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源頭的風景
-
2 # 天人心義
這個問題是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的更本問題,答案見智見仁會有許多,但總歸這些答案不外乎來之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社會形成的客觀規律性,另一個方面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從客觀規律性方面簡單來說,同一時期,會出現許多人或人群,不會只出現一個人,人要生存就要活動,友好交往也好,相互打仗也罷,人碰到一塊兒,總要透過一定方式安定下來達到共同生存生活下去的狀態,從而形成社會,人不得不生活在社會中。從人的主觀能動性來說,為了生存安全,適應不斷變化的生活生產的需要,從難以承受的勞動中解放人自身,來提高生命質量,這一切要求人結成群體相互協作形成社會力量才能實現。人活在社會上是透過人人為人為自己。人在社會上都存在一定生產關係中生產生活。
因為人是群體性生物,離不開人群,除了這點外,還一點,那就是人是需要認同的,這個和後面的問題是一致的,人是從透過他人的認同最終走向自我的認同的,也就是人的認同的本質就是為了知道我是誰,很悲哀的是。很多人終其一生,只停留在追尋別人的認同的路上。透過財富的擁有,或稀缺物品來展現,以此獲得別人的認同。而這就是虛榮。虛榮存在於每一個人,是因為每一個人都想獲得別人的認同。
而獲得別人認同的途徑在最初是透過個人能力的付出,體現出其對群體的價值,而獲得別人的尊重和關注的,比如身強力壯的可以捕獲更多的獵物來幫助別人,以此獲得別人的認同,關注,而人類的歷史演變中,隨著群體的擴大,強者把這種尊重或信任轉變了權力和榮耀,然後再通稀缺物品來體現這種權力或榮耀,再演變至今天,透過稀缺物品的展現就可獲得別人的關注和尊重,這實際上是一種脫節,脫了本質。
所以今天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活著,不知道為什麼要追求財富,特別是那些財富的獲得卻小於其付出所創造的大眾認可的價值的人,會感到很空虛和茫然。
人從本質上說,即是為他們活著也是為自己活著,因為透過他人的認同來獲取自我心靈的安寧,以此再獲得自我的認同。這才是一個人應該有完整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