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曉支
-
2 # 一個歷史過客
題目中已經有了兩個設定,一是發掘完成,二是存在屍骨。在完成勘探進場發掘前,考古工作者會聯絡發掘區內的近現代墳的家主進行遷墳,因此不存在近現代墓葬的問題。在對某一座墓葬的清理結束後,會對清理後的墓葬進行拍照,發掘中取出的器物會放回原位,以還原其下葬時的原有位置。在取齊資料後,器物入庫,屍骨則以其重要程度進行處理。若儲存較為完好、重要程度極高(參見馬王堆),可能在清理前將棺槨整體封裝打包,在實驗室內清理,後續進行相關研究;對於研究意義較大的墓葬,會對屍骨進行採集,進行體質人類學等的相關分析;若是對於學科研究重要性極低、年代很晚的墓葬,也會對其進行收斂,交當地政府部門進行安置。
考古結束後,古墓裡皇帝、大臣、百姓的屍骨是怎樣處理的?
1,因為葬制和儲存技術等原因,大多數千年以上的古墓,墓主人的屍骨已經完全腐爛,或者只殘存少量骨骼碎片。這類儲存情況不好的屍骨,同樣具有考古研究價值。它們會被送到醫學鑑定和科研機構,分析墓主人的性別、年齡和去世原因。這些資訊對古墓的年代判定,以及對隨葬品文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佐證作用。在研究後,墓主人的屍骨會被博物館和醫學機構妥善保
2.少部分被原址回埋或火化
在古墓中,王侯貴族的大墓還是少數,大多數都是平民墓葬,幾乎沒有什麼國寶文物,考古和歷史研究價值也不高。這類古墓被考古發掘後,會將考古發掘過程、墓葬形制和位置等資料資訊記錄存檔。如果墓中還殘存墓主人的屍骨,一般選擇原址回埋。如果已經不具有回埋條件的,會採取火化的方式。
3.珍貴的進行展覽和科研
這類就是我們在博物館裡能見到的國寶。像長沙馬王堆漢墓的辛追夫人,新疆的小河遺址的樓蘭美女這種如此儲存完好的,可謂鳳毛麟角,也都是國寶級文物。因其珍貴的科研價值,在考古發掘出土時,以及存放博物館期間,都需要投入高昂的財力、人力和物力進行保護。
另外,某些還會被送到古人類研究所等學術機構,由專家進行研究。在現代的科技水平下,能從提取古代人的DNA模型,有助於解開許多歷史之謎。我國科學家曾經成功提取了戰國時期齊國墓葬的DNA模型,對於研究2000年前山東臨淄地區的飲食和習俗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墓中的木乃伊
4.某些特例被損毀和丟失
當然,也有一些古墓的屍骨被損毀和丟失了。比如萬曆皇帝就遭遇了最悲慘的結果。因為當時考古發掘不夠科學,萬曆皇帝和其皇后的棺槨,在沒有保護措施的情況下被開啟。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後期也沒有及時移入博物館,使其迅速腐爛。後來,萬曆皇帝的屍骨居然被焚燬了。
萬曆皇帝 墓室
又如清東陵的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在民國時期被軍閥孫殿英盜墓後,他們僅帶走了珍寶文物,將清朝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隨意丟在了皇陵附近。等到溥儀趕到時,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的遺體已經找不全了,所幸他們最終還是被重新放入棺槨。
目前,現在我國考古界已經認識到,現有的科技水平無法儲存好珍貴文物,所以一般不主動發掘古墓。除非墓已經在施工中被破壞,或被盜墓賊盜掘嚴重的情況下,才會開展搶救性發掘。
因為當時考古學業不是很發達,萬曆皇帝
和皇后的墓,在沒有任何保護的情況下就被開啟,後期也沒有及時的移入博物館,屍骨長期的暴露在空氣中,萬曆皇帝的屍骨就迅速腐爛,後來萬曆皇帝的屍骨就被焚燒了。現在,考古學家僅僅對施工被破壞或是被盜的古墓進行考古挖掘.
總結:不會肆意去開採新的古墓。畢竟目前的技術手段,難以保證古墓中的物品面後被儲存的完整性。
-
3 # 擒史皇
根據遺體主人的身份不同,一般有三種對應的做法,一是被博物館儲存和研究,二是被進行展覽和科研三是被送回原址埋葬與火化,當然也會有一些遺體開棺後,就會受到損失或被偷竊。
一般的屍體被開棺材挖掘出來後,會送到研究所裡分析屍體主人的性別、年齡、身份以及他的死因,再加上對其陪葬文物的研究,就能很容易的辨別出墓主人所處的時代和他對應的身份,等到研究所研究的差不多後,屍體就會受到開頭講到的相應的幾種處理。
在我國古時候,因為對屍體的儲存技術有所限制,許多年代久遠的古墓中挖掘出的的遺體,歷經千年的時光沖刷後都會腐爛,或許只留下一些骨頭碎片。在現在已經發掘的墳墓中,平民百姓的墳墓佔了絕大多數,因為那些王侯將相貴人們的墳墓一般選址比較地偏遠,很不容易被髮掘出來,因此從考古價值上分析的話,普通人的墳墓價值不高。
因為大多數平民百姓生前都很窮,並沒有什麼有價值的陪葬品,而如果是諸侯貴族,皇族之類的,他們的陪葬品都很有歷史價值。還有一類就是我們一般在博物館裡看到的,這些遺體要不是屬於身份特別大的人,要麼就是具有標誌歷史意義的代表人物,還有一些就是儲存非常完好,屍體並沒有很大的變化,這種一出土就會被列為國家級文物,受到國家的保護。
-
4 # 四庫全叔
(一)對於大批次普通百姓的屍骨,一般會選擇就地重新埋藏。
(二)對於比較完好,或有重大價值的古人屍骨,則會被專門機構進行妥善儲存,並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陳列於博物館中供公眾參觀。
1、原址陳列:向公眾展示當時的葬俗、葬式等,如半坡遺址中墓葬。
2、展廳陳列:
比如儲存完好的淶水人化石,在北大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展出。
再比如:南越王的遺骨幾乎成渣,但尚完好頭骨殘片和部分牙齒,也被陳列出來。
再比如:作為重大考古發現的馬王堆漢墓,出土了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妻子辛追的屍體,由於儲存完好,歷經2000多年而不腐,是極罕見的溼屍,因此也陳列於博物館中。
(三)目前為止,大一統朝代的帝陵,建國後考古工作者只發掘過明定陵。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帝后的屍骨被一把火燒掉了。加之當時的保護手段、技術都有欠缺,很多珍貴文物未能保留下來,因此,後續有關帝陵的主動發掘計劃都被終止了。
-
5 # 歷史漫談君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是唯一個從未被外族同化或分化的文明古國。歷史上有太多值得我們紀念和研究的人物,出於考古或者保護的需要,也發掘了很多古墓。
對於這些古墓中發掘出來的古人遺體,在考古結束後也不會隨便亂扔,一般會採取不同的處置方法,即保護文物,又最大限度的利用其價值。
第一種情況:繼續研究古代墓葬各式各樣,葬制和葬俗千差萬別。有些儲存得比較好的古墓和古人屍骨,還有著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還有很多謎團等著破解。對於這類古墓裡面的遺骸,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價值。
它們會被送到醫學鑑定和科研機構,用各種科學手段分析墓主人的性別、年齡、生活狀態和死亡原因。這些資訊對古墓的年代判定,墓中隨葬品文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這種研究往往是漫長的一個過程,之後墓主的屍骨會被考古部門妥善儲存。
例如揚州曹莊隋朝一號古墓內發現了兩顆牙齒,經鑑定為50歲左右的男性,結合文獻記載,最終確認墓主人是隋煬帝楊廣。二號墓內的人骨遺骸,經南京大學專家鑑定一位50多歲、身高約1.5米的女性遺骸,根據墓葬形制、隨葬品和遺骸的鑑定,結合文獻記載,判明墓主人正是楊廣的蕭後。
第二種情況:進行展覽和科普長沙馬王堆漢墓的辛追夫人,新疆的小河遺址的Murano美女這種儲存得極好的,屬於國寶級的,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保護,研究結束後會放在博物館進行展覽。這些儲存完好的古屍身上的遺傳物質會給今天的人提供大量的資訊,對研究古代史非常有用。
第三種情況:火化對一些發掘的平民墓葬,墓中沒有什麼文物,考古研究價值也不高的,經考古發掘後有研究價值的會被保留,沒有價值的,特別是幾乎化為泥土的遺骸會被火化後回埋。
第四種情況:特殊情況導致遺骨損毀萬曆的定陵在發掘時,沒做好準備,方法也不夠科學,導致萬曆遺體沒有儲存好。當時萬曆的遺骸僅剩下骨架,呈現出臉朝上,頭微向右偏,右臂彎曲,手放在腹部,右腿彎左腿直的“北斗七星”葬式,應該說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可是,在後來一個特殊的年代,萬曆的遺骸居然被一些小將們焚燬了,這是考古史上的損失。
-
6 # 關河南望
中國考古研究者對於墓葬中屍骨的安排是根據具體情況處理的:
1、百姓屍骨,選擇地方重新埋葬。在回埋的時候處於對死者的尊重會默哀一下或是弄個法事超度一下。
2、有價值的、並且儲存完好的,被專門機構妥善儲存,有的還會陳列於博物館中供參觀,比如哪個朝代的哪位皇帝皇后。
3、比較珍貴的文物級別的,就會花費人力物力保護好,因為研究價值很高。
4、還有就是受限於考古技術,古墓中的屍骨被摧毀或丟失也是常有的事。所以現在不會肆意開採新的古墓,只是對已經被破壞的古墓進行考古挖掘。
回覆列表
考古發掘的屍骨主要有以下4種結果:
被博物館儲存和研究在我國古代,因為葬制和儲存技術等原因,大多數千年以上的古墓,墓主人的屍骨已經完全腐爛,或者只殘存少量骨骼碎片。這類儲存情況不好的屍骨,同樣具有考古研究價值。它們會被送到醫學鑑定和科研機構,分析墓主人的性別、年齡和去世原因。這些資訊對古墓的年代判定,以及對隨葬品文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佐證作用。在研究後,墓主人的屍骨會被博物館和醫學機構妥善儲存。
{據瞭解,這兩顆牙齒出土於墓內靠近東耳室處,屬於同一個體,一顆為右側上頜第三臼齒,一顆為右側下頜第二臼齒。根據牙齒磨耗判斷的齒齡為 50 歲左右,與隋煬帝被弒殺時的年齡相符。}
被原址回埋或火化在古墓中,王侯貴族的大墓還是少數,大多數都是平民墓葬,幾乎沒有什麼國寶文物,考古和歷史研究價值也不高。這類古墓被考古發掘後,會將考古發掘過程、墓葬形制和位置等資料資訊記錄存檔。如果墓中還儲存有墓主人的屍骨,一般選擇原址回埋。如果已經不具有回埋條件的,會採取火化的處置方式。
珍貴的進行展覽和科研這類就是我們在博物館裡親眼見到的古代屍骨。像長沙馬王堆漢墓的辛追夫人,新疆的小河遺址的樓蘭美女這種儲存完好的古代屍骨,可謂鳳毛麟角,也都是國寶文物。因其珍貴的科研價值,在考古發掘出土時,以及存放博物館展覽期間,國家都需要投入高昂的財力、人力和物力進行保護。
另外,某些重要的古屍,還會被送到古人類研究所等學術機構,由專家進行研究。在現代的科技水平下,從對古屍遺骨能夠提取遺傳物質,獲取古代人的DNA模型,有助於解開許多歷史之謎。我國科學家曾經成功提取戰國時期齊國古墓中屍骨的DNA模型,對於研究2000年前山東臨淄地區的人種、飲食和習俗起到了重要作用。
{南宋理宗趙昀:頭顱作酒器}
某些特例被損毀和丟失當然,在某些特殊年代和情況下,也有一些古墓的屍骨被損毀和丟失了。比如由郭沫若主持發掘的明朝皇陵,萬曆皇帝就遭遇了最悲慘的結果。因為當時考古發掘不夠科學,萬曆皇帝和其皇后的棺槨,在沒有保護措施的情況下被開啟。後期也沒有及時移入博物館,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萬曆皇帝的屍骨迅速腐爛。到20世紀70年代,萬曆皇帝的屍骨居然被小將們焚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