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京爺們的日常生活
-
2 # 吳明鳳35028109
如果寶寶整的吃傷積食了,請按照以下九步,給小孩按摩
(一)清大腸經(3分鐘)
從食指末端起始(商陽),沿食指橈側緣(二間、三間)。
(二)揉板門(3-5分鐘)
板門重按有痠麻感,為胃全息反應點。嚴重的積食也可用指甲掐,揉3掐1。
(三)順運內八卦(3-5分鐘)
內八卦穴,是小兒推拿中的臨床常用穴位之一,具有寬胸利膈、理氣化痰、行滯消食的作用。主要用於痰結喘咳、乳食內傷、腹脹、脹悶、嘔吐等症。(四)推小橫紋(3分鐘)
在穴位上作直線推動稱為推法,四橫紋穴為改善積食等問題的要穴。(五)掐揉四橫縫(5分鐘)
四橫紋是常用的消積穴位之一,也是民間挑疳的部位之一。(六)下推七節骨(3分鐘)
位於腰骶正中,命門至尾骨端一線。向上推溫陽止瀉,並治脫肛;向下推治便秘等症。(七)分腹陰陽(5分鐘)
以雙手拇指沿肋弓邊緣,或自中脘至臍,向兩旁分推。主治腹痛腹脹,消化不良,噁心嘔吐等。(八)摩腹(5分鐘)
一般採用順時針的方式,使大便沿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的方向運動,堅持操作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成人也是。稍大點的孩子可以採用揉腹的方式,即有一定的滲透力進行。積食引起的便秘腹脹可重點操作此部位。(九)揉足三里(5分鐘)
足三里是胃經上的一個主要穴位,常按揉有健脾胃、促消化的作用。
-
3 # 補土派小兒推拿
補腎500次、板門300次、四橫紋300次、清胃300次、補脾600次、清大腸300次。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導滯,清熱洩熱,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
4 # 小五精品美食
神闕穴操作
1.體位
寶寶仰臥,雙腿踡起,放鬆腹部,掀起寶寶上衣,充分暴露穴位點。
2.操作前準備
操作者將雙手掌心搓熱,手涼的家長可在操作前雙手握著盛有熱水的杯子把手焐熱。
3.揉腹(如下圖)
操作者右手掌心或大魚際對準肚臍,緩緩向下施加一定的壓力,達到肌肉下層面,力量柔和,不要使用蠻力,沿一定的方向揉動。每次揉1-5分鐘不等,也可以根據情況適當延長時間。
揉動時,接觸點不要移動,固定在穴位點處。速度為每分鐘100-200次。
4.摩腹
操作者將右手掌心或四指併攏指掌面自然放在肚臍邊緣,以自然下沉的輕緩壓力接觸面板(不用刻意加力),以肚臍為圓心,圍繞著肚臍緩緩地做逆時針或順時針的摩動。力量在皮肉之間,過程均勻柔和,速度為每分鐘50-100次,每次1-5分鐘不等。
-
5 # 楠得有你
兒推對於一般的小兒疾病都有顯著效果,咳嗽、便秘、積食、發燒等都可以。但我不提倡非專業人員進行推拿,在兒推之前都需要根據孩子一系列症狀進行辨證,從而判斷應該對應的穴方。
其次,兒推需要嚴格的手法,需要親授。根據病情不同,推拿次數也有不同,專業人員會因人而異調整穴方。
小兒百病積食為先,小兒臟腑嬌嫩,脾胃未全,不可食無節制。積食後,嚴格忌口肉蛋奶水果生冷油膩食物,飲食以五穀雜糧為主蔬菜為輔!另外附食療方:
雙皮水:雪花梨皮和白蘿蔔皮各一整個,水開後三分鐘內關火,(可以加一點冰糖)可以去痰、夜咳、乾咳、消積食。
焦米粥:把大米淘洗三遍再用沸水泡半小時,先瀝一下水,把炒鍋燒熱(不加油)把溼米倒入鍋中翻炒至米微黃,轉中火繼續炒至黃色,再轉小火把米炒至黃黑色,倒入平盤或平板上約一小時,去火毒,裝瓶備用。可以用來煮米粥喝可去米麵吃得多的積食。
胡蘿蔔山楂水:山楂10片加半根胡蘿蔔切丁,水開煮三分鐘一天兩次,一次一碗,可去肉食吃的多的積食、消化不良。
雞內金餅:把炒過的雞內金搗碎,以1:5的比例和麵粉混合在一起,少放或者不放油,烙成很薄的餅給孩子吃。
祝,健康。
-
6 # 欣妍語
按摩油
1
揉腹部:腹部塗上按摩油油,順時針輕揉腹部100下,手法輕柔不宜用力。
2
捏脊:雙手捏住脊柱兩側肌膚,從下往上提捏,動作輕柔,以小兒舒適為度,捏30次。
3
按揉足三里:足三里是胃經上的一個主要穴位,常按揉有保健,促進消化的作用,按揉100次。
4
運內八卦:在掌心內勞宮四周,用拇指或中指腹作順時針方向輕推。有效緩解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推100次。
5
清胃經:在拇指掌面向指根方向直推,推100次,具有和胃降逆的作用。
6
清肺經:無名指面向指根方向直推,推200-300次,止咳效果很好。
小兒面板嬌嫩,需在塗按摩油的情況下按摩。
-
7 # 漿糊老醫
孩子積食消化不良的時候可以透過揉板門來進行緩解,能夠起到很好的消食化滯和脾健胃的作用,板門穴並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區域,位於大拇指下方手掌厚厚的那層肉上,在推拿的時候,操作者需要用左手先握住小兒的手指,然後再用右手的拇指蘸取少量的爽身粉,對板門穴進行按揉。
-
8 # 中醫兒科王德敏
小兒積食的推拿上,分為揉腹,揉板門,揉內八卦,按天樞穴,按中脘等幾個手法。
揉腹,一般是以這個神闕穴為中心,然後沿著一週順時針和逆時的揉腹。
揉板門,板門就是大魚際的最高點,用大拇指的指端來揉。
揉內八卦,就是在手掌面,以掌心為中心,圓周的運動的揉。
按天樞穴,就是在肚臍開兩寸的位置的天樞穴,做穴位按摩。
按中脘穴,就是在穴位按摩中脘穴。
-
9 # 媽媽在呀
春節7天長假完美ending
大家都吃的開心嗎?
小愛帶我過了個肥年
糕點、糖果、大蝦、雞鴨魚……
然鵝
早已經開始搬磚的我表示
起不來床、渾身無力、思維掉線
再次虛弱的倒在床上
我……
怕是得了春節綜合症
還在緩衝期的小愛前兩天也“中招”了
怎麼判斷寶寶積食
1、食慾減退
春節時寶寶胃口超級棒,吃嘛嘛香。幾天後食慾明顯下降,不想吃飯。飯入口後久含不呑,或者吃一頓飯要很長時間。
2、晚上睡覺不踏實
原本乖乖入睡的天使寶寶突然像打了雞血一樣,難以入睡。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會醒過來大哭。有時還會咬咬牙,哼哼唧唧。
3、肚子不舒服
已經學會說話的寶寶常說肚子不舒服,肚子漲、肚子疼。排洩的大便乾燥、黑臭,小便黃、有氣味。
4、 手足心熱、兩頰發紅
寶寶積食後兩頰容易出現發紅有的還會手心腳心發熱的情況。
5、口氣不佳
比較嚴重的寶寶,媽媽可以明顯聞到的小嘴巴有口氣。孩子舌苔變厚、變白。
回想小愛前兩天的表現
基本全部達標
面臨同樣狀況的麻麻不用緊張
下面進入到
寶爸寶媽們最關心的環節
……
如何給寶寶消消食?
飲食調節
如果寶寶出現食慾下降、咳嗽等積食症狀,但還沒有外感症狀時,可採取飲食調節治療。
1、 一日三餐要稍微“欠”一點,選擇清淡的蔬菜、容易消化的米粥、麵湯、麵條等,不吃油炸、膨化食品,少吃甚至不吃肉類食物,可適當吃些魚蝦。
2、 一日三餐要定時定量,不能餓一頓飽一頓,這樣會打亂腸胃的生物鐘,影響消化。
3、早上和中午寶寶剛睡醒時,1小時內也不要進食。因為胃腸等內臟從低運轉恢復到正常需要一定的時間,否則也無益於消化和吸收。
4、晚上最好不要吃太飽。寶寶白天運動量大,吃東西消化得快,但晚上胃蠕動慢了。即使喝牛奶,也要水多一些,奶粉少一些。
5、 對於處在吃奶期的嬰幼兒來說,媽媽要忌口,注意飲食清淡,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媽媽飲食無度,嬰兒就可能“奶積”。
推拿緩解
除了飲食療法外,有時也可推拿按摩去治療寶寶的積食。方法都很簡單,但是堅持執行對有些爸爸媽媽來說還是有點難度。
1、四橫紋
功效:治腹脹,促進消化
時間:3分鐘
2、清補脾經
功效:健脾胃,補氣血
時間:3分鐘
3、順運內八卦
功效:寬胸利嗝,理氣化痰
時間:5分鐘
4、清胃經
功效:和胃降逆,瀉胃火
時間:5分鐘
5、摩腹
透過外力按摩,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提高腹部溫度,緩解疼痛。
但是要注意不要在吃飽或者太餓的情況下做,飯後一小時左右做比較好。如果揉的時候孩子的肚子咕咕叫,說明出現了腸鳴音,或者孩子在排氣,家長不用緊張,這是正常現象。
6、捏脊
捏脊適合5歲以下的孩子。這個方法沒有副作用,還可以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但要注意,孩子面板嬌嫩,推捏前,要在區域性抹一些爽身粉或香油。一定要從尾椎部位,就是由下而上捏,不能從上至下捏。
運動消化
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消化。過年吃多了,不妨帶寶寶戶外活動一下,既有利於健康,又能促進親子感情!
1、 戶外活動
可以帶寶寶到公園跑跑步、打打球,稍微大點的孩子,可以讓他們騎騎腳踏車。選擇Sunny明媚的時候,帶寶寶到戶外曬曬太陽。
2、 飯後散步
寶寶吃飽了,要讓寶寶活動活動,不要一吃飽就坐著或睡著,最好飯後去散散步,這樣有助於寶寶的消化。
藥物治療
寶寶積食,建議先飲食調節,再考慮用藥。但不同病情症狀適用不同的藥物,媽媽們一定要根據寶寶不同體質和情況有針對性正確選擇。
1、大便幹者:適合肥兒丸、爛積丸等,幫助消積、化滯。
2、內熱者(表現為嘴唇紅、睡覺煩躁、舌苔厚等):適合健兒清解液、小兒清熱寧等,幫助消積、清熱。
3、咳嗽者:適用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等。
4、嘔吐者:適合藿香正氣等。
這次深受其害的寶寶
在生活慢慢回到日常狀態後
也一定要冷靜面對隨手可拿的零食
和親戚朋友的“愛心”投餵
每天都要身體棒棒噠~
-
10 # 張家綱小兒推拿
分享一個寶媽的親身小兒推拿的病例,對積食引起的睡不安立竿見影!相信會對您有啟發。
很多寶寶睡不安,不容易入睡都與積食有關,胃不和則臥不安啊!乳食積滯是寶寶睡不安最常見的原因。最大的特點就是舌苔厚或黃,唇紅口臭,腹部脹滿,入睡後翻來覆去,反覆折騰。
1月3日,當晚一位有愛心、愛學習的成程媽分享了她的經驗:孩子嘴巴酸臭,她做了小兒推拿積食等手法,不到10分鐘就睡著了!
“小寶貝很煩躁,也不吃東西,嘴巴有股酸臭味,觀察了很久,可能是積食了,我就給孩子分腹陰陽的推個幾分鐘,又揉中脘 ,天樞穴,最後,又給孩子,清補脾,清肝經,運內勞宮,搗小天心,孩子沒有哭,很配合,可不到十分鐘,就睡覺了,心裡真的好高興,我把我的經驗分享出來,希望張老師給我更多的建議,或者意見,也讓那些不相信推拿的家長們,讓他們知道,推拿不僅是簡簡單單的動作,是可以幫助的到你的,特別是小孩子消化不良的這一塊!”
這位媽媽很學習有用心,辯證正確,思路清晰,做的穴位也是很到位的,評價嘛,以結果為導向的,棒棒噠~
我們來分析一下她的7招穴位:
1、分推腹陰陽
這個穴位有健脾和胃,理氣消食的功能,從孩子中脘至肚臍中線向兩肋方向分推,治療噁心嘔吐,積食腹脹、消化不良等症。
2、清補脾
脾胃相表裡,清補脾不僅可以健脾益氣,也可以消積清胃熱,特別適合消化不良愛生病的寶寶。來回推清補脾對於媽媽來講是很安全的!
3、內勞宮
這個穴位,我認為很多人都找錯了,造成錯誤的根源在簡易取穴法---即讓人自然握拳,中指屈曲,中指端所觸及之處。我認為內勞宮正確的位置是在手掌中部正中央,應該在第3掌骨正中。希望大家注意哦~
內勞宮能去心火,提神醒腦、清心安神,有助睡眠。
4、平肝
肝主驚,腎主恐。平肝可以去肝火,疏肝理氣,鎮驚安神,讓寶寶安然入睡。
5、搗小天心
睡前搗搗小天心,可以鎮驚安神,讓孩子睡得更香。
6、揉中脘
主要消食和中,推中脘能降逆止嘔,常用於治療胃氣上逆、噯氣嘔惡等症。
7、揉雙天樞
可以併攏三指,肚臍向左右三指寬的地方就為天樞穴。有理氣導滯,調理大腸之功,按摩可治療消化不良、便秘腹脹等症。
這一套手法7個穴位,4個清食導滯的手法,3個鎮驚安神的手法,即能治好積食,又能促進睡眠,再贊一個。希望大家收穫滿滿,真正用自己的雙手,做好寶寶日常的保健和簡單常見病症的推拿調理,讓寶寶少生病更健康,生病也能早康復!
小兒推拿調理病症,穴位不是唯一不變的,有效而適用的就是最好的。比如這套手法7招中,內勞宮可以改為清天河水,效果會很好!
-
11 # 卓理超人
#樸貨研究所#
揉腹部:腹部塗上按摩油油,順時針輕揉腹部100下,手法輕柔不宜用力。
捏脊:雙手捏住脊柱兩側肌膚,從下往上提捏,動作輕柔,以小兒舒適為度,捏30次。
按揉足三里:足三里是胃經上的一個主要穴位,常按揉有保健,促進消化的作用,按揉100次。
運內八卦:在掌心內勞宮四周,用拇指或中指腹作順時針方向輕推。有效緩解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推100次。
清胃經:在拇指掌面向指根方向直推,推100次,具有和胃降逆的作用。
清肺經:無名指面向指根方向直推,推200-300次,止咳效果很好。
小兒面板嬌嫩,需在塗按摩油的情況下按摩。
-
12 # 山貨農產品
孩子夏天易患風熱感冒,孩子一難受家長就緊張,都想讓孩子快點好,著急的帶孩子打針吊瓶,打針吊瓶對孩子危害大,一些輕微的感冒症狀可以透過小兒推拿法來治療,對孩子身體沒有危害,平時還能預防風熱感冒!
風熱感冒症狀:發熱重、惡寒輕、有汗或少汗、頭痛鼻塞、流濃鼻涕、咽喉腫痛、舌紅、脈數快
1.開天門,推天門穴
兩拇指交替自印堂向上直推至前髮際線30-50次
推坎宮
坎宮位於自眉頭起沿眉向眉梢成一直線,用兩拇指橈側自眉心向眉梢分推24次
掐揉兩扇門
用拇指和食指掐揉30-50次
下推天柱骨
位於頸後髮際線正中上一寸到大椎成一直線,用拇指或食、中二指面自上向下直推30-50次
運太陽
用兩大拇指推運太陽穴24次
揉耳後高骨
耳後高骨位於耳後入髮際高骨下凹陷中,用拇指或中指揉50-60次
同時推肝、肺穴位
肝穴位於食指指紋面,肺穴位於無名指指紋面,同時推兩穴,由指根向指尖直推300次
清天河水
位於前臂正中總筋至洪池(曲澤)成一直線,從腕橫紋推到肘橫紋,名清天河水。食指中指併攏直推300-500次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收藏下來,小孩有風熱感冒的時候可以推拿,平時看到小孩食慾不正,有感冒前兆的時候就給小孩推拿一下,可以有效預防孩子感冒!
-
13 # 靜和中醫
小兒食積多為乳食不化、脾虛積滯,那如果小孩發生積食了,我們應該怎麼推拿呢?
1、乳食不化型的推拿手法:
清胃經、清大腸、退六腑、推四橫紋、按揉中脘、摩腹、捏脊。
2、脾虛積滯型的推拿手法:
揉板門、補脾、運內八卦、推四橫紋、摩腹、捏脊。
以上只是基本處方,要根據小孩情況加減穴位,如夜睡啼哭可以加揉一窩風或揉二馬或揉湧泉,脾氣暴躁可以加平肝清肺,清天河水等。次數可以根據小孩歲數以及病情需要加減,以2歲體健小孩為例,每個穴位3-5分鐘,一般該處方可以連續推拿3-5天。
積食的食療也是很好的一個方法,如積食方。
積食方
焦三仙(焦山楂5g,焦神曲5g,焦麥芽10g)煮水喝。
如果發現小孩積食了,家長們能及時處理,就能少了很多擔憂。不過這個主要針對小孩吃多了吃撐了,對脾虛的不合適。這個適合2歲小孩,如果小孩不願意喝可以放個蜜棗或冰糖,或者放瘦肉燉湯。連續飲用2-3天,可以消積滯。
如若小孩脾虛積滯的話,可以加點太子參、白朮等健脾胃,個人建議最好去醫院面診,針對性開方解決。
脾虛的小孩除了日常飲食控制,更應該重視日常的健脾和胃保健推拿。
-
14 # 張淑華兒推培訓
揉板門 清脾胃 清大腸 清胃 清肺 補脾 運內八卦搓四橫紋
退六腑 揉中脘 天樞 順摩腹 足三里 揉肝膽脾胃腧
-
15 # 小兒推拿師溫會國
很多媽媽在育兒都會遇到寶寶積食的問題,這兩天也有不少媽媽問我寶寶積食應該要怎麼辦?今天就給大家介紹應對寶寶積食的小兒積食推拿手法,媽媽們可以參考。
1、清大腸經
位置:食指橈側面,食指間至虎口成一條直線
手法:一隻手托住孩子的手掌,暴露橈側緣,然後用另一隻手的拇指螺紋面從孩子手掌虎口推向食指指尖。
時間:3分鐘
作用:清利腸腑、除溼熱、導積滯,多用於治療便秘、食積等症
2、揉板門
位置:板門位置在拇指下
手法:掌面大魚際肌之中點,重按有痠麻感,為胃全息反應點
時間:5分鐘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滯,多用於防治食積、腹脹、食慾不振
3、推四橫紋
位置:四橫紋位於四指第一指間關節橫紋處
手法:用拇指橈側緣或食、中指螺紋面,在穴位上作直線推動
時間:3分鐘
作用:改善積食
4、清天河水
位置:位於前臂正中總筋至洪池(曲澤)成一直線
手法:用一隻手握住孩子的手腕,使其掌心向上,然後用中指、食指指腹自孩子腕橫紋推向肘橫紋直推,推的方向一定是從腕到肘,不可反向操作
時間:3分鐘
作用:清熱解表,瀉心火
5、掐四橫縫
位置:四橫紋在手掌面,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第一指間關節橫紋處
手法:一手托住孩子手掌,然後用另一個手,上下按手指的四個點
時間:5分鐘
作用:理中行氣,化積消脹,退熱除煩
6、下推七節骨
位置:位於腰骶正中, 第4腰椎至尾椎成一直線
手法:用一手拇指或者食指、中指外側緣自上而下直推,約100-300次
時間:3分鐘
作用:向上推溫陽止瀉,並治脫肛;向下推治便秘等症
7、分腹陰陽
位置:腹陰陽即兩肋弓下緣(也可以說是自中脘到臍)
手法:用雙手拇指自劍突下分別沿肋弓下緣或中脘到臍,向兩旁分推
時間:5分鐘
作用:防治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煩躁不安、夜啼
以上就是今天介紹的幾種幫助緩解小兒積食的推拿手法,媽媽可以學習在家做,但是記得給寶寶按摩的時候,注意手的力度,太重會傷到寶寶哦!太輕的話又怕沒效果,最好的辦法就是先用大人測試一下力度,然後再給寶寶按摩會更好。【親寶寶小兒推拿洛陽泉舜店】
-
16 # 千金芳
很多家長對於小兒積食,應該是非常熟悉了,同樣是吃了飯,但是小孩子的腸胃,總是趕不上大人,所以時常會有積食出現,對於這些問題,家長們也是非常擔心,但常常苦於沒有好的解決辦法。比如,經常受家長們重視的推拿手法,對於緩解小兒積食,可以發揮一定的效果,但是具體有哪些好的積食方法呢?
一、輕柔腹部
很多時候,積食的主要部位集中於腹部,所以在寶寶吃飯以後,家長們可以對寶寶的腹部,進行輕輕的揉幾下,這樣可以很好地緩解胃部的積食,同時可以促進食物直接釋放入腸道,然後加快寶寶對食物的吸收。一般來說,家長們可以在等到寶寶吃飯以後,半個小時以後開始進行,揉的時候不宜過重,可採取順時針和逆時針交替的方法進行,這樣反覆進行三至四個週期,就可以對積食發揮很好的效果了。
二、捏提脊柱
讓寶寶吃飯以後,可以在半個小時後,採取俯臥的方式,然後家長們可以用手輕輕的捏提寶寶的脊柱,這樣可以透過刺激脊柱,以及周圍的面板,由此達到緩解寶寶積食的症狀。但是,家長們在捏提的過程中,不要用力太猛烈了,這樣不僅會使寶寶的面板受損,還會加重寶寶的噁心不適,所以力度要儘可能的輕柔為主,不宜太重了。
三、揉足三里
這個穴位,是與人的胃部息息相關的,所以在寶寶們吃完飯以後,家長們還可以找到這個穴位,然後輕輕的按壓數十次,每次都這樣進行,也可以很好的緩解寶寶的積食症狀。一般來說,按照這個穴位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促進寶寶的腸胃消化,所以在緩解積食的同時,還可以促進寶寶對營養的吸收。
四、運內八卦
寶寶的手掌雖然很小,但是也是消食的好部位之一,當寶寶進食以後,大概半個小時之後,家長們可以選擇寶寶的掌心,然後按照一定的方向進行揉搓,力度不要太重,重複數十次,也可以達到很好的緩解效果。
-
17 # 宜生到家
一、診斷
首先來看一下小兒的舌苔厚不厚,然後再觸控一下肚子漲不漲,肚子是鼓鼓的,但用手拍,聲音是空空的,像敲鼓,為無形積;腹脹,肚子是實的,用手按,寶寶拒按,為有形積。
二、如果判斷為積食可以用小兒推拿來調理【1】揉板門
家長可用拇指揉小兒的大魚際,有偏硬的位置重點揉,揉200次左右,板門為(脾胃之門)可以很好的調理腸胃疾病;
【2】順運內八卦
家長可用拇指以掌心為中點順時針做鐘錶式環形推法,可推300次左右,推的時候要使用介質,可以避免損傷小兒面板,可以起到寬胸理氣、止咳化痰、行滯消食的作用;
【3】摩腹
家長可用手掌或多指指腹以小兒肚臍為中心做順時針鐘錶式環形推法,每次摩5—10分鐘左右,可起到健脾和胃、消食通便的作用。
可每天給小兒按以上三個手法操作一次,需要注意的是,小兒飯後1小時之內不宜使用本手法操作。
脾胃較為虛弱的小兒,在飲食方面,家長要在飲食量及次數加以控制,飲食結構以穀物為主,蔬菜肉食為輔,少食甜食、油膩等食物,透過中醫推拿手法和飲食控制,相信會對小兒脾胃虛弱的症狀有很大的改善。
-
18 # 小林子啦啦啦
小兒積食
關於孩子的脾胃,有一個問題容易出現,就是小孩特別容易積食,這是小孩的特點。我們說不能給孩子吃多了,現在絕大多數孩子的脾胃太弱了,我們給他吃了好多好吃的,堆到裡面了,一下就瘀住了。
小兒積食到底是什麼?說白了,就是吃的過多或者過於高營養,超出了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導致很多食物不能被消化吸收,使脾胃功能受損。中醫稱之為積食。也叫食積。
食物“消”、“化”、“運”三個環節
“消” :食物進來首先進入的是胃,胃是管什麼呢?胃是管受納的,我們吃進東西,胃負責接受,當飲食物入胃之後,經過胃的腐熟,初步進行消化,把完整的食物變成易於分解的小塊,下行入小腸再經過小腸的分清泌濁,其濁者下移大腸,然後變為大便排出體外。這是由胃氣的下降作用來完成的。
這就是我們經常講的“消化”的“消”,這個時候食物還是食物,只是被拆分掉了,有成形的食物變成食糜狀。
我們認為,胃的“受納”功能正常,是肺和肝膽配合的結果。肺與大腸相表裡,肺氣的肅降有助於大腸傳導功能的發揮,使大便通暢。大便通暢就有利於胃的降濁,而使“受納”正常。肝主疏洩,肝的正常疏洩有助於膽汁的排洩,及時進入小腸,助飲食物的消化,並使之下降。是肝升膽降可促進脾升胃降,保證胃的“受納”功能正常進行。
化:接下來輪到脾工作了,脾幹嘛呢?脾要把食物先化掉,食物本身並不是我們身體能夠吸收的物質,比如白菜我們沒法兒直接吸收,但是我們的脾可以把它給“化”成我們可以吸收的物質,這個過程叫“化”,這是脾的功能。
運 :飲食入胃,經胃的受納和腐熟作用,並下達於小腸,使之進一步消化,分解成水谷精微和糟粕兩部分。此時必須在脾的升清作用下,將被消化的水谷精微吸收,並向上輸送至心肺,“散精”至全身,“五臟六腑皆以受氣”。
脾將水谷精微上輸於肺,肺朝百脈,助心行血,並透過肺的肅降作用,將水谷精微向體內各臟腑組織布散,以營養和滋潤臟腑組織,維持其正常生理功能。可見沒有肺朝百脈、心肺的配合,其“散精”至五臟六腑的功能,也是無法完成的。
積食的小兒推拿方法
基本原則|只推左手
小兒推拿只推孩子的左手,剛開始手法以輕柔為主,不要追求效果,用太重的手法,讓孩子疼痛或害怕,一開始要讓孩子能適應推拿。
推拿頻率
基礎保健:可每天推拿一次
系統調理:每週一至二次
疾病狀態:每天2-3次都可以
1、清胃經
位置:大拇指橈側面,腕橫紋到指尖,脾和胃連起來清。向外清。
作用:清胃熱、瀉胃火、導積滯、降逆止嘔。
次數:約100—300次
2、清大腸經
位置:食指橈側邊緣,自指尖至虎口一直線(從虎口到指尖向外為清)
作用:清利腸腑,除溼熱,導積滯
次數:約100—500次
3、揉板門
位置:位於手掌大魚際中部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滯,多用於防治食積、腹脹、食慾不振。
次數:約100—500次
4、順運內八卦
位置:內八卦位於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之中指橫紋內2/3和外1/3交界點為半徑,作畫圈狀。
作用:寬胸利膈、理氣化痰、行滯消食。
次數:100—300次
5、推小橫紋
位置:手掌面,食、中、無名、小指關節橫紋處
作用:退熱、消脹、散結
次數:100~500次。
6、掐揉四橫縫(四橫紋是常用的消積穴位之一,也是民間挑疳的部位之一)
位置:用大拇指的指甲逐個掐揉寶寶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手指第一指關節處的四橫紋。
作用:消食導滯,消除積食
次數:來回10次
7、下推七節骨
位置:七節骨位於背部正中線第4腰椎至尾椎上端,成一直線。
作用:洩熱通便,多用於便秘、脫肛等症。
次數:100——300次
8、分腹陰陽
位置:腹陰陽即兩肋弓下緣(也可以說是自中脘到臍)
作用:健脾和胃,理氣消食,多用於防治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煩躁不安、夜啼等症。
次數:100——300次
9、摩腹
位置:肚臍周圍,順時針慢慢按摩
作用:消食,理氣,通腸道
次數:100-200次
10、捏脊
位置:由尾骨到大椎,從下向上捏脊
作用:強身健體,健脾益氣
次數:5次
11、揉足三里【健脾】
位置: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前緣一橫中指。
作用:健脾和胃、調中理氣、止瀉通便,多用於防治腹脹、便秘、吐瀉等病症。
次數:30—50次
溫馨提示:
小兒推拿操作時,操作者手上可使用推拿藥油做潤滑的介質,一方面,防止損傷孩子稚嫩的面板;另一方面,減輕澀滯感,便於操作。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回覆列表
小兒推拿效果還是挺好的,主要就是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發汗解表,清胃經、清大腸、掐揉四橫紋、順時針摩腹消積導滯,補脾經補益肺氣,培土生金。
開天門:
就是從將眉毛中間的印堂穴向頭頂方向直推,300次。
推坎宮:
就是推眉毛,從內向外推300次。
揉太陽:
太陽穴比較好找,就在眼角的外側,有個明顯的凹陷就是太陽穴,揉100-300次。
清大腸:
大腸經是在寶寶食指橈側緣,從指尖到指根成一條直線,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即為清大腸,300-500次。
胃經是在寶寶大魚際的外側,由大拇指指根到手腕成一條直線,從手腕方向直推至指根,為清胃經,300-500次。
順時針摩:
腹揉肚子5分鐘。
掐揉四橫:
紋四橫紋就是我們常說的四縫穴,100-200次,如果食積時間長,可以用三稜針點刺四縫穴,會出來好多油質的黃水,對於改善食慾,效果還比較明顯。
揉板門:
板門就是在小孩的大魚際處,按揉100-300次。
補脾經:
脾經就是孩子的大拇指橈側,從指尖到指根成一條直線,從指尖向指根直推就是補脾經,200-300次。
上面這套手法,做下來大約15分鐘左右,效果非常好。家長千萬不要小看食積,時間久了,孩子不光是反覆感冒發燒的問題,個子也會比同齡人矮,容易乏力,就是沒勁兒,嚴重的就會面黃肌瘦。到時候再去治療,效果就會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