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納粹建立了屠殺猶太人的奧斯維辛死亡集中營。這個令全世界人都仇視的 集中營,本來在戰爭期間就可以被美軍摧毀,但是,不知道最終因為什麼,美軍沒有采取行動, 使得法西斯分子在戰爭結束前能夠繼續在那裡進行瘋狂的屠殺。關於這一切引起了許多人的 猜疑。那麼,美軍沒有轟炸納粹死亡集中營的原因究竟會是什麼呢?
其實,德國納粹分子屠殺猶太人的殘酷事實,早已深深刺激了當時擔任美國財政部長 的亨利•摩根索。亨利•摩根索在美國曆史上是第二位進入總統內閣的猶太人,他和羅斯福 總統有著深厚的友誼。也正因為摩根索想要維持他和羅斯福總統的友誼,他儘量不和羅斯福 總統對猶太事務進行商討,以免發生不必要的爭執和矛盾。但是猶太人遭到大量屠殺的事實令摩根索痛苦至極,他嘗試著實施一些措施制止屠殺 的發生,為此他還制訂了一項計劃。他的前助手,戰爭難民理事會會長約翰•佩勒還仔細地 研究轟炸奧斯維辛、通向集中營的鐵路線。雖然這很可能遭到羅斯福總統的反對,但摩根索 還是做了,並且決定將計劃進行到底。摩根索本想讓美國陸軍部長亨利•斯廷森幫助實施自 己的計劃,但卻遭到對方的反對。摩根索回答說,這比把人“送到瓦斯房裡好多了”。但是這件事又遭到助理陸軍部長約翰•邁克羅伊的反對。邁克羅伊說,因為美國的一 切軍事力量,按照羅斯福總統的要求,都得用於臝得戰爭的行動。他認為摩根索的計劃嚴重 違背了羅斯福的命令。
然而,最近出現了一些新的證據。這些證據表明,最終決定不轟炸奧斯維辛的人是那 位受人尊敬的偉大的美國總統——羅斯福,而不是邁克羅伊。在1986年,邁克羅伊與摩根索的兒子亨利進行過一次秘密的交談,亨利還保留了錄音材料。錄音材料表明,邁克羅伊把轟炸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計劃彙報給了羅斯福總統,羅斯福總統幾乎沒有,甚至根本沒有請教自己的主要顧問就否決了這個計劃。材料還講述了這位總3統作出這項決定的理論基礎。他說:“曾有一次與羅斯福先生談論過這件事,可他發怒了。他說,‘為什麼要轟炸? 你怎麼會想出這種餿主意?……他們能建多少集中營?能殺掉多少人?對整個戰爭的影響 能有多大? ’ ”邁克羅伊回憶說,總統清楚地向他表明轟炸奧斯維辛“不會有任何好處”。 羅斯福告訴他,轟炸奧斯維辛會“刺激”納粹,他不願意為這種計劃“做任何事”。羅斯福 警告他,美國人會被指控在奧斯維辛“轟炸這些無辜的人”,並補充說“人們會說我們參與 了這場可怕的謀殺”。邁克羅伊還說:“我不想轟炸奧斯維辛……這似乎只是一些狂熱的猶太人的想法,他 們認為如果你不轟炸就表明缺乏對希特勒的憎恨。有鑑於此,總統認為這樣做會更具有煽動 性而且他的立場很堅定。”據說,猶太領袖曾經懇求英國首相丘吉爾轟炸奧斯維辛集中營,以及提供補給的鐵路線。 其實邱吉爾感覺到希特勒的大屠殺“可能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也可能是最恐怖的犯罪”, 他還告訴自己的外交部長安東尼•伊登說:“動用你能使用的一切空軍力量,如果有必要, 你可以用我的名義。”但是,1944年7月,丘吉爾得知,美國的轟炸機雖然可以完美地完成這項任務,但由 於懼怕“付出昂貴的代價和冒極大的風險”而選擇了放棄。所以,就算丘吉爾很想對集中營 進行軍事打擊,但是見美國如此態度也沒有實施轟炸。然而,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倖存者伊 利•維塞爾表示,他們當時非常希望美國人轟炸奧斯維辛集中營,他說和自己的獄友們“當 時已不再害怕死亡,更不會怕被美軍的飛機炸死”。
歷史學家邁克爾•貝施羅斯在自己的新作《征服者:羅斯福,杜魯門與1941〜1945 希特勒德國的毀滅》中也闡明瞭類似的觀點,說美國人是因為懼怕“付出昂貴的代價和冒極 大的風險”才沒有轟炸奧斯維辛集中營。那麼到底是因為邁克羅伊沒有把如此重大的事情告訴過羅斯福總統,還是因為羅斯福 總統知道這個計劃並且給予了堅決反對而導致美軍最終沒有轟炸奧斯維辛集中營的?1981年,二戰已經過去了幾十年,邁克羅伊在接受《華盛頓郵報》的記者莫頓•明茨 的採訪時說,他沒有向羅斯福總統請示過轟炸奧斯維辛一事。之後,在一本名為《轟炸奧斯 維辛》的書中,學者理查德•利維指出:“如果邁克羅伊有錯的話,他的錯就在於沒有請示 總統本人而自作主張。” ^邁克羅伊當時這樣堅稱自己沒有和羅斯福商討過此事,難道是為了維護羅斯福總統完 美的形象?又或許是因為他受到了舊時新聞觀念的影響?如果1986年的錄音材料的內容是真實的話,那麼為什麼邁克羅伊改變了自己的態度? 是不是因為無法承受大家對奧斯維辛死亡集中營的做法的批評。由於這個原版的錄音材料沒 有公佈,所以人們也難以確定邁克羅伊是否真的這樣說過,它的真實性有待考證。如今,一些人爭論到,轟炸奧斯維辛集中營可能會炸死集中營裡的猶太人,還會導致納粹重建集中營,或者在其他屠殺場地屠殺更多的猶太人,方式也可能會更為殘忍。何況,羅斯福總統最堅定的擁護者仍然堅持認為拯救猶太人的最好辦法是儘快取得戰爭的勝利。
所以,這個問題至今還在熱烈的爭論中,有待更多的學者藉助更多的材料來考證事實。
二戰期間,納粹建立了屠殺猶太人的奧斯維辛死亡集中營。這個令全世界人都仇視的 集中營,本來在戰爭期間就可以被美軍摧毀,但是,不知道最終因為什麼,美軍沒有采取行動, 使得法西斯分子在戰爭結束前能夠繼續在那裡進行瘋狂的屠殺。關於這一切引起了許多人的 猜疑。那麼,美軍沒有轟炸納粹死亡集中營的原因究竟會是什麼呢?
其實,德國納粹分子屠殺猶太人的殘酷事實,早已深深刺激了當時擔任美國財政部長 的亨利•摩根索。亨利•摩根索在美國曆史上是第二位進入總統內閣的猶太人,他和羅斯福 總統有著深厚的友誼。也正因為摩根索想要維持他和羅斯福總統的友誼,他儘量不和羅斯福 總統對猶太事務進行商討,以免發生不必要的爭執和矛盾。但是猶太人遭到大量屠殺的事實令摩根索痛苦至極,他嘗試著實施一些措施制止屠殺 的發生,為此他還制訂了一項計劃。他的前助手,戰爭難民理事會會長約翰•佩勒還仔細地 研究轟炸奧斯維辛、通向集中營的鐵路線。雖然這很可能遭到羅斯福總統的反對,但摩根索 還是做了,並且決定將計劃進行到底。摩根索本想讓美國陸軍部長亨利•斯廷森幫助實施自 己的計劃,但卻遭到對方的反對。摩根索回答說,這比把人“送到瓦斯房裡好多了”。但是這件事又遭到助理陸軍部長約翰•邁克羅伊的反對。邁克羅伊說,因為美國的一 切軍事力量,按照羅斯福總統的要求,都得用於臝得戰爭的行動。他認為摩根索的計劃嚴重 違背了羅斯福的命令。
然而,最近出現了一些新的證據。這些證據表明,最終決定不轟炸奧斯維辛的人是那 位受人尊敬的偉大的美國總統——羅斯福,而不是邁克羅伊。在1986年,邁克羅伊與摩根索的兒子亨利進行過一次秘密的交談,亨利還保留了錄音材料。錄音材料表明,邁克羅伊把轟炸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計劃彙報給了羅斯福總統,羅斯福總統幾乎沒有,甚至根本沒有請教自己的主要顧問就否決了這個計劃。材料還講述了這位總3統作出這項決定的理論基礎。他說:“曾有一次與羅斯福先生談論過這件事,可他發怒了。他說,‘為什麼要轟炸? 你怎麼會想出這種餿主意?……他們能建多少集中營?能殺掉多少人?對整個戰爭的影響 能有多大? ’ ”邁克羅伊回憶說,總統清楚地向他表明轟炸奧斯維辛“不會有任何好處”。 羅斯福告訴他,轟炸奧斯維辛會“刺激”納粹,他不願意為這種計劃“做任何事”。羅斯福 警告他,美國人會被指控在奧斯維辛“轟炸這些無辜的人”,並補充說“人們會說我們參與 了這場可怕的謀殺”。邁克羅伊還說:“我不想轟炸奧斯維辛……這似乎只是一些狂熱的猶太人的想法,他 們認為如果你不轟炸就表明缺乏對希特勒的憎恨。有鑑於此,總統認為這樣做會更具有煽動 性而且他的立場很堅定。”據說,猶太領袖曾經懇求英國首相丘吉爾轟炸奧斯維辛集中營,以及提供補給的鐵路線。 其實邱吉爾感覺到希特勒的大屠殺“可能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也可能是最恐怖的犯罪”, 他還告訴自己的外交部長安東尼•伊登說:“動用你能使用的一切空軍力量,如果有必要, 你可以用我的名義。”但是,1944年7月,丘吉爾得知,美國的轟炸機雖然可以完美地完成這項任務,但由 於懼怕“付出昂貴的代價和冒極大的風險”而選擇了放棄。所以,就算丘吉爾很想對集中營 進行軍事打擊,但是見美國如此態度也沒有實施轟炸。然而,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倖存者伊 利•維塞爾表示,他們當時非常希望美國人轟炸奧斯維辛集中營,他說和自己的獄友們“當 時已不再害怕死亡,更不會怕被美軍的飛機炸死”。
歷史學家邁克爾•貝施羅斯在自己的新作《征服者:羅斯福,杜魯門與1941〜1945 希特勒德國的毀滅》中也闡明瞭類似的觀點,說美國人是因為懼怕“付出昂貴的代價和冒極 大的風險”才沒有轟炸奧斯維辛集中營。那麼到底是因為邁克羅伊沒有把如此重大的事情告訴過羅斯福總統,還是因為羅斯福 總統知道這個計劃並且給予了堅決反對而導致美軍最終沒有轟炸奧斯維辛集中營的?1981年,二戰已經過去了幾十年,邁克羅伊在接受《華盛頓郵報》的記者莫頓•明茨 的採訪時說,他沒有向羅斯福總統請示過轟炸奧斯維辛一事。之後,在一本名為《轟炸奧斯 維辛》的書中,學者理查德•利維指出:“如果邁克羅伊有錯的話,他的錯就在於沒有請示 總統本人而自作主張。” ^邁克羅伊當時這樣堅稱自己沒有和羅斯福商討過此事,難道是為了維護羅斯福總統完 美的形象?又或許是因為他受到了舊時新聞觀念的影響?如果1986年的錄音材料的內容是真實的話,那麼為什麼邁克羅伊改變了自己的態度? 是不是因為無法承受大家對奧斯維辛死亡集中營的做法的批評。由於這個原版的錄音材料沒 有公佈,所以人們也難以確定邁克羅伊是否真的這樣說過,它的真實性有待考證。如今,一些人爭論到,轟炸奧斯維辛集中營可能會炸死集中營裡的猶太人,還會導致納粹重建集中營,或者在其他屠殺場地屠殺更多的猶太人,方式也可能會更為殘忍。何況,羅斯福總統最堅定的擁護者仍然堅持認為拯救猶太人的最好辦法是儘快取得戰爭的勝利。
所以,這個問題至今還在熱烈的爭論中,有待更多的學者藉助更多的材料來考證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