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薇笑的魔鬼

    不看節目之前,僅從履歷的角度看,許知遠和羅振宇,完全可以稱得上是當今時代的兩個文人,並且共同選擇了商業創業,分別成立了自家公司,文人於文人的交流,商人與商人的對話,這樣的採訪組合自然吸引眼球。但是,第一期的採訪,讓我看到了即使身份上具有如此的共同性,但是兩個人在價值觀上的分歧之大竟如此之大。

    在這次採訪中,

    羅振宇:一個精明利己主義者。

    許知遠:一個抱有對當代個體認知和審美精神缺失憂慮的情懷知識分子。

    整場採訪持續2個多小時,羅振宇是被採訪者,他以他慣常的在羅輯思維裡講話的節奏並混雜了眾多沒有被b掉的髒話,來表達他對這個時代的認知。不得不承認,他的認識是很深刻的。從以papi醬為首的UGC的盈利模式,到當代人類之間的認知壁壘,無不在警惕我們這個變遷的世界,知識的進步將以什麼面貌出現。對於羅振宇來說,這些是他做羅輯思維的動機和對市場的判斷,他可謂一個精明的商人。而為何他又是一個利己主義者?在採訪中,作為一個融資過億的企業的CEO,他表態稱,當今時代下人的認知與行為必將走向不同的方向。他為此舉了個例子,說當初他們投資papi醬的時候就認為在papi醬影片裡投放廣告不利於一個創業公司的成長,但後來又一手操作了papi醬廣告拍賣,別人說這是自個打臉,他說這是因為對商業的趨勢認知和把握具體的商業機會是完全兩碼事。從這點就可以看出,他的所謂認知和行為二元論說白了就是說一套做一套,公司沒有更高層面的價值觀或者精神引導(儘管他自己一再反覆強調對事物的認知層次是當代的壁壘),純粹為了賺錢而賺錢。這麼想想,papi醬當初真的應該拒絕羅振宇。他的利己不僅體現於此,更體現在他某一些言辭上面透露出來的令人不安的思想。"一把透支papi醬的未來""公司不搞慈善公益""把鈔票拿出來燒掉就是對世界充滿愛",他把愚蠢作為自己最恐懼的事情,對自己若不能洞悉這個世界的可能而產生極大的不安全感,卻反而在這個在我看來他早已熟知的世界裡蜷縮起自己,持有一種做好自己的影片,管其他人幹嘛的心態,這種對現實的冷漠和對利益訴求的狂熱讓我很肯定的瞭解到,他只是一個精明的利己主義者罷了。

    而許知遠,一個滿是情懷的公知,每每聽到羅振宇自信的言論後,總是會捧起桌下的一杯小酒來嚐嚐,露出不露齒的笑容,發出一種氣息與喉嚨摩擦的聲音。可以看到,許知遠的表情裡,大多是對羅振宇商業模式之成功的感嘆(他自稱羅振宇是他在創業上的guru),更有因羅之言論違背自己的價值觀念而引起的不解。許知遠早就形成了他自己的獨立意識,在眾多他的著作中都有跡可循。他不會苟且委屈自己的思想來接受羅振宇的觀念,在採訪中,他用的很多的一種提問方式就是:。。。不也會(難道)。。。嗎?"過高的效率不也會妨礙我們的認知嗎?""知識難道不會面臨著實用性的風險嗎?",這些記者式的提問不僅僅是對觀點細節的捕捉,更是直接的來自許知遠內心的價值觀的叩問。

    2個多小時裡,羅振宇的發言佔去了大部分時間,留給許知遠提問跟表達的時間就比較少了。但是他對羅振宇的回答的反應和他提問的羅輯,分量不輸羅振宇。這期採訪的精彩之處在於,從宏觀的角度來講,兩人觀點並無對錯,在完全透明地將兩個身份上相同點眾多的人呈現出來的同時,不誇張、自然地展現出許羅二人思想上深刻的差異性,而基於此,當今時代下文化和知識的發展和生存矛盾得以最大化凸顯出來。我們可以期待十三邀之後的內容。

  • 2 # 陳章魚

    我看的第一期《十三邀》,是許知遠採訪馬東的那一期,整個一期看下來,最大的感覺是,尷尬。

    一個訪談節目,把主持人放在這麼重要的位置,這是我第一次見到。

    在聊天時許知遠來不及給出好的結論,節目還會補錄,讓許知遠說出他的感想。

    而這期節目。只有最最後的一個結論,是馬東下的,竟然是關於對許知遠的印象。

    也難怪馬東在節目裡說出這樣一句話。

    但是後來我又看了之前第一季的《十三邀》,我發現這個節目的立意其實十分有趣。

    我最喜歡的,是第一季每一期節目片頭,許知遠的一段旁白:

    我會帶著我的偏見出發,期待這些偏見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證。

    第一期的很多節目,都做得非常有趣,許知遠會找到這個人物身上在他看來最具有戲劇的那個矛盾點,順著這個點走下去,看看這個人會如何反應。

    我印象最深的一期,是他訪談蔡瀾。我們印象中的蔡瀾,是一個美食家,是一個才子,是擁有帶著笑,享受生活的老者。

    而他卻提出一個我們從來沒有想過的角度:

    一個美食家,他一定是個敏感的人,才能感受食物的美好。可同樣,他對美好很敏感,那他對於這個社會的不公不義,同樣很敏感,這個時候,他會怎麼辦?

    所以這一期我覺得好精彩,是其他訪談節目沒有的感覺。在這個大問題的追問下,蔡瀾先生的顧左右而言他還有沉默,都變得有趣和有意義起來。

    第一季的《十三邀》也有其他很多期,比如採訪金承志、賈樟柯、姚晨,包括網上被批評最多的採訪俞飛鴻的那一期,在我看來,角度都很有趣。

    可是,第二季,許知遠選擇了更自我的表達,已經越來越看不懂是他在採訪別人,還是別人在訪談他。

    第二季的片頭,那句旁白改成:「我將帶著我的期待和偏見繼續出發。」

    可是當偏見證明是偏見,然後呢?這句話沒有說清楚,這一季的節目,也越來越說不清楚。

    用讀書解決一切問題,解決一切讀書的問題。

  • 3 # 同學請座

    底色;

    獨自悲涼;

    悲涼是底色;

    什麼叫悲涼;

    悲涼就是無從反抗;

    反正無從反抗,乾脆就瘋癲熱鬧過活。

    馬東說,那又怎麼樣呢?這個世界只有百分之五像許知遠一樣的人,會回望過去,回看歷史,覺得每一代應該比上一代更強,覺得自己特厲害想要改變一切;但大多數人則是生活,看著自己的腳下,關注自己的狀態,更多時候他們不心繫國家,而是關心自己的內心變化。他對許知遠說,你就應該關注你們那5%,就足夠了。

    本質上我們是一樣的,只是你表現成為憤怒,我表現為悲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年賺一千萬的人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