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六甲番人

    《三國演義》徐庶最後的出場是在赤壁大戰前夕,龐統過江巧獻連環,徐庶識破卻並未報告曹操,為了保命,徐庶聽從龐統之計,在曹營散佈西涼馬騰、韓遂造反兵犯長安的謠言,然後主動討令,與大將臧霸一起,脫離了赤壁戰場,西去長安,此後在三國演義中,徐庶就消失了蹤影。

    此前曹操以假造的書信將徐庶騙到了許昌,然後徐母失望自盡,徐庶就此留在曹營。在曹操出兵攻打當時駐守樊城的劉備時,曾派徐庶前往勸降劉備投,但徐庶卻告訴劉備大軍將至,讓其早作準備,當時劉備想要留下徐庶,徐庶怕天下人恥笑,以劉備有諸葛亮輔佐為由拒絕,但又向劉備表示,自己雖然身在曹操營,但不會為曹操獻一謀。

    關於徐庶的結局,由於三國演義並無交待,所以有幻想專家展開了玄幻般想象,有三國評話寫到:

    徐庶和臧霸離開赤壁之後,來到長安,有一天,徐庶獨自一人外出閒走,在山谷中發現一具頭臉俱為野狼所傷至死的屍體。於是,徐庶計上心來,脫下自己的服飾,換上死者的衣冠,金蟬脫殼飄然而去。曹操赤壁大敗返回許昌後,聽說徐庶為狼所噬的訊息後既好笑又痛惜。而徐庶,後來在三國中還有出現,就是劉備為關羽報仇伐吳之時,猇亭大戰,關興追趕吳將潘璋,夜宿山莊,遇到一位長者供奉關羽之像,這位老者,據說就是隱居的徐庶。

    但在真實的三國曆史裡,徐庶實際上是在226年病死於魏國,死時擔任的兩個官職都不低,叫右中郎將和御史中丞。還有一部史學著作叫《魏略》,是記載當時魏國曆史的,專門有一段寫到徐庶:

      (徐)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中平未嘗為人報仇,白堊塗面,披髮而走,為吏所得。問其姓名,閉口不言。吏乃於車上立柱以羞之,擊鼓以令於市,莫敢識者。而其黨伍使之得脫。於是感激,棄其戟更疏巾單衣,折節學問,始詣精舍。諸生聞其前做賊,不肯與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習經業,義理精熟。遂與同郡石韜相親愛。初平中,中州兵起,乃與韜南客荊州,到又與諸葛亮特相善。乃荊州內附,孔明與劉備相隨去,福與韜俱來北。至黃初中,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逮太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才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庶後數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獲存焉。這徐元直就是徐庶。

  • 2 # 我愛詞A

    避諱了唄,至於為什麼避諱,我不知道,而且按照三國的發展軌跡來講,徐庶歸漢後,也是一個正統的歸屬,漢朝還是正統的存在的,另外,三國演義基本上是圍繞著三國之間的故事來敘述的,很明顯,徐庶已經脫離了這個中心了,而且是遠遠的脫離,作者也不可能會放過多筆墨在一個脫離了主題中心的角色上。

  • 3 # 江潤聲

    玄德荊州遇徐庶,二人惺惺相惜,很短的時間裡,徐庶的表現確實可圈可點。後不得已加入曹操陣營,臨行前一是為劉備推薦了孔明,二是說了一句話“終身不為彼設一謀”,徐庶言出如山說到做到,就有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典故。赤壁之戰龐統獻完連環計準備開溜時被徐庶一把拽住,說“你這條計好毒,我咋辦,也要玉石同焚嗎”?龐統教之請命守潼關以防馬騰韓遂,由是脫身得以自保,後來《三國演義》裡再也沒有出現過。《三國演義》鴻篇鉅製,“袁術座間懷桔之陸郎”都有提到,然而個人命運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都不過是滄海一粟,徐庶的結局歸宿又有什麼要緊呢?

  • 4 # 靈臺主人

    古龍曾說:沒有結局,正是最好的結局!徐庶歸宿問題,至於書中沒有提到,未嘗就不是一種更好的歸宿。相比於鳳雛之落鳳坡星隕,諸葛之五丈原燈滅,雲長之麥城身辱,什麼樣才是好的歸宿呢?

    世局變換,總是不能盡如人意!自徐庶決定離開荊州,進入曹營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他這一生,不能一展所學,得伸志願的命運了。只因一念關心則亂,未察忠孝不能兩全之理,既離開明主,又致母親自盡。遺憾既成,古人講究忠孝雙全,如今忠既不得,孝亦難盡,茫茫世間又歸宿何處呢?

    唉!一步岔路,此後人生,如同行屍走肉。雖在曹營,終身不獻一策;雖懷經世之志,半生註定庸碌。

  • 5 # 國史拾遺

    徐庶後來在魏國做官,做到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等職,也都是高官了。不過徐庶畢竟是劉備那邊過來的人,在魏國是很難得到重用的。

  • 6 # 職場前沿思維

    確實徐庶作為三國演義的轉折人物,後世對他歸宿的記載很少,直到清乾隆年間才有一部叫《靈山衛志》中有提到關於徐庶在膠南隱居傳說的記載!

    徐庶政治上還是非常可憐的!為曹操挾母所制,為全孝義之道,只能閉口於曹營,身懷治世救國之術,卻無法得以施展,內心的悲苦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所以他一直盼望著歸隱山林、清風掃門、明月侍坐的時光。最後他選擇了帽子峰隱居下來,用那淵博的知識和過人的智慧幫助鄉民。他知天文、曉地理,為漁民出海打魚選擇適當的氣候時令。

    躲惡風、除蛟害,用他的岐黃之術為老百姓排憂解難。教農人採桑養蠶,耕種五穀,承平富庶。鄉人有難無不傾心相助,他為當地老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同時也留下了很多有關他的傳說故事,在膠南還有“徐庶不離帽子峰”之諺。他被鄉人奉為神仙,傳頌方圓數百里。

    我不知道以上的記載是否真實,但我願意相信那是真的。在所有的野史雜史中沒有看到有關徐庶有家史的記載,可憐這位一代俠士卻在各種記載中卻無一透露相關的資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裝裱的書畫要怎麼收藏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