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理歪道

    公孫衍雖有大才,但如無在秦對魏的河西大捷,很難在歷史中留下他的一頁,放眼當時,在他沒有成名之前,不會有國君對既無名望的公孫衍信之任之,只有秦國了,假設當初他不入秦而改投他國,他雖有棟樑之材也難獲重用。

    以屈原為例,雖有安邦之才且有本土人之利,尚且不能展其才智,更何況沒有成名之前的公孫衍?但如果屈原能入仕秦國則可盡展其才。

    公孫衍是一位講求實際的實幹戰略家,他做事講究一步一個腳印。

    張儀是巧舌如簧大才之人,這種人在當時只有一代雄主的贏駟能信任有加,列國均無展其智之地。

    張儀的“邦交為主,征戰為輔”與公孫衍的用實力說話的征戰為上其實並無太多中突,畢竟最後還得靠征戰說話。

    公孫衍是一個實幹主義者,,雖與張儀並無政見上的衝突,但卻不認同張儀的恐嚇、利誘的奸詐外交手段。在他離秦時與張儀的說:“你我並無政見上的衝突,只是同在廟堂之下感覺不自然”,這句話不但說出其離秦的部份原因,更能證明他是一個心不滲雜的理想主義者。

    正因公孫衍是一個有大才的理想主義者,離秦的最大原因是秦再難有實現其大幹一場的理想,此時已名滿天下除齊國外,其他在列國都會重用,國富民殷的齊國為什麼不會重用公孫衍?用張儀評論齊國的那句“本可為盜卻偏要做賊”便可知。相信離秦後的公孫衍自知就算仕齊也不會被重用。

  • 2 # 歷史方位

    戰國時期,人才濟濟,縱橫家大行天下。以張儀、蘇秦為主的縱橫家,在戰國時期掀起了巨大的風浪。蘇秦主張山東六國結盟抗秦,這在地理上顯現出縱向的形狀,因此被稱之為“合縱”。張儀主張“連橫”,就是橫向與山東六國其一結盟,以此拆散六國合縱。其實,還有一個人,他既搞過合縱又搞過連橫,既幫秦國打過魏國,又幫魏國打過秦國,這個人就是戰國時期威名赫赫的公孫衍。當時的諸國,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公孫衍是魏國人,曾經在魏國擔任“犀首”一職,因而被稱之為“公孫犀首”或者“犀首”。公孫衍早年事秦,秦惠文王除掉商鞅之後,任用犀首為大良造,決定東出攻魏。魏國在經歷齊魏“馬陵道之戰”和“商鞅攻魏”的慘敗之後,已經士氣大財,再也難抵秦軍精銳的進攻。在此之時,秦惠文王任用犀首為將,奪取河西之地,魏軍大財,秦軍斬首數萬。

    一戰成名的犀首,在列國之間威名赫赫,受到秦惠文王的重賞。但是,在為秦國奪取河西之地後,一向事秦的公孫衍,卻離開秦國,轉而為魏國做事。公孫衍為何在河西之戰後,離開秦國合縱抗秦呢?

    1.張儀的排擠

    張儀與蘇秦、公孫衍都是師出同門,他們當年都師從鬼谷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張儀此人心胸狹窄,他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先是排擠走了公孫衍,後來又逼走了蘇秦,後來被他排擠走的公孫衍和蘇秦,都成為了秦國的心腹大患。張儀入秦之後,因為與公孫衍主張不和,於是經常在朝堂之上與公孫衍爭辨。但是由於秦惠文王傾向於張儀,所以公孫衍一氣之下決定離秦赴魏。

    2.故鄉情結

    公孫衍是魏國人,但是卻幫助秦國戰魏軍八萬,難道他心裡沒有絲毫愧疚嗎?其實,並非是公孫衍想要斬魏軍這麼多人,而是在商鞅軍功爵制的鼓勵之下,秦軍各個如狼似虎,都希望斬下魏軍頭顱來提高爵位。公孫衍帶領秦軍攻打母國,本想透過拿下河西來提高自己爵位,卻沒想到秦軍戰鬥力太強悍,一下子就斬魏八萬。魏軍的大量傷亡,一方面刺激了公孫衍的母國情結,他經此一戰重傷了魏國,他也因此而愧疚。因此,公孫衍打算回到母國,為自己之前的作為贖罪。

    3.魏惠王設計,秦惠文王猜忌

    在影視作品中,魏惠文王一般給人昏庸無能的感覺。其實,魏惠文王並非昏庸無道之輩,他胸中亦有韜略,只是秦國太強,相較之下顯得他比較無能。在公孫衍離秦之事中,魏惠文王就把一把爛牌打的王炸。

    老魏王在經過河西之戰慘敗後,決定千萬不能讓公孫衍再待到秦國,必須讓他離開秦國為己所用。於是,魏惠文王派人以公孫衍老相識的名義,給公孫衍送去了大量金銀財寶,因為河西之戰後,給公孫衍送禮之人非常多,於是公孫衍也並沒深究,就接受了這筆錢。然而,魏王送禮之後,使者便在咸陽街頭散佈這條訊息,事情就傳到了秦惠文王的耳中。因為公孫衍是魏人,所以魏國送禮這件事不容小覷,魏國不僅是秦國的仇敵,而且是公孫衍的母國,這怎能不讓秦王生疑?於是,秦惠文王在朝堂之上,漸漸地疏遠了公孫衍,而重用了張儀,於是公孫衍一氣之下便離開秦國。

    總結:

    公孫衍離開秦國,轉而投奔魏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張儀排擠的因素,又有魏王離間,秦王猜忌的因素,當然他自身對魏國也充滿著故鄉情節,以上諸多因素,都對公孫衍離秦有著推動作用。但是,我認為,魏王的離間所導致的秦惠文王的猜忌,才是公孫衍離秦的主要原因。因為秦王的猜忌,才使的張儀的排擠有機可乘。

  • 3 # 凌亂的單調

    分裂時代各大流派的人都沒什麼家國情懷,哪國可以許施展抱負,他們就去哪國。在秦國受對手張儀排擠自然就離開了,再者“合縱、連橫”兩個學派本來就相沖突 ,一山不容二虎,倘若繼續留在秦國也呆不長久啊,也只有山東六國才能實現他的“合縱”理想。戰國局勢靠拳頭說話,“合縱策略”是弱小國家對抗強國求得生存的最好辦法,無奈東方各國君主昏聵奸臣當道,外交攻伐上又患得患失、缺乏戰略眼光,即使公孫衍傾盡心血也無力迴天。

  • 4 # 寶雞匯德

    戰國縱橫家就跟現在的職業經理人一樣,職業就是搞縱橫,到哪個國家,就為哪個大老闆效力。他們的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博取政治權力,享受非一般的人生經歷。他們是一群十分特殊的人,沒有什麼愛國主義信仰,只有投機主義。

    公孫衍是與張儀/蘇秦齊名的戰國縱橫家,倘若細細分析史料,他的事蹟比蘇秦要可靠得多,是真正的合縱大師。

    他是魏國陰晉人,早年生平不可考。陰晉位於河西,是秦魏兩國爭取的重點區域,在歷史上有時屬於秦國,有時屬於魏國,故而這裡的居民國家歸屬感很不強烈,公孫衍也是如此,頭腦裡並沒有什麼祖國的概念。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後,國力大振,東方諸華人才紛紛前來,公孫衍也在這時從魏國跑到秦國,混了幾年後,在軍界、政界聲名鵲起。公元前333年,公孫衍攻略魏國河西的雕陰城,魏師敗績,秦惠王將他提拔為大良造,成為秦國的頭號權臣。

    張儀到秦國後,與公孫衍明爭暗鬥,最終擠掉公孫衍。氣急敗壞的公孫衍離開秦國,跑回魏國,魏惠王任用他為將軍。這位縱橫家能量不小,到了魏國之後依然能夠翻江倒海。為了抗衡崛起中的秦國與齊國,公孫衍主導“五國相王”,即魏、韓、趙、燕、中山五個國家聯合起來,互相承認對方的王號,這也是東方合縱運動的開始。

    “合縱”成了東方諸侯抵抗秦國的不二法寶。在公孫衍的努力下,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五國達成協議,組建一支多國部隊,共同出兵,討伐秦國。五國聯軍抵達函谷關後,秦軍出兵迎戰,聯軍誰也不賣力打仗,戰爭的結果並不出人意料,多國聯軍輕而易舉地被擊敗了。

    但是,公孫衍並不是一無所獲。“東方不亮西方亮”,東方五國聯合伐秦失敗,公孫衍仍舊導演了一出傑作,策反義渠部落。在函谷關戰役的同時,義渠突然發難,出兵進攻秦國。義渠王宣佈獨立,率軍隊襲擊秦國。此時秦國的主力兵團都彙集到了函谷關,狗急跳牆的秦惠王臨時拼湊了一支軍隊迎戰義渠軍,結果被打得大敗而還。在未來數十年裡,秦國一直未能消滅義渠,直到宣太后色誘義渠王,才消滅義渠。因此,總的來說,公孫衍的合縱戰略仍然給秦國予沉重的壓力。

    說到縱橫家,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蘇秦與張儀。張儀的歷史是比較可靠的,但蘇秦的事蹟則是雲遮霧罩,戰國策記錄他的事蹟,經不起史實的推敲。公孫衍的名氣不如蘇秦大,但他的史實是比較可靠的,他的成就雖然不及張儀,但仍是縱橫家的代表人物。

  • 5 # 藍色的小男孩

    公孫衍(生卒年不詳),名衍,戰國時期魏國陰晉(今陝西省華陰市東)人,曾仕魏,任犀首之官,人因以“犀首”稱之。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縱橫家,和張儀同時,於秦國為官,是張儀的連橫策略的主要對手。 公孫衍歷仕秦國、魏國、南韓。戰國時期縱橫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張諸國合縱抗秦。 公孫衍於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為大良造,後居魏國。楚使者陳軫,也是一個縱橫家,他經過魏國時,獻計於楚王。他說“魏相田需約諸侯縱親,楚王疑而未信。如果您請於魏王,說您與燕趙之王有交情,多次有使者來邀請相見。魏王如答應了您,給您車子,你也不必多要,有三十輛乘就可以了。您把車子陳列在庭中,公開宣稱,要到燕國和趙國去。”公孫衍照辦了,燕趙之王派使者迎公孫衍到他們的國中,楚王聽說,大怒,以為田需欺負他,就全不聽從田需的話了。齊國聽說公孫衍要到燕趙去,也派人以國事相托。於是,公孫衍行三國相事,有了相當大的權力。

    謀劃攻魏

    與張儀一樣,公孫衍也是魏華人。商鞅死後,公孫衍被秦惠文王任命為大良造,積極謀劃,向魏國發起攻擊。

    由於商鞅變法,秦國正日益強大。在此之前,齊國經過馬陵之戰,全殲魏國10萬大軍;秦國透過進攻河西,誘俘魏國主將公子昂。魏國屢戰屢敗,主力盡失。秦惠文王繼位後雖然殺了商鞅,重用公孫衍,但商鞅制訂法令仍在繼續施行。

    公元前333年,公孫衍任大良造後,很快率領秦軍向魏國發起了進攻。此時的魏國既缺精兵,又缺良將,根本抵擋不住秦國的強大攻勢,只好割地求和。他們所割讓的陰晉(今陝西華陰東),位於魏國與秦國的交界之處,也是公孫衍的家鄉。50多年前,魏國名將吳起正是在這裡以區區5萬武卒打敗了秦國的50萬大軍,從而長期佔據河西之地。

    河西是秦國通向中原的門戶。戰國時期,各個國家對糧食的控制都很嚴,經常利用糧食問題來卡對方的脖子。魏國佔據河西之地,死死地壓制著秦國,卡死了秦國通往中原的道路,迫使秦國只能與魏國作生意。秦國不甘心受到魏國的盤剝,多次進攻河西,但都沒有能夠打通中原通道。

    公孫衍當然明白河西之地的戰略地位。中原是當時各地的商品集散地,控制著各國的糧食命脈。只有走向中原,才能擁有充足的糧食補給,才能在戰略上處於主動。但是,對於秦國來說,只有佔據河西之地,才有可能走向中原。

    魏國被迫割陰晉與秦國修好,秦國東進中原的一顆釘子被拔除了。秦惠王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立即把“陰晉”這個魏國意味的名字,改為了帶有秦國色彩的“寧秦”。

    此後,公孫衍再度率軍進攻河西要塞,俘虜魏國主將龍賈,斬首八萬。經此一役,秦國已實際佔據了河西之地。魏惠王便順水推舟,把河西地區割讓給秦國,向秦國求和。

    首倡合縱

    魏惠王割讓河西之後,派人重金賄賂公孫衍。於是公孫衍向秦惠王提出,趁秦魏暫時和好之機,進攻別的國家。 就在這時,張儀來到了秦國。他告訴秦惠王,魏國四面受敵,正是伐魏的良機。公孫衍顧私利而忘公義,讓秦國進攻西面的遊牧民族,實屬誤國之舉。魏國有霸主的根基,如果它緩過勁來全力攻秦,秦國恐怕就很難對付了。 秦惠王被說得如夢初醒,立即起用張儀為客卿。公孫衍遭到排斥,不得不離開秦國,到魏國做了將軍。 此時,魏國已經千瘡百孔,國力衰退。於是,公孫衍就想拉攏別的國家,靠聯合出擊取勝。他首先找到齊國名將田朌,動員他出兵一起進攻趙國,還說只要出兵五萬人,就可以很快打敗趙國。田朌認為他說得太容易了,恐怕以後會帶來大麻煩。公孫衍說,如果說得太難了,兩國的國君就不同意出了。等出兵之後,兩國國君見有危險,肯定會派兵增援的。後來果然如此,趙國被聯軍打得大敗。 合縱首嘗勝果,引起了秦國的高度警覺。為防止齊楚魏合縱對秦國帶來的威脅,張儀軟硬兼施,極力破壞公孫衍的合縱策略。他親自率兵攻打魏國,迫使魏國依附秦國,又與齊楚兩國大臣相會,拉攏齊楚,成功地破解了三國合縱。 當時,魏國宰相的惠施也主張合縱,多次陪同魏惠王朝見齊威王。魏惠王與齊威王互相推尊為王,又派太子出使齊國為人質,與齊國結盟。但是,由於張儀的破壞,合縱策略暫時遭到失敗。在這種形勢下,公孫衍開始拉攏韓、趙、燕、中山四國,發起了歷史上著名的“五國相王”事件。 所謂的“五國相王”,就是說,這五國一起互相承認對方稱王。由於魏國早已經稱王,南韓也在此前稱王,這樣就等於抬高了另外三國的君主身份,達到合縱的目的。 公孫衍發起“五國相王”,目的當然是聯合各國,與秦國對抗。此做法遭到了齊、楚國等國的反對,秦國更是極力破壞。為了拉攏魏國,楚國打算廢掉魏國現任太子,立在楚國的魏公子為太子,還派兵攻打魏國,佔領8個城邑。 在各大國的反對下,“五國相王”以失敗而告終。

    出任魏相

    合縱再次失敗後,魏國開始全面倒向秦國。於是,罷免了主張合縱的宰相惠施,改任張儀為魏國宰相。

    此時,秦國雖然已經對外宣佈免去張儀的相職,但張儀實際上卻是身兼兩國宰相,目的是更有效地推行他的連橫策略。在此之前,為徹底開啟通往中原的通道,張儀曾率軍猛攻魏國,攻取了多處戰略要地,把魏國的勢力趕出了黃河以西。透過多次爭奪,秦國已完全掌握了黃河天險,控制了東進中原的要道,進可攻,退可守,對各國威脅很大。

    張儀當上魏國的宰相後,秦國便向魏國和南韓借道進攻齊國。齊威王派軍應戰,頑強抵抗,大勝秦軍。

    秦國的這場失敗,使張儀的連橫策略遭受挫折。魏國內部主張親齊的勢力再次抬頭。齊、楚兩國要求驅逐張儀,魏國也派出使者到楚、趙、燕等國遊說,爭取合縱。

    公元前319年,魏國把張儀逐回到秦國。公孫衍主張合縱,而且得到了東方各國的支援,被任命為魏國宰相。

    公孫衍登上魏國相位,標誌著東方各國的合縱聯盟再次形成。公孫衍說服諸侯,組織起魏、趙、韓、燕、楚五個國家的兵馬,聯合出兵攻打秦國。但由於各國利害不同,各國君主各有打算,實際出兵的只有韓、趙、魏三國。

    聯軍氣勢洶洶攻到函谷關,遭到秦國出兵反擊,結果竟不堪一擊,一戰而潰。魏國遭受損失較大,轉而向秦國請求講和,於是五國紛紛退兵。秦國乘勝追擊,攻打沒有求和的趙國。齊國也落井下石,趁機進攻趙國。趙國連遭慘敗,大將幾乎喪盡,損兵8萬多人。“五國伐秦”宣告失敗。

    再任韓相

    公孫衍發動五國合縱攻秦失敗後,魏國大臣田需乘機指責、中傷公孫衍。魏襄王不再信任公孫衍,魏國大權接著由田需所掌握。公孫衍在魏國呆不下去了,打算到南韓去。

    公孫衍對中傷自己的田需十分不滿,於是就向魏襄王建議請齊國公子田文接替自己當宰相。魏襄王同意後,公孫衍到齊國請來了田文,自己則去南韓當了宰相。

    這樣,公孫衍為南韓宰相,田文為魏國宰相,而且取得齊國宰相田嬰的支援,合縱的形勢又好轉了。

    公孫衍雖然被排擠出了魏國,但他的政敵田需等卻仍然無法高興起來。繼任宰相田文是惹不起的齊國公子,此時還沒有什麼知名度,但不久便大放異彩,史稱“孟嘗君”。

    在公孫衍的策劃下,新一輪的合縱運動已經緊鑼密鼓地展開。秦惠王為此深感不安,決定發兵攻打南韓。戰鬥打響後,南韓明顯不佔優勢,其他盟國竟然無人發兵相救。

    前線日益吃緊,主張和秦連橫的南韓大臣公仲朋,建議割地講和,與秦國一起伐楚。楚懷王聽到這個訊息,急忙作出出兵救韓的樣子,讓戰車停滿了通向中原的大道。南韓接到報告,非常高興,立即下令取消了入秦求和的計劃。

    秦王大怒,下令向南韓發起更加猛烈的進攻。兩軍相持一年多,韓軍被打得大敗。公孫衍無力迴天,只好逃走。

    無力迴天

    公孫衍極具戰略眼光,他不僅注重聯合東方各國,甚至把秦國西方的小國義渠,也拉進了合縱伐秦同盟。

    義渠是西方遊牧民族政權,多年來始終與秦國為敵。在公孫衍積極組織合縱之際,義渠的國君恰好來到魏國。公孫衍求見義渠君,告訴他,秦國和東方各國交戰時,就會奉上重禮討好義渠;與各國和平時,就會掠奪義渠。他希望義渠國君警惕這一點,不要被秦國所矇蔽。後來,秦國出動大軍攻打南韓時,獻上“文繡千匹、好女百人”與義渠修好。義渠君果如公孫衍所言,趁機發兵攻打秦國,大破秦軍。由於本土遭到破壞,秦國不得不暫時放棄對六國的戰爭。

    然而,公孫衍雖然組織了多次對秦國的進攻,卻幾乎均以失敗而告終。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他的策略是錯誤的,而說明各國離心離德,根本沒有很好地貫徹他的合縱策略。

    縱觀戰國局勢,實力雄厚的,向來靠拳頭說話;實力較弱的,只能靠外交手腕。公孫衍首創的合縱策略,是當時弱小國家對抗強秦以求得生存的最好策略,甚至是唯一辦法。如果各國能夠按照他提出的策略團結起來,共同抗秦,那麼天下局勢就會發生改變,歷史也會改寫。合縱的失敗並非公孫衍的失敗,而是各國君主的失敗。當時,已經無人能把那些目光短淺、形形色色的君主們凝聚到一起,他們患得患失、左右徘徊,即使公孫衍傾盡心血,也是無力迴天。

    公孫衍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合縱事業的創始人,與張儀齊名。但史書關於他生平事蹟的記載並不詳細,流傳下來的事蹟也不多。《史記》有公孫衍傳,系附於張儀傳。《戰國策》中只有幾條零星的記載。

    從史籍記載來看,公孫衍在南韓擔任宰相,率軍與秦國作戰失敗後,再次回到了魏國。但魏國朝廷勾心鬥角,公孫衍沒有能重新登上歷史舞臺。據《韓非子》記載,他與大臣張壽有積怨,田需對他也懷恨在心,於是田需派人殺掉張壽嫁禍於他。魏王誤以為是他殺的,就把他殺掉了。

    然而,作為一代風雲人物,公孫衍的歷史功績是永不磨滅的。在戰國中後期,正是因為他,東方各國對強秦才有了幾次有較大影響的進攻,歷史才變得更加波瀾壯觀。當時就有人曾說他和張儀“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聲勢都足以傾動天下。在他去世後,他所開創的合縱大業日益深入人心,精妙絕倫的外交大戰仍在繼續上演。

  • 6 # 妙趣侃歷史

    公孫衍是戰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和張儀同一時代,也一樣是縱橫家。我認為公孫衍在助秦奪回河西之後離開,然後合縱伐秦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公孫衍的自負與母國情懷。二是與對手張儀政見差異和排擠。三是結合魏國國情,必須合縱伐秦。

    公孫衍的自負與母國情懷

    河西之地在戰國時期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因為當時中原是經濟發展和糧食生產主要地區,只有走向中原,軍隊才會有足夠的後勤保障,才能在戰略上處於主動。秦國走向中原必經河西之地,當時河西之地屬於魏國,所以秦國處處受制於魏國。

    所以,身為秦國大良造的公孫衍兩度率軍進攻河西要塞,俘虜魏國主將龍賈,奪回河西地區,讓秦國處於優越的戰略位置。此時的公孫衍得到了秦惠文王的重用和極大賞識,有些自信過頭,他本身在政治和軍事上很有遠見,所以非常自負。

    公孫衍原為魏華人,因為秦惠文王愛才,才在秦國做官,得到秦王重用後,把陰晉(公孫衍家鄉)奪回秦國,可見公孫衍本質是有一點家國情懷的。因為有憐憫之心,所以同意幫魏惠王勸說秦王暫時不攻打魏國。雖然歷史上說公孫衍受了魏惠王重金賄賂,但我認為以公孫衍的地位,重金不足以收買他。

    與對手張儀政見不同,被排擠

    在公孫衍勸說秦王暫時不攻打魏國時,張儀出現在秦國,他主張秦王乘勝追擊攻打魏國,認為魏國一旦回覆元氣,再攻打就不容易了。由於兩人的政見不同,為了得到秦王重用,張儀告發了公孫衍,張儀得到秦王賞識。

    話說“一山不容二虎”,有張儀,公孫衍就不能施展抱負,且他和秦王已經有了些間隙。此時的公孫衍是被魏國國君看重的,所以為了能一展宏圖,他離開秦國但魏國做了將軍。

    公孫衍開始合縱伐秦是因為魏國國情的需要

    在侍奉過秦惠文王的公孫衍看來,秦惠文王是一位非常有野心的君王,勢必有一統天下之心。如果不反抗,魏國必滅。但當時魏國才戰敗不久,國家戰鬥力極其衰弱,千瘡百孔,根本不能獨自抵制秦國進攻。

    於是,公孫衍首創了合縱戰略,剛開始拉攏齊國攻打趙國,首捷。但這引起了秦國的注意,因為張儀的破壞以及各國國君的不團結,之後的聯軍戰爭都已失敗而告終。

    “合縱戰略”是公孫衍提出的,從長沙馬王推漢墓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可以知道,蘇秦和張儀不在同一時代,蘇秦在公孫衍後,他主張的是“合眾弱而攻一強”。

    趣味小總結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公孫衍在歷史的洪流中如滄海一粟,本有一腔熱血,卓越才識,終因自負和被排擠,而未得到天時地利人和,最後在歷史的舞臺上僅留下了幾句話而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突然不化妝,這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