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尚人5

    心理學依戀理論認為,寶寶在未滿6個月以前處於“無差別反應”和“有選擇反應”的依戀階段,只要有熟悉的人能細心照顧她的需要,由誰來照顧差別不大,但寶寶對媽媽逐漸產生了“有選擇依戀”。6個月之後,寶寶與媽媽建立了一種特殊的“連線”,這時就會產生“分離焦慮”。如果孩子長期焦慮的話,就算是心態一直很好的爸爸媽媽也會進入消極的惡性迴圈,爸爸媽媽不想孩子受到影響,然而卻又加劇了孩子的焦慮感。

  • 2 # 董老師育兒

    據我觀察身邊的案例,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從焦慮內容來看:入園分離焦慮>其他正常分離焦慮(如出差等,離婚等特殊情況不算)。

    從焦慮人來看:媽媽>寶寶。全職媽媽>職場媽媽。

    如果焦慮在所難免,就需要儘量減免分離焦慮帶來的不良情緒及負面影響。以下建議僅供參考:

    媽媽篇:

    1.擴大交際圈,分離焦慮聚焦。

    2.進行分離預演,做到提前適應。

    3.一遍遍告訴自己:孩子真正的成長是獨立。

    都說這世上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有親子之愛指向分離,寶媽們對此要做到心裡有數。

    寶寶篇:

    1.擴大交際圈,讓寶寶多多接觸同齡寶寶,走出家門“長見識,拓視野”,而不是身邊全是家人。

    2.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多時候孩子不願離開家人,是因為恐懼自己不能應付的事情,如喝水、上衛生間等等。學會做之前更需學會語言表達,傳遞自己的需求。

    3.讓孩子體驗外面世界的精彩。家裡玩具再齊全,也不如外面的全面多維,多帶孩子去體驗,如坐公交車、去遊樂場、廣場等,孩子有了良好的外出體驗,自然焦慮被分散了。

    4.可以讀讀分離、獨立有關的繪本,玩捉迷藏的遊戲等等,使其瞭解分離的普遍性,適應沒看到媽媽的情況,從而步步為營。

  • 3 # 靈性成長小潘

    分三個部分

    小孩斷奶期:小孩斷奶期四天,這四天裡面就算不給他喝奶,也要陪著他睡。以前戒奶的時候的時候漲的要命,又睡不著。還要安撫小寶寶的情緒,小寶寶也哭鬧。

    弄得我白天上班也沒有精神,晚上帶她也挺焦慮的。害怕他再吃奶了,就不能把奶給戒掉。朋友說她女兒兩歲多了,就自然離乳了。感覺這個方法最好了,可是我兩個女兒都是強制性的戒奶,現在想如果跟他那樣,自然離乳就好了。

    這個焦慮分離期持續四天就好了,但是小寶寶也會對媽媽冷淡一點哦。感覺再也不需要媽媽了。到晚上可以適當安撫一下她,讓他吃飽點,或者玩或者睡,或者找奶粉代替母乳。

    小孩三歲到幼兒園

    媽媽透過三年的帶小寶已經很熟悉了,但是小孩也夠時間去幼兒園了。很多媽媽會擔心幼兒,小孩適不適合在園裡面的生活呢?老師會不會像我一樣關心她出汗了怎麼辦?哭了怎麼辦?

    各種各樣的擔心,但是除了擔心之外,沒有其他事情做了。每天會在群裡面:“問孩子睡得怎麼樣就怎麼樣,玩的怎麼樣?"

    然後小孩病了更加把心放在孩子身上,不斷的恐懼,他會不會有什麼問題啊?做什麼事情都很擔心。

    焦慮分離症讓孩子和寶媽會有一段適應期,慢慢適應就好。寶媽要找些自己的事情來做,讓自己認認真真的做自己的事情,就不會過度擔心自己的孩子了。即使沒看到孩子時,也不會把心思放到孩子身上。

  • 4 # 霍體清

    怎麼緩解媽媽與寶寶的焦慮分離症呢?

    孩子最依戀媽媽,和媽媽在一起覺得最踏實、最安全,如果再加上溺愛,孩子就離不開媽媽。但是媽媽總會有事,甚至上班,有的工作還不能天天回家。

    如果沒有很好地解決孩子的分離焦慮,每次上班走都是一次離別,搞得媽媽、奶奶爺爺、姥姥姥爺也是無計可施。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多鼓勵孩子勇敢、獨立,自己能做的事情很多。在媽媽需要上班之前,讓別人和孩子玩一種喜歡的遊戲,媽媽走的時候,孩子玩的高興,就不會太注意,等時間長了,孩子的分離焦慮就能解決。

  • 5 # 子樂健康科普

    蒙臺梭利指出,0-4 歲是兒童的秩序敏感期,大自然賦予兒童對秩序的敏感性,這是一種內在的感覺,它能辨認物體之間的關係而不僅僅是習慣。

    這種敏感性使外界環境成為一個整體,各部分相互聯絡,幼兒一直生活在一個熟悉的環境中時就能適應這種環境,內心處於一種平衡狀態,行動上就會積極向外探索。

    然而,當幼兒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時,一切刺激都可能打破其內心原本的平衡狀態和內在秩序。

    行為專家的研究也顯示,幼兒年齡較小、身體機能發育不完善,特別是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不完善使得他們對周圍事物的認識能力、適應能力較差,所以當幼兒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時會本能地產生一種不安全感,焦慮心理也隨之產生。

    分離焦慮症的緩解策略一、充分理解並接納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對她無條件的愛

    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 同時也要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對於孩子行為方面出現的問題不呵斥指責,關注並重視孩子行為的變化,瞭解其出現的深層次原因,同孩子一起面對一起克服, 讓孩子感受到對她無條件的愛。

    二、保持養育環境的固定

    保證生活環境的秩序感,使孩子保持內心的平衡狀態。

    為保證環境給孩子帶來的安全感,母親不要讓孩子住到自己家以外的地方(比如爺爺奶奶家),可以讓爺爺奶奶到孩子熟悉的環境中照顧他

    假期也一直待在自己家, 每天生活作息規律。

    三、情緒疏導

    (1)允許情緒的表露和發洩。大哭時,不著急止住哭,給予足夠時間讓孩子哭,等到其情緒稍微穩定一點,以新異刺激分散注意力,等到孩子情緒緩解再嘗試讓孩子說出為什麼哭,說出自己的情緒體驗,孩子不願說時也不強迫。

    (2)利用安慰物,帶給孩子安全感。比如孩子如果喜歡抱著某件衣物或玩具,那就先不著急讓她放下衣物或玩具,和她一起聊聊、做做遊戲,讓孩子對衣物或玩具的依戀越來越少,最後只有在睡覺時才會抱著。

    四、語言交流

    (1)透過各種方式同孩子交流。經常透過電話、影片等同孩子聊天、遊戲,表達對孩子的愛與思念,讓孩子明白母親無論是否在身邊都是愛著她的,讓孩子瞭解自己正在做什麼;

    (2)離開時有正式的道別。每次離家前提前同孩子交流明確告訴孩子自己什麼時候走,要去幹什麼, 每次離開時無論孩子在幹什麼都要正式地道別, 說再見,孩子哭鬧時透過擁抱等肢體動作予以安撫,絕對不可以在孩子熟睡時偷偷走掉,也不可以用孩子喜歡的棒棒糖等賄賂孩子, 這樣會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 應該同孩子一起面對分離。

    五、繪本交流

    可以利用繪本《我媽媽》等,強化媽媽的形象。

    《我媽媽》內容有趣,畫面生動,語言簡單純樸,母親在家時同孩子一起多次閱讀,爭取讓孩子能夠自己閱讀,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就能感受到媽媽的愛,感覺媽媽就在身邊。類似的繪本還有《猜猜我有多愛你》、《逃家小兔》、《大衛不可以》、《吻過的小手》

    這些繪本溫情脈脈的內容,即便母親不在身邊,也能夠使孩子感受到母親對孩子濃濃的愛,降低孩子的分離焦慮。

    六、全家共同配合

    全家及時溝通,探討孩子出現的行為問題,並分析其原因。

    關注孩子,及時迴應孩子的需要, 杜絕用“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再不聽話就不管你了”這樣的語言恐嚇孩子。

    同時,不溺愛孩子,培養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

    研究表明,自理能力越強的孩子對成人的依戀也就越低, 分離焦慮的程度也就越低。

    參考文獻

    [1]鮮國容.幼兒分離焦慮及緩解策略的個案分析.科教文匯,2019(4):147-148.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江宋夫婦怎麼樣才能拿到治病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