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比肩教育
-
2 # 改名以解燃眉之急
請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睡覺習慣
缺少睡眠會對孩子的智力發育產生不良的影響。而正常的睡眠則是孩子解除疲勞、恢復體力和腦力所必須的。
其實想讓孩子能夠早睡早起,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並不難,家長們只要做到這幾點就可以幫助孩子祛除睡眠障礙,讓孩子幸福入眠。
首先我們可以透過現代科技手段檢測,例如基因檢測,來測試我們的孩子是否是天生的夜貓子,這並不是天方夜譚,也不是多複雜的事,只需要郵寄唾液樣本就可以檢測,算是黑科技,一些檢測還會根據檢測的物件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建議。這樣做可以讓我們更瞭解自己孩子。
其次,找到孩子不睡的原因。孩子晚上不早早睡覺有多種原因,孩子睡前如果過於興奮,就會導致睡覺時情緒緩和不下來,不能快速入眠;孩子在緊張或壓力下,就會出現睡眠不足、失眠、遺尿等現象;現在孩子過早接觸電子裝置,娛樂過度難以入睡。
最後,就是幫孩子有個良好的睡眠習慣,家長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做好入睡前準備工作。 在熄燈睡覺前半小時或一小時內,父母可讓孩子做一下睡前準備,讀篇優美文章、聽段柔和樂曲,這樣可以幫助產生睡意。千萬不要讓孩子睡前從事興奮的活動,如打電子遊戲、看恐怖片等。另外,也不提倡躺在床上看電視。
二、營造睡覺的氛圍。 有些家庭喜歡開著燈睡覺,也有些父母喜歡看電視到很晚。這心聲光刺激常會對孩子的睡眠造成干擾,大大影響孩子的睡眠質量,應予以避免。要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過冷、過熱、空氣差、噪聲、光線過亮都應該儘可能消除。
三、避免睡前進食。 有的孩子喜歡在睡前或者深夜進食,這是一種影響睡眠的壞習慣,應加以糾正。夜間不可喝過多的飲料,更不可喝咖啡、茶等,養成良好的習慣才能有益睡眠。
四、睡前溫水洗腳。 睡眠之前一定要用溫熱水洗腳。這樣能使身體上(腦)下(足)保持協調,從而清心安神,使睡眠安寧。
五、平時要多鍛鍊身體。 鍛鍊身體能促進睡眠,每天堅持一定時間的體育運動,可大大幫助孩子增進睡眠質量。但是,不提倡孩子夜間睡前進行體育鍛煉,因為這樣做會造成夜間興奮,延遲睡眠。
六、良好的睡眠姿勢。 中醫很講究睡眠姿勢,強調“臥如弓”,其標準姿勢為:身體向右側臥,屈右腿,左腿伸直;屈右肘,手掌託在手下;左上肢伸直,放在左側大腿上。中醫認為這種姿勢能“不損心氣”,而睡醒之後要改為仰臥,伸展四肢,即所謂“覺須手足伸舒,睡則不嫌屈縮”,這樣可使“精神不散”。
七、睡覺需要一個好的枕頭。 枕頭對睡眠的質量很重要。而且枕頭對智力和大腦的保健也很有講究。由於孩子睡熟之後會輾轉滾動,因此枕頭要長一些。枕頭不宜過高,“高枕無憂”這句話是錯誤的。因為過高的枕頭會使頸部的肌肉緊張,使通往大腦的血液迴圈不通暢,第二天會昏昏沉沉,頭脹腦痛。孩子的枕頭一般以10-15釐米左右的高度為宜,幼兒園的小朋友枕頭不宜超過10釐米,新生兒則可以不用枕頭。
總之,父母處理孩子睡眠障礙時,主要應從孩子的心理調整上考慮,始終讓孩子保持心理放鬆。即使孩子有點兒睡眠障礙,也無須過多擔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慢慢會逐漸好轉乃至消失。 如果孩子到了十四五歲青春期後還出現夜驚,甚至發作頻繁的話,就一定要去醫院就診,以免導致孩子發生精神障礙。
回覆列表
孩子都是在睡覺中成長的。健康充足的睡眠不但促進身高、大腦,以及身體各器官的發育,而且可以強有力地調整兒童的情緒、行為以及個性,是兒童身心健康的重要標準,“懂得如何讓孩子可以健康睡眠”成為家長最應該瞭解與掌握的常識。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英國《流行病和公共衛生雜誌》雜誌上報告說,針對1萬多名7歲前兒童的研究發現,如果沒有相對固定的睡覺時間,或睡覺時間晚於21點,兒童在閱讀、算術等方面的成績會比較差。相對來說,女童所受影響比男童更大,而且這種影響會不斷累積,更為關鍵的是這種影響和危害是不可逆的。
此外,讓孩子9點前準時睡覺,看似一個簡單的事情,還包含著3種不同素質與能力的培養:建立穩定的“睡眠鍾”;讓孩子養成規律生活的意識;形成守信的品格基礎。
不過,如果家長覺得是不是隻要讓孩子按時睡覺就可以實現了,那就大錯特錯。錯誤的方法不但不能讓孩子向正確的方向成長,還會形成錯誤習慣的誘惑拐點,適得其反。
那麼如何建立正確的方法,讓孩子能夠自覺的按時睡覺呢?
METHOD “優能”方法
一、實操方法
如果家長您已經確定讓孩子9點能夠安靜入睡,那麼您和孩子的準備工作就要提前開始!
1、 提前與孩子約定睡覺時間與睡前活動內容,建立起一種以“睡前故事”為激勵點的具有儀式感的睡前活動。
2、 提前1小時,也就是晚上8點開始降低孩子活動強度,避免劇烈室外活動;停止看電視,玩手機。
4、 同時,8:30左右家長需要配合孩子開始睡前準備工作,諸如準備第二日所需衣服,洗臉、刷牙、上廁所,上床脫衣等。
5、 上床後選擇相對簡單、相對完整的睡前故事講給孩子聽,不要讓孩子過度用腦思考,或者產生強烈的感情衝動(詳細內容見一單元訓練科目八《睡前故事伴睡眠》)。
6、 可以選擇催眠音樂,建議是輕音樂,而非兒童歌謠,而且不要頻繁更換,讓孩子形成相對穩定的睡眠開關。
7、 建立一套固定的睡前問候語,作為睡覺“催眠術”,喚醒孩子大腦中的“睡眠鍾”,讓孩子有意識的進入睡覺模式。
二、年齡差異
以上方法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在執行環節,應該有所差異。
2——4歲兒童,情感意識強於思維意識,在睡前準備過程中,建議家長全程陪伴,並結合繪本中的故事讓孩子參與到某些不太熟悉的睡前準備工作中。
4——6歲兒童,思維意識增強,喜歡聽故事,因此在睡前故事環節,需要選擇有完整結構,簡單情節的故事,最好不要還有“下回分解”。
6歲及以上兒童,獨立意識開始萌芽,家長可以適當讓孩子獨立開展睡前準備活動,並給他們一定的發揮空間,減少孩子的叛逆情緒。
三、過程管理
當然,一種素質與能力的養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貫徹與堅持。在這過程中,以下重要的節點需要特別關注。
1、關鍵點:透過某種方式,或者遊戲,或者約定,讓孩子認可與家長商定的睡覺時間及其睡前準備活動。
2、暗示點:這項訓練內容中,有兩個暗示點:
其一是時間暗示,建議選用鬧鐘,分別定時為8:00;8:30;9:00
其二是睡眠暗示,喚起孩子的“睡眠鍾”,建議家長選用固定的睡前告別語或者音樂,讓孩子清楚意識到這句話(這音樂)的含義,從而喚醒大腦“睡眠鍾”的開關。
3、壞習慣誘惑拐點:家長在和孩子商定睡覺時間後,沒有采取任何手段加以約束,任由孩子隨意改變,甚至是家長自己進行無原則調整。
一旦長此以往,孩子會降低對家長權威性的認同感,會據此認為約定是可以改變和商量的,對家長要求堅持的事情產生懷疑。這對孩子未來的培養有百害無一利,是素質與習慣養成的大忌。
四、溝通與激勵
與孩子如何溝通:
家長越讓孩子參與到睡前活動的計劃過程中,他們就越能體驗到條理與秩序的重要性。因此,讓孩子參與很重要,儘量和孩子建立民主的事前溝通,在約定睡覺時間,睡前活動流程,以及睡前故事的選擇上給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間。
如何給孩子有效激勵:
對於孩子積極的表現,家長也需要予以及時的激勵。除了上述談到目標節點的表揚外,需要透過睡前告別語的方式潛移默化的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孩子正確行為的讚賞與欣慰。
但不可根據自己心情的好壞,沒有理由的隨機進行表揚與評價,讓孩子在心中降低了獎賞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