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清朝很多犯了罪的人都被髮配到寧古塔,那麼寧古塔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13
回覆列表
  • 1 # 宮殿君

    寧古塔沒有塔,滿語裡“寧古”為六的意思,而“塔”指個,合起來就是六個的意思。

    寧古塔位於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帶,相傳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曾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曾居此地,故稱其地為寧古塔貝勒,簡稱寧古塔。其是清朝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軍事重鎮。

    從順治年間開始,寧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員的接收地,他們當中有抗清名將鄭成功之父鄭之龍;文人金聖嘆家屬,著名詩人吳兆騫等等。

    這裡常年冰封,天氣嚴寒,被髮配到寧古塔,基本上你這輩子仕途就算完蛋了,而且幾乎就要客死異鄉。

    這裡是朝廷官員們最害怕的地方,但換句話說,被髮配到寧古塔的人很多都是高階知識分子,其實他們的到來也在間接上給這個邊遠之地帶來了文明,帶來了新的發展。

  • 2 # 季我努學社

    各個朝代流放的地點多有不同。隋唐至宋代,政治犯大多被流放到南邊邊荒之地,一般罪犯流放到北方戍邊。元代和明代流放的地點大多在煙瘴之地,就是今天的湖廣地區和遼陽地區。清代流放地主要是東北和新疆。

    最初犯人被遣送到瀋陽,鐵嶺,尚陽堡,後來到吉林烏拉,寧古塔,齊齊哈爾等。其中最著名的流放地是寧古塔。與其他流放地相比,東北是真正的苦寒之地,在當時被稱為絕域、蠻荒之地,讓人聞而生畏。

    寧古塔的所在地並沒有塔,距寧古塔舊城東約2.5公里處有一座山,山名叫寧古塔,又稱寧公塔。這裡開始是因山而名,然後用為地名,之後轉為城名。寧古塔城是寧古塔將軍駐所所在地,是一個威震四方的重鎮,也是東北北部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牡丹江水從城南流過,在當時中國軍民抗俄鬥爭中,利用牡丹江水運輸糧草,發兵邊關打擊沙俄的侵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流人們要背井離鄉生離死別去踏上遙遠的路途面臨寧古塔艱險的環境。300多年前的寧古塔是尚未開化之地,氣候嚴寒,人煙稀少。被流放意味著走向了一條生死未卜的道路。在去寧古塔的路途中,有可能被老虎、豺狼吃掉,被猿猴抓走,也有可能被飢餓的人所吃掉。從山海關到瀋陽,流人們面對的還是平緩的山崗,道路比較平坦,可是從瀋陽再往前走,道路卻越來越崎嶇坎坷,而後道路更為險峻難行。黑龍江與吉林的土地尚未開發,森林也沒有被採伐,因此是一片無邊無際的原始大森林。樹木遮天蔽日,大雨過後山路極其難行,加上林中蚊蟲很多,每個人都被咬得血肉模糊,痛苦萬分,這樣的行走,可以說是艱難萬險,苦不堪言。

    根據朝廷的規定流人們到達寧古塔後先要挨杖刑100,但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減少或免去杖刑。到流放地後流人們要開始服勞役勞役有三項為奴、當差、種地。清初,發往黑龍江、吉林當差的旗人大多在驛站、官府等地從事一些雜役,而平民則從事一些艱苦的差事。康熙年間因與沙俄作戰的需要,流人大多編入當地駐軍和水師營。流人們在抗擊沙俄的反侵略戰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流人們為東北經濟、軍事、文化乃至民族的融合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是東三省開發的先驅。

  • 3 # 與書居

    寧古塔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是清代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然而,它聞名於世的並不是因為它作為東北重鎮,而是因為它是人人畏懼的“流放地”。清初順治、康熙、雍正和乾隆朝時期,這裡成為了著名的流放地,大批獲罪的官吏、文士名人等被流放於此。

    清代流人從清初順治時開始,其流放地開始是遼寧的尚陽堡,後來大都流放到黑龍江。其中以寧古塔流放人數最多,名人也最多,最為著名。清代流人為何選擇寧古塔? 清代初期的寧古塔,經濟、文化都相對落後,而且天寒地凍,野獸橫行,人跡罕至,道路難行。從京城到寧古塔,流人常常要走四個月,慢則要五個多月方可到達。

    寧古塔流人除了生活環境惡劣,還要承受巨大的身心傷害。因為一旦淪為清代寧古塔流人,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官宦豪紳,就成為階下囚,或傾家蕩產,全家遠戍,或妻離子散,孤身就道。從中原或江南背井離鄉,被迫奔向遙遠的塞外,體弱之人,攜妻帶子,長途跋涉,風雨飢寒,病臥荒原。流人歷經辛勞,到達戍所之後,還要受大小官員的盤剝和凌辱。

    據流放到寧古塔的部分流人記述,流人到了寧古塔,便失去自由,接受嚴苛的管束,過著農奴一樣的生活。此外,清廷還規定奴主有權處死為奴之犯,不受任何法律追求。這就意味著流人的自由完全被剝奪,為奴的流人已經失去了人身安全的保障。無怪乎,清朝的流人一提起寧古塔都戰戰兢兢。

  • 4 # 歷史寶藏

    寧古塔並沒有塔,而是位於今天黑龍江省的一個苦寒之地。

    寧古塔位置

    熟悉清宮劇的,對寧古塔這個名字都不陌生。

    犯罪的官員,一聽說要被髮配寧古塔,多是一副死都不願意去的表情。

    但是好死不如賴活著,最後很多人都被髮配去了寧古塔。

    其實清代被髮配到寧古塔的,還真不在少數。

    早在大清剛入關後,就在北京附近圈地,把上好的良田,都佔為八旗之地,種地的農民怎麼辦呢,不少就被移置寧古塔一帶。在寧古塔有設定的官莊,這些人就去官莊裡當莊丁,種地為生。

    而後來因獲罪而被髮配到寧古塔的,就命運悲慘了,是給披甲人為奴的,披甲人就是清朝的八旗兵,給這些當兵的做牛做馬,種田幹活,什麼粗活重活都是這些人的。

    在冰天雪地的東北,這真是極為殘酷的懲罰了。

    有不少人受不了這樣的環境,就想偷偷逃跑,就成了逃人。於是就有了逃人法。

    清初規定,逃跑的人如果被逮住,要鞭笞一百下,然後遣返寧古塔,而窩藏這些逃人的人家,就悲慘了,直接殺頭。由此可見法律制定者的雞賊,在冰天雪地中,如果沒有人家敢接濟一下逃人,這些人在野外必須要被凍死。

    由此也可以從側面得知寧古塔的惡劣環境,以及逃人數量之眾。

  • 5 # 語者A葉扶疏

    從牡丹江到靜泊湖的半道上,腳下是黑龍江省寧安縣,這就是清代稱之為“寧古塔”的所在。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只要對清朝歷史感興趣的人,莫不被“流放寧古塔”這幾個字熟悉。不知有多少朝廷欽犯,他們的判決書上都寫著這句話。

    寧古塔就像一個不吉利的符咒,一旦被貼上,就像墜入一個無底的深淵。

    金鑾殿離這裡很遠,似乎有很近;這幾個字常常伴著高枕錦衾的人進入噩夢。讓你嚇出一身冷汗,還不知道魂歸何方?

    清唱統治者特別喜歡把江南人流放到此地,以示最無情的懲戒;南方人去了,肯定水土不服。

    雖然這裡也有很藍的天,白雲下有莊稼,還有自生自滅的花草。這裡並不貧瘠,非常蒼茫;但是當時的寧古塔,幾乎不是人間的世界。流放的人去了,走在半路常常被野獸吃掉;甚至被餓昏的人分而食之,能存活下來的人寥寥無幾。

    這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流放的人即使活著,也沒有房子住。

    寧古塔沒有塔,這三個字完全是滿語的譯音,意為六個。曾經有六個人再此居住生活過,這六個人傳說還與清室攀得上遠親。

    與殺頭相比,劉芳是一種長時間的折磨。死了就一了百了,反倒是種解脫。

    可怕的是活著,要一點一滴用心靈去感受種種殘忍。必死更難的是,沒有生活的希望。

    當時被流放的江南人和中原人,最讓人受不了的是株連九族;家人、親戚朋友甚至鄰里連坐,所有人都已經成為奴隸。

    “賞給出力兵丁為奴”“給披甲人為奴”一路上怕他們逃走,便人人帶上枷鎖徒步遠行千里,就連孩子也不例外。

    明朝史料記載,一次有一百七十多人流放,到達東北不足五十人,三分之二死在路上了。好不容易到了流放地,選出一些女的賣給娼寮,選出一些男的去換牲口。

    最好的待遇是在“管莊”做苦力,終身沒有自由。人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頭無半刻空閒日子;種田打圍、燒石灰、燒炭……

    霜雪滿天,赤腳單衣汲水,戰戰兢兢活著,稍一大意就會禍及自己;幾乎沒有人敢於反抗,因為株連親人,所以都活成了死寂,摒除思維,活成了活化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偶像的演唱會,你們會這樣瘋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