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搬不動的小強
-
2 # 四川達州人
縱隊,是解放戰爭時期的特殊編制。每個野戰軍的具體編制也不相同。
以大決戰前為時間點。
中野西北,縱隊一般轄兩或三個旅,旅轄兩或三個團。每的團情況又不一樣,每個縱隊大體五六個團,兵員約一萬,甚至不足。這是有原因的,陝北人少地窮,養不起太多兵。西北野戰軍一直人員最少,解放大西北時一野只有兩個兵團四個軍十來萬,只能派華北野戰軍一個主力兵團去加強。中原野戰軍則是因為躍進大別山後失去後勤補給,鬥爭艱苦。
華野縱隊轄三個師,每師兩三個團,縱隊一般1.5萬左右。少數主力超過2萬。因為淮海戰役的戰果太大,三野後來雖與四野一樣編了四個兵團,每個軍也是四個師。四野入關時只有70多萬,東北軍區還留下30多萬,所以四野的兵力就沒三野多。
東北的縱隊編制又不一樣,大決戰前就有12個主力縱隊,每縱隊均約3萬,多者4萬。大決戰後更嚇人,幾乎都是四四制的大編制,每縱隊轄四師,每師四團。主力縱隊兵員都在四萬五千以上。
情況特殊的兩廣縱隊一直只有三四千人,只相當於大半個旅,甚至不足兩個團。
1949年全國統一整編,旅改師,縱隊改軍。軍師團都是三三制,縱隊正式取消。
-
3 # 八一紅星
縱隊整編為軍之前,人數沒有固定編制,戰鬥力也不相同,為了與蔣軍區分,就把軍級部隊稱之為縱隊,也是四大野戰軍,各自改編編組,在各大野戰軍區域內隨行戰役任務。隨著戰爭的推進,各大野戰軍突破地域進行作戰,為了統一指揮解放軍推翻蔣家王朝,也為了後勤供應的便捷,把各大野戰軍依次改編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野戰軍下轄兵團,兵團下轄軍,軍下轄各編制為三三制。至此與軍同級的“縱隊”才有了基本固定的人數編制!
在解放戰爭期間,縱隊是跟軍差不多的軍事作戰單位,也是解放戰爭時我軍的基本戰役兵團,一般縱隊下轄3個旅,整編之前基本人數大概在2萬人左右,解放戰爭後期,解放軍統一整編,縱隊改軍,旅改師。
縱隊的演進歷史,基本上從抗戰中後期開始說起就夠了。整個抗戰期間,國民政府給到中共軍隊一共就兩個軍級番號:八路軍(後稱第18集團軍)和新四軍。八路軍中是115、120和129三師6旅的編制,新四軍下轄若干支隊(相當於八路軍的團),番號、編制跟軍餉、裝備息息相關,老蔣當時的思路還是要防共、限共,當然在發展實踐中,中共也有自己的法子,那就是大量的獨立團、新*團的編制、以及挺進縱隊、支隊之類臨時性、非常設的番號,這樣也不至於給老蔣興師問罪的藉口,反正都是敵後,只要不問國民政府拿餉,那就大踏步發展唄,所以到抗戰後期,中共已經擁有19塊抗戰根據地,其中尤以山東(陳羅)、蘇北(黃克誠)兵力最優。
抗戰勝利後,黃克誠一封電報“搶佔東北”提醒中央,由此關內十萬共軍出關,當時山東根據地大部連帶陳光、羅榮桓一起出關,黃克誠更是帶領3萬餘人的新四軍三師整個出關。所以當時東北野戰軍的大部分縱隊,是由八路軍山東部分和新四軍三師的師級單位改編而來。
中共當時主要是跟老蔣打運動戰,兩三萬人規模的縱隊,編制介於軍和師之間,指揮靈活,又具備了相當強的戰鬥力,需要集中兵力時,又可由兩三個縱隊組成野戰兵團,因此在解放戰爭初期,縱隊成了各大野戰軍作戰時的基本而且固定的作戰單位,尤其是很多縱隊帶有鮮明的第一任首長的氣質。比較有名的比如陳賡謝富治縱隊、西北野戰軍一縱,中原野戰軍6縱(王近山,李雲龍原型之一),華東野戰軍葉飛的一縱、宋時輪的10縱、許和尚的9縱,到東北野戰軍更是各種嗷嗷叫的縱隊,比如劉震2縱李天佑1縱黃永勝6縱……
49年1月,解放軍整編為一二三四四個野戰軍,各縱隊紛紛整編為軍,由此也產生了第1軍、第38軍、第39軍、第54軍(經過一次合併)、第20軍、第26軍……的種種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