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廉頗手握二十五萬趙軍,高平關等地險關、峻嶺、狹道,趙軍以逸待勞,按理說防守個一年半載不成問題,結果趙軍敗的一塌胡塗,一直退到丹水才穩住防線,所以趙軍的防禦重點可能不在這裡,換句話說廉頗可能被騙了!
1
回覆列表
  • 1 # 地圖帝

    長平之戰前,秦國制定“半韓”戰略,佔領韓國一半的領土,即攻佔韓國上黨郡。韓國的地形像一個葫蘆,上下兩頭大,中間小。秦國計劃猛攻韓國中部狹窄處的各要塞,最後攻佔中部的大城野王城,將韓國分割成都城新鄭所轄區域和上黨郡南北兩塊土地,這樣一來上黨郡就成為韓國的一塊飛地,然後再迫使韓國將上黨郡這塊大蛋糕拱手送上,秦國就能佔領一半韓國的領土。公元前262年,秦軍攻佔河內郡的核心城邑野王城。野王是丹水與沁水匯流之地,秦軍攻佔這裡,不但將河內郡全部拿下,而且徹底切斷韓國本土通往上黨郡的水上通道。連續三年,戰國第一名將武安君白起,瘋狂攻打韓國中部要塞,終於將韓國一分為二,完成“半韓”戰略最艱難的一步。但是韓國上黨太守馮亭拒絕投降,誓與秦軍對抗到底。在韓桓惠王“緊逼”之下,馮亭做出一個上上之策:把上黨郡獻給趙國。此舉點燃了戰國最大戰役,秦趙長平之戰的導火索。趙國接收上黨之後,立即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勇將廉頗親自掛帥,十餘萬大軍開赴上黨(後陸續增兵)。趙國大軍開進上黨,但見旌旗蔽野,劍戟橫空,人如猛虎,馬賽飛龍,不戰而得上黨郡剩下的十七個城邑,趙軍將士心情愉快。趙軍在上黨的部署,集中在東上黨這個地緣板塊,由於北上黨的屯留並不需要直接面對秦軍,東上黨的長平就成為趙軍主力部署地點。此後的長平之戰,就是圍繞長平這個板塊而展開。現在我們來看看趙軍在長平的部署:公元前262年,由於武安君白起年老多病,秦昭襄王令秦軍的二號人物,還在河內郡的左庶長王齕[hé] 整頓軍馬,攻打原韓國上黨郡。秦軍如果從“3白陘”方向發起攻擊,將面對趙軍西部的空倉嶺防線。空倉嶺,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山嶺,山體石質,嶺高陡絕。這道山嶺從北向南蜿蜒八十餘里,嶺中央有一道橫貫東西的峽谷陘口,很早之前韓軍就因地形建造了高平關。高平關險峻異常,南面是峭壁,北面是陡澗,唯中間峽谷貫通東西。這道峽谷東西長約一里,南北寬約兩裡,是趙軍咽喉要害之地。高平關的東面,趙軍裨將趙茄構築兩座鄣城,與高平關形成犄角之勢,隨時可以支援高平關。為什麼在雄關的背後,還要修築兩座鄣城?因為高平關規模不如函谷關、武關這種要塞,可容納的軍士僅五千上下,一旦戰爭開打,可以由兩座鄣城的將士來替換高平關上的傷亡者。高平關的這個弱點,被敏銳的王齕發現,併為此制定了一個戰術。王齕令秦軍一部原地營造聲勢,然後統領主力從河內郡迂迴到河東郡,再從“3白陘”登上太行山,最後攻打高平關。秦軍中軍大帳,王齕躊躇滿志,召集一干大將,高聲訓話:“好男兒建功立業,正在此時!”將軍們個個熱血沸騰,高呼“踏平趙國”的豪言壯語,大帳四周掛滿上黨郡的野獸毛皮,豺狼虎豹都有,它們一個個陰森地看著這群激動的人類,知道一場大戰便要開始。趙軍方面,趙茄發現秦軍從西部發起進攻,於是親自坐鎮高平關,針尖對麥芒。趙茄出現在戰爭第一線高平關,讓趙軍士氣大振,人人慷慨激昂,欲與秦軍決一死戰。可是趙茄卻沒有想到,秦軍此次攻打高平關,並不是先鋒部隊,而是王齕的主力軍,人數是趙軍的幾十倍。當秦軍漫山遍野發起兇猛攻勢的時候,趙茄意外地被流矢擊中身亡。群龍無首,短期內對關上的趙軍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影響。王齕銳眼馬上就看出高平關上的異樣,他哪能給趙軍以喘息之機,立即下令不分晝夜地輪番攻擊。趙軍主將廉頗還來不及派人接管第一道防線,高平關便被秦軍攻克,關上五千趙軍全體壯烈殉職。從高平關開始,趙軍防線依次是高平關、二鄣城、光狼城,三位一體的防禦體系,如今高平關告破,後面的二鄣城、光狼城並無險峻山脈依靠,失守只是個時間問題。而趙軍南線的長城防線,也很有可能會被秦軍從內部瓦解。此時廉頗趁秦軍休整之機,將南線的趙軍全部調回丹河東岸,放棄第一道防線,固守第二道防線。王齕當然很清楚廉頗的意圖,他下令所有能站著計程車兵,都進一步向東挺進,以圖在趙軍撤退之時擴大戰果。為了讓南長城兩萬趙軍能順利撤退到丹河東岸,二鄣城和光狼城的趙國守軍,根本就沒有撤退的打算,他們視死如歸,一直戰鬥到流盡最後一滴血。幾個月之內,王齕統領的秦軍連續獲勝,廉頗統領的趙軍丟失上黨郡丹河以西所有領土,折損一個裨將趙茄和六名都尉,陣亡將士超過三萬人。廉頗在丹河以西只駐紮幾萬人,因此這次損失趙軍還扛得住。更難能可貴的是,廉頗在連續失利的情況下,在丹河東岸組織趙軍第二道防線,將秦軍擋在丹河不能再東進。不過誰也沒想到的是,這場以丹河為界的對抗,從公元前262年持續到公元前260年。趙、秦兩軍不斷增兵,秦軍總兵力約五十萬,趙軍則超過四十萬。雙方陳兵九十萬,讓其他諸侯國汗顏。趙孝成王和秦昭襄王都想早點決出勝負,兩國已經被這場曠世持久戰拖得不堪重負。持久戰有什麼危害呢?由於雙方各有幾十萬大軍不能離開上黨郡,而軍隊每日消耗大量軍糧和物資。這造成國內農業生產滯後,商業萎靡,百姓苦不堪言,每個家庭幾乎都有丈夫或者兒子在軍中,社會問題層出不窮。趙國農業根基不如秦國,北方五原郡、九原郡、雲中郡、雁門郡、代郡面積佔趙國一半,卻沒有農耕,不能提供糧食。平日這些地方還要從中原各地調糧,因此趙國不得不從他國高價購入糧食,造成國庫空虛,趙孝成王苦不堪言。如果秦趙兩軍在丹河兩岸再耗上三年,秦國會被耗窮,趙國會被耗垮。長平戰場,日落西山頭,人約黃昏後。趙軍丹河防線,韓王山的一座山峰之上。趙軍統帥廉頗坐於巨石之上,雄偉如山的體型,與那巨石,那山峰,那夕陽,魏然一體,他在趙軍中的威信有如定海神針。廉頗目光俯視對岸秦軍連綿數十里的營壘,陷入沉思當中。廉頗望著對岸的形勢,依稀飄揚的黑色大旗,始終找不到秦軍的破綻,心中湧起一絲不安。趙孝成王數次派人來催戰,廉頗屢次違抗出戰令,感到命運身不由己,心中忐忑,他和趙軍的命運究竟會如何呢?

  • 2 # 等說歷史

    我認為不是廉頗中計了,是當時的形勢讓廉頗失去理智了。

    首先一點長平之戰的起因是秦趙兩國為爭奪上黨郡而發動的戰爭。

    當時的秦軍已經佔據了上黨郡,而上黨郡的百姓卻投奔趙國而去。這樣就是秦軍佔地利失去人和,而趙軍是占人和而失去地利。兩國都想人與地兼得,所以才會產生激烈的軍事碰撞。結果就是趙軍的軍事力量弱於秦軍的軍事力量。

    其次一點是王齕是長平之戰的副帥,在歷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名將,其軍事才能一點都不弱於廉頗。甚至猶有過之。再加上當時是趙軍遠道而來,急於奪回上黨郡,是王齕以逸待勞的秦軍與廉頗疲憊之師的趙軍戰鬥。在淬不及防之下,被連續的攻城拔寨是難免的事情。

    所以說不是廉頗中計了,是因為廉頗身上的使命——奪回上黨郡使得廉頗心急了,失去了理智。而在戰敗後,廉頗冷靜下來採取了最為明智的辦法,固守壁壘,修生養息,尋找時機一舉擊潰秦軍。

  • 3 # 彈指千年

    筆者認為題主所言廉頗中計的觀點並不正確。

    公元前262年,秦王召回白起,派王齕出兵上黨。趙王也是有野心之人,到嘴邊的肉自然不會輕易放手,直接命名將廉頗上黨蹲點死守。

    廉頗脾氣火爆,但並非有勇無謀之輩。他深知趙軍和秦軍的實力差距,並沒有和秦軍硬碰的打算,畢竟秦軍主攻,士氣極為高昂,趙軍很可能一碰面就被吃掉!

    廉頗擅長防守,便決定以守待攻,他先在上黨西部空倉嶺置了空倉嶺防線。空倉嶺是一座南北走向的石質山嶺,地形極為險峻。他在山嶺上臨時修築了一道長城,西壘壁。同時在丹河西岸,空倉嶺東麓的山腳下,修築了兩座堡壘,東西二鄣城,而二鄣城的東面,修築光狼城,作為軍糧補給基地。並安排了四個都尉領兵嚴守,這樣三城和空倉嶺可以互相照應!

    這是趙軍的第一道防線,守將是廉頗的郫將趙茄,主要是預警和消耗秦軍戰力的作用!趙茄所領的兵力,大致為趙軍總數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王齕引領的秦軍數量龐大,趙茄完全不是對手,但是在這種兵力懸殊的情況之下,趙茄整整支撐了三個月!最後趙軍裨將趙茄被斬,接著東西二鄣城和光狼城被攻破,廉頗構築的第一道防線全線崩塌。

    事實上這是兵力懸殊的結果,也是在廉頗的預計之中!所以不存在廉頗中計的說法!廉頗的重心放在了丹河東岸,在丹河東岸上,有兩座特別高的山,大糧山和韓王山,透過這兩座山,秦軍的動向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這也是第二道防線,同時也是廉頗的重心所在,趙軍主力都在這第二條防線上。

    因此可以這樣說,高平關被突破,完全在廉頗的預料之中,只不過秦軍來的比原計劃更兇猛,高平關也丟失得過快。

    戰事也的確如廉頗所預想,他利用丹河天險,以及大糧山和韓王山的便利,將王齕的秦軍阻擋在丹河以西,整整阻擋了三年!可以說如果不是趙王先沉不住氣用趙括換了廉頗,這場仗的結局還不一定呢?

    那趙王為何換將呢?

    因為趙國經不起持久戰!趙國幾萬大軍死守上黨,而這些大軍每日必須消耗大量軍糧和物資。這給國內造成了嚴重的負擔。商業萎靡,百姓苦不堪言,社會問題一大堆。而趙國農業基礎不如秦國,同樣是硬撐,趙國肯定撐不過秦國,趙孝成王苦不堪言,為了不被軍隊耗空,拖垮,他迫切的需要早日結束戰爭。因此他換上了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那麼結局如何大家都知道了。

  • 4 # 小小龍讀史

    並未中計,廉頗知道秦軍作戰勇猛,銳氣正盛,所以避其鋒芒,不與其硬拼,而是高築壁壘,和秦軍打持久戰,待秦軍糧草不濟、疲勞之時再發動攻擊。

  • 5 # 書生不器

    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們只能說並沒有誰刻意去騙廉頗,而是趙孝成王和廉頗都沒看清楚形式。

    當時秦昭襄王派大軍直指上黨三郡,就是想滅掉南韓。佔領四川的秦國在軍事上已經有了滅掉南韓的實力。可惜六國內部還未徹底瓦解,雖然範睢擊破了合縱政策,但各國國君都不是傻子。南韓眼看受不住上黨三郡,乾脆讓給趙國來守,長平之戰的慘劇就拉開了。

    秦國本來只想滅掉南韓,如今趙國橫插一手,昭襄王不知是喜是憂。秦將王齕是在胡陽戰死之後秦國僅次於武安君白起的將領。廉頗藉助高平關地形優勢建立第一道防線,準備死守高平 ,能拖一陣是一陣,最起碼把後面的防線佈置好。其實廉頗根本沒看出來秦國是來決一死戰的,所以他才會做打持久戰的準備。而王齕直接拼命把所有兵力全壓在攻城上,直接突破了高平關,將廉頗一路追到丹水。年輕的趙孝成王請求與秦國和解,被果斷拒絕。

    此時的趙孝成王還沒反應過來,依舊讓廉頗採取固守之策。沒想到秦軍在長平一駐就是兩年,孝成王這才反應過來秦國是想吞掉韓趙二國。恰好範睢的間諜散佈謠言,於是趙孝成王以乳臭未乾的趙括換下了廉頗。

    這裡要再說一下,趙孝成王除了趙括已無名將可換,我們來看一下當時趙國的名將:

    樂乘:與廉頗同時代的老將,身經百戰,勇不可當。與廉頗暴躁的脾氣相比,樂乘性情低調,與其他將領也合得來。但樂乘也是堅定的防守派,用他換等於沒換。

    李牧:此時的李牧在北境防範匈奴,輕易不可調回(後來趙括受困也未調回)。而李牧此時才初出茅廬,沒有做出很大功績,而且他的右手是殘疾。讓這樣一個人統領不少於三十萬人的大軍,恐怕眾人將會不服。

    田單:為了避禍從齊國跑來的田單雖然為趙國攻下過幾座城池,但趙王還沒有絕對信任他。

    因此來看,由於趙孝成王和廉頗都未看清形時,整個戰爭趙軍必然處於劣勢。

  • 6 # 君山話史

    我認為恰恰相反,不是廉頗中計了,而是王齕中計了。

    在長平之戰進行到第三個年頭,即公元前260年,秦軍統帥王齕發動了一次開戰以來最猛烈的攻勢,六月,秦軍發動進攻,攻下兩座趙國堡壘,俘虜四名軍尉。廉頗下令修築新的壁壘,構建新防線。可是到了七月,該防線又告失守,兩名軍尉被俘虜,趙國陣地被秦軍摧毀。這樣,長平防線中的西壘壁落入秦人之手。表面上看,廉頗是打了敗仗,然而細細分析後,我認為廉頗是用了苦肉計,誘敵深入,目的是為了圍殲王齕的秦國兵團。

    以下我試分析之。

    第一,如果廉頗打了敗仗,秦國為什麼要用反間計除掉他?

    廉頗與王齕在長平對峙了三年之久,在這三年時間裡,秦國並沒有想過以反間計除掉廉頗。如果王齕真的是打了大勝仗,找到打敗廉頗的方法,這個時候,秦國卻突然想用反間計除掉廉頗,豈非腦子進水了?

    我們知道,秦國的諜戰部門是相當厲害的。比如說信陵君、李牧等名將,都是被秦國以反間計陷害,以致於失去兵權,甚至被殺。秦國情報部門針對信陵君、李牧實施反間計,是因為秦軍被這兩人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如果能在戰場上PK掉對手,就沒必搞反間計,萬一對方派來的新統帥更厲害呢?

    在王齕奪取西壁壘後,秦國卻實施了反間計,想設計讓趙國撤掉廉頗,這說明什麼問題?說明秦國的高層,包括秦昭王、范雎等,心裡很明白,廉頗根本沒有被打敗,反而是戰場形勢對秦軍很不利。

    第二,如果王齕是打了勝仗,秦國何以要換將?

    再來看看第二個疑點。倘若秦軍真的打敗了廉頗,王齕就是立了大功,怎麼反而會剝奪總司令之職呢?

    縱觀秦軍的歷史,沒有哪個軍事統帥在打了勝仗之後被撤換掉,王齕是唯一的一個。這也可以從另一方面證印我的觀點:秦國高層並不認為王齕取得勝利,相反,是認為他有重大過失。這個過失是什麼,我後面再說。

    這裡我先說一下,對於戰國時代秦國的征戰史,凡是對秦國不利的史料,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統被焚燬了。整部戰國史,對秦軍的戰績記錄很完整,特別是重大的戰役,殲滅敵人多少人,都寫得一清二楚。然而,對於秦軍在各戰役中的傷亡人數,幾乎是完全空白,找不到任何數字。因此,秦史給人的感覺,秦軍殺敵如砍刀切菜,而秦軍戰士個個像是打不死的變形金鋼。

    對於西壁壘之戰,史料也是如此。史料記載了趙國的損失,丟了幾座城,損失幾名高階軍官,都有記錄。但是秦軍的傷亡如何,卻一個字也沒有。

    因此,我們要來分析一下,王齕在公元前260年所發動的夏季攻勢,究竟怎麼一種情況。

    第三,秦軍夏季攻勢,真的贏了嗎?

    從史料上看,秦軍似乎是贏了:攻下西壁壘,俘虜了趙國六名軍尉。但是,秦史料隱瞞了自己的損失。

    關於長平之戰秦軍的損失,儘管秦史料極力避而不談,但卻因為白起的一句話而洩漏天機:“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白起所說的“秦卒死者過半”,當然指的是整個長平之戰三年時間秦軍的損失。如果以秦軍五十萬人來計,那麼死者過半至少是二十五萬。

    在整個長平之戰中,秦趙雙方最大的戰役,除了白起圍殲趙括四十五萬大軍之外,便是王齕發動的西壁壘之戰。據《史記》的記載,趙括被圍後,趙軍戰死及餓死五萬人,被俘四十萬。如果這個記錄屬實,那麼秦軍的死亡人數,就算比趙軍多出一倍,也不過是十萬人。那麼白起說的“死者過半”,從何而來呢?由此推斷,則可以認為在廉頗守長平期間,給予秦軍重大殺傷,其中最大的戰役,便是西壁壘之戰。

    西壁壘防線不僅堅固,而且趙軍統帥是經驗豐富的廉頗,在之前兩年裡未失守。像這種攻堅戰,對防禦的一方是比較有利的,而進攻的一方顯然比較不利。秦軍不可能在沒有付出重大代價的情況下攻克該防線,償若不是代價高昂,范雎也不一定要實施反間計。

    如果這個推斷正確,那麼廉頗在西壁壘之戰中所採用的戰術,就是以放棄西壁壘為代價,換取秦軍的重大傷亡,同時積蓄力量,誘敵深入,為大反攻作準備。

    倘若不是如此,那麼秦軍在取得所謂的“大捷”後,怎麼反而選擇換將?怎麼反而會採取反間計除掉廉頗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巴基斯坦會購買殲-10CE戰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