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悅天子安
-
2 # 無聊在BJ
肯定是真實存在的。
明心閣的房子不是很大,四周牆壁上有一些佛教字畫,屋內正中擺著一張老式方桌和4把木椅,3人圍桌而坐,桌上放著丁元英的一首詞和壓在紙上的信封。智玄大師把信紙和信封輕輕往前推了一下,說:“敢問施主什麼是真經?修行不取真經又修什麼呢?”
韓楚風不知道這首詞的內容,就勢拿過看了一遍,上面寫道——悟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一悲一喜一枯榮,哪個前生註定?袈裟本無清淨,紅塵不染性空。幽幽古剎千年鍾,都是痴人說夢。韓楚風馬上明白了智玄大師為什麼要提這樣的問題,所不同的是,大師心裡有解,而他心裡無解,他在心裡是真正的提問:什麼是真經?修行不取真經還修什麼?他覺得詞中諸如“休言”、“勿取”、“痴人說夢”之類的用詞過於激烈了,不太妥當。但此時他更關心的是丁元英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或者說他更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丁元英回答道:“大師考問晚輩自在情理之中,晚輩就斗膽妄言了。所謂真經,就是能夠達到寂空涅碦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惡果者有信無證,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滅。不昧因果者無住而住,無慾無不欲,無戒無不戒,如是涅碦。”智玄大師含笑而問:“不為成佛,那什麼是佛教呢?”丁元英說:“佛乃覺性,非人,人人都有覺性不等於覺性就是人。人相可壞,覺性無生無滅,即覺即顯,即障即塵蔽,無障不顯,了障涅碦。覺行圓滿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圓滿即止,即非無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彌陀佛。佛法無量即覺行無量,無圓無不圓,無滿無不滿,亦無是名究竟圓滿。晚輩個人以為,佛教以次第而分,從精深處說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來不可思議,即非文化。從淺義處說是導人向善的教義,善惡本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即是文化。從眾生處說是以貪制貪、以幻制幻的善巧,雖不滅敗壞下流,卻無礙撫慰靈魂的慈悲。”智玄大師說:“以施主之文筆言辭斷不是佛門中人,施主參意不拘經文,自悟能達到這種境界已屬難能可貴。以貧僧看來,施主已經踩到得道的門檻了,離得道只差一步,進則淨土,退則凡塵,只是這一步難如登天。”丁元英說:“承蒙大師開示,慚愧!慚愧!佛門講一個‘緣’字,我與佛的緣站到門檻就算緣盡了,不進不出,亦邪亦正。與基督而言我進不得窄門,與佛而言我不可得道。我是幾等的貨色大師已從那首詞裡看得明白,裝了斯文,露了痞性,滿紙一個‘嗔’字。今天來到佛門淨地拜見大師,只為討得一個心安。”這時,一個小僧人走進來恭敬地對智玄大師合十行禮,說:“師父,都準備好了。”說完轉身退了出去。智玄大師站起來說:“兩位施主,請到茗香閣一敘
-
3 # 順其自然逍遙遊
真作假時假亦真,假作真時真亦假。
體、相、用~而已
道是體、德是相、用是萬有。
道是本體,無形無相,靠悟,去除分別判斷取捨心;德是道的相,進入這三維加時間(時空),靠思維可以感知,即一(有),道(無)生一,所以有生於無;用是指萬有,皆是生於一,而一源於無。
所以,悟道,即是迴歸本源,心入無為法,合德歸道,即天人合一。
一翳在目,千花亂空;
一妄在心,恆沙生滅。
本自清淨,本無生滅。
悟則剎那間,迷經千百劫~
-
4 # 易水寒之瑞士軍刀
問佛而不是拜佛,“求一個心安”才是本意。
這段詮釋的是~知道,觸及得到,但不去觸及的一個境界。,所謂“明白人”。是人而不求做“神”。
五臺山的僧人真與不真不重要,有些境界虛無了,也就沒用了。至少對世人凡人沒用了。其實,“道”就是一個方向,一個指引,一個總綱,你到了,就“無道”了。
回覆列表
是真的,主要是大師講的話是在道上,分析透徹,擊中要害,這也是本片意境昇華的部分,它在向世人警示,什麼是真經?真經存在於生活中方方面面,出世法就是佛法。道無處不在,問題就是答案,問責即為診斷,道就是佛。大師之言在於啟迪眾生,使人心安。所以就是真的。
故無所謂大師,每個人都是大師,只要人人遵循天道,人人皆可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