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小十八

    其實古今的格律是一樣的。所謂有點差別,無非是有的字讀音不一樣而已。讀音不一樣,就延生出平仄不一樣。

    比如杜甫的春雨詩裡的那個黑字,讀he、就是仄。現在讀hei就是平。這樣平仄韻律都就不一樣了。這個對一二年級小學生講清楚就行了,大人都懂的。

  • 2 # 老張335536

    古為今用,詩詞應緊跟時代步伐,請看老夫所寫:

    排律:春。

    有詩為證:

    川江燕舞越黃佻,

    楚漢鶯歌奏紫簫。

    冠病襲身筆恨寫,

    芸毒染肺淚哀澆。

    裙衩隱府花窗隔,

    武警封關病路遙。

    半夏茯苓蘆幾寸,

    醫人敗醬荔千桃。

    紅梅萬朵霞光麗,

    綠麥一川碧葉嬌。

    社稷清清花果布,

    乾坤朗朗肺炎消!

    注:詩中幾味草藥均治肺炎。

  • 3 # 大樹天音

    七律格律與七律新韻,主要是指在保證押韻的依據上有區別。七律格律依據的是古韻平水韻,七律新韻依據的是中華新韻。

    為了更深入更完整的瞭解格律詩,我們在這裡對有關知識,作進一步的擴充套件。律詩一共是八句,偶數句二四六八句,一定保證押韻;奇數句一三五七句,可押韻,可不押韻。首聯為一二句,頷聯為三四句,頸聯為五六句,尾聯為七八句。頷聯與頸聯,一是要保證押韻,二是要保證對仗工整。頷聯與頸聯,在寫作要求上與對聯的寫作要求高度一致。

    只有明確格律詩的正確要求,才能寫出韻律優美和意境優美的律詩來。

  • 4 # 守在河邊的老貓

    弄清“格律”跟“韻腳”再說這個問題。格律包括一首律詩的平仄、對仗、韻腳。韻腳則僅僅是指“押韻”的句子最後一個字是不是在所押的“韻腳”上。還要搞清“平水韻”等古韻跟“新韻”等現代韻部的區別。

    一首詩用平水韻或者新韻的格律,它的平仄、韻腳可能是相同的、因為有些字的發聲在平水韻和新韻中是相同的,這就是有些詩友寫完詩詞後很欣喜的說,我的詩詞是“平水韻、新韻”都通的,其實這是一種巧合。更多的時候可能是不相同的,因為現代普通話跟古代發聲有很多的不同。比如:“時”字在現代是平聲,可是在平水韻中它是仄聲。這就是許多朋友說:古代律絕詩有不合律的,原因就是·他用新韻去檢查古詩的格律當然有不合律的現象。這個問題樓上“老街味道”老師說的已經很詳細了。我這僅僅是一管之見。

  • 5 # 劉黎亭

    活得累不累呀?為了消閒吟幾句詩,先要引經據典,在舊紙堆裡翻騰一陣,看古人怎麼咬文嚼字,琢磨自己該如何發音,然後自以為高明地鸚鵡學舌。這與邯鄲學步有何區別?人還能正常說話嗎?用平水韻寫出的詩詞,主要問題不是在書面文字上,而是在口語朗讀上,除了陰陽怪氣,更令聽者不知所云,啼笑皆非,從中難以獲得任何快感。比如“白日báirì”一詞,誰聽都懂,非要故意斜唸作“拜日bàirì”,讓人兜圈子去猜幹什麼。現在是科技時代,日新月異,生活節奏飛快,誰會浪費時間做這種遊戲?要正確理解古為今用:詩詞格律乃精華,應該繼承發揚,但平水韻是糟粕,必須遺棄廢除。詩詞革新遲早會提上議事日程,人民大眾必將成為詩壇的主人。

  • 6 # 樂遊聞

    七言格律與七言格律新韻有什麼不同?

    答:題主的意思應該就是古體詩與近體詩之間的差別與講究吧?!古近體律詩都比較注重字與字音之間的精準與和諧,講究句子的節奏:抑揚頓挫,也就是平聲仄聲之間的講究。

    古體律詩,句數沒有限制:二言、四言、五言、六、七、八言甚至更多(句數與句字參差不齊)雜言句都有,甚至多達幾十句上百句都行。而近體格律詩,卻有嚴格的要求,一般為四句格律詩與八句格律詩,八句以上稱為排律。七言格律詩的頭兩句為一聯,稱之為首聯,三、四句稱之為頷聯,五六句稱之為頸聯,七八句稱之為尾聯。每首律詩中:奇數句稱之為“出句”,偶數句稱之為“對句”。上下句必須字數一致,對句相對、鄰句相粘、詞性相同:形容詞與形容詞,動詞與動詞,數量詞與數量詞,名詞與名詞相對應。上下兩句的字音(平仄)應該相反,鄰句相粘的道理很簡單:便於變化句型,使句型不單調。

    古體詩詞的用韻,每一首可以只用一個韻,如果是長句,也可以用兩個以上的韻,也可以換韻。而近體詩的每一首中只能押一個韻,即便是幾十句的排律詩句,也只能押一個韻,不允許換別的韻。

    古體格律詩中奇數句,偶數句都可以押韻。而近體格律詩中只能在偶數句上押韻,而且只壓平聲韻,(極少押仄聲韻的),一般認為是首聯押韻為正軌。總的來說吧,古體格律詩相對比較寬鬆點。而近體格律詩卻是規紀多,限制多,對仗講究,要求工整、嚴密。

    初學者,如果想要提高寫作詩詞水平,應當嚴格遵守近體詩格律,完全掌握之後,方能嚴中有活有穩,讀起來:順口悅耳,抑揚頓挫有節奏。關於近體格律詩詞的說法與講究還有很多,由於時間匆忙,就不細述了。本人才疏學淺,不到之處,請給予糾正為謝。

  • 7 # 梧桐樹邊羽

    七律格律與七律新韻有什麼不同?

    這個問題有問題。格律是格式、音律,而音律就包括了平仄、押韻。押韻到了今天就分為押古韻(一般是平水韻)和新韻(中華新韻)。所以這兩者的關係是從屬關係,沒有辦法來進行平行比較。

    題主應該是要問七律新韻和七律古韻的區別。

    他們能稱為“七律”,那就都是必然嚴格遵守平仄格律的作品。即不論七律古韻還是七律新韻,都必須遵守七律格律。

    格律詩分為絕句、律詩、排律。律詩分為七律、五律。七律的格律要求相對來說是比較複雜的,在格式上包括了中二聯對仗,八句四聯,起承轉合,在音律上包括了平仄交替、相對、相粘、押平聲韻。

    而新韻和古韻的區別最主要就是在押韻和句內平仄。

    新韻和古韻的主要不同在哪?古韻將漢字音調分為“陰平、陽平、上、去、入”幾個聲調,陰平陽平合為“平”,所以是“平、上、去、入”四聲標註。在平仄處理中,“平”聲為平,而“上、去、入”則統統歸入仄聲。

    新韻,也就是如今的普通話發音,和古韻發音大致對應如下:一二三四聲分別對應古韻的“陰平、陽平、上、去”,也就是說大致上一二聲的字歸入平聲,三四聲的字歸入仄聲。但是我們就看到,古韻中的入聲字消失了。

    其實並非消失了,而是分流到一二三四聲中去了。如“一”古韻為入聲,今天是一聲,那麼古韻中是仄聲,而新韻中則劃入平聲。

    這就是古韻和新韻的最大的區別,也是初學者學習平仄的最大的難點,就是這些入聲字到底該如何辨別區分。

    而這個區別,勢必影響詩句的平仄劃分。

    我們簡單舉例子,不一定要用成詩。

    比如“清明時節雨紛紛”,新韻平仄為“平平平平仄平平”,按照這個平仄格式來看,這些然不符合平仄格律,這不是一個律句。但是我們如果按古韻來看,“節”字雖然今天發第二聲,可它是個入聲字,所以在古韻中這句詩的平仄為“平平平仄仄平平”,而實際上這就是“一三五不論”情況下的基礎平仄格式“平平仄仄仄平平”的變格。那麼,這句詩就是個律句,是符合平仄格律的。

    這是律詩句內平仄的變化,同時新舊韻的區別在押韻上也很重要。

    因為七律必須遵守格律詩的要求,所以押韻的字必須是平聲字。這個不論新韻寫詩還是古韻寫詩都必須遵守。

    那麼“天高雲重勁風急,一夜寒來雪色齊。”這兩句是否合平仄,是否押韻呢?

    這是我隨口編的,並非引用古詩。

    我們看新韻下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這實際上是一個平起平收,合格律的首句平仄格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而且也是押韻的。

    但是如果用古韻來看呢?“急”、“一”、“雪”、“色”四個字都是入聲字,後面三個對平仄沒有影響,但是“急”字作為入聲字劃入仄聲,整個句子的平仄就不同了。因為七律不能押仄聲韻,所以“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變成了平起仄收的格式“平平仄仄平平仄”的變格,從而會影響後面格律的推導(對、粘),改變整首詩的平仄格式。

    簡而言之,新韻中,“急”和“齊”同屬於“四衣”陽平部,是可以押韻的,而在古韻中,“急”屬於入聲字,是仄聲,兩者不能押韻。“急”字也不能作為任何格律詩的韻腳。

    區別如上,講得有些瑣碎細緻。

    其實就是古今發音在平仄格律中是否能套用的不同,最主要就是入聲字的區別。

  • 8 # 桃之夭夭老牛

    七律格律就是指七律的平仄,押韻,對仗的規則,一般來講,七律平仄有平起仄起兩種,具體平仄百度很容易找到,不囉嗦了。押韻又有首句入韻和首句不入韻兩種。七律以首句入韻為常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韻為常格。押韻現在有兩種,一是以平水韻為標準,一是以中華新韻為標準。對仗一般要求頷聯、頸聯必須對仗,首尾兩聯不對仗。但也有四聯都對的,如杜甫的《登高》。

    題主講的“七律新韻”就是講在平仄、對仗符合格律的基礎上,用新韻押韻,這是可以的,與格律沒有矛盾。新韻只是沒有入聲,按漢語拼音一二兩聲為平,三四兩聲為仄。其實這樣更合理,因為普通話裡沒有入聲了,非要把入聲納入韻律,是不合理的。但是,中國沒有權威部門規定韻譜,新韻也是一種民間機構自發的說法。

    古代有官定韻譜,第一部集大成的韻書,是隋朝陸法言編撰的《切韻》,書成於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分193韻:平聲54韻,上聲51韻,去聲56韻,入聲32韻。唐代初年被定為官韻。

    宋代有《廣韻》共206韻,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字,全稱《大宋重修廣韻》,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陳彭年、邱雍等人奉詔根據前代韻書修訂成的一部韻書。它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官修的韻書。

    《平水韻》是宋淳祐壬子年(1252年),江北平水人劉淵在其所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中,把《廣韻》中同用韻合併,得107韻。同期,山西平水官員金人王文鬱在其《平水新刊韻略》中進一步歸併為106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平水韻》。

    《洪武正韻》是明太祖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樂韶鳳、宋濂等11人奉詔編成的一部官方韻書,共16卷。宋濂作的序文中說,《洪武正韻》“壹以中原雅音為正”。

    《佩文韻府》於清代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開始編纂,成書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由張玉書、陳廷敬、查士升等二十餘人編寫的一本詞典。是在元代陰時夫《韻府群玉》和明代凌稚隆《五車韻瑞》的基礎上增補而成,是清代科舉用的官方韻書。

      雖然中國歷史久經風雲變幻,但韻學的歷史一直沒有終斷過,或是繼承,或是完善,抑或改造,但始終沒有憑空捏造的,都有著本質的聯絡,又有著很大的區別,也許這就是中華詩詞一直輝煌的根源吧。

    但民國以來官方一直沒有釋出韻譜,文革前有一本《詩韻新編》由當時的華東局書記魏文柏題寫書名,但也不是官方的。

    現在網上流傳的《中華新韻》是中華詩詞學會2010年公佈的韻表,有很大的民意基礎,也有一定的權威性,用新韻寫詩的可以用這個標準。

  • 9 # 佛子詩文創作釋出中心

    古韻格律詩,使用古韻,使用古代漢語字詞和古代漢語語法。

    新韻格律詩,使用新韻,使用現代漢語字詞和現代漢語語法。

    1,使用的韻書不同。

    2,使用的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漢字的平仄不同。

    3,使用新韻,按照現代漢語字詞讀音,容易朗讀。

    4,使用古韻,按照古代漢語字詞讀音朗讀,可是你已經不會發古人的讀音了,無法朗讀。

    5,毛澤東是格律詩使用當代語言的典範。

  • 10 # 半坡222

    寫漢語格律詩,不同的音韻體系,同一首詩的文字就不同,格律詩一定要講文字反切(或拼音)音系音韻模式,如入選小學課本的白居易詩池上,你不標列它所使用的切韻音系反切音摸式,你根本不可以區分它是隻有平仄粘對押韻的律詩,還是有平仄粘對押韻和腔體耦聯,利用音韻的各種對立,構建詩的音韻節奏的格律詩,池上,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平仄律是二四位,平仄,仄平,仄平,平仄。韻是切韻音系的灰韻咍韻同用,一等韻陽聲韻,(主音結束音音高音質相同),耦體腔體,所有入聲字四個上下句平入互對,對利用切韻音系平聲音低能延長,入聲短促的音韻特性耦聯腔體(撐,白),不,浮,(藏,一),跡,開,都是平入相對,而詩中的第二第四平仄位全部是上下句清濁對立,娃(清),採(濁),解(清),萍(濁),小(清),蓮(濁),蹤(清)道(濁丿,即,清濁,清濁,清濁,清濁。它就是這樣利用切韻系的古漢語清濁聲態的對立,用四個清濁對立音韻作節奏支點,構建二組清濁音韻對立的瞬間音節型節奏小單元,形成詩的格律節奏,但若果你不懂得逐字按切韻音系列出該詩的文字音韻地位,你根本不知道這詩是帶節奏的(娃,於佳切,蟹攝合口二等韻,平聲佳韻,影母,喉音,清聲,陰聲韻),而不能區分這首詩究竟是律詩還是格律詩,但這首詩如果用現代漢語普通話音韻模式則不成立,為什麼?普通話沒有入聲,不存在詩的平入互對耦聯,普通話沒有發聲態對立的清濁三重對立,所以用清濁的發聲態對立構建瞬間音節型格律詩節奏也不成立,所以,不論漢語的律詩和格律詩,一定要論音韻模式,然後才有韻部分韻四聲單仄可言,才能區分是律詩還是格律詩又或是兩者都不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換的工作是一份比一份差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