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木同學來啦

    看過一段訪談類節目,一位小學生說媽媽對她有“五不準”:不許抄錯題;不許看錯加減號;不許出現一目瞭然的錯誤;不許不認真;不許寫錯數字。“如果有違反,媽媽就會狠狠地打我。”

    一次,兩次……慢慢地,她只要開始寫作業就恐懼,生怕出錯了,又被媽媽打。

    前不久,一名五年級的小學生因為爸爸脾氣不好,經常打他,在又一次捱打之後,他離家出走了。因為身上沒有手機,家裡找了一整天也沒找到。

    後來報了警,幾經輾轉,直到第三天才在離家百里之外的一個廢棄倉庫裡找到發著燒瑟瑟發抖的孩子……

    雖然人是找回來了,但從那以後,這孩子變得沉默寡言,不愛搭理人。

    一項抽樣調查報告顯示,全國有80%的孩子捱過打,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父母習慣性地用打罵孩子來代替日常的教育。

    誠然,大多數父母的初衷是為了孩子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可鑑。

    可是,動輒就“非打即罵”,這種粗暴的管教方式非但於事無補,更可能將暴躁和焦慮傳遞給孩子,影響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

    教育學家提倡: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

    為人父母,還是要多一些正面引導和管教,少一點負面的責備和打罵,培養一個成器的孩子,靠的不是“棍棒”,而是“用心”,還有“好的方法”。

  • 2 # 貝兒媽日記

    “不打不成器”是一種錯誤的代際傳遞執念!首先打孩子是一種暴力行為,其次打孩子會帶來至少5個嚴重的後果!

    打孩子的五個嚴重後果:

    第一個是孩子可能會變傻;

    第二個孩子可能愛撒謊;

    第三個孩子可能會學習父母打人的暴力方式;第四個是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巨大傷害,會變得不自信;

    第五個孩子可能會形成易怒的性格。

    所以,親愛的家長們,放棄這種“不打不成器”的執念吧!

  • 3 # 百姓雜燴

    所謂“不打不成才”,但那是歷史的經驗總結。已經不適應當今時代。

    粗暴教育,對孩子的身心會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但不是絕對,會因人而異。

    社會上不乏棍棒教育出孝子的事例,可那大多是過去的事例。新世紀以來,中國快速從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轉變,文化環境有明顯差別。農業社會要求培養聽話的孩子,以棍棒戒尺為標誌的教育,大行其道。這樣的孩子進入社會是領導喜歡的。負面的影響儘管有,隨著功成名就,可以忽略不計。

    新世紀以來,文化迅速發展。時代要求大家追求個性發展,創新精神。只有高的情商,才更容易成功。於是粗暴教育的弊端特別明顯。粗暴既包括言語上的野蠻,也包括行為上的野蠻。長期的粗暴教育,使孩子內心脆弱,敏感。他們唯唯諾諾,見人也是眼睛躲閃。內心時刻擔心因做錯事而收到懲罰。會失去獨立的人格。

    正如一些教育名家所言,你沒有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也不會懂得尊重他人。這樣的孩子,出身社會,以為只有拳腳才能解決問題。如此教育帶來的後果,不堪設想。

    華人民大學李玫瑾教師說,你以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長大後就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你。他們的內心有一股能量需要釋放。等家長老了的時候,也會被孩子粗暴教育。當然,性格稍微堅強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就開始叛逆。前期粗暴干涉還能容忍家長,後期孩子翅膀硬了,就會極度反抗。

    總之,杜絕用粗暴的方式,否則後患無窮。

  • 4 # 曦元老師

    自古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之說,但現實生活中,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我們——棍棒底下不僅不一定出孝子,甚至會釀成悲劇。我們曾經聽說過,六七歲的孩子,因為不聽話,被家長沒有尺度的體罰,打得遍體鱗傷,最終不治身亡;我們還聽說過,初三孩子因為考試沒考好,被父親沒有尺度批評、指責甚至打罵,孩子一時想不開,選擇了跳樓輕生。一個個因體罰過度造成的悲劇,不能不引起家長、教師的思考,在孩子犯了錯誤的情況下,作為家長和教師究竟該怎麼做,才能有助於孩子成長、成才!

    1、適當的懲戒是教育不可缺少的形式。我們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多賞識,多鼓勵,多讚許。恰當的賞識、鼓勵和讚許會給孩子成長的自信。但在孩子有了問題,甚至犯了錯誤時,不能一味包容,要及時指出孩子的問題,讓孩子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為了讓孩子認識到一個人犯了錯誤,不僅要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更要為所犯的錯誤付出代價,所以要接受適當的懲戒。

    2、懲戒的方式要因人而異,不能一把尺子。教育提倡因人施教,每個孩子的性格脾氣、心理狀態、行為習慣都不一樣,面對不同的孩子,在施以懲戒時要採取不同的方式。比如對平時比較內向,不善交流,自尊心強的孩子,在犯了錯誤時,家長或老師要以私下裡說服教育為主,引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對於平時比較頑皮,性格外向的孩子,在犯了錯誤時,家長和老師在說服教育的前提下就要給與適當的懲戒,以增強孩子對錯誤的認識。

    當然,不論什麼樣的孩子,是否需要懲戒,還要看所犯錯誤的大小,這在教育孩子時就要靈活掌握。

  • 5 # 二哥每日讀書

    首先本人旗幟鮮明的反對體罰孩子,不管出於什麼目的。

    體罰孩子意味著家長教育的無能!

    從中國家庭教育的傳統來講,體罰孩子似乎司空見慣,理所當然。“不打不成器”,“三天不打,上牆揭瓦”之類的民間俗語不勝列舉,給體罰孩子披上了正義的外衣,讓很多家長覺得,打孩子是為他好,打孩子是負責任的表現,所以打起來正義凌然,理直氣壯。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實中家長體罰孩子絕大多數是情緒失控後的發洩罷了。如果有一天,你對孩子的教育威信只能依賴武力的時候,意味著你對孩子的教育已經晚了,意味著在此之前你對孩子的教育是缺失 的。

    其實每每談到體罰孩子這個話題,有人就會用很多所謂的案例來聲援,以此來證明體罰孩子的積極作用,更有甚者,揚言自己是體罰教育的受益者。我想說的是個案也許是有的,但是個案畢竟是少數,體罰教育的消極作用卻是普遍的。如果我們多點留心就會發現,經常體罰孩子的家長几乎都是缺乏教育方法的,整體上也是文化水平偏低的。她們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基本上就是來源於長輩的言傳身教,根本沒有什麼方法可言。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體罰孩子會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比如,暴力傾向,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人際障礙等等。所以,為人父母就要多學習如何跟孩子相處,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而不是遇到問題了一打了之。孩子的教育從出生起就應該去重視,而不是等到出了問題才開始。

  • 6 # 世界記憶大師何龍

    “所謂不打不成器”,體罰孩子就是對孩子好嗎?教育部明確規定,學校老師不能體罰孩子。但作為家長可以體罰孩子。體罰不是好的教育孩子的手段。所以體罰孩子根本就不是對孩子好。不能一味的去體罰孩子。

    一、不能迷信“不打不成器”。

    很多家長迷信體罰,認為“不打不成才”“棒打出孝子”,這些都是一些封建社會式的觀念。現代資訊化時代只有“興趣成才”,都說興趣才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而沒有“打罵成才”這一說,如果體罰孩子能讓孩子成才,這培養人才也太簡單了吧!當今社會里,體罰孩子會讓孩子出現逆反的心理。現在資訊化社會孩子懂的也多,已經不是封建社會那樣人們習慣逆來受順了,現在孩子追求的是個性化,民主化。所以孩子犯錯誤了一味著體罰孩子是沒有用的。

    二、家長體罰孩子可以用,但不能隨便用。

    有些孩子錯誤極其嚴重,或者屢教不改,可以對孩子進行體罰。但是體罰孩子的時候要有理智有計劃。有些家長體罰孩子一次,孩子的壞毛病就改了。但有些不會體罰孩子的家長把孩子打疲了也沒有用,一定要以德服人,讓孩子心服口服。

    三、經常體罰孩子有很多危害。

    孩子為了免受體罰之苦,就會採取對策自我保護。孩子就會撒謊,隱瞞真相耍小聰明等等。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失去了誠信。體罰孩子多了會讓孩子破罐子破摔。被打疲了就會失去了教育意義。經常看見新聞上有報道體罰孩子出現嚴重過失事件。體罰孩子情緒失控時,一次失手會造成終生遺憾。體罰要慎重啊!

    四、有些孩子不能體罰。

    1、和父母關係不好的孩子不能體罰。造成孩子嚴重的逆反心理,最終孩子會遠離父母。

    2、太過內向的孩子不能體罰。這樣的孩子很敏感,容易記仇,長時間走不出傷心的心情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同時也容易造成孩子膽小怕事的性格。

    3、青春期前後的女孩子不體罰。這個請讀者們自己思考。

  • 7 # 楊乾堯

    我反對體罰孩子!

    第一,體罰孩子容易給孩子留下一輩子的陰影,影響親子關係,影響家庭和睦。第二,體罰孩子容易激發孩子的暴力傾向,在家被父母體罰,在外欺負別人,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第三,體罰孩子也容易造成孩子膽小怕事,缺乏決斷和敢闖敢幹的勇氣。

    因此,體罰孩子對孩子留下的後遺症是嚴重的,必須杜絕,必須用其它的教育方法取代之。

    所謂的“不打不成器”,我的理解應該是“玉不琢不成器”,孩子就像一塊未經過雕琢的“璞玉”,需要不斷雕琢,才能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但這種雕琢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打罵、體罰,而是放手讓孩子在實踐中磨鍊,到大自然去鍛鍊。

    教會孩子在挫折中成長,在困難中學習。對家長來說,常用的幾句話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長不可包辦代替”;“做錯事要道歉,要有敢於擔當的勇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做錯事、做事失敗在所難免,家長要有一顆包容的心和信任的眼神”。等等。誠所謂:“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讓孩子在大風大浪中鍛鍊成長吧。

    同時,我們也要明白:孩子其實是家長的影印件,孩子身上的許多問題都可以從家長身上找到影子。

    因此,作為家長,每當孩子出了問題,是否應該先從自身找找原因,然後努力做好自己,成為孩子們的榜樣,只有這樣孩子身上的所謂毛病也會逐漸消失,我們的說服教育才會有效。體罰孩子是推卸責任的做法,是不應該的!

  • 8 # 始終142942699

    所謂“不打不成器”這句話,本來就是世上一般無知無識的人所信奉和提倡的。

    信奉這句話的人,往往都是自己被從小打大的………所以他們,從自己的經歷出發,認為小孩理應被這樣教育。

    試問:如果這些人的父母,也像孟子的母親那樣教育子女,那他們長大以後做了家長,還會覺得巴掌、拳腳、棍棒、皮帶、藤條、鞭子這些家法是家教所不可或缺的嗎?

  • 9 # ST泡泡

    有關體罰的話題其實已經在教育圈爭論了很多年了。我認為我所謂是否對錯。對孩子多鼓勵,多讚美,多引導是正確的教育方式,當然“棍棒底下出孝子”也不是錯誤的教育方式。其實,任何一種教育方式只要掌握好“度”和策略就能起到正面的效果。針對體罰我有以下幾個建議。

    1、體罰不過“度”。記得小的時候我一做錯事,老爸就扇我臉,有的時候還會打頭。這其實就是一種體罰過度,因為這種形式很可能造成非常嚴重的生理後果。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做錯事後,家長非常生氣,就直接罰了,因為事先並沒有跟孩子約定好,孩子容易在被罰的時候非常不服氣,甚至覺得是“無妄之災”。這是最常見的罰過度了。

    2、對於“罰”要有預先的講解和警示。在“罰”之前一定要跟孩子說明白,什麼情況會罰,為什麼罰,如果不罰會怎樣。跟孩子說明白了遇到這種情況了是可以在不傷害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情況下去罰的。當然最好在罰之前給孩子一次機會,這樣給孩子一些警示或提示,也能讓孩子有個自我反省的機會。

    3、“罰”後的總結和安撫。罰後的總結和安撫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都知道重點不在於“罰”,而是在於以後這種錯誤避免出現,所以在罰之後先給孩子和溫情的擁抱,當孩子心情調整好之後跟孩子一起總結問題。這樣既保護了孩子脆弱的心理,又可以讓孩子進行一個很好的總結。

    總之,罰不是目的,目的在於讓孩子儘量少出現或不出現類似的問題。當然很多問題還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什麼問題該罰,什麼問題不用罰,應該用什麼樣的形式去罰等等。有興趣可以私聊我。

  • 10 # 伊可新6

    該打的還是要打,我娃3歲前病了不吃藥,只得次次住院打針。打針做霧化全拒絕也沒有退路。

    拉粑粑非要穿上紙尿褲,不穿就摳屁股,結果尿路感染,高燒幾天,大小汗數天不斷,病的厲害!

    後來又說屁股疼,橫豎又不肯拉尿,一夜一天,各種辦法用盡,醫生說只有導尿了。結果我流著淚打了兩下,坐著小馬桶沒出一分鐘拉完了!

    該打的還是要打,不打能上天!!小事變大事!

  • 11 # 凌宏明

    不一定,並非每個人都能在棍棒下茁壯成長,對學生的教育應因人施教,首先得了解每個學生的不同性格,有喜表揚,有好動,有寡言等等,根據個性分別教育方式,即做到對症下藥方能湊效,若專以懲罰處理,除適得其反,更增加了師生矛盾,甚至結冤。

  • 12 # 阿朱Julia

    無所謂對與錯,只是個體差異,有的孩子鼓勵一下就會很用功,有的孩子真的是混世魔王轉世,我覺得真的去動手打孩子,也不是就非要打成什麼樣,只是希望他記住,有些事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如果對所有孩子都實行鼓勵教育,當他一天天長大,開始涉及實質性原則性問題時怎麼辦,永遠選擇原諒嗎?鼓勵也好,打罵也好,都是立規矩的一個過程,國家有法律法規,家長也該有自己的規矩!我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偶爾也會動手,批評教育和動手會讓孩子意識到問題的不同之處,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有不同的教育意義的!

  • 13 # 秒思數學

    俗話說,一等人用眼教,二等人用話教,三等人用棍教。由於每個孩子受家庭和社會的教育環境是不同的,於是形成了各自的性格和習慣。有的孩子根本不怎麼管,就可以遵守紀律。而有的學生經常犯一些很嚴重的錯誤,老是不能改掉。再重的眼神和在再重的話語,都不能對它起作用。這樣的孩子,真需要給他一次體罰。也許給他點傷害,會讓他記住,很可能這點傷害會改變他。當然體罰不能太頻繁,不然的話,這種體罰會失效的。更不要忘了,體罰之後,及時發現他的優點,要及時的表揚鼓勵。讓他知道好好做事,會受到表揚,做錯了事,會受到懲罰。當然體罰孩子的最好不要是老師,因為老師承擔不起這種風險。這個體罰的責任還是給家長吧,我們老師沒有這個必要。當今孩子都是在溫室裡長大的,基本上都沒有受過挫折或打擊,這並非是一件好事。人不可能總在順境中生活,一旦進入逆境生活,他能不能承受的了?我認為孩子們都需要接受挫折教育,老捧在手裡的花不一定會鮮豔。

  • 14 # 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師

    個人認為凡事皆有度,孩子犯錯誤了,可以進行適當體罰,但是忌諱馬上就心疼,不了了之,要告訴孩子為什麼打他,應該怎麼做。

    鼓勵必須有,但不能做錯了也鼓勵,這會讓孩子產生自我為中心的錯誤心裡,以為別人都應該鼓勵他,造成心裡承受能力弱,不能適應社會,甚至有一點打擊就尋死覓活的。

    所以,獎懲有度,賞罰分明,才最好。

  • 15 # 清水無香111

    閨女今年初三畢業班,班主任由一名男教師換成了一名女教師,開學初班主任專門找到我說:你閨女有一個毛病,課堂上講的知識,只要是我強調過多遍的地方,讓她一做題鐵定做錯,我告訴她如果以後還是這個毛病的話就打她手心,你有什麼意見嗎?

    我當時直接告訴老師,只要她本人沒有對你制定的標準提出意見,懲罰她我是不會管的,她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後來閨女的確捱了兩次戒尺,我問她怎麼想的,她說其實有好多時侯我確實不操心造成了很多錯誤,老師罰了我幾次後我突然發現自己不出錯可以節約出大量的"補錯題時間"學習其實輕鬆了很多!最起碼聽課的效率和寫作業的效率提高了很多。

    閨女的事情讓我覺得:對於自己的錯誤,適當的接受懲罰是應該的。但是應該"嚴而有度"。另外,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懲罰孩子之前都應該是"看醜不醜,醜話說頭",和孩子達成協議。把懲罰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更有益於孩子認真的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畢竟懲罰的真正用意,就是希望孩子去改正自己的錯誤,並且用心的去做自己做的事。而不是為了打孩子或者打壞孩子。

    成年人犯錯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何況是孩子呢?只是付出代價的方式不同而已,但是性質都是一樣的,只要不超出規定的範圍,不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懲罰"這件事我個人認為還是可以有一點點的

  • 16 # 第13空間

    體罰,無論如何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有些家長老師在沒有什麼好辦法,或沒有耐心時,總要找個理由去包裝體罰孩子,美其名曰:“不打不成材”。這是低能的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

  • 17 # 閒潭落花110063461

    未必,體罰只是對那些言語說教無效的孩子採用的一種教育方式。孔子說“因材施教”,有些自律性強的孩子,壓根兒就不用老師管教,只需要指導學習方法。而有些頑劣學生,必須時常敲打,否則不但自己不學習,還影響別人學習。你放棄自己可以,飯無權影響別人學習。

  • 18 # 風林凡歌

    有必要,但有度。體罰在教育理念中應該叫懲戒,懲戒的目的是為了認知對與錯,區分是與非。只是現在很多家長(特別是獨生子女)過分溺愛,誇大現象,扭曲事實造成的一種社會不良反應!後遺症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來說:你現在不讓老師懲罰你的孩子,到時候你的孩子就會得到社會的懲罰!(網上流行的熊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蘋果手機把64G的版本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