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黑水布衣
-
2 # 新天緣公社WenT
當時蘇聯國力不行,已力不從心,而且歐美國家的態度是,只要不在兩德統一中設定障礙,就答應給蘇聯經濟援助等等條件。
-
3 # 梨城雅士
作為冷戰對峙最前沿,
東西德國,無比重要!
冷戰末期,蘇聯親美,
同時國內改革受挫折,
深陷阿富汗戰爭泥潭,
迫使蘇聯,放棄東德,
放任東西兩德的統一。
從而標誌冷戰的落幕!
-
4 # 梅里的傳說
87年5月28日,蘇聯全民邊防日,西德青年魯斯特駕使著民用小型飛機突破了貌似非常強大的蘇聯防空體系,令人驚訝的出現在莫斯科紅場,震驚了世界,事後蘇國防部長和大批軍隊高官被處罰免職,但當事人魯斯特僅被蘇聯當局輕判了入獄4年!幾個月後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出了一本書《改革與新思維-為我國和平全世界而作》,被世人稱為戈爾巴喬夫新思維,戈因此獲得了1990諾貝爾和平獎!
新思維的中心主題,就是蘇聯準備政經體制改革,結束多年華約與北約的冷戰模式,在新思維的主導下,華約陣營紛紛結束了親蘇模式,波蘭的團結工會瓦文薩,蘇聯前加盟共和國波羅的海三國獨立成功,做為民主德國的領導人昂納克一度曾被陣營老大戈爾巴喬夫指責—思想僵化不主動改革;反觀聯邦德國,歐州最大的經濟體,蘇聯經濟改革需要的頭號財主,蘇聯工業體系改革需要聯邦德國的工業技術,經驗,財政上需要西德馬克的借款!西德是惹不起改革夥伴,東德是僵化的改革的包袱!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魯斯特可以輕判;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能夠成功獨立;東歐鉅變,波蘭親西方的瓦文薩可以當權!東德被西德合併。因為蘇聯當時並不反對…
-
5 # 老虎208626539
這個問題被公知操弄了幾十年,其實,最簡單的事實告訴世界,默克爾是德國統一後,世界最傑出的領導人和政治家,很多人也許還不知道,默克爾是東德出生培育出來的人材,幾十年來,由默克爾政府領導的德國,成為了歐盟的領頭羊,並在世界政治舞臺中心,也成為了舉足輕重具有影響力國家,德國的統一不是西德戰勝東德,也不是東德需要依附西德,而是強大民族精神潛意識的一種融合。用意識形態去解讀一個謎一樣的民族,感覺特別無趣和膚淺,真正的德國精神沒有你們想象的那麼簡單。也許某一年時機成熟,日耳曼人會給世界帶來新的驚喜。
-
6 # 麻辣戰爭
戈爾巴喬夫在蘇聯搞的所謂改革陷入一片混亂,人民非常不滿,使得蘇聯政局動盪,自顧不暇,蘇聯已經無力維持“經互會”組織。
而東西德要求統一的力量非常強大,各政黨和民眾推動統一的呼聲極高,難以阻止。東德政府逐漸失去了對國內政局的控制,大批東德人越過柏林牆逃往西德。
1989年10月18日,東德總統昂納克被迫宣佈因健康原因辭職,東德政府對內政的控制力進一步減弱,各地爆發的遊行示威活動一浪高過一浪。
在當時的蘇聯看來,東德已經保不住,既然早晚保不住,不如現在賣一個好價錢,對西德開出一個足夠高的價碼。
當然,為了換取蘇聯不干涉東西德統一,西德政府也願意不惜血本對蘇聯大出血,以鉅額經濟利益收買蘇聯。首先是蘇聯欠西德的幾百億美元外債一筆勾銷;其次是三十萬蘇軍從東德撤回,幾十億美元搬遷費、安置費西德全部掏;再次,二戰時蘇聯佔領了東普魯士,並和波蘭平分了東普魯士國土,也就是現在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德國正式簽署協議,放棄對東普魯士領土的追索權。
蘇聯對加里寧格勒的佔領這時才完成全部的法律程式。
西德政府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終於換取三十萬蘇軍從東德撤離,東西德迎來統一。
-
7 # 陳皮果子
1990年兩德統一從外部上有三股力量在左右:美國、蘇聯、英法等歐共體國家,其中蘇聯握有絕對的否決權,畢竟蘇聯才是東德的真正屁護者,而且蘇聯在東德駐紮有大規模的軍隊。然而,蘇聯的確答應了兩德統一,但是不是放任,畢竟這是符合當時蘇聯的國家利益的,蘇聯是在拿了西德的貸款和撤軍費用後才允諾兩德統一的。
當時的蘇聯在戈爾巴喬夫的帶領下,嘗試民主化和開放政策試圖走出困境繼續維持蘇聯的存在,然而經濟的困境不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陷入了危機,因此對於當時的蘇聯而言需要的是錢。而剛好此時的西德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有錢地很,同時又有著一個願意為統一而撒錢的金主總理——科爾,這是雙方最後達成協議的經濟利益基礎。
但是,兩德統一的另一個主導方——美國則要求統一後的德國保留在北約,這是蘇聯無法接受的,而西德是受制於美國的。因此科爾要攻破的點還是在於蘇聯,說白了不僅要多給蘇聯錢,還要正確地給,不能給了白給。最後的結果是北約宣告不針對蘇聯,蘇聯多拿了錢,蘇德雙方同意了統一後的德國保留在北約的條件。另外,對於當時深陷政治經濟危機的蘇聯而言,東德在其看來已經沒有以前那麼需要堅持了,畢竟此一時彼一時,現在自身都難保了,因此丟車保帥也是不得已,而且可能真能保住帥,雖然最終蘇聯還是垮了,但不失為一種嘗試。
兩德的統一是極其特殊的歷史環境下的產物,也充分說明了歷史是偶然事件的集合體。當時的兩德雖然關係遠好於現在的北韓和南韓,但是要想統一,其難度一點都不亞於今日的北韓半島,很難想象這個半島在可預見的時間內會統一。
-
8 # Prussia
一九九零年東歐劇變,東西德國合併,當時即將解體的蘇聯已經自身難保、自顧不暇了。所以,蘇聯對兩德的統一隻得睜隻眼閉隻眼。
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於一九九零年十月三日透過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的方式,從而完成了東、西兩個德國的統一。之前的一九九零年三月十八日,東德舉行了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之後東、西德立即展開了統一談判。最後兩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佔領德國的四國(美、英、法、蘇)達成二加四條約,允許統一之後的德國成為完全獨立自主暨擁有主權的國家,四個佔領國的佔領特權即自行終止。兩德統一後繼續留在歐洲經濟共同體(即後來的歐盟),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一九八九年民主德國局勢發生了急劇變化。自同年五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聯邦德國。一九八九年十月初,許多城市相繼爆發了規模不等的示威遊行,要求放寬出國旅行和新聞媒介的限制等。
一九八九年十月十八日,民主德國總統昂納克宣佈辭職。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柏林牆”開放。十一月二十八日,聯邦德國總理科爾提出關於兩個德國實現統一的十點計劃。一九九零年二月十三日至十四日,民主德國總理莫德羅首次訪問聯邦德國。一九九零年三月十八日,民主德華人民議會實行自由選舉,德梅齊埃任總理後,兩德統一的步伐大大加快。一九九零年五月十八日,兩德在波昂簽署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一九九零年八月三十一日,雙方又在柏林簽署了兩德統一條約。一九九零年九月二十四日,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正式退出華約組織。一九九零年十月三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原十四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而改為五個州,併入了聯邦德國,分裂四十多年的兩個德國重新統一。
-
9 # 霧影wy
不能說是放任,這是蘇聯的衰落和西德努力、退讓的結果!
內因兩德本就是一家,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德國的分裂是美蘇爭霸的產物,這種分裂是外力作用的,人民渴望統一。
西德經濟實力強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的繁榮,而且西德給予了東德很多的利好。如此,統一之勢越發不可收拾!隨著兩德關係的緩和,國際環境的變化,兩德在1972年時候簽署了《兩國關係基礎條約》,互設常駐代表機構。80年代,擴建兩國高速公路、放寬東德去西德旅遊條件、開放兩國邊界、建立兩國經濟共同體等舉措。80年代末,兩國分別提出“十點計劃”和“四步方案”,兩德統一被提上日程,人們第一次看到了統一的曙光!
外因80年代末期,蘇聯國內工業、軍事、農業、經濟等方面發展嚴重不平衡,外債高起,國內經濟困難、混亂,入不敷出,改革舉步維艱,經濟即將崩潰,蘇聯處於內外交困中。當時蘇聯的形勢是自身難保,解體已經為期不遠。
戈爾巴喬夫在1988年領導蘇聯後,戰略上放棄了對美國的進攻,對東歐各國儘量採取不干涉內政的政策,放鬆了對東歐衛星國的控制,傾向於西方的戈爾巴喬夫在德國統一問題上不想得罪西方,而且還想以此來緩和與西方的關係,從而獲取西德和西方的經濟援助。所以蘇聯對德國的統一沒有過多的干涉。
德國的努力和退讓德國的統一,蘇聯的態度至關重要。德國為了獲取蘇聯的支援,對蘇聯到期的債務進行延期,與蘇聯進行經濟、安全等多個領域的合作。時任德國總理科爾向蘇聯供應成千上萬噸的生活物資,而且拿出2億德國馬克進行補貼。德國還為向蘇聯提供的總額50億馬克的貸款提供擔保。西德還提出了為蘇聯償還外債,甚至負責其從東德撤軍的費用。多達幾十億美元的經濟援助,蘇聯也就順水推舟了。
德國放棄製造、擁有核武器、生物武器及化學武器,並在三四年內將軍隊裁減至37萬人。統一後的德國需留在北約和歐共體內。
確認德國和波蘭之間的奧得河-尼斯河界線,德國放棄對西里西亞、東波美拉尼亞、但澤和東普魯士的領土要求,將“在已統一的領土以外,沒有任何德國領土尚未加入德國。”寫入德國的憲法。
所以說,正是因為蘇聯的衰落和西德的努力、退讓,才有了德國的統一!
-
10 # 野史也是史
需要明確一下,在兩德統一的問題上,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明確表示不反對。在統一的過程中,美、蘇、英、法四國是沒有做出任何干預,在最後階段與德國簽署了結束權力的條約。在德國是否留在北約的問題上,蘇聯最後在美歐許諾援助的情況下,也放棄了反對。
1945年德國戰敗後,美、蘇、英、法共同佔領德國。1946年,冷戰開始,美英佔領區合併,德國開始了分裂的命運。1949年10月,德國一分為二。
1990年10月3日零時,在柏林帝國大廈前,隨著紅、黃、藍三色聯邦國旗的升起,兩個德國正式統一。結束了二戰後德國分裂45年的歷史。
下面介紹一下兩德統一的簡要過程:
1989年5月,伴隨著奧匈邊界的開放,東德人民透過奧匈邊境逃往西德的人數劇增到4.3萬人。10月,戈爾巴喬夫在東德國慶上呼籲東德實行改革,隨後東柏林、萊比錫均爆發了50萬人的示威遊行。
1989年11月底,西德總理科爾提出兩德統一計劃。1990年1月,東德部長會議主席莫德羅訪問蘇聯,戈爾巴喬夫表示不反對德國統一。2月,兩德與美、蘇、英、法簽訂德國統一的“二加四方案”。
1990年3月,東德舉行人民議院選舉,德國聯盟勝出。5月,兩國簽署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7月,蘇聯在歐美經濟援助的情況下,放棄反對德國加入北約,德國統一的最大外部障礙解決了。
1990年10月3日,明主德國正是加入聯邦德國,德國統一。兩德的統一,是對戰後國際秩序和力量對比的一種改寫。
-
11 # 銘蘇先生
1990年10月3日,東德以東部5個州的名義加入西德,分裂40多年的兩德實現統一。在兩德統一過程中,蘇聯作為華沙條約組織的主導國,並且蘇聯在東德境內擁有15萬駐軍,因此蘇聯在兩德統一中的立場和扮演的角色無疑非常關鍵。東德加入西德,統一後的德國加入北約,蘇聯從東德撤軍,這實際上增強了北約的實力,削弱了華約的實力和蘇聯對東歐的影響力,那麼蘇聯在當時為何還要支援東德和西德統一呢?
第一、兩德統一是大勢所趨,蘇聯無力阻止。20世紀80年代,隨著國際形勢的緩和,西德和東德兩國關係得以發展,兩國採取了開放邊界,共建經濟共同體等舉措,使兩國的聯絡日益密切。1989年,西德總理科爾提出了德國統一的“十點計劃”,使兩德統一逐步提升日程。
(德國總理科爾)
由於二戰後英、法、美、蘇四國對德國實施分割槽佔領,其後在英法美佔領區成立了聯邦德國,在蘇佔區成立了民主德國,因此德國的統一必須要取得以上四個佔領國的同意。根據當時各國的公開表態,美國和法國對德國統一持開放態度,也就是說美法兩國支援德國再次實現統一。英國的撒切爾夫人擔心德國統一以後,實力再次增強,歐洲均衡狀態有可能會被打破,所以對德國統一持反對態度。但是美國和法國都支援德國重新統一,英國最後也就沒有堅持下去。當時蘇聯在東德有15萬駐軍,所以只要蘇聯不同意德國統一,那麼東德和西德要想實現統一還是比較麻煩。
當時蘇聯的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後推行新的改革,緩解同西方國家的對抗,減少對東歐國家的干預和控制,進行核裁軍。面對德國出現統一的問題,戈爾巴喬夫也沒有想到好的辦法應對。根據當時戈爾巴喬夫同法國總統密特朗的談話來看,戈爾巴喬夫傾向於和平過渡路線,讓德華人自己確定發展方向,不會對德國的統一進行軍事幹預,並將德國統一問題看作是歐共體程序中的問題。所以蘇聯在德國統一的趨勢面前,並沒有阻止德國統一。
第二、美國和德國堅持強硬立場,蘇聯步步退讓。雖然蘇聯對德國的統一併未反對,但是蘇聯對德國統一後的政治軍事地位問題從開始一直持反對態度。美國和德國認為德國統一後,繼續留在歐共體和北約內,這是蘇聯不能接受的。蘇聯認為德國統一後,領土上不能駐紮外國軍隊,軍事力量構成要以本國的國防力量為主,不能加入北約,這實際上就是讓德國在北約和華約之間保持中立地位。因為蘇聯清楚,一旦德國實現統一,將使北約、華約和歐洲發生重大變化,北約的軍事政治力量將得以加強,而華約的政治軍事力量將被削弱。
(推倒柏林牆)
但是隨著東德社會政治危機的加深,居民大量外逃,西德積極推進德國統一程序的加快,使德國統一的趨勢不可逆轉,再加上蘇聯推行不切合實際的社會改革,導致蘇聯國內政治經濟形勢日益惡化,這極大的限制了蘇聯對外政策的靈活性,使蘇聯逐步改變了原來一直堅持的立場。最終在雙方的博弈中,美國和德國堅持的方案獲勝,蘇聯不再反對德國統一後加入北約。
第三、蘇聯經濟形勢惡化,急需來自德國的貸款援助。蘇聯由於不切實際的社會改革,蘇聯國內經濟形勢惡化急需來自德國的貸款和經濟援助,因此在1990年5月5日在波昂舉行第一次“2+4”談判時,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就請求德國給予蘇聯200億馬克的貸款。在蘇聯有求於德國貸款援助的情況下,即使蘇聯不同意德國統一後加入北約,蘇聯能夠站得住腳嗎?所以,德國為了能夠說服蘇聯支援兩德早日統一,也對蘇聯打起經濟牌。德國總理科爾決定向蘇聯以優惠的價格供應5.2萬噸牛肉罐頭、5萬噸豬肉、2萬噸黃油、1.5萬噸奶粉和5000噸乳酪。在此之後,德國政府決定為向蘇聯提供的總額50億馬克的貸款提供擔保。
德國對蘇聯的經濟援助,在一定程度上軟化了蘇聯不同意德國統一後加入北約的立場,蘇聯在多個領域同德國開展合。,德國的示好使蘇聯認識到一個統一的德國對蘇聯也沒什麼壞處,如果此時跟德國保持友好的合作關係,那麼對蘇聯來說是有利的。
兩德同英法美蘇“2+4”談判的後期,蘇聯除了經濟形勢的惡化,在政治領域也是風雨飄搖。1990年3月立陶宛、愛沙尼亞宣佈獨立,5月拉脫維亞也宣佈獨立,此時戈爾巴喬夫急需西方國家的支援,而此時美國和西德趁機向蘇聯施壓,戈爾巴喬夫基本上已經接受德國加入北約的條件。
1990年9月12日,英、法、美、蘇四國和兩德外長在莫斯科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德國承諾放棄對現有領土以外的領土的要求,放棄製造、運輸、擁有和控制核武器、生物武器及化學武器,不允許外國在東德領土上駐軍等,由此兩德在分裂40多年後再次實現統一。
2005年6月,因為在德國統一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德國統一委員會向戈爾巴喬夫頒發“阿爾法檢查站”德國統一獎。
綜上,蘇聯在德國統一的過程中本身並沒有打算使用武力阻止德國的統一,但是由於蘇聯作為華約的老大,害怕德國統一後加入北約,壯大了北約的實力,削弱了華約的實力,在德國加入北約這一立場上持反對態度。在各國的博弈過程中,蘇聯的反對最終為蘇聯爭取到有利的經濟援助,當作了蘇聯獲取利益的籌碼。
-
12 # 蜀北一
上世紀90年代,隨著柏林牆的轟然倒塌,德國再次統一!
而事實上,以蘇聯一直以來的強勢之勢,他是不可能對德國的統一不管不顧的!
但在1990年,蘇聯已經是自顧不暇。有這樣一種說法,說美國用“星球大戰”計劃將強大的蘇聯給拖垮,而蘇聯也確實入了這個坑!為了與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進行對抗,蘇聯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太空當中!
到了戈爾巴喬夫執政時期,蘇聯的經濟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計劃經濟體制已經無法支撐起蘇聯龐大的國家機器,為此,戈爾巴喬夫不得不對蘇聯的政治經濟進行全面的改革!
然而他錯誤的改革措施,使得蘇聯國內在思想、政治,經濟方面的持續惡化,最終,蘇聯走向瞭解體的邊緣!在上世紀90年代,以葉利欽為代表的反對派不斷與戈爾巴喬夫爭權奪利,當葉利欽掌握了俄羅斯的最高權力後便公然與蘇共決裂,完全轉向了西方的“自由主義”和“資本主義”。
蘇聯國內政治局勢不斷惡化,蘇共已經失去了對整個國家的控制能力,蘇聯的崩潰和解體已經註定!這時候的蘇聯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已經是自顧不暇的蘇聯根本無暇顧及德國的統一,而東歐鉅變及德國統一又加速了蘇聯的解體!
1990年10月3日,東德西德統一,僅僅是在一年後的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
-
13 # 生說
心有餘而力不足。蘇聯作為曾經與美國比肩的超級大國,大國沙文主義歷來是傳統,如果是鼎盛時期,東西德哪有那麼容易統一。
但此時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已經走入死衚衕,面對西方和平演變,蘇東鉅變,蘇聯內部加盟共和國離心傾向明顯,蘇聯霸權搖搖欲墜。
此時蘇聯已是自顧不暇,無法騰出手阻止聯邦德國與民主德國的合併統一。而德國走向統一也是歷史大勢所趨,事實上之所以被肢解為聯邦德國與民主德國,其背後也是歷史因素疊加冷戰背景下大國博弈的產物。
因為意識形態上的敵對,作為戰敗國的德國被人為分裂,本身就是歷史遺留問題。德國有統一的社會基礎。聯邦德國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援,很快便恢復發展,國力蒸蒸日上。而民主德國實行計劃經濟政策,作為蘇聯的小老弟,受意識形態影響深刻,發展並不見好。柏林牆兩側發展迥異,東德人民逃難到西德已經無法阻擋。
基於本身實力,民意基礎,西方支援,蘇聯無力迴天,於是德國走向統一,柏林牆倒掉也就是浩浩蕩蕩的歷史大勢。
-
14 # 清水空流
首先就是戈爾巴喬夫的無能,蘇聯能夠讓這樣的人當選最高領導者。實在是蘇聯的不幸和世界人民的幸運。當然,蘇聯已無力阻止德國的統一。
在前蘇聯六個衛星國裡,東德的無論從軍事實力還是經濟水平都是第一位。但八十年代末期,東德經濟逐漸衰退,來自蘇聯的援助也日益減少,東德發生動盪。在89年8月,匈牙利解除邊境限制。上萬的東德人透過捷克進入匈牙利,然後經奧地利進入西德。導致東德的人口急速極速降低。當年十一月柏林牆倒塌。十二月,東德政府解散。實行多黨制。當時東德高層的意思是依舊保留東德,但東德社會和老百姓不幹。他們高呼:“我們是一個民族,我們是一個國家!統一之聲高漲。而此時的德國總理科爾表現出了大政治家,大戰略家的能力。他立即宣佈:德國只能統一。隨即他聯絡東德高層的統一派系開始接管東德政府機構。
而此時最不希望德國統一的居然是德國最親密的盟友法國(看來在國家利益面前一切都是虛幻)。英國就是攪屎棍。美國倒無所謂。法國總統密特朗前往東德蘇聯商討對策阻止德國的統一。但蘇聯居然沒有任何規劃。對於戈爾巴喬夫的作為,簡直了,用密特朗的話說就是,我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俄羅斯會這樣的的主人。
在關於德國統一談判的中,英法希望搞不利於德國的4+0方案,但戈爾巴喬夫則完全傾向於德國方案。唯一的要求就是德國統一後不加入北約(幼稚的可以)而戈爾巴喬夫之所以傾向於德國,一是因為要甩包袱。減輕自己的經濟負擔。二是爭取德國的援助進而與德國結盟。因為戈爾巴喬夫認為德國一旦統一必然擺脫對美國的依賴(就算擺脫,德國也一定不會和蘇聯結盟)。可以說,在國際大戰略佈局上,戈爾巴喬夫太無知,太無能。就戈爾巴喬夫個人而言,能讓美英法都反對,去噁心他們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當然,這時候的蘇聯實力已是江河日下,戈爾巴喬夫最無奈下的選擇,應該說,也是當時一個比較適合的選擇,這也是德國至今都感激俄羅斯和戈爾巴喬夫的原因。再就是德國統一是德國上下一致的願望。為此,科爾一次性給予蘇聯200億馬克的無息貸款。同時,德國總理科爾決定向蘇聯特別價格向蘇聯供應數萬噸的牛肉,豬肉、黃油、奶粉和乳酪。由此也可見戈爾巴喬夫治下的蘇聯窮困潦倒到了何等地步,和乞丐也沒有啥區別了。
在政治上,雖然英法(尤其是法國)竭力阻止德國統一,但德國總理科爾表現出大政治家的遠見卓識。他告訴法國任何阻止德國統一都是不可饒恕的。在東德宣佈,原東德民眾的東德馬克可以按1:1的比例兌換西徳馬克,這樣雖然科爾政府復出了巨大的經濟代價,但迅速安定和收復了東德的民心(對比一下老蔣光復南京的做法)這就叫成大事不計小費。
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一天。1990年9月12日,英、法、美、蘇四國和兩德外長在莫斯科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德國承諾放棄對現有領土以外的領土的要求,放棄製造、運輸、擁有和控制核武器、生物武器及化學武器,不允許外國在東德領土上駐軍,由此兩德在分裂40多年後再次實現統一。 2005年6月,因為在德國統一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德國統一委員會向戈爾巴喬夫頒發“阿爾法檢查站”德國統一獎。
-
15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如果可以,蘇聯也不想放任德國統一。至於東西德國統一的原因有很多,小編在這就簡單說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東德自己發生內亂,蘇聯力不從心
其實德國統一,不止蘇聯不樂意,歐洲大陸的英法更不樂意,一個強大統一的德國對英國和法國的地位會造成嚴重挑戰,但二戰後世界總歸還是有秩序的,兩德統一前夕,東德爆發大規模騷亂,政治局全體辭職,兩德人民統一願望強烈,東德以自己屬下的6個州加入西德完成統一,合理合法合民心,英法兩國極不情願,卻也不得已承認兩德統一事實,何況已經對外力不從心的毛子了。
其實當德國統一的時候,也即是1990年,這一年距離蘇聯解體不過一年。蘇聯自己就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最大的危機就是蘇共中央放棄了憲法賦予的一黨專政權力,使得蘇聯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分裂和親美跡象,蘇聯先軍政治的帶來的問題也爆發了出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問題,蘇聯早已經自顧不暇,哪有精力顧得上德國。
其次,德國雖然實現了統一的夢想,但是付出的代價極大。第一,當時蘇聯缺錢,於是西德就同意減免蘇聯所欠數百億美元外債,這幾乎是蘇聯外債的一半;第二,蘇聯軍隊臨走之前還敲詐了西德幾十億美圓用於30萬蘇軍的搬遷費用和回國後的營地及家屬安置建設費用,第三,西德保證北約不在原東德領土上駐紮和建設軍事設施;第四,統一後的德國放棄被波蘭佔領的領土要求。德國對英法付出的代價估計也不小。正是因為如此巨大的代價,德國才能在蘇美眼皮子底下恢復統一。
-
16 # 孤獨的人209381559
當年蘇聯為何放任東西德國統一?這是因為,在德國統一的前夕,卻也是蘇聯解體的前夕了。雖然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從1985年到1988年的這三年中,還是取得了一些成效的,但是由於蘇聯模式的積重難返,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正確的一方面沒有繼續再堅持深入下去,而是走向了“政治改革”的邪路上去了。隨著蘇聯“政治改革”的潘多拉魔盒的開啟,形形色色的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潮趁機沉渣泛起,並促進了蘇聯國內各種矛盾的日益激化。
面對著這一幕幕國內亂哄哄的亂象,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蘇共當局,並沒有採取切實果斷的措施,讓蘇聯的改革回覆到正確的軌道上來。相反,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之流的變質變節分子,還打著改革和民主的幌子,為蘇聯的動盪推波助瀾。層出不窮的街頭政治和“民主”鬧劇,使蘇聯的國民經濟出現了大幅度的倒退下降。1990年蘇聯的國內生產總值,出現了衛國戰爭結束以來的首次下降,人們對蘇聯的黨和國家的信任,達到了二月革命前夕人們對布林什維克(蘇共的前身)的信任的最低點。
-
17 # 丙潤老師
因為當時的東德給了蘇聯一個永遠無法拒絕的利益,再加上當時的蘇聯自身狀況出了一點點小的問題,所以也就沒有辦法顧及太多了。
大家都知道在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對於當時的納粹德國以及日本進行了強有力的控制。
其中以德國最為直接把整個德國分成了4份,分別由當時的四大常任理事國,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分別佔領。
畢竟第2次世界大戰中,歐洲主要參戰國家當中,貢獻力量最大的也就是這幾個國家了。
但是當時出於政治的需要,也出於美國平衡,歐亞大陸平衡蘇聯與歐洲之間的關係最終由美國,法國,英國控制的德國合在了一起,成為了所謂的西德。
而當時除了西德之外,與西德站在對立面的就是東德,也就是東西兩個德國,德國自此開始一分為2。
在中國的數10年時間裡面,世界上的4個強大國家在德國這片小小的土地上上演了一場你來我往的混戰。
而在此基礎之上,蘇聯把德國看成了自己的橋頭堡,一個勁兒地在宣傳蘇聯政策的優勢,同樣的道理,美國也是如此。
只不過當時的東德意識到了一股危機,準確地說是在戈爾巴喬夫執政時期遇到了危機,什麼危機呢?是西德在上躥下跳。
接下來只需要搞定蘇聯,那麼由西德出兵控制東德,東西兩個德國合二為一,似乎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當時的東德抓緊時間找到了蘇聯的實際負責人,戈爾巴喬夫明確表示如果蘇聯再不出兵,東德再不給東德點幫助和扶持的話,真到了那一天,東德可能到頭來什麼都沒有了。
可戈爾巴喬夫對此的表態卻異常冷靜,戈爾巴喬夫字裡字外的意思就是你們自由發展就行了,蘇聯不應該給你們過多幹預,蘇聯要對你們秉持尊重。
蘇聯說這句話其實是非常詭異的,因為蘇聯本就控制著東德現在可倒好,讓人家東德自己發展去,那還能發展個毛毛蟲。
再加上當時有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匈牙利開放了邊境口岸,有人就說了匈牙利開放邊境口岸和德國有什麼關係呢?
是這個樣子的,如果我們開啟地圖來看一下的話就不難發現,如果匈牙利開放口岸那麼東德就會有大量的人員可以外出逃跑。
如果對東德不滿意或者怎樣怎樣而以此帶來的直接損失就是東德流失了大量的高階人才或者高等知識分子或者高階富翁,這些人才的流失對於東德的打擊來說是致命的。
當時東德明確表示要麼你給我武裝支援,要麼你就得制裁匈牙利。
而當時蘇聯那邊仔細研究了好長一段時間,最終決定要減少對東歐國家的內政干涉,尤其是武裝干涉。
同時蘇聯還說了歐洲各個國家尤其是東歐這些國家,其實應該發展一些自己的道路,於是直接拒絕了東德的請求,所謂的發展自己道路說的再簡單直白一點,那就是當時的蘇聯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但是如果這個時候再發生一兩件巧合的事,以當時蘇聯的戰爭本態來說,還是有可能引起新一輪戰爭的。
可是問題怪就怪在這裡了,當時的西德情商特別的高,西德敏銳的發現了一次戰機,如果這一次能夠巧妙的讓蘇聯不橫加干預的話,那麼對於當時的德國,兩個德國合二為一似乎沒有那麼困難。
所以當時的西德直接找到了蘇聯的直接負責人,並且給予了蘇聯一大堆好的事情。
因為當時蘇聯的經濟出現了問題,欠下了大量的外債,所以西德直接說了,你早些年不是欠了我的錢嗎?現在這些錢我全都不要了。
據當時資料估計應該是有數百億美元左右,而這個資料達到了當時蘇聯欠歐洲國家外債的一半以上。
這就相當於是賠本賺吆喝,西德只用了這一點手段,從經濟角度就解決了自己的後顧之憂。
更重要的是,現在德國那邊不單不要錢,而且還給錢。
西德那邊直接就說了,如果咱們的蘇聯士兵想要搬家,或者因為搬家問題導致的十幾萬蘇軍的安家費,也全部都由西德統一支出。
在這裡說一下,為什麼會出一個搬家費的問題,其實主要原因在於當時的東德駐紮著大量的蘇聯士兵,而這些蘇聯士兵如果撤離東德的話,就會觸及到一系列的經費問題。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小的合作專案,比如給蘇聯某些戰爭成果或者給蘇聯某些優惠,這些東西合計在一塊的話應該有個幾千億美元的費用,但具體資料有多少咱不知道。
但是即便如此,當初的蘇聯還是比較猶豫的,因為蘇聯有更多的顧慮,那就是領土問題。
因為蘇聯在攻入德國之後,其實控制了德國原本的大量土地以及周邊國家的土地。
而當時西德就明確說了,我們將會放棄德意志原有的領土。
比如波蘭西部再比如加里寧格勒,這些地方的領土我們全都不要了。
那為什麼西德會喪失如此多領土的主權或者主動喪失呢?因為當時的西德已經意識到了,如果自己再敢打這些地盤的主意,那麼非但蘇聯容忍不了自己,估計就連整個歐洲和美國都容忍不了自己。
反正自己已經不需要了,或者短期之內壓根拿不到,既然也拿不到,那就不如大大方方的直接不要了,以此還能獲得一個好名聲。
西德的說法果然戳中了蘇聯最後一根軟肋,蘇聯當時心裡想的是德國既然已經決定不要這些領土了,那麼他願意統一就統一去吧,由他去吧。
所以當德國搞定了蘇聯之後,兩個德國統一再也沒有任何障礙。
那當時不是還有其他三個國家控制西德嗎?那這三個國家也沒有反對意見嗎?
答案是,還真的沒有。
以當時美國為例,美國對於德國的態度就是你願意咋地咋地,願意統一就統一,不願意統一就不統一。
但是隻有幾個要求,統一之後的德國,不能全面倒向蘇聯,而且還必須留在北約內部,只要這樣我就支援你。
對於這些事情來說,德國好像壓根沒什麼感覺,本身就是這個樣子,難道統一之後我就改變國家性質了,肯定不可能啊。
所以蘇聯同意之後從美國的角度出發,美國是最無關緊要的,相當於是在旁邊看熱鬧,你們願意幹啥就幹啥。
而當時的英國態度比較強硬,最開始的時候英國是持反對態度的反對態度甚至比較極端。
就比如當時的英國女王就說了,如果東西兩個德國真的成為了一個統一國家的話,那對於整個世界來說是災難。
在當時有兩個明顯的點,其一是英國也希望歐洲大陸能夠實現力量的軍事平等,現在德國被一分為2了,法國做大做強了,那麼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然後把英國排除在外英國就會有危機感。
此外,英國當時的實力已經遠不及美國了,而且自己的老大哥都已經說了,支援東西兩個德國統一,那作為小哥們的英國,自然而然的態度再強硬也不好使。
當時的法國其實對於這件事情是既開心又不開心,一方面法國真的不希望德國能夠成為統一德國。
畢竟法國和德國兩個國家的恩怨,那可是從一戰打到二戰的,兩個國家不能說老死不相往來,但也相差不多。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在第2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的國際地位可以說是一落千丈。
在此背景之下,法國也迫切地希望透過增強歐洲人的影響力,因此來擺脫美國的控制,走自由獨立自主的路線。
所以在面對當時德國有可能統一的前提之下,法國表現出來了極端的複雜矛盾情節,但最終法國還是表示了支援。
因為如果德國能夠統一,然後再由法國和德國牽頭搭線,那麼歐洲的話語權就會迅速提升。
也就是說法國其實做了一個萬般無奈的選擇,這個選擇原則上來說只能2選1,要麼讓德國統一起來幫助自己做大做強,歐洲這塊蛋糕要麼就看著德國分裂下去,同時歐洲國家的國際地位也會一落千丈。
在兩者比較之下,法國只能選擇損失最小的或者利益最大的那一家。
當法國,英國,美國和蘇聯這4個國家對於德國統一都沒有表達出太過強烈的反感或反對意見時,其實這件事情就已經成了。
德國不需要再看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臉色了,說獨立那就得抓緊時間短平快的獨立。
從後期的發展戰略來看,德國也正是抓住了這樣一個巧妙的時間埠。
如果當時德國沒有獨立的話,或者德國如果沒有合併成為一個國家的話,那麼接下來的發展還真未必能發展成什麼樣子。
回覆列表
一句話:形勢比人強!
其實蘇聯對於兩德統一是有預見的,但在很多時候,蘇聯對於兩德統一是反對的,但其實只要條件允許,蘇聯其實並沒有真正阻礙兩德統一,它甚至還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在1989年12月在中央全會上,戈爾巴喬夫強硬地說:
“我們毅然決然地強調,我們不能讓民主德國受到欺負,它是我們的戰略盟國和華沙條約成員。必須從戰後形成的現實出發——存在兩個主權的德意志國家、兩個聯合國會員國,背離這一點將會導致歐洲的不穩定。”但在戈爾巴喬夫的內心深處,他已經意識到德國統一不可避免。因為在第二年,民主的國和聯邦德國就實現了統一,而在這不久後,連蘇聯都從歷史舞臺上消失了。
其實,在德國統一的程序上,蘇聯是絕對有能力阻止的,畢竟在當時的東德,蘇聯有幾十萬的軍隊駐紮。但蘇聯並沒有這樣做,而是順水推舟讓兩德重歸一統。這也是透過多方面考量的結果。
一、對於蘇聯自身的考慮
蘇聯領導人之所以迅速改變立場,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蘇聯國內的困難使蘇聯急於取得德國的好感,從而獲得經濟援助。第二,蘇聯把與美國、歐洲的關係理想化,以為已與美國成了夥伴、歐洲已經開始向新的民主與集體安全的結構過渡,並很快會變成現實,各國間的關係不是相互對抗,而是相互合作。
可惜最後華約解散,北約東擴,一切並沒有如願發展。
二、德國的讓步
1990年9月12日,在莫斯科召開的4+2外長會談(蘇、美、英、法和聯邦德國、民主德國)達成協議,最終簽署《徹底調整對德關係條約》,10月3日兩德統一的條約生效,民主德國被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分離了近半個世紀的德意志民族實現了統一。這份條約約定:確定尊重戰後邊界,統一後的德國沒有任何領土要求,今後也不會提出這樣的要求;統一後的德國將奉行和平政策,“拒絕生產、擁有和使用核子、生物和化學武器”;統一後的德國保證在3—4年內將武裝力量減至37萬人,陸軍和空軍不超過34.5萬人,蘇軍在1994年底前撤出,外國軍隊和核武器及其運載工具不能部署在原蘇軍駐紮地區。
看到了吧,德國是有很大讓步的,直到現在加里寧格勒都是俄羅斯的飛地,要知道加里寧格勒可是普魯士的發源地啊。
三、德意志人民的選擇
東德人民的生活水平低,而西德經濟實力雄厚,人民的生活水平高於東德人許多倍,東德人嚮往西德也就不難理解了。而且東歐劇變後,一些國家與聯邦德國交好,拆了昂納克(當時的東德領導人)的臺,大勢已經不可阻擋了。
“對於我而言,挽救註定失敗的昂納克的制度意味著反對強大的人民的意志,這是第一;第二,與我自己作為一個國家首腦的活動的政治哲學的原則相矛盾;第三,干涉與我的道德不相容,因為這不得不允許向人民開槍,武力的干涉將導致大規模的流血。要知道1989年秋就有上百萬德國人要求從分裂走向統一……第四,干涉將損害我的整個政策。干涉會破壞已開始出現在與西方、與美國關係中的信任,中斷消除‘冷戰’的程序,從而使對外經濟和對外政策方針的決定性改革成為不可能。”雖然這話說得冠冕堂皇,但綜合考慮,不在阻礙德國統一,也是蘇聯領導層的決定,怨不得別人。
在當時新思維指導下的蘇聯對外政策,確實為德國問題的最終解決敞開了大門。德國統一是消除“冷戰”政策的結果,德國統一,未必完全不符合蘇聯的利益,包括安全利益,能與地處歐洲腹地、經濟發達的強國建立長期的夥伴關係,消除兩國曆史上造成的不信任,對兩國都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