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箋短月涼
-
2 # 佛系裝逼犯
首先你學中醫藥幹嘛?愛好?執業?
根據你提問的能力感覺你是愛好。因此,建議你去二手書店先去買本中醫學科的基礎教材。
-
3 # 杏林之音
很多初學者都覺得學中醫很難,要從入門到臨證看病就更難了。從患者到名醫,明代江瓘先生的經歷,能給我們不少啟發。本文會介紹研讀醫案的方法、內容和書籍。
對於愛好者,零起點的初學者,無疾始終希望傳遞給大家一個資訊:中醫入門,甚至臨證,並非如想象中般難於上青天。關鍵在於兩點:學習的動力是否充足;學習的方法是否得當。下面我們來看一位明代醫生,江瓘。看看這位老先生的經歷,是否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江瓘,明代安徽人,出身書香門第,少年起即發奮苦讀,希望透過應試改變命運,有所作為。然而身體不濟,積勞成疾,以致嘔吐鮮血數升。
先後求治於十幾位醫生,療效都不理想。於是江瓘轉文而從醫,自取醫書,閉門研讀,悉心體會,最終將醫理融會貫通,不僅自己處方治癒了自己的頑疾,而且為他人治病,也多見奇效,成為皖南一帶聞名遐邇的名醫。
從患者到醫者,從儒生到醫生,如此重大的轉變,江瓘是透過怎樣的方式來實現的呢?
江瓘在《名醫類案》的序言中,對下面這句話推崇備至,“博涉知病,多診識脈,屢用達藥”。意即:只有透過廣泛的學習,才可以步入醫學之門;只有透過大量的實踐,才可以掌握診病的要領;只有透過反覆的應用,才可以體味藥物的效能。而三者之中,首重學習。在學習的內容方面,江瓘又為我們指引了一條捷徑:醫案研讀。
醫案,是醫生診治疾病的記錄。今天醫院裡醫生的記錄,都有統一的格式。甚至我們在網路上幫朋友解疑釋惑,也需要填寫統一的“問診單”。透過這些資料的記載,我們可以瞭解到患者出現的各種臨床表現,醫生的診斷、處方用藥,以及此後的病情進展。更為重要的是,透過醫案,我們可以看到醫生診治疾病的思路,並從中得到啟迪。
江瓘正是基於這種考慮,廣泛蒐集歷代名醫醫案,上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下至當代名醫醫著,無不詳加蒐羅,精心遴選,前後歷時二十年,終於編成不朽鉅著《名醫類案》,也同時成就了自己一代名醫的事業。
江瓘先生從一位中醫的門外漢,最終成為名垂青史的醫學家,仰仗的主要是這兩點:深受疾苦,不學則無以保命全身;廣羅醫案,實學醫便捷門徑。研習醫案,譬如一位尚德長者,循循善誘,引領我們走進中醫大門;手把手的教給我們診病的方法,藥性的差異;並能開闊眼界,啟發思路,精進醫術。
無疾以為,初學中醫的朋友,從醫案入手,從自己的實際問題入手,是最容易培養興趣,步入醫門。那麼學習醫案,是希望從醫案中學習到哪些內容呢?
中醫診斷思路
對中醫生來說,面對患者,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明確診斷。中醫的診斷,又包括辨病和辨證兩個方面內容。一般情況下,中醫辨病過程較為簡單。我們開啟一本中醫內科學的目錄就可以發現,大部分中醫病名,其實就是一些常見的症狀名,如:咳嗽、失眠、胃痛、腹瀉、頭痛等等。說明中醫的關注點,始終在於如何解決患者出現各種病痛,而非體內發生的實體病變;旨在治人,而非治病。
辨病之後,中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辨證上。同樣是咳嗽,如何分辨是氣虛引起的,還是痰溼引起的,或者肝鬱引起的?這個辨證的問題,會直接關係到下一步治療思路的確定,以及方藥的選擇,也會直接影響到療效。
中醫治療思路
有朋友問起,中醫見到氣虛就補氣,陰虛就補陰;有溼就化溼,有火就清火;肺氣虛就補肺氣,肝氣鬱就疏肝氣。這樣的思路,與西醫用脂肪乳改善營養不良,用抗生素對付病菌不是一樣的道理嗎?
真實情況並非如此。中醫所謂的補氣、補陰藥,所用的藥物本身,並不是人體的“氣”或者“陰”。藥物發揮的補益效果,必須藉助於人體,才可能實現。也就是說,藥物的作用只是激發和促進,氣陰最終得以補充,仍是靠人體“自力更生”的努力才實現的。
不過,中醫的各種治療思路,如果始終停留在理解的層面,那這些所謂的思路,就永遠都只是一些“看上去很美”的知識。在接觸真實病例之前,要搭建一條從理解到體驗的橋樑,最好用的工具,莫過於醫案解讀。
處方用藥思路
如果說中醫辨證的過程,需要的是偵探般犀利的目光,法官樣冷靜的頭腦;那麼處方用藥的過程,需要的則是幽境裡靈性的心思,書法中淋漓的揮灑。
歷代醫家、各門各派,都有自己所習用、善用的方藥。如張子和之善用舟車、大黃,李東垣之善用補中、黃芪;今火神之善用四逆、附子。同用一方一藥,理解有異,療效亦可迥然不同。解讀醫案方藥,貴不在牢記某方某藥可治某病,而在從案中體會醫者思路,與用藥妙處。
本文節選自天下無疾著《零起點學中醫》。
-
4 # 櫻桃國學
第一本,推薦秦伯未的《中醫入門》,是大家作品,又通俗易懂。零基礎入門之選。
然後再讀這六本:《藥性賦》,舊題金李東垣著。《湯頭歌訣》,清代汪昂撰。《瀕湖脈學》,明代李時珍撰。《醫學三字經》,清代陳念祖撰。《醫學心悟》,清代程國彭撰。《醫門法律》,清代喻昌撰。
再然後是四大經典:《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
-
5 # 中醫媽媽申醫生
從通俗易懂開始入手,興趣是堅持下去的動力
對於完全零基礎的人,想要學好中醫,不太建議一開始就從四大經典開始,也不太建議直接看《黃帝內經》的原文。為什麼呢?
因為,人都有一個畏難情緒,一旦你發現中醫的古籍都艱澀難懂,很容易放棄,這樣就很可惜了。畢竟,中醫是真的好。
所以,我推薦可以從通俗易懂的書入手,比如徐文兵老師和羅大倫老師的書,通俗易懂,作為正式學習中醫剛開始的入門書籍是非常好。到現在,我一有時間還是會看或者聽徐文兵老師和羅大倫老師的書,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值得推薦。而且,這兩位老師的中醫造詣都很深,深入淺出,生動有趣,是很容易讓人看上癮的。
當你真正對中醫感興趣之後,也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再開始正式學習中醫的相關書籍,就更容易理解了。
在進一步學習可以參考中醫藥大學目前的教材,比如中醫基礎、中醫診斷、中藥、方劑等等。再進一步就可以學習四大經典了。
實踐是檢驗理論的標準,學了就要用我身邊很多人喜歡看中醫的書,但是也只停留在看,所以,對中醫多數停留在知識和理論上。但中醫是從實踐中來的,所以特別建議想學中醫的人,從自己開始實踐。
比如先從瞭解和感知自己的身體變化開始,節氣變化的時候自己的身體會出現什麼變化?身體出現症狀的時候,可以用到什麼中藥?用哪個穴位?覺得對,那就用用,試試,如果沒效果,想想為什麼?記錄下來。如果有效,更要好好總結。
就這樣,一邊學,一邊用,對中醫的感受會越來越深,這樣才能長久地學下去。
總之,學習中醫絕對不是一時興起的事情。這個過程一定是既興奮又沮喪的,但是一旦認真學進去,收穫是終身受益的。
我的一點建議僅供參考,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中醫。
回覆列表
1,背藥性,藥是中醫克敵制勝的法寶!想想都能知道,不懂藥性,那你就什麼武器都沒有,還怎麼克敵如何致勝?特別是在有一定的中醫基礎後,開藥方的時候就會為了不知道用什麼藥好而發愁...所以藥性必須背,要爛熟於心,能夠信手拈來。當然,剛剛接觸中醫的朋友都知道,自學太難了,根本看不懂,記不下,所以我推薦大家背《藥性賦》和《藥性歌括》,只要肯用心,一個月,就能完全記牢。這個時候結合看老五版中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