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2
回覆列表
  • 1 # 辣筆老李

    周易》的核心思想,《乾卦·彖傳》曾經做了經典的表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務,萬國咸寧.”“太和”即最高的和諧,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保合太和”即透過人的主觀努力,加以保合之功,不斷地進行調控使之長久保持,來造就一種符合人所期望的萬物繁庶、天下太平的良好局面.

    《周易》的這個核心思想也叫中和,易道貴中和,中和的實質性的內涵,可以歸結為陰陽協調,剛柔並濟,雙向互補,動態平衡,是事物生生不已持續發展的內在的生機活力,總體上是從陰陽哲學的基本原理自然引申而來.

  • 2 # 自帶DJ的男人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周易》更是咱們國家歷史文化寶庫中的了驚鴻之作。以下是個人關於《周易》核心思想的愚見,如有不足之處,希望大家諒解。希望大家一起探討。

    《周易》的核心思想在個人看來就是兩個字“陰陽”,陰陽魚太極圖最為生動地詮釋了《周易》的核心思想,把這個圖弄懂了,《周易》也就能夠融會貫通了。

    陰陽魚太極圖,反映了中國哲學陰陽合一的理念,《周易》認為事物發展是陰陽對立、互動、互補的過程,並由此而實現均衡與和諧。這種思維方式,注重兩元互補和互動,引導人們在兩元對峙中尋找“中道”,並促使人們走和諧共贏的道路,而避免走抗爭和分裂的道路。和則兩利,對則兩害。這就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第一,對立統一的思想。黑白兩魚環抱為一體,乃陰陽二氣氤氳之狀,既對立又依存,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魚相反相成,相互補充,陽消之時補於陰,陰消之時補於陽,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第二,動態平衡的思想。S曲線象徵著宇宙萬事萬物之間在相互流轉、推移、消長的過程中,生生不息。陰陽總量各半,呈現動態均衡的狀態。離陰則無陽,離陽則無陰,陰陽是和諧建構的基本元素。

    第三,和諧共贏的思想。陰陽的協調是對合理性的一種追求。一個和諧的社會應該象一首格律詩,既有規矩,又能各抒情懷。陰陽的協調是一個與時偕行的過程,陰陽的本質是“和”,“和”則“生”。“生生之為易”。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整體”,是“合”,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部分”,是“分”;中國人講統一,西方人講對立;中國人認為對中有錯,錯中有對,而西方人則認為對就是對,錯就是錯,黑白分明;一個人的胃不舒服,看西醫就是吃胃藥,再不行就把胃切掉完事,而到了中醫這裡,他會認為胃不舒服是脾臟出了問題,要對脾臟進行調理。我們強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什麼事情沒有必要分得那麼清楚,而西方人則強調我是我,你是你,你我必須要一分為二,清清楚楚。

    儒家的精神主要是繼承了《周易》的“陽”,陰少了一點。道家的精神主要是繼承了《周易》的“陰”,陽少了一點。儒家激勵我們自強不息,光宗耀祖,不屈不撓,兼濟天下。道家則提醒我們韜光養晦,自然放鬆,明哲保身,以柔克剛。從中國革命歷史中三位偉人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充滿著儒家的陽剛之氣,周恩來煥發著道家的陰柔之美,而鄧小平則兼具儒道兩家的精神,綿裡藏針。例如,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解決香港問題的韜略就是《周易》思想的最好的體現:香港迴歸祖國涉及到一個國家的主權,這是不能談判的,不可動搖的,是“陽”;香港迴歸後實行什麼樣的制度,可以靈活處理,可以商量,是“陰”。這就是陰陽和諧、方圓並用之道。

    看懂並善於運用這個古錢幣圖案,做生意才能掙大錢,幹事業才能越做越大。自己的底線和原則不能變,這就是陽,是方;但在關注自己利益的同時,還要考慮、尊重併兼顧別人的利益,在一些非原則的問題上靈活處理,做一些讓步和妥協,這就是陰,是圓。方圓並用,知得知舍,別人才會樂意和你交往與交易,你的事業才會得道多助,吉利亨通。

    再比如,作為一個團隊的領導者,過於陽剛,體現在管理行為中,就會表現得過分嚴厲和苛刻,搞得下屬風聲鶴唳,膽戰心驚,失去親和力和人情味兒;而過於陰柔,體現在管理行為中,就會表現得婆婆媽媽,沒有主見,拖泥帶水,失去威嚴和戰鬥力。所以,領導者要剛柔並濟,陰陽結合,恩威並施,也就是時刻把握好中道與平衡,才能贏得跟隨者的尊敬與擁戴。

  • 3 # 東方國學

    在生活中常常會聽到這樣的疑問,那就是:“《易經》那套符號系統紛繁複雜,它的核心思想是什麼,智慧在哪裡?”下文將拋開“術數易學”的部分,簡要從“義理”的層面談下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在我看來,易的核心思想首先在於“三易”,其中“三易”是指:簡易、變易、不易。

    簡易:是指世界上的事物再複雜再深奧,一旦人類的智慧達到,就可以把它們轉換成人們容易理解和處理的問題;變易:是指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發展著,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不易:是指在萬物皆變的前提下,有唯一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變出永珍之物的東西不變,或者說萬物皆變的規律是不變的。

    歸結來說,對我們生活的啟示就是:用簡單的方法去把握不變的規律來應對變化的世界。再直白一點,就是用“損欲“的辦法,持守一顆道心(規律)去應對紛擾的世事變化。當人真正的放下自我了,靜下來了,才能夠有所安心,不焦躁,進而有所思考併成就事業。這就是《禮記 大學》中所謂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所以說《易經》的核心道理和儒家是相通的。

    其實,《易經》說的三易的原則和道家也是相通的。莊子言:“執道樞而立於環中,以應無窮。”“環中”就像宇宙和生命那樣無始無終,這個圓圈有個中心點,你要是把握到這個中心點(看,方法簡單吧)就可以應對萬事萬物而對自身沒有虧損。 “三易”作為《易經》的核心原則,與儒家、道家都可溝通,你瞭解了嗎?其實,《易經》中蘊含著無窮無盡的智慧,有想了解具體內容的,歡迎在下方評論,之後會根據提問進行答覆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的性格與血型還是星座更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