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所謂“八王議政”政變是電視劇《雍正王朝》裡杜撰出來的一個情節,真實歷史上根本就不存在!且不說早在雍正元年敦郡王胤䄉就被清世宗雍正帝革爵、圈禁了,他根本不可能出現在所謂“八王議政”政變之中。胤禟也早在雍正元年就被清世宗支到了大西北、置於了年羹堯的監視之下,雖然名義上還是貝子,實際上與軟禁無異。更重要的是,雍正八年胤祥臨終之前,胤禩和胤禟早已被清世宗“暴斃”三年多了,又怎麼可能“詐屍”去發動所謂政變呢?

    早在雍正元年清世宗即位之初,便先革爵、圈禁了胤䄉並變相軟禁了胤禟,真正留在北京的只有胤禩一人。為了穩住胤禩,清世宗先將原本只是貝勒的胤禩晉封為了廉親王(請注意,胤禩的親王是清世宗封的,不是清聖祖康熙帝),繼而又將他委任為了總理事務大臣之一。胤禩看似是位極人臣了,但他那個總理事務大臣的名號下實際管轄的範圍卻只有工部相關事務!說白了就是全國最大的“包工頭”……換言之,清世宗自雍正元年起便架空了胤禩,他根本沒有能力去發動政變!之後,清世宗便開始了對胤禩的各種擠兌,在將胤禩餘黨基本清理乾淨之後,清世宗於雍正四年正月正式拿下了胤禩。實際上,在此之前的雍正三年年底清世宗便已經拿下了胤禟,並將胤禩變為了“監視居住”。

    不久之後,胤禩和胤禟被革爵幽禁並被“黜宗室”、踢出了愛新覺羅近支的序列!在被幽禁數月之後,才四十多歲、正值壯年的胤禩和胤禟便莫名其妙地“暴斃”了……二百多年之後,清世宗的後代、末代皇帝溥儀為我們解開了謎團。據溥儀回憶,他幼年時和胞弟溥傑在紫禁城玩耍,無意中竟翻出了清世宗下令秘密處決胤禩和胤禟的密旨!清世宗是溥儀的正牌老祖宗,作為清世宗的後代,溥儀應當不會刻意去給自己的老祖宗臉上抹黑。因此,溥儀的說法還是可信的,就是清世宗下令秘密處決了胤禩和胤禟!

    怡賢親王胤祥病入膏肓之時已經到了雍正八年,彼時的胤禩和胤禟已經被害三年多了。試問,兩個已經作古的死人,如何發動政變? 退一萬步講,就算胤禩和胤禟活到了雍正八年,所謂“八王議政”依然搞不起來……為什麼這麼說呢?這還要從清王朝的八旗制度說起。

    所謂八旗的變遷

    眾所周知,八旗制度是清王朝的“核心制度”,但清王朝的八旗制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一直處於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世上本沒有八旗這個東西,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之後以黑旗為幟,後來清太祖將黑旗交給了胞弟舒爾哈齊,自己另建紅旗親掌。明萬曆二十一年前後,清太祖對紅旗、黑旗進行了“整編”,將原來的兩旗擴編為了黃、白、紅、藍四旗,說白了其實就是權力稀釋。明萬曆四十三年,清太祖又對原來的四旗進行了進一步的權力稀釋,形成了後來人們所熟知的八旗。除了鑲黃、正黃兩旗由清太祖親掌之外,其餘六旗分屬清太祖的兒子、侄子和孫子等多人執掌。

    清太宗皇太極繼承汗位之後,因為自己原本所掌正白旗實力較弱,便開始了與兄弟們的各種政治鬥爭和旗份置換。與此同時,清太宗又將較早歸附的蒙古人、漢人編入了八旗各蒙古牛錄、漢軍牛錄。換言之,所謂滿洲、蒙古、漢軍是八旗內部的不同編制,並不是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共二十四旗!直到清亡,一直都只有八旗而非二十四旗……經過多年的權力鬥爭和旗份置換,清太宗最終將鑲黃、正黃兩旗和正藍旗牢牢控制在了自己和嫡長子豪格手中!而這就是後來所謂“上三旗”的雛形。

    清太宗去世之後,多爾袞與豪格爭位,最終多爾袞以虛位換實權,成為了清王朝的攝政王!在掌權之後,多爾袞對豪格進行了政治報復,並對正白、鑲白兩旗和原來豪格的正藍旗進行了重新整合,將正藍旗踢出了所謂“上三旗”序列並將自己親掌的正白旗升格為了“上三旗”之一。自此,後來所謂的“上三旗”正式成形,即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順治七年,多爾袞去世。次年,清世祖順治帝便開始了對多爾袞的政治清算,順帶著將多爾袞的正白旗也收入了自己囊中。此後,所謂“上三旗”歸皇帝本人親掌成為定製,直到清亡,入八分宗室王公再也無權染指“上三旗”,包括皇帝的親生兒子!

    在很多人的意識中,作為皇子們既然是皇帝的親生兒子,理所當然應當屬於“上三旗”。其實不然,清朝的皇子,除早年間被編入“上三旗”的一些清太祖、清太宗的庶出之子及其後裔,後來的皇子所擁有的旗份皆在下五旗!這並不是主要問題,主要問題是這個所謂旗份。何為旗份?指的是入八分宗室王公(即擁有奉恩輔國公以上宗室爵位者)在封爵時被劃撥給予的下五旗牛錄。

    為了進一步稀釋八旗的權力、也為了進一步削弱八旗所謂旗主的實力,清王朝的皇帝們想出了劃撥旗份的方法。說白了,這其實就是漢武帝劉徹曾經搞過的“推恩”。封一個入八分王公就要撥給一部分牛錄作為旗份,而這些牛錄不可能全部是新建的!只能從下五旗大旗主們所擁有的牛錄中進行劃撥。久而久之,下五旗便出現了許多“小旗主”,權力被進一步稀釋,再也無法威脅到皇帝親掌的“上三旗”了……

    所謂“八王議政”可行嗎?

    前面說到了,因為清王朝皇帝對下五旗權力的不斷稀釋,到雍正年間時,下五旗所謂“旗主”直屬的牛錄已經相當有限了,大部分牛錄進入了一些擁有入八分宗室王公爵位的所謂“小旗主”的腰包,這其中也包括皇帝的兒子們。清世宗潛邸時期受封雍親王,年羹堯家族所屬的鑲白旗漢軍部分牛錄就被劃撥給了時為雍親王的清世宗作為旗份,而年羹堯的所謂“潛邸家奴”名分就是源自於此。

    到雍正年間時,那些八旗原本的所謂“旗主”雖然不少還是名義上的“旗主”,但對於本旗的控制力已經微乎其微了。前面說到的還僅僅是旗份問題,清王朝入關之後,對旗主對本旗的統治權也進行了調整,將統權和治權進行了人為分割。大小旗主們雖然名義上是所屬牛錄的“主子”,但八旗的治權卻被移交給了各旗都統,而且一旗的滿洲、蒙古、漢軍牛錄還分屬不同的都統管轄。這就是那些諸如正紅旗滿洲都統、正紅旗蒙古都統、正紅旗漢軍都統的出處,各旗都統只對皇帝負責、不歸各旗大小旗主管轄,說白了這同樣是權力稀釋……

    經過這一系列的權力稀釋,實際上所謂“旗主”在本旗的影響力已經微乎其微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所謂“旗主”們想要利用本旗發動政變,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首先,本旗內部就無法統一,各牛錄分屬不同的入八分宗室王公,不可能所有入八分宗室王公都願意“附逆”!其次,八旗的治權已經歸屬各旗都統,這些人直接對皇帝負責,根本不可能跟著“旗主”起鬨,更別說是發動政變了。其三,經過長期權力稀釋,“下五旗”已經無力對抗佔據絕對優勢的“上三旗”了,就更別說是發動政變逼宮了!綜上所述,所謂“八王議政”在雍正年間根本不可能發生,因為它本身就根本行不通。

    至於提問者關於電視劇《雍正王朝》裡除了那四位關外來的“旗主王爺”,其他四旗歸誰的問題。答案並不複雜,“上三旗”沒有所謂“旗主”,或者說它的“旗主”就是雍正帝本人!剩下那一個,說白了就是電視劇的BUG。電視劇中,論什麼“八王議政”之時,胤禩、胤禟和胤䄉居然堂而皇之坐在了那裡,剩下的一個位置是誰的?不言而喻,胤祥!這就完全說不通了,四個“旗主王爺”已經佔去了四旗,雍正帝一人佔據了三旗,剩下應該只有一旗,那胤禩、胤禟和胤䄉坐在那兒究竟算是代表哪一旗?很顯然,這就是一個BUG……別太較真兒了!

  • 2 # 難捨藍藍的白雲天

    一共八旗沒錯,但是構成軍事力量人數的單位是牛錄,比如一百個牛錄正黃旗就佔了50個牛錄,其他的有旗主地位在沒實力也白搭。

  • 3 # 壹號鍋影食

    看過雍正王朝的都知道,康熙帝傳位於四阿哥雍正,雍正剛剛繼位,權力分散,八爺黨盛行,很難控制局面。

    八旗: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八王議政的八王,說的便是這八旗兵的旗主。八王議政,在場的四位王爺為鑲紅旗永信、鑲白旗都羅、正白旗誠諾、正藍旗勒布托:而正黃、鑲黃皆是皇家兵,自然在雍正手裡,其餘的有信奉丹藥的,因此在場的王爺實際上只有四位到場。

    八王議政實則在逼宮,領侍衛大臣隆科多將大內侍衛統統換掉,八爺黨乘機煽風點火,逼迫雍正實行八王議政,唯一的十三爺病的一塌糊塗,雍正被逼的不知如何是好,永祥託病來到乾清宮,雍正的救命稻草來了,要知道新皇登基,天下兵馬皆聽從十三爺的調遣,聖祖爺的文武扳指在他手裡,八旗兵見扳指皆聽命,一下架空四位王爺,八爺黨破滅,雍正獨攬大權,十三爺因這一事件而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幾歲學識字認卡片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