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這樣說

    曾國藩是晚清時的一個奇人,他原本只是一介書生,中進士後一步一個腳印在仕途發展,官至內閣學士、禮部侍郎。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曾國藩組建湘軍,經過多年鏖戰,終於攻滅了太平天國。

    此時的曾國藩,已經是一位久經沙場、兵強馬壯的統帥,而且確實有部下勸他稱帝,但曾國藩都拒絕了,而是配合朝廷裁軍。

    那麼,曾國藩為什麼不願稱帝呢?

    悅史君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曾國藩貌似有稱帝的資本,在與太平天國作戰中,清軍始終不堪一擊,曾國藩的湘軍成為主力,而且發展壯大。

    但湘軍內部並非鐵板一塊,左宗棠名下將士多為楚軍,李鴻章名下多為淮軍,湘楚淮各軍雖有關聯,但湘軍早已分裂,曾國藩起兵造反,左宗棠、李鴻章等人不一定會配合。

    第二,清朝在北方的統治很穩固,而且與曾國藩齊名的悍將僧格林沁,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部署在中原河南腹地,虎視東南,曾國藩不能不有所忌憚。

    第三,曾國藩組建湘軍,是以忠君報國為號召的,一但自己稱帝,實屬不忠不義,自己打自己臉。

    第四,太平天國都城天京雖然被攻陷,但餘部還有三十萬人活動於各地,北方的東、西捻軍方興未艾,另外,外國勢力已經決定扶持清政府,這些曾國藩不能不考慮。

    第五,江南百姓苦於多年戰亂,都想穩定下來,如果曾國藩起兵造反,沒有民意基礎。

    第六,也是最根本的一點,曾國藩沒有稱帝野心,他是一個儒學大師,更是在政壇摸爬滾打幾十年的老臣,忠君的思想根深蒂固。

    所以,曾國藩也就成了“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可謂人臣之極。

  • 2 # 冬蟲可語於冰

    首先,儒家忠君報國思想根深蒂固。曾文正可算近代最接近聖人的一個歷史人物,其功德個人認為在歷代儒家標榜的忠臣諸葛孔明之上,只是由於效忠的非漢族正統王朝而頗多歧視。曾國藩而立之後思想變化非常大,一心報國扭轉政局,兼濟天下的格局早就形成,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篡位不在考慮範圍。至於攻陷天京後內心有無稱帝的想法掙扎,不得而知。

    其次,客觀實力並非具有決定性優勢。曾國藩坐鎮兩江總督,直接節制的軍隊有湘軍、楚軍、淮軍等,其中以湘軍實力最為雄厚。然而初期跟隨曾國藩的嫡系將領很多在鎮壓太平天國時陣亡如江忠源、江忠濟等,除了曾國荃、曾國葆、劉錦棠等嫡系,很多將領如鮑超和曾國藩並無特別私人歸屬,更不要說李鴻章、左宗棠了。真要擁兵自重學吳三桂,真心跟隨的湘軍能有一半就不錯了。

    最後,晚清入關兩百多年統治已經根基穩固,天下輿論如此,士大夫也如此。幾十萬軍隊的吃住行耗費巨大,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撐不了多久。雖然曾國藩坐擁兩江,然而沒有穩固持續的財政系統支撐,十幾年的太平天國運動使得原本富庶的江南人口急劇下降,工農業基本停滯。曾國藩即使真想問鼎皇帝寶座,也沒有那個財政支援。

  • 3 # 王佳冉

    大清國一位非常知名的人物, 挽救大清王朝於危亡之中, 消滅已佔領清朝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國。 此時他手握百萬雄兵, 已基本手握地方大權, 從軍事實力上來看, 他已經遙遙領先於清政府, 要取清帝而代, 可以說唾手可得。 但是他為什麼沒有這樣做呢? 是不想, 不能, 還是不敢? 曾國藩想不想當皇帝?

  • 4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太平天國當時戰鬥值爆表。從金田起義開始,像熊熊烈火,以催枯拉朽之勢從江北往江南蔓延,並且所向披靡,連清政府在天京東郊和揚州建立的江北江南兩座大營,也被太平天國圍殲。

    早在咸豐二年,苦逼的咸豐帝,便不再寄希望於八旗和綠營官兵的力量,轉而尋求用地方團練和地主武裝的力量來削弱太平軍的勢頭。

    (曾國藩畫像)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大地主家庭出身的曾國藩憑著各種人際關係,組建了湘軍。

    為了爭取天下人心,曾國藩一方面站在道德的層面上,振臂高呼:“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號召天下讀書人參與平叛太平軍的戰鬥中去。

    另一方面,為了鼓舞士氣,他又縱容湘軍在攻打太平軍的過程中劫掠財物,並對作戰勇武的人給予官職爵位,以刺激他們的戰鬥力。

    如此一來,湘軍雖然在軍事素質上和清政府的官兵不能比,但是他們兇殘彪悍,在和太平軍作戰中,戰無不勝,最後直搗天京城。

    曾國藩也因此成為清朝倚重的大臣,甚至咸豐帝去世時,還向他承諾:“克復金陵者王。”

    然而,在曾國藩攻陷天京城,平定太平軍後,清政府不光沒有兌現承諾,還因他手握三十萬大軍,勢力強大,對他百般猜忌,處處牽制。

    這當然讓湘軍將領們寒心不已,一時不少人勸曾國藩在東南自立稱帝。

    湘軍骨幹曾國荃、彭玉麟、李元度等人不光苦勸,還密謀擁戴曾國藩稱帝。

    曾國藩的朋友湖北巡撫胡林翼藉著給他過生日的名頭,也曾寫下“東南半壁無主,我公其有意乎?”來試探他。

    就連太平天國的戰俘李秀成也曾鼓動曾國藩自立為帝,甚至他還表示願意召回舊部,支援曾國藩。

    (曾國藩宴客)

    以曾國藩當時的實力,和清政府分庭抗爭,也很有資本。可是為何曾國藩不僅沒有聽從這些人的建議,自立稱帝,反而在平定太平軍不久,便遣散了軍隊呢?

    其實,曾國藩當時想要自立為王,條件並不成熟,為什麼這樣說呢?

    其一,曾國藩在平定太平軍時,打的就是捍衛儒教信仰和忠君報國的旗號。如果他在平定太平軍後,又自立稱帝,必會招天下人詬病。到時候,他都不得人心,稱帝自然也是個笑話。

    其二,湘軍在多年的討伐太平軍的過程中,並非懷著崇高的理想而戰,他們想的只是如何多搞些錢財。

    在戰爭過程中,清政府由於要藉助他們的力量來消滅太平軍,所以給予了他們徵稅等政策,同時也默認了他們搶掠財物的野蠻行為。

    但太平軍消滅後,清政府絕對不允許這支沒有國家編制的隊伍繼續收稅納租,這就相當於斷了他們的生活費,所以抱著打仗就是為了發橫財的思想的湘軍,頓時洩了氣,根本沒有心思再效力於曾國藩。

    其三,湘軍內部由於意見不統一,已經出現了分裂,而清政府利用分裂,重用與曾國藩不合的人,大大削弱了曾國藩的勢力。

    (慈禧的權謀)

    其四,為了扼制曾國藩,慈禧有步驟的將八旗官兵分佈在湖北、河南等地,只要曾國藩敢動,他們立刻從不同方向圍殲曾國藩。

    其五,李鴻章淮軍和左宗棠楚軍的崛起,亦是不容小覷的勢力。如果說曾國藩敢自立稱帝,這兩支隊伍一定會打著勤王的旗號和清軍共同作戰,顯然這會讓曾國藩成為眾矢之的。

    其六,由於清政府的統治歷經多年,已深入人心。而曾國藩又深受儒家學說的影響,滿腦子都是忠君報國的思想,因此他壓根沒有想稱帝的野心。

    所以,曾國藩為了消除清政府對自己的猜疑,主動上疏表示要上交軍權,裁減軍隊。正是他這種急流勇退的先見之明,讓清政府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從此他才算走進清政府高層的核心圈,給自己報效國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參考史料:《曾國藩傳》)

  • 5 # 德豪艾律師

    分析問題不能只看表面,評判歷史人物不能脫離當年的社會現狀,一是當時清政府國力軍力強大,反則沒有勝算,二是洪教乃邪教,與曾儒不相容,不能合力攻清,三是清採取的是以漢制漢,以匪(民兵)攻匪,官軍監視的戰略,四是清政府為籠絡人心,善待漢人,持別是重用漢將漢文人,多有殊死報效之心,故而,曾慎時度勢,尋求位力臣人之道,而不挺而走險,。

  • 6 # 歷史雜貨鋪

    每次看到這種問題都在想,為啥很多人認為手握重兵就得造反呢,歷史上因為手握重兵造反的人其實並不多,因為皇帝也會想辦法制約這種手握重兵的人,不可能任由他發展,將領帶的兵再多也是人家皇帝的兵,而不是某個人自己的兵。

    曾國藩一手創辦湘軍,當時湘軍的人數足足有三十萬,期初的戰鬥力在清朝絕對是最強的,甚至有史學家認為曾國藩當時僅論軍事力量的話,絕對是清朝的半壁江山,很多人認為這個時候曾國藩造反是很合適的,可是曾國藩後來卻選擇主動裁軍。

    其實已經有史書說過,有人勸曾國藩造反,全部都被曾國藩拒絕了。首先第一個原因,古代無論幹什麼都講究師出有名,尤其是造反這種事情,必須得有非常合適的理由,曾國藩是清朝的重臣,他是拿不出名頭的,所以首先他造反沒有合適的理由,師出無名沒有人會跟著造反的。

    曾國藩從小學的是儒家思想,從小他就學的是忠君報國,他個人就不會想著去造反,而且當時清朝內憂外患,曾國藩想的是如何治理好國家而不是起義造反,曾國藩心裡清楚,如果他選擇造反那麼會讓清朝更加的糟糕,弄不好西方各國還會乘虛而入,不管是贏還是敗,最後的結果都不太好。

    慈禧的能力是非常強的,曾國藩有如此強的實力慈禧不會看不到,她早就安排好人來制約曾國藩一家獨大,並且還扶持李鴻章的淮軍,在從地理位置來看,湘軍其實是被清軍牢牢包圍的,稍有異動肯定會被清兵迅速剿滅,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造反都是不適合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葉問4》電影什麼時候全網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