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乾翰山莊老李66089
-
2 # 大秦鐵鷹劍士
春秋五霸我最喜歡與佩服的人是齊桓公姜小白,不是因為姜小白是第一位霸主,也不是因為姜小白成就最高,而是姜小白用人得當,自己耍安逸了,國家卻得到更好的治理。史書記載姜小白每天披頭散髮以御婦人,天下垂拱而治。由此可知,姜小白的帝王之術最高,活兒全是管仲乾的,功勞卻大部分歸了姜小白!
宋襄公作為五霸之一,是十分勉強的,他只是齊桓公和晉文公的過渡人物,他活在齊桓公的影子之中。宋襄公以小搏大,跟楚國交戰,結果因不擊半渡之兵而怡笑千古,自己在戰場上還受了重傷,不久一命嗚呼。因此宋襄公這位霸主不值得喜歡,但他的品質值得佩服。
晉文公流亡天下19年,雖然比孔子的待遇要好得多,但終究也吃夠了苦。最讓人無法接受的是他為了獲得秦國的支援,被迫娶了秦穆公的女兒懷嬴,而懷嬴本是他的侄兒媳婦,秦穆公本是他的姐夫。所以晉文公這位霸主不值得喜歡,但質得佩服。
秦穆公這位霸主奮鬥了終身,年輕時代就娶了晉國公主為妻,為的就是東出中原與晉國爭霸。但是終其一生,秦穆公都無法擊敗強大的晉國,而且在餚之戰中損兵折將,元氣大傷。秦穆公老了以後,終於認清現實,不再圖謀東出爭霸,而是向西戎索地,勉強成為了一方霸主。
楚莊王作為一名霸主,曾多次北上中原與晉國爭霸,問鼎中原、飲馬黃河,可謂風光了一陣子。然則楚國實力終究無法跟晉國相抗,雖然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從長遠來看,楚國依然不是晉國對手。最終秦楚結盟,共同對抗晉國,因此楚莊王的霸主之位名不副實,沒有什麼好佩服的!
-
3 # 6別無選擇6
初中學歷史的時候,關於春秋戰國的歷史,口訣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對於春秋五霸,人教版的課本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旁邊有一個小注,指引到“另一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上大學後,知道上述的說法分別是從《史記索隱》或《荀子·王霸》採用的。
齊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自然是春秋一霸;晉文公“城濮之戰”“踐土之盟”,奠定晉國百年霸業;楚莊王“一鳴驚人”“問鼎中原”,楚國一度威脅到黃河流域。這三個都是在中原腹地稱霸的君主,自然是毫無異議的春秋霸主。
秦穆公雖然“永結秦晉”“獨霸西戎”但是“崤之戰”、“彭衙之戰”均被晉國擊敗,所以也只能稱得上是函谷關以西的霸主。
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稱霸的區域也是東南一帶,難以稱得上是全國性的霸主,和秦穆公一樣,一方霸主而已。
但上述的霸主都有戰功彪炳史冊,國家軍力強盛,迫使諸侯順從,天子嘉獎。
宋襄公是一個例外,他一直想做一個霸主,也幫助齊國平定了內亂,也會盟諸侯,但是“泓水之戰”一戰被擊敗,《上下五千年》稱之為“愚蠢的宋襄公。”沒有什麼卓越的戰功,為什麼也被稱為霸主呢?
筆者認為我們看待歷史,不能以我們當代的觀念來理解。宋襄公所處的時代是春秋戰國時代,雖說“春秋無義戰”,但其實在春秋戰國的早期人們的觀念裡還是有商周的遺風的。要有誠信、要有擔當、要仁、要義。
宋國是西周滅亡殷商後把商朝的微子封到今天的商丘一帶,建立的國家,祭祀的是商代的宗廟,行的是商代的禮儀規則。作為一個比西周更為古老的貴族世家,宋國及宋華人有一些行為也是當時人所不理解的。比如戰國後期韓非子所講的“守株待兔”就是編排宋華人。
有迂腐的宋華人,就有迂腐的國君。宋襄公在看到東周王綱墜落後,未免不想重振殷商國威;看到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功績後,也許認識到了諸侯國的機會;齊國還僅僅是侯國(齊桓公,其實應該是齊桓侯,齊華人自認為齊桓公功勞卓著,諡號齊桓公),自己作為僅次於周天子的公爵國國君,這一點宋襄公很是看重,在盂之盟中視楚國為子爵國不足以擔當盟主。也許宋襄公在面對周王王權掃地、齊桓公死後出現了的權力真空,覺得自己作為公爵國,有義務、有責任承擔起維護國際秩序的責任,進而重振殷商國威也不一定。
齊桓公在世的時候,曾經在葵丘之會上委託宋襄公照顧自己的兒子昭,這也是宋襄公認為自己襲成齊桓公衣缽的依據。當齊桓公死後,齊國爆發爭位的內亂,宋襄公派兵支援昭即位,平定了齊國的內亂,這場勝利極大的刺激了宋襄公的稱霸之心。
緊接著宋襄公在鹿上進行會盟,提出由新的國家主持國際公義,成為新的霸主。齊國新君當然附和,楚國國君雖有不滿,也沒有表態,或許楚國認為自己有機會成為新的霸主。在隨後的盂之盟上,宋襄公以自己為公爵為由,要求成為霸主,直接導致他稱之為子爵的楚成王的不滿,派兵囚禁宋襄公,後來經過魯國的調停,宋襄公才得以回國。
受辱後的宋襄公和楚國拼命,在泓水,展開了泓水之戰。後世人詬病的“迂腐、愚蠢”基本上來自這一場戰役。手下的司馬建議宋襄公趁楚軍半渡,發兵攻擊,宋襄公不同意;司馬建議趁楚軍過河後整軍備戰的時機,發動攻擊,宋襄公再次以仁義之師不乘人之危為由拒絕。然後,就是楚軍列陣完畢,一舉將宋軍擊潰。
後世人習慣了軍事上的“兵不厭詐”,認為“半渡擊之”“趁亂劫營”才是兵法,才是謀略。其實在宋襄公時代,人們把作戰叫做“觀兵”,尤其是華夏文明內部的戰爭,戰爭的目的不是殺人、滅國,戰爭的目的是解決國際爭端。牧野之戰就是商周兩軍約好作戰的時間,在牧野展開的戰爭,戰爭的目的也是定出勝負,並沒有殺人盈野;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的“退避三舍”就是在履行戰爭的禮儀;孔子在夾谷會盟時就是給齊景公說,魯國也有軍隊在附近,需不需要觀兵。城濮之戰、夾谷會盟遠在泓水之戰以後,所以當時宋襄公的做法是符合商周時代作戰的一般規則的,不存在迂腐、愚蠢的成分。戰國白起時代的殺人盈野、殺人盈城,消滅敵國的有生力量,佔領敵國的土地,消滅敵國,是很後來的事情;春秋時代的戰爭更多的是“滅陳國,復陳國。”只有更換敵國國君代理人的想法,滅國後自己佔領土地很少出現,戰爭的目的是解決國際爭端。泓水之戰達到了作戰的目的,雖然這個結果不是宋襄公希望看到的“宋國大勝”。
其實這場戰役還可以看做是黃河的華夏文明與長江的荊楚文明的第一次作戰。宋襄公作為華夏文明的代表,把華夏文明作戰的那一套理論使用在了對外作戰之上,也免不了有一些迂腐的成分。楚國作為長江文明的代表,僅僅受周王冊封為子爵,於是自己沒多久就自封為王,獨立發展,齊桓公的時候尊王攘夷,除了抗擊北方的狄人,更重要的是抗擊楚人,只是齊國勢大,楚國才被迫重新進貢毛竹給周王濾酒。
宋襄公堅持的仁義、誠信,其實在戰國初期也是有市場的。張儀作為秦惠王的說客,欺騙楚懷王和齊國絕交,和秦國結盟,張儀稱秦國為此願意割讓600裡土地給楚國。按照現代人的想法,楚懷王怎麼能相信這種小兒科式的謊言呢?其實當時人的想法可不是這樣,張儀作為秦國的使節,自然是有權代表秦國的,大國之間的誠信也是存在的,所以楚國才上了當。這不是張儀的口才好,也不是楚國君臣愚蠢,是張儀利用了當時人們對於誠信的認可。
所以,宋襄公是一個堅持當時仁義、誠信理念的君主,希望自己成為齊桓公之後繼任的霸主,也作出了平定齊國之亂,在齊國衰落、晉國內亂,無人保衛華夏文明的情況下,自己組織起抗擊楚國長江文明的舉動,雖敗猶榮,稱得上是一位霸主。再往後的春秋爭霸其實就是楚國、晉國之間的爭霸,也就是黃河華夏文明和長江荊楚文明的爭霸。那麼,在晉國之前,領導過華夏文明抗擊荊楚文明的齊桓公、宋襄公自然都稱得上是一霸。
-
4 # 我家的貓叫皮蛋
春秋五霸中我最喜歡和佩服的就是楚莊王了,春秋五霸,一般是指春秋時期參與爭霸的最具代表性的五人,各類史家、學者的看法也不盡相同。“春秋五霸”並不是勢力、地位完全等同的五人,但是在大部分的春秋五霸版本中,楚莊王都在其列,楚莊王也是五霸中人品能力相對較強的一個。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楚莊王熊旅,春秋時期楚國的國君,楚穆王之子楚莊王繼位時還不足二十歲,此時的楚國國內矛盾重重,形勢極其複雜。
楚莊王繼位的時期楚國內部也處於一種不安定的狀態之下,楚穆王的去世引起了公子燮與的謀反,公子燮和鬥克挾持楚莊王從郢都突圍,後來廬大夫戢梁誘殺公子燮和鬥克,救出楚莊王重返郢都。重返郢都的楚莊王在接下里的三年裡沒有針對楚國的現狀而頒佈一條律令,而是在這三年裡沉迷於聲色,下令拒絕一切的勸諫,違者一律殺無赦。這讓朝臣們束手無策。
有一條,朝中有位叫伍舉的臣子面見楚莊王,見楚莊王一邊飲酒作樂一邊眯著眼看著他問其是否來陪同他一起玩樂?這是的伍舉靈機一動說:"有人給我出了一個謎語,猜了有些時日還是沒有猜出來,特來請教大王。"伍舉看大王允許就說了:“楚京有大鳥,棲上在朝堂,歷時三年整,不鳴亦不翔。令人好難解,到底為哪樁?”
楚莊王一聽會心一笑的告訴伍舉:"寡人知道了,這隻鳥可不是一般的鳥,此鳥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聽到楚莊王如此說伍舉興奮地退了出來。可是幾個月之後楚莊王依舊鶯歌燕舞,
其實這就是楚莊王的故意為之,楚莊王裝瘋賣傻三年暗中觀察,瞭解了大臣的賢良,大夫蘇從再次進諫,此後楚莊王開始任用賢良,誅殺小人,使得楚國的國力逐漸的強盛起來。
楚、晉爭霸楚莊王親政後,攻伐反叛的庸國,庸國不支,不久便宣告滅亡,楚莊王取得了親政以來的第一場勝仗。楚莊王平亂、滅庸後,統治趨於穩定,產生北上圖霸之志。
之後楚莊王又在第六年打敗了宋國,第八年在戰敗了戎族。從此楚國的勢力和聲望在其他諸侯國之間大大的振作起來。
公元前605年,晉楚爭霸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這一年楚莊王率軍攻打晉的盟國鄭國,但沒有使鄭國屈服。次年,再度出兵攻鄭,晉軍來救,楚軍撤軍退走,但卻使陳國歸附了楚國,也算是有所收穫。公元前602年,晉成公與周天子的王叔桓公、宋文公、魯宣公鄭襄公、曹文公、衛成公在晉國黑壤結盟,說明楚國的實力雖強,但直到這時在與晉國抗衡中仍處於下風,晉國依然是中原霸主。此後不久,晉國權臣趙盾與晉成公相繼離世,晉國政局極度不穩。楚莊王乘機再度北上,與晉國爭新。雙方在柳夢大戰了一場,楚軍戰敗。楚莊王並不甘心失敗,公元前598年初,楚莊王出師討伐晉的盟國鄭國。晉國作為中原霸主勢必要出兵救鄭,於是晉楚之間的大戰不可避免了。次年,楚晉兩軍在部進行決戰,這一次楚軍終於戰勝了晉軍。楚國一時無人能敵,楚莊王也終於成為霸主。
楚國稱雄楚莊王曾曰:夫文止戈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他是在楚國大力推行華夏文明的第一人。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訪楚國,稱楚莊王的政治思想與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在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華夏文化之外;自楚莊王始、使楚國強大,為華夏文化的傳播、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巨大作用。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諡號莊。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
5 # 陽明悟行學宮
商鞅變法是歷史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它直接影響了戰國的格局,讓一直偏居西部的秦國強勢崛起,進而滅掉六國完成了統一。雖然商鞅最終落得個車裂的結局實在算不得好,但是他的變法對秦國來說確實是功不可沒,是秦國無論如何繞不過去的一個大事記。
鞅變法的目的是使秦國在最短的時間內富國強兵,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左庶子商鞅在公元前356年開始第一次變法,變法涉及的內容有“連坐法”、設立軍功制、獎勵農耕等,其中還有一項是“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現在男婚女嫁後一般都會跟父母分家居住,這已成為常態,稱之為成家立業。先秦時代卻不是這樣的,四世同堂,數代不分家才是常態。
古人聚族而居,今人分家而立這是時代的進步,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商鞅變法禁止父子兄弟同居目的有三:其一、分家而立增加戶口,戶口多了稅就多了;其二、減少宗族勢力對國家治理的威脅;其三、移風易俗,增加秦國的文明程度。兩次變法中關於家庭的改革就是為了從“同居共財”的大家庭變為“別籍異財”的核心家庭,說簡單點就是現在的兒子成家後和父母分家而過,那麼這樣做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商鞅在做了十年秦相後和趙良說過一段這樣的話:“始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為其男女之別,大築冀闕,營如魯衛矣。”
這個可以算作商鞅主張別籍異財的一個好處,即推進了秦國的文明化,秦人自非子被周孝王封在秦地成為周王朝的附庸開始就一直和西戎打交道,雖然不能和平共處,嚴格說來一直是在爭地盤,因此,秦人也沾染了很多西戎人的習俗。父子無別,一個家庭的成員是很多的,他們同室而居,文明開化程度低。因此,商鞅的改革確實改變了這種狀態,讓秦人的文明程度逼近中原文明。但這隻能算是變法後的一個好處,商鞅實行這種變法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這個。
戰國時代國家收稅不是按人來收的,而是按戶來收的,也就是按戶徵稅。如果一個家族數代不分家,幾世皆同堂,那麼國家的人口雖然增加了,但是戶口數卻沒有增加。戶口數不增加,那麼國家的稅收就少,國家稅收少那麼國就不會富,兵就不會強。商鞅變法後規定的法定稅收是十五分之一,也就是6.67%,每戶人家的收成6.67%要上交給國家,另外還有兵役、勞役等等徭役需要百姓承擔。數代同堂雖然人口眾多,但是交稅時卻按一戶人家的正常收成交稅,這樣就會導致全民偷稅漏稅。商鞅變法後,男女必須在規定的年齡內結婚,然後分家立戶,嚴禁數代同堂不分家,此舉大大提高了生產力,也增加了國家的稅收。
先秦時代宗族的力量很強大,同一姓氏往往結寨而居,自成一體系,一村或者數村皆為一姓。這些村裡的事務皆由族老管理,族老的權力很大,他們對族人有生死賞罰大權,類似於一個土皇帝。宗族的存在往往會引發大規模內鬥,也就是說這些宗族為了爭地、爭水往往會組織全族與別族私鬥,這種私鬥引發了嚴重的社會治安問題,秦人內部仇殺慘烈,每年都有數千人死於私鬥。東方六國譏笑秦國愚昧莽荒,說秦人勇於私鬥,怯於國戰,也就是秦人私鬥時不懼生死,在戰場上打仗卻時卻喜歡做逃兵。商鞅變法後,拆大家為小家,拆宗族為國治,基層治理權收歸國家,私鬥者死,仇殺者斬,民事訴訟皆歸國家法律決斷。
最後就是為了增加秦國的文明程度,當時東方六國生產力提高後,男婚女嫁後都分家而立,城市建設得井井有條,家家戶戶都乾乾淨淨,經濟繁榮而文化昌盛。秦國由於窮弱,幾代不分家,數世皆同堂,為的是抱團取暖,因此秦國鄉村蕭瑟,城市骯髒無序。商鞅變法後將全國土地收歸國有,然後按人口數量分給百姓人家,從而改善了秦國的經濟狀況。在經濟條件具備後,商鞅強制各家分戶,父子不得同居一室,兄弟要各立家業,聚小戶為村落,聚村落為市邑,改變了秦國的鄉村城市面貌。
《史記.商君列傳》中寫道:始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為其男女之別,大築冀闕,營如魯衛矣。當時的魯國、衛國雖然不是戰國七雄,雖引領天下文明,商鞅治秦二十年,使得秦國文明程度到達魯國的水平,確實不容易。其實,商鞅實行這種別籍異財的制度,最根本的還是為了富國強兵,當初商鞅從魏國慕秦孝公的求賢令而來。
他準備了三套方案要說服秦孝公重用他,在他三次面見秦孝公的時候,分別說以“帝道”、“王道”和“霸道”,秦孝公很明顯的只對“霸道”感興趣,他想要在有生之年實現秦國的強盛,於是才有了後來的商鞅變法,兩個人的目的就是在短時間內富國強兵,變法的所有內容都是圍繞這一個目的展開的。商鞅變法之前,準確來說應該是戰國之前,一般都是“同居共財”的大家庭,其中的核心小家庭是不獨立的,即大家長就是這個大家庭的父親,兒子即便娶妻生子了也不算獨立,沒有獨立的土地和財產,這樣建立起來的制度使得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家族觀念深重,而且有一點是,當時的服役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即一個家庭只需出一人來服役,除非發生重大的事件的時候,家庭中另外的餘子才會服役,賦稅也是以家庭為單位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大家庭制度逐漸落後,最明顯的是,大家長逐漸養不起一大家子人口了。家庭中的其餘男勞動力往往變得懶惰,只想靠著大家長養家,這就如同如今的啃老一族,自己不願意上班幹活,就靠著父母養老。因此分家成別籍異財能改變這種局面,讓所有的勞動力都加入到農耕勞作中去,有利於國家發展農耕經濟。而商鞅的最主要目的還在於增加國家的賦稅和服役人口。將大家庭變為小家庭,戶數增加,服役人口也增加,這對於富國強兵來說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因此商鞅禁止父子兄弟同宅居住,最主要的就是為秦國增加賦稅和服兵役的人口,而這項制度的好處還不僅僅如此,核心家庭便於管理,農耕經濟也得到發展,同時,秦人戎化的習俗也得到改變,向中原文明化靠近。
-
6 # A三杯茶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思想大繁榮時期,春秋五霸首霸者為齊桓公。最喜歡的就是齊桓公,最佩服的也是他,他和管仲的珠聯璧合造就了春秋時期第一強國。到底怎麼樣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齊桓公姓姜名小白,此人在遇到管仲之前,並非想的是稱霸天下,在齙牙叔的建議下拜管仲為相。而管仲在遇到齊桓公之前做生意三次都失敗了,正是這樣兩個人一舉將齊國從內亂推向了霸主的位置。
管仲在齊國內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變法,使齊國經濟大振,國力增強,於是齊桓公就開始了他的征戰天下。
齊桓公以九次會盟諸侯而聞名天下,他因相助周襄王上位而得到周襄王的支援,在這一時期他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幫助那些被滅國的貴族復國,所以得到了很多諸侯國的支援。
當時齊國以經濟和軍事的絕對優勢稱霸一時,其影響力和風頭蓋過了名存實亡的周天子,在如此強盛的國力下和個人號召力下,齊桓公當時沒有統一的思想是最為可惜的,他要是有秦王嬴政的思想,估計早就統一了天下。
但晚年因為任用奸佞而導致自己不得善終,最後幾個兒子因為王位而你爭我奪,據記載,齊桓公死在床上兩個多月都無人殮葬,屍蟲最後都從窗戶裡爬出來了,真的是最慘的帝王不為過。
-
7 # 歷史哆唻咪
春秋五霸,世人盛稱齊桓、晉文。固然,宋襄爭霸,為時短促;秦穆霸業,只及“西戎”,都不足與桓、文相比。可是當你用心研讀楚莊王的爭霸經歷,那你應該會和我一樣,偏愛這個“泥濘中開出花”的楚莊王。
楚莊王功業之盛,我們可借鑑當時和稍後的古人議論:
爭霸背景以楚莊王即位年為座標,稱霸一時的齊桓公已經步入衰落,秦穆公也已經在8年前死去;唯一的勁敵只剩下晉國。可是,時當襄公少弱,靈公昏暴,下及成、景,守成之君,均不足以言霸。彼時,中原各國內亂頻仍,晉靈公、鄭靈公、陳靈公和鄭昭公都先後被殺,中原大地沒有一個才略有為的君主。
爭霸歷程1、穩定政局,舉賢任能
楚莊王繼位之初,楚國宗室貴族之間的權力鬥爭相當尖銳,莊王為加強王權,果斷採取措施。先平定了二子政變,又一舉剿滅了興兵叛亂的敖氏。透過平息這兩次大的武裝政變活動,敢於爭奪王位的宗親貴族勢力基本被清除,使得莊王的中央集權大大加強。
《國語》中也記載:“ 昔莊王方弱,申公子儀父為師,王子燮為傅,使師崇、子孔帥師以伐舒。燮及儀父施二帥而分其室。師還至,則以王如廬,廬戢黎殺二子而復王。”勵農耕,開墾荒地,興修水利,輕徭薄賦,為政清廉,使士農工商各得其所,與此同時,楚莊王積極改內政,舉賢任能,他起用著名的政治家孫叔敖為令尹,在孫叔敖的輔助下,楚國鼓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邲之戰前晉上將軍士會就曾勸告晉君勿與楚國戰,戰必敗。“今茲入鄭,民不罷勞,君無怨讟,政有經矣。荊尸而舉,商農工賈不敗其業,而卒乘輯睦,事不奸矣。蒍敖為宰,擇楚國之令典,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後勁,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能用典矣。其君之舉也,內娃選於親,外姓選於舊;舉不失德,賞不失勞;老有加惠,旅有施捨;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矣。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若之何敵之?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子姑整軍而經武乎,猶有弱而昧者,何必楚!”2、消除側後翼威脅,鞏固大後方
公元前611年,戎、蠻小國趁機叛亂,楚國側翼受到嚴重威脅。面對這種局勢,楚莊王採取分化瓦解,“擒賊先擒王”、佯敗驕敵,“分進合擊”的戰法,集中力量打擊庸國,並採取外交手段,聯合秦、巴兩國軍隊,一舉戰勝實力較強的庸軍,消除了來自側後方的軍事威脅,使楚國轉危為安,得以全力與晉國爭奪中原霸權。
“楚大飢,戎伐其西南,至於阜山,師於大林。又伐其東南,至於陽丘,以侵訾枝。庸人帥群蠻以叛楚,麋人率百濮聚於,將伐楚。於是申、息之北門不啟。”3、陳兵周疆,問鼎中原
莊王在穩定內部,鞏固後方、實力增強之後,即開始出兵中原,攻伐陳、鄭等中小國家,迫使它們背晉從楚。與此同時,還加強了外交攻勢,以孤立晉國,爭取鄭、宋諸國屈服。事實證明,楚莊王這一北進政策收效甚大,它使得陳、鄭、蔡等國多次叛晉附楚,晉國對中原的控制力大大削弱,其霸主地位岌岌可危,而楚國在戰略上日益處於主動地位。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借出兵征伐陸渾之戎,為名,公然陳兵與周王朝都城洛邑郊外,向周天子使臣詢問九鼎輕重。 九鼎是天子權力的象徵,莊王此舉,意在顯示楚國的武力之強大和兵器之眾多,並試探晉國等中原諸侯國的反映。
“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並聲稱“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4、乘勝追擊,鎖定勝局
莊王陳兵中原之後,因“鄭即晉故”,而移兵“侵鄭”。此後,晉楚爭奪鄭、陳、宋等國的拉鋸戰連年發生,而處於晉楚夾縫中的鄭、陳、蔡等小國,也只有採取楚強則服楚,晉強則服晉,“居大國之間,而從於強令”的權宜之計。
公元前597年春,楚莊王以鄭附晉叛楚為名,親率大軍伐鄭,就此拉開了晉楚邲之戰的序幕,楚國利用晉國內部分歧,指揮無能等弱點,適時出擊,取得了勝利,使晉軍隊受到重創,從而一洗城濮之戰失敗的恥辱。
公元前595年,楚莊王乘邲之戰勝利之餘威,興兵伐宋,進圍宋都,晉未敢救,稱之:“天方授楚,不可與爭。雖晉之強,能違天乎?”與此同時,齊、魯等國也遣使與楚通好。
至此,楚國北進中原之勢幾乎達與鼎盛,幾代楚人“觀政中國,北上爭霸”的戰略目標蒸與完全實現,楚莊王本人也無可爭議的躋身於“春秋五霸”之列。
在征伐不斷、弱肉強食的春秋時代,軍事實力已經成為了國家存亡的決定因素,縱觀楚莊的稱霸過程,制定並執行正確的軍事戰略,充分運用諸侯列國的經濟、軍事、外交等綜合國力資源,就成為了奪取霸權,號令天下的基礎。因此在包含在“問鼎中原”過程中的軍事戰略思想也是非常值得當代借鑑的。
“屢戰屢勝”背後的軍事戰略思想1、講究武德,“以戰止戰”
楚莊王最早提出“以戰止戰”,講究武德,禁暴安民,保障經濟發展和人民安樂的戰爭道德理念,對中國古代傳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產生過重大影響。
其後的《孫子兵法》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思想的痕跡。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這些軍事理論的形成,很顯然是對春秋時期戰爭實踐的經驗總結。應當說,在諸侯紛爭的春秋時代,楚莊王提出“禁暴,戢兵保大、安民、和眾、豐財”的軍事官,是難能可貴的。終其一生,始終把講究“武德”作為軍事行動的基本出發點,臨終前還囑咐太子及大臣:“無德以及遠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
2、言信行果,廣結聯盟
楚莊王極為重視使戰爭服從於政治,區域性服從於整體,把言信行果、廣結聯盟作為軍事戰略的基本原則,不到萬不得已決不輕率採取軍事行動。他在與晉的爭霸戰爭中著眼於長遠戰略目標,極力避免兩面作戰,伐交伐謀,儘量與齊、秦等大國保持友好同盟關係,達到從整體上牽制和孤立晉國的目的,而把作戰目標集中在依附於晉的鄭、陳、宋等中原諸國,兵威、禮義和外交攻勢多管齊下,從而逐步取得了對晉爭霸的戰略優勢地位。
3、安不忘危、防驕備戰
做為政治家、軍事家的楚莊王,在他的軍事戰略思想中,對於居安思危、防驕備戰的認識是十分深刻的。他十分重視對楚國軍民尤其是高階官員進行居安思危的的憂患意識教育,特別是注意防止官員隊伍中的驕奢淫逸思想。
“令尹子佩請飲莊王,莊王許諾。子佩具於京臺,莊王不往。明日,子佩疏揖北面立於殿下,曰:“昔者君王許之,今不果往,意者臣有罪乎?”莊王曰:“吾聞子具於強臺。強臺者,南望料山,以臨方皇,左江而右淮,其樂忘死。若吾薄德之人,不可以當此樂也,恐留而不能反。”不僅如此,莊王還把這種安不忘危的憂患意識引申到對外關係中,努力創造和平環境。
“楚莊王與晉戰,勝之,懼諸侯之畏己也,乃築為五仞之臺,臺成而觴諸侯,諸侯請約。莊王曰:“我薄德之人也。”諸侯請為觴。乃仰而曰:“將將之臺,窅窅其謀,我言而不當,諸侯伐之。”於是遠者來朝,近者入賓”4、身先士卒、愛兵如子
楚莊王在作戰指揮過程中往往身先士卒,鼓舞士氣。據《中國戰爭》一書中列舉的戰例資料,楚莊王在位23年中,共指揮了14次較大的戰事。其中滅庸、伐陸渾戎,平若敖氏叛亂、伐鄭、圍宋、滅蕭以及決定晉楚勝負的邲之戰等較大的戰役,楚莊王均親自在前線指揮,並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在邲之戰中,“在邲之戰中,“莊王援枹而鼓之,晉師大敗。”在聽到宋人殺楚使者的訊息後,莊王“投袂而起,屨及於窒皇,劍及於寢門之外,車及於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圍宋。“申公巫臣曰:‘師人多寒。’王巡三軍,拊而勉之。三軍之士,皆如挾纊。”在莊王的臨陣鼓舞下,楚軍將士猶如在寒冷中找到了棉衣,霎時士氣大振,奮勇攻殺,一舉滅蕭。公元597年冬天的滅蕭之戰中,面對天寒地凍、給養不足的困難,莊王親自動員、鼓勵三軍一鼓作氣,終得勝仗。
楚莊王爭霸活動及其成就,概括為:對內,平定王族內亂,整傷政治,改革軍制,重視生產和教化;對外,擊敗外族侵擾,拓展疆土,威服中小諸侯,鞏固與秦、齊的聯盟,戰勝晉國,奪取霸主地位。可謂文治武功,葷然卓著。於楚史,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於春秋史,其武功可與桓、文並列,而謀略文采或有過之。
-
8 # 老圃
齊桓公。很簡單,"尊王攘夷"。尊王,維護基本秩序;攘夷,拒敵於國門之外,保境安民。這是其他四霸遠遠達不到的。
-
9 # 愛而無悔931
晉文公重耳。他不僅多次拯救晉國於危難之間,有膽識有謀略。他三次謙讓君位,為後人所傳頌,讚揚了他大公無私,淡泊名利的良好品德。重耳不得己繼位後,對內大施仁政,選拔得力的官員輔助國事,使晉國綜合實力空前強大。對內實施休養生息的政策,對外與諸候國搞好外交關係。使晉國有著強大的外交威望。終於晉文公成為繼齊恆公之後的第二代霸主。
回覆列表
能忍能受晉文公,顛沛流離遊列國。忠義謀士都相隨,列國君主幫復國。齊桓稱霸相管仲,諸侯朝賀強齊國。穆公西秦強崛起,羊皮換回百里奚。楚莊拜相相子文,春秋也是強大國。宋襄越勾也稱霸,勾踐吃苦滅吳國。春秋已隨日月去,千百年後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