就跟著遭殃。(其實中國古代都也不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的,除非特別強勢手腕很高明,否則都會受到文官群體和所行慣例約束,這點不展開說了,但總的來說皇帝權利由於沒有明文法律的約束,可大可小,尤其清朝還是中國君主集權達到頂峰的朝代)

    元朝漢化程度並不高,令他們引以為傲的還是自身的遊牧文化,他們才是勝利者,不太會謙虛的向輸家學習。除了幾個打江山的皇帝外,基本沒有特別有才能的明君,守業更比創業難,何況這個馬背上的民族的君主從根本上來說沒把漢人當成自己的子民,即便當了皇帝還是沒多大改變,沒想過讓自己統治的這片土地繁榮昌盛國富民強,縱容收下軍隊對漢人燒殺搶虐,雖名義上為人君,卻和侵略者有幾分相似。

    而清朝幾乎沒有出現過昏君,從小便接受儒家文化教育的皇帝,從除康熙雍正乾隆等幾位比較有能力的皇帝外,其後面的嘉慶咸豐同治等都是可圈可點的,沒有特別昏庸無道特別突出的皇帝。雖然在政治仕途上對漢人不夠公平,但所用的都是漢人的思想和制度,且清朝一直吸取了明朝高賦稅的教訓,即便後期被剝削那麼嚴重,也沒敢輕易增加賦稅。大多數的朝代都是內部造反,但清朝是運氣不好,亡於外患而非內憂,即便後期民族意識覺醒,也是因為外患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導致的豎民族主義的大旗來造反。

    所以,如果沒有鴉片戰爭、八國聯軍等外敵侵入,清朝再存續個一兩百年應該沒什麼問題。

    總結來說就是,他們所行的制度都需要皇帝有較高的治國才能,元朝的皇帝儘管用了漢人的大臣,但從骨子裡瞧不起漢人,不願虛心學習漢文化,莽夫兒子是莽夫!而清朝漢化程度非常高,又異常小心,因為自己是少數民族,所以常常居安思危不敢放縱,皇帝英明神武,整個國家制度就能有效運轉,從而長治久安!

  • 15 # 租來樓春秋

    依我愚見,說到底是文化的作用在立基立國和引領了民眾在走路、在繁榮在發展在昌盛!

    漢民族自以為正統的思想也並非就自大,它自有其民眾接受的一面、承認的一面、和又極力保護的一面!時光給了人們一個選擇,時光也給了人們一個磨合了再磨合、咬合了再咬合的漫漫過程,直到長成個血液裡有、筋骨裡也有的個歷史文化之樹……

    元朝建國之初的民族壓迫政策,再加上其倒行逆施的種種下策,試圖以其威武以其落後來統治發達先進的中原地區……這焉有不敗的理!

    反觀滿清,則柔和溫婉的多了,變制和接受,順應與籠絡……明朝洪承疇的變節就可見一斑啊!思想上的接納就可趨向於體制上的接納啊!

  • 16 # 非孟勿擾

    為何元短清長?這要說到兩個人,忽必烈和康熙。忽必烈漢化是不成功的,而康熙漢化是成功的,所以元短清長。為什麼兩人漢化結果不一樣?因為元建立時,蒙古已建成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所以對漢化不屑一顧。而清起於草莽,自身底子薄,對漢文化沒有驕傲的心態,所以接受了。元和清都是少數人統治多數人。元擔心自己那一點人,一漢化就淹沒在漢文明的汪洋大海里,所以非常矛盾,和漢人始終不是一條心。而滿人也有這擔心,但採取了一個聰明的辦法,讓漢人剃髮易服,從心理和外在兩方面與滿人趨同。當然康熙還採取了很多措施,例如內閣大學士必是滿漢各一人,凡有蔭庇世襲爵位的滿人,不得與漢人爭科舉名額等。這與元朝不讓漢族士大夫參與朝政,形成鮮明對照!總之,得漢族知識分子得天下!古來如此!

  • 17 # 明辨善思

    對於這個問題,網友們站在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分享,說得都有一定道理!

    但是,大眾都忽略了一個道理現象!就是因果報應!

    清朝統治者非常非常重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儒釋道的繼承和弘傳!這是元朝統治者做的不如清朝統治者的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方面!

    我們周圍一切人事物,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還有過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我們的共業所感召的!

    俗語說得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全都報了!

    任何事情,都有運數!都是因緣際會!善招感善,惡招感惡!

    所以,如果深明因果報應道理,就能夠很清楚為何元朝很快就滅亡,清朝卻能夠統治數百年!這些不過是因果報應,緣份不同而已!

  • 18 # 胖寶寶吃不飽

    從秦始皇開始,治理國家就不依靠帝王的才能而是官僚集體的才能了,當然偶然的幾段時間在帝王個人能力加持下官僚集團能力暴增,創造了巨大的成績,但是不代表帝王個人的集權是歷史發展的主流,而是官僚集團,特別是高層官僚集團的集權發展是推動國家發展的基礎。在這個背景下,同為少數民族的蒙古族和滿族都沒有足夠堅實的官僚集團體系,但是清朝進入北京後,對漢族大臣的包容是蒙古族不能比的,所以漢奸的存在是清政府長治久安的基礎……

  • 19 # 不痛就行

    尊師重教、以儒家學派孝治天下,是清朝得以長治久安的前提,但頂盛時期,目空一切,閉關自守,拒現代文明與科技於國門之外,夜郎自大、鼠目寸光、安得不敗乎?憶乾隆大帝,英大使馬革爾尼帶貢物,因商貿問題訪華,最終懾於吾中華鼎盛的文化經濟軍事建築方面的成就,曲膝於滿清皇帝,但直至八國聯軍侵華,火燒圓明園,馬革爾尼帶來的許多近代高科技產品,連包裝都沒開啟!憶古思今,中國若想做到真正的掘起,必須學習日本,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師夷長技而制夷是唯一出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應該為什麼活?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