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鄭捕頭

    很長時間以來,方言電影在國產電影中都佔有一席之地。角色們用方言說著臺詞,很容易形成一定的喜劇效果,而且適合演繹小人物的悲歡。

    最新的例子就是電影《我和我的家鄉》,裡面的故事來自全國很多地方,裡面的角色也就說起了北京話、東北話、貴州話、陝西話,聽上去五花八門,充滿趣味。

    對於一般觀眾來說,對電影中的方言也就聽個大概,感覺語音上差不多就可以接受。然而如果電影中的角色說到自己家鄉的話,我們就能聽出他們說的方言往往是有些不地道的。如果要挑毛病,我們就能挑出很多毛病。

    對於演員來說,能夠說一些方言當然是好的,但如果做到說任何方言都極為準確,那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幾乎沒有哪個演員能完全做到。

    下面我說一部反映我家鄉故事的電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馮鞏導演並主演的影片。

    馮鞏保定話很地道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是2005年上映的,故事發生在河北的保定,片中的人說的方言,也都是保定話。

    與陝西方言、東北方言還有唐山方言相比,保定話其實在電影電視劇以及小品相聲中,並不算特別盛行。郭德綱在一些段子中學過保定話,但這種方言的普及率畢竟不高。

    馮鞏老家是河北,在天津長大,在北京工作和生活,一直沒有離開京津冀地區,而且多年從事相聲表演也仿學各種方言,因此在片中他的保定話是最地道的。他在片中說的臺詞量最大,但幾乎沒有什麼破綻,基本上就是一口流利的保定話,對於我們老家人來說,聽上去很親切。

    不過除了馮鞏之外,其他演員的發音就千姿百態了。

    很多演員發音不過關

    最典型的就是女主角徐帆。按理說徐帆在語言方面也算有天賦和後天努力,不管在話劇舞臺還是影視劇中,除了說普通話和老家武漢話,也說過其他方言,但是在這部《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當中,她的保定話並不算過關。她的很多發音,就像是介於保定話和唐山話之間,聽上去非驢非馬,有些彆扭。

    這種情況並不只是在徐帆身上出現,其他的眾多客串演員,很多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比如郭冬臨、劉孜,還有那時沒有成名的張嘉譯。

    客串角色中如果說還算不錯的,要屬丁嘉麗和句號,他們的臺詞不多,其中有那麼幾句,非常像保定人說話,聽上去感覺親切。

    扮演賀文蘭的漂亮女演員叫張澍,給很多觀眾留下比較深的印象。張澍其實是地道的哈爾濱人,讓她說幾句東北土話可以說張口就來,但是電影中要求的保定方言可就難壞了她。後來經過語言老師的耐心指教和劇組同行們日常交談中的頻繁練習,她最後才用現學的“保定普通話”完成了表演。

    與這些成年人演員比起來,反倒是扮演劉小好的小演員叮噹,保定方言說得還算過關。有可能叮噹具有語言天賦,或者這麼大的孩子學東西最快,因此他反而成為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

    馮鞏愛拍方言電影

    馮鞏後來還拍過方言電影,包括以天津方言為主的《別拿自己不當幹部》。裡面參加客串的演員也非常多,但由於天津話相對比較普及而相對容易學,很多演員的發音還是比較準確的。

    你看過哪些自己家鄉方言的電影?演員說的像嗎?

  • 2 # 莜麵窩窩—藝術範兒

    我看過的印象最深刻的方言電影是《光棍》,太接地氣,太真實啦,又非常搞笑,佩服導演的能力,但看過後又讓人很難受,確實在貧困地區真是有好多娶不上老婆的,他們的一輩子太可憐了,最基本的生理問題沒法解決,更別說傳宗接代,有人給養老送終了。

  • 3 # 超級浪人

    座標陝西,白鹿原陝西話版推出後,就覺得尷尬尷尬呀,陝西話不像陝西話,普通話不像普通話的,還不如老老實實播普通話,真是丟人,長安十二時辰也一樣,尷尬。

  • 4 # 宿醉未醒

    電影中出現自己家鄉的方言,首先是吃驚,繼而竊喜,最後驕傲!

    前段時間,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上映,據說反響不錯!所以一直想有空去電影院,感受一下祖國的日新月異和日益強大!於是約妻同行,來個二人幽會。

    電影第一篇章就是葛優葛大爺主演的關於醫保的問題!葛大爺的表舅出場後,第一句臺詞就把我逗樂了!這就是妥妥的衡水話啊!衡水深縣話,一股濃濃的鄉音!深州話的那股子侉勁兒,就別提了!

    吃驚,衡水話還能上電影。這麼大的主旋律電影會出現這麼小地方的一個小人物,小方言!甚至有點不太相信!最後這個深縣話竟然伴隨著整個篇章!

    竊喜,衡水是一個存在感不強的城市。在河北排名永遠是倒數一二的名次!深縣名深州,更是在地圖上找也不好找的地方!唯一出名的是神州蜜桃,曾經的皇家貢品!也曾輝煌一時!其他也沒有多少出名的地方了!在電影中出現此地方言,讓一個小地方的小人物能不竊喜麼!

    最後,驕傲!整部電影就五六個篇章。深州話佔了第一個篇章,又是和葛大爺合作!對於宣傳深州有點貢獻吧!看了好多電影,也包括好多方言電影!最多的方言基本上是四川話,河南話,陝西話的方言電影。即使有河北方言的電影,僅僅有的就是唐山話和保定話!這次電影裡能出現衡水話,深州話。作為一個愛家鄉的人能不驕傲麼!

  • 5 # 琛與妍

    看自己家鄉方言的電影,是不是有一種久違的親切感吶?是的,這種親切的感覺,從頭頂一直灌到心裡去。

    親切感來自於家鄉的,熟悉而陌生的聲音,把我兒時的記憶都拉出來了。自然而然就產生了親切感。

    當然了,全華人民都在說普通話,就像有一個標準一樣,家鄉是個小地方,方言說出來時,是不是感覺就有點土了?呵呵!是的,有點土。

    家鄉的話,有時候跟普通話比較起來,別人就把意思理解錯了,所以是不是也很搞笑呀?比如,普通話說:到哪裡去?而家鄉話是:到河西去?……不要笑,不要笑,好吧,要笑就笑吧!眼淚不要笑出來就好!

  • 6 # 劉明月1487

    都說月是故鄉明,聽自己家鄉方言的電影如飲香茗,如喝美酒,如醉如痴,直把你的記憶拉回天真爛漫的童年。

    我18歲時離家去追求詩和遠方,多年以後,才發現夢裡出現最多的總是草原初升的旭日,奶茶飄過的香氣和阿媽用手撫摸額頭,輕聲細語哄著起床的溫暖。

    離家日久,說的都是普通話,家鄉風物好像都擱置心底。看到家鄉方言的電影,猛然勾起思鄉之情。這感覺有甜美回憶,有淡淡憂傷,直教人有該回老家看看了的念頭……

  • 7 # 漢味老陳醋

    不要說家鄉方言“土”,家鄉話才是真的好聽,才是真正的母語。

    看自己家鄉方言的電影,無需翻譯解釋,能夠通俗易懂,親切感親情感,鄉音鄉情濃濃的。感覺就是一群家鄉的人們,在表演,演出人生的大舞臺,看得盡興,聽得有味。

  • 8 # 詩與遠方的邂逅

    去年上映的《愛情神話》是用上海方言放映的,特意帶著不喜歡看電影的先生一起去的。

    整個劇場是一片歡樂,不時傳出鬨堂大笑聲。因為很多的“梗”一定要用方言說出來才有味道。

    這估計是方言電影最大的魅力。先生難得對這部電影給與好評。

    所以方言電影屬於小眾的電影,適合小投資。因為其它地區的人沒有辦法知道這句話在當地的真實意義。雖然有普通話翻譯的字幕,但是味道就不一樣了。

    方言電影的場景是大家很熟悉的。比如《愛情神話》的取景在徐彙區的五原路的大通別墅、自由公寓,延慶路的水果店、大福裡等,都是大家很熟悉的地方,甚至可能去過的地方。上海的老房子的陳設和佈局都是刻在骨子裡的,所以就用很強的代入感,這也是方言電影的魅力所在。

    方言電影的魅力還在於演員,這部電影的演員都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發音就比較準確,聽上去比較舒服。

    記得八十年代,最受歡迎的是香港電影和粵語歌,因為都是講粵語,聽不懂,於是就拼命想學粵語,好在班級有位同學是廣東人,所以就跟他學說廣州白話。每天逼迫他只能說粵語,然後我們跟著說,他糾正發音,說著說著就笑成一團。到現在,對廣東話“識聽不識講”。

    方言電影中有很多“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東西,可以說是方言的精髓,隨著學校普及普通話,很多孩子已經不會說正宗的上海方言了。比如我兒子,上海話說的“洋涇浜”,讀書的時候,他一直不肯說上海話,現在上班了,同事都是上海人,這下倒是天天要講上海話了。

    總之,方言電影帶給當地人的奇妙感覺是非當地人不能體會的,很希望有更多的方言電影或者電視劇出現。

    說起來,發揚方言的魅力最徹底的是廣東人。“外來媳婦本地郎”播了很多年,他們一直保持著方言播報新聞的習慣,這點上海就不行了,文廣裡面真正的上海人,沒有幾個,以前還可以用方言播新聞,現在也不行了。

  • 9 # 百獸園

    在某個節目訪談中,嘉賓說了幾句我們的家鄉方言,聽到地道家鄉話的那一刻,頓時感覺好像自家親人上了節目,家鄉知名度竟然這麼高。雖然嘉賓是名人,名人離自己也是很遙遠啊,可就在那一刻,名人成了親人,竟是如此親切和近距離。而且那期節目給我印象很深,對曾經沒什麼感覺的名人多了一份粘性。

    如果影視劇中出現家鄉方言,地域的觀眾聽到或看到應該有很大的歸宿感。相反,其他觀眾聽了可能覺得陌生和突兀,因為聽慣了普通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烹飪有沒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