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美食達人王二小

    唐朝有穩定的貨幣政策,所有的貨幣摺合成錢來算:進位制都是10。

    高祖武德年間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開元”有創始,首創之意,“通寶”即流通的寶貨。其在重量單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銖為一兩。“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開元通寶”有金、銀、銅三種都以十位進位制。即是銅幣一個稱為一文,100個銅幣為一錢,十為一兩銀子,十兩為一金。而從這時開始,我國的衡法兩以下不再以銖為計算單位(唐以前是用銖,二十四銖為一兩,是二十四進位),而是改用兩、錢、分、釐的十進位法,其中一錢為3.73克,即指開元通寶一枚錢的重量,十錢開元通寶等於一兩。

    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歷時千年。另相傳唐高祖鑄行的“開元通寶”由初唐書法大家歐陽間所書的增文采,被譽書法幣。

    提供一些唐朝的物價資料吧:

    唐朝建立初期,一枚足值五銖錢重4克,每鬥米合今7.8市斤,以唐前期最低糧價米鬥兩錢計,每克銅幣可購米0.98市斤,每文通寶可購米3.9市斤。

    這是盛唐時期的物價:

    米一斗:約20文錢

    白麵一斗: 37文

    生絹一匹: 470文 [最常用的布料]

    火麻布一匹: 400文 [常見中高檔麻布]

    細綿綢一匹: 1880文 [高階綿織物]

    粗棉布一匹: 440文

    紫熟綿綾一匹: 2640文 [高階絲織品,可能為三品以上官員官服的原料]

    絲割一匹: 1440文 [中等絲織品]

    棉鞋一雙: 27文

    細鞋一雙: 100文 [估計是絲綿鞋]

    鋤一個: 50文 [鐵或鋼製的農具]

    鑌鐵橫刀一口 石鉸:2000文 [貴重的鑌鐵刀器]

    梓霸刀子一鑌劍:200文 [含鑌鐵甚少的刀器]

    普通鋼或鐵質刀:75文左右

    波斯公駱駝一隻:15510文

    突厥敦馬一匹: 9400文

    普通母馬一匹: 4320文

    細健牛一頭: 4200文 [高等公牛]

    次健牛一頭: 3200文 [次等公牛]

    中等酒: 約為150~300文一斗

  • 2 # 讓生活更有趣

    唐太宗貞觀年間物質文明極大豐富,一斗米只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就可以買200鬥米,10鬥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價3元一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7080元的購買力。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文一斗,也是一兩銀子=3540元人民幣。

  • 3 # 百里無風

    唐朝歷史很複雜,每個時期的 購買力是不一樣的,單從大米來說,糧食價格也跟氣候、政局緊密關聯的。唐貞觀三年,鬥米3錢《貞觀政要》、開元十三年,鬥米15錢《通典·食貨志》,唐大中鬥米50錢《太平廣記》。那麼我們先來熟悉一下古代的單位:

    一升米現在重1.25斤,10升米為一斗,一斗=12.5斤=6.25千克

    1兩黃金 =10兩白銀 , 1兩白銀 = 1000文錢

    我們暫且取中間15文錢一斗米,那麼一兩黃金大約能買667鬥米,今相當於8337斤大米。我們俺現在的米價2.5左右一斤算的話,一兩銀子現在大概相當於人民幣2萬元左右。

    我們再看唐朝歷史289年,但是我們說的“盛唐”,也就是相對穩定的時間也就100年左右。安史之亂之後,大唐就算是毀了。唐朝商業交易並不發達,商品買賣不多,實物交換是主要的交易方式。也就是說,錢,基本沒用。唐朝就連政府收稅,都不收錢,收糧食、絲絹。除了地方官員俸祿有一部分錢。京官,朝廷都不發工資的,只給你一塊土地,叫“職分田”。政府機構也不給辦公費用,也是給你這個部門一塊土地,叫“公廨田”。自己耕種、請人耕種、或者出租收益。銀子,到明清才是合法貨幣。之前的時代並不能用來交易。而黃金,一直以來都不是中國的合法貨幣。不要被小說電視劇忽悠了。白銀與銅錢的兌換率也是波動的,就像股票一樣。

    所以我覺得盛唐時期擁有一兩黃金的家庭不多,擁有相當於一兩黃金購買力的家庭還是挺多的。

  • 4 # 執筆讀春秋

    在唐朝最好的時候,一兩黃金大約可以買到大米20000斤左右。不過唐朝時期黃金非常稀缺,而且物價因戰亂變動很大。但是在貞觀四年以後一直到武周前,以及開元盛世時,京中人家有一兩黃金還是相對容易的。

    一、隋末唐初的物價

    隋末因為攻打高句麗以及修運河,國內民生凋敝,天災人禍不斷。到唐初的時候,很長一段時間時,疆域之內都還有農民起義。所以,唐初的米價一直居高不下,並且同為中國,地分南北,物價大相徑庭。據《資治通鑑》中記載,當時東北的米價,一斗(約12.5斤)值數百文錢;到了東都洛陽,一斗米就變成了三千文。

    如果按盛時的金價來計算,一“唐兩”的黃金,在北東能買幾百斤大米,到了東都洛陽,也就只夠買幾十斤。到了貞觀初年,因為國家一直在不斷用兵。徵兵和逃難導致土地荒蕪,無人耕種,糧價貴的情況仍然沒有得到好轉。

    從貞觀四年之後,唐朝的物價開始了一次長達四十年左右的下降過程。這就是我們說的“盛唐”了。這時的一斗米,最便宜時只賣三至四文錢。到唐高宗麟德三年,一斗米穩定在了五文錢。這也就是一兩黃金可以買二萬斤米的時代,而這裡的兩,都是按唐兩計算的。

    二、武周後期至安史之亂爆發前

    武則天稱帝之後,定國號為周。前期的情況和高宗時期差不多。天下承平,人民生活相對安逸。到了武周後期,隨著國內商業貿易的發達和對外戰爭興起,唐朝開始鬧起了“錢荒”。

    南北朝的時候,中國佛教興盛,民間把大量的黃金用於給佛像鍍金身,國家流通的黃金已經很少了。到了隋唐時代,尤其是貞觀之後的唐朝,海上貿易和絲綢之路商貿發達,許多黃金都被用來支付貨款,流失到了海外。國內的黃金數量急劇減少,於是國家用青銅鑄造“通寶”當錢幣。

    這種錢幣十分沉重,攜帶不便。初期還能應付市場流通,到了後期數量已不夠應付商業支付。於是唐朝政府又加大鑄造,最後造成通脹,導致米價上漲。再後來,朝廷又舉兵徵高麗,跟著又與吐蕃、突厥打仗,農業生產再度遭到重創。

    《資治通鑑》中記載,當時關中地區,先有水災,後有蝗災,跟著就爆發了瘟疫。於是米價又漲到一斗四百錢。兩京之間,開始出現人食人的現象。

    三、開元之後的物價

    唐朝經過武周時期的動亂後,到了“開元盛世”,物價又有一段時間回落。《冊府元龜》中記載,開元16年時,有臣子上奏說:聽說天下諸州,禾苗都成熟了。到那時谷價必賤,恐怕農民要吃虧。《新唐書·食貨志》記載:天寶五年,海內富足。一斗米賣十三文錢。在山東一帶,一斗米只賣三文錢。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這一次動亂的經過就不用多講了。最後物價當然也是一路暴漲,又回到了隋末唐初,一斗米賣三四千文,人相食的時代。

    結語

    在中國唐代,市面上流通的黃金很少,國家法定貨幣是“通寶”(銅錢)。唐代的一兩,約等於37.3克,比漢代的二兩還多一些。唐德宗時,黃金的價格已經比漢代翻了五倍。唐朝的黃金價格也是一直波動的,在通貨膨脹來臨的時候,只能買到僅僅幾十斤米,最好的時候可以買到二萬多斤米。而在太平的時代,京城裡中的普通人家,藏有幾兩黃金還是不成問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阿爾法大蛋機器人,不知道這個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