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孩子王的育兒談彈堂
-
2 # 孩子放學後
每個孩子性格不同,羞澀內向也是一種性格。首先你要尊重孩子本身的性格,孩子都是有自己的獨特個性的,稍微內向和羞澀一些,不影響他正常的交往,其實是一個正常的狀態,不需要糾正。 當孩子面對陌生場合,有一種很手足無措的情況下,可以幫助孩子透過一些練習來克服他的心理障礙。從而讓他能夠實現正常的交往。
如果孩子年齡比較小,其實可以透過一些遊戲類的練習,讓孩子逐步的放開,擁有正常的交往和收穫友情。 可以從和同齡人嘗試交朋友開始。大部分小孩子,都希望和別人交朋友,只是他不知道怎麼樣,第一不跟陌生人打招呼,如果在小區附近有這種經常聚集小朋友的玩耍的場所,家長可以帶著他走向一個同齡的小朋友,替他做自我介紹,並且說出打招呼的語言,這樣就是一個成功的榜樣,當他看到這次真的可以跟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這樣,下次你可以鼓勵他,去嘗試用這種方式去認識新的小朋友。
如果孩子不願意跟陌生的小朋友打招呼,可以玩一個找朋友的遊戲(打招呼練習)家裡的大人和孩子一起圍坐在沙發或者桌子的旁邊,以遊戲的形式讓他去找其中一個大人,並告訴他遊戲的要求是,要說出一句自我介紹的話,並且說出一句我想要和你做什麼遊戲的,這樣一個要求。完成了這兩點就交到了新的朋友,那就和這個大人交換位置,有幾個大人找到下一個想要玩耍的人,同樣要說出這樣的兩句話,以此類推。經常做出這樣的練習,一個星期左右,他會習慣性的遇到新的小朋友就會這樣打招呼了。 不斷的收穫新的友情,這樣他就會不再膽怯,去陌生的環境認識陌生的人。
如果孩子年齡比較大,可以和孩子溝通,要求一些基本的禮貌,並對正向行為進行肯定,家長也要多為孩子做一些主動打招呼的示範,逐步的孩子會變得開朗些。
-
3 # 悅小萌樂成長
當孩子沒有按照家長的要求和人打招呼的時候,家長往往會感覺是孩子不聽話,轉身指責孩子不是,但真的是孩子的不對嗎?
每個孩子的性格是不同的,不是所有的孩子見到陌生人能夠開得了口,有的孩子性格較為靦腆,有的孩子性格比較外向。
事實上,大多數孩子在3歲之前,具備有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但也只限於在孩子熟悉的交往圈,比如在家裡是個調皮王,發脾氣翻天覆地,可是出去性格就完全變的不一樣了,害羞弱小,其實這是在孩子熟悉的圈子裡,孩子能夠大方地與人打招呼交流。但出了這個圈子,見到陌生人,就往往不會和人打招呼。就跟大人一樣,見到了陌生人也同樣剛開始不會很熱情,時間長了交往多了就熟悉了。孩子同樣是這樣的道理,多見幾次面,多教導孩子禮貌性,隨著孩子長大就逐步會打招呼了。
孩子不願意開口叫人的狀況的話,家長可以在孩子旁邊,和孩子一起面對,模仿孩子的語氣打聲招呼。久而久之,孩子養成這種禮貌性的習慣,就不會再害羞。想要讓孩子養成禮貌的好習慣,家長就要從自身做起,多帶孩子外出,讓孩子得到一定的鍛鍊,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
4 # 祥雲海狼
早戀過過了,還未婚的86憨男獅子♌️路過~
不要去怪孩子!!!!
對於陌生的防備,是天生的本能,
家長熟不代表孩子熟
本人,就是兒時不咋叫人的一個,
被某些鄰居&遠親稱“金口玉言”~
~慢慢大了,我就認這個“金口玉言”了。。。
某些人,叫他/她 那是給他們臉了。。。
作為不在從教的80後教師子女,
遠離那些惡意挑弄孩子的親戚!!!!
~拿哈酒來說,我兒時,是酒摻在可樂裡~哈的酒。。。(本人山東的)
但是,並不是每個孩子的體質都適合,這點要注意!!!!
畢竟孩子還小,
哈酒遺傳,這也是原因之一。。
-
5 # 十一少年遊
孩子不願與人打招呼,很正常,更不應該怪孩子!
試著換位思考一下,你出門,尤其是出門看到一些爺爺奶奶,叔叔嬸嬸坐在路口涼快或是聊天的時候,感覺出個門大家都會盯著你看,頭你頭大不大? 你要叫人,有的人你還不知道叫什麼,要麼就叫錯,他們會無意的隨口問你“幹什麼去”?
你說你尷尬不尷尬?
對於孩子也是一樣!
媽媽帶孩子出門,看到鄰居家的奶奶,媽媽就催促孩子說,“兒子,叫奶奶啊”!
孩子看了看奶奶,默不作聲。
媽媽又催他,“寶貝,這是我們樓下的奶奶,你不是見過嗎?快叫奶奶!”
孩子彷彿有點害怕,轉過身子往媽媽懷裡鑽。
媽媽也只能尷尬的笑笑解釋:“孩子太小,出門少,有點認生。”
有時候媽媽會覺得自己沒有面子,開始責怪孩子不懂事,沒有禮貌!孩子就哇哇大哭起來。
上述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你們的童年是否也有被大人“強迫打招呼”的經歷?尤其是逢年過節,各種打招呼,“最過分”的就是你會跳個舞就讓你給大家跳個舞,會唱歌就讓你給大家唱個歌,會背詩就讓你給大家背個詩,如果我會耍劍是不是還得給大家耍個劍?這樣下去,好好的興趣就變成了應付?
如果不打招呼,就會被貼上“害羞、內向、沒禮貌”的標籤。
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一個“認生期”,這個階段初步具備記憶力和辨別力,能夠記住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這些熟悉的面孔。當他看到陌生人時就會意識到這這些人與他所熟悉的人不同,會害怕,會恐慌,會感到渾身不自在,所以孩子不愛叫人是正常的!
作為家長我們要慢慢引導,更加不能去責怪孩子!
孩子的成長是從模仿開始的,而最初的模仿物件就是自己的父母。要相信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言傳身教很重要,可以提前排練,平時在家可以很孩子多交流,不要一味的指責,要尊重孩子,讓孩子慢慢接受!
-
6 # 玳瑁小公舉的媽媽
養育孩子是反觀自己很好的機會,孩子就像是自己的一面鏡子,你是什麼樣,孩子就有樣學樣。
孩子的任何問題,我首先是反觀自己,是不是哪裡做的不到位。
就拿孩子不愛叫人來說。有的是孩子不知道,有的是孩子知道卻不願意做。
首先,有的孩子不知道這種情況該怎麼辦,我們壓根就沒有告訴過孩子,在什麼情況下,見到什麼樣的人,應該怎麼做。孩子腦子裡沒有概念不知道應該怎麼做,這時候去怪孩子,孩子會覺得很委屈,會更加不知所措。
其次,有的孩子是知道怎麼做,但是還不能熟練掌握這個技能。我們路上偶遇熟人,孩子也許知道應該叫叔叔或者阿姨,但是突發情況,孩子沒有反應過來,沒有關係,不能吵,不能罵,耐心的再把注意事項教一遍。慢慢的多鼓勵,少責備和抱怨。
最後,有的孩子知道怎麼做,卻故意不這樣做。那可能跟上述兩條有關係,沒有處理好應對方法,讓孩子沒有信心去面對一些事情。
那我們應當做的是:
提前告知好過事後責罵。例如,今天要去一個朋友家做客,要提前把人物關係告訴孩子,到了應該怎麼叫人,到別人家的注意事項等,要提前告知。通常我們認為習以為常的事情,孩子沒有經歷過,所以不知道怎麼處理。
帶著孩子一起做,給孩子樹立榜樣。見到熟人,自己先主動熱情打招呼,孩子有樣學樣,會被你的熱情所感染到。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多帶孩子一起社交,帶他領略這個世界。
你想讓他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越要表揚什麼樣的行為。不要吝嗇你的表揚,表揚到全世界都知道。例如,這次你沒有提醒,孩子跟著你一起叫了人,這時候要鼓勵、表揚,貼小紅花。
回覆列表
孩子不愛叫人,這關係到嘴巴甜不甜的問題。孩子性格正在塑造當中,他不叫大人,並不是不禮貌,而是孩子的天性,需要進一步塑造。
1.為了稱呼而稱呼,孩子不願意孩子喜歡誰,就喊誰;不喜歡誰,就不愛喊,不要勉強孩子不願意的事情,只不過孩子心理也不情願,那麼不必強求……
自己的孩子,父母最瞭解,父母不讓他叫某一個大人時,他偏偏就叫了。
身邊有例子的:
大人說:“你怎麼不叫太爺爺?”孩子低頭不說話。然後家長問太爺爺:“我娃喊了您沒?”
老人家說:“他肯定喊了嘛!”
其實太爺爺撒了一個謊,孩子並沒有叫他。太爺爺覺得這事沒關係,叫一聲跟不叫一聲,不會有什麼影響。
2.給孩子時間,不怪孩子跟孩子不親的人,孩子通常叫不出口,但需要時間,孩子只是需要時間緩衝,孩子還沒做好心理準備,把那個稱呼喊出口。
比如:寶媽喊婆婆為媽,喊公公為爸爸,寶媽也需要時間,是不是的?
當孩子跟長輩相處得久了,相處得很好的時候,那個稱呼更容易說出口來。只不過通常會被理解為“小孩沒禮貌,大人沒教好”。
3.稱呼相同,輩份複雜在外面,見到年長的女人叫奶奶,或者稱呼鄰居,比如這樣的人群,孩子不願意叫。孩子的心理是,認為家裡人不要他了。
所以孩子需要一份輩份表學習一下,把親人和非親屬區分一下。為什麼爸爸媽媽只有一個,而爺爺奶奶有很多個?比如這樣的稱呼,要同孩子辨別一下人物關係。
【結語】
不要怪孩子,要慢慢來認識人物輩份表。叫是禮貌,不叫也不代表孩子不懂禮貌。嘴巴甜不甜,長大了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