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悠初見

    宋之問,大周武則天年間的著名詩人,寫下了名詩《渡漢江》,其中“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更是千古名句,引起後人感情上的共鳴。

    但是宋之問人品極差,為後人所不齒。曾傳當年武則天帶群臣游龍門,命君臣賦詩,左史東方虯先寫成,文采很好,武則天賜錦袍以示嘉勉,然而宋之問寫的更好,武則天看後大悅,把賜給東方虯的錦袍又給了宋之問。

    宋之問認為武則天很喜歡自己,就想當入幕之賓,可惜他有狐臭,被武則天所厭惡,於是回頭又去拍武則天面首張易之、張宗昌的馬屁,甚至給張易之捧尿壺。

    後來“神龍政變”爆發,張氏兄弟被殺,宋之問大難不死,被貶廣東瀧州參軍。第二年回中原時,寫下了“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他為什麼膽怯,是因為他是偷偷回來的,不是被朝廷赦免回來的。

    在洛陽,他藏在好友張仲之家中,張仲之和同事謀劃誅殺驕橫專權的武三思,被宋之問無意中得知後,竟然派自己的侄子去告密,張仲之被殺,賣友求榮的宋之問也被武三思重用。

    還有一個比較著名的事件,有一次宋之問的外甥劉希夷拿出自己創作的《代悲白頭吟》讓舅舅看,宋之問非常喜歡其中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一詞,就想據為已有,而外甥劉希夷不同意,宋之問竟然讓僕人把他殺了

    像宋之問這種鍾情名利,不擇手段往上爬,失去了做人的底線,這樣的人,可以做出任何出格的事情,在名利場之中,他卑微的靈魂也會被無限度的放大,如果人有一顆詩心,就應該遠離名利場。

  • 2 # 文鼎胡寶岐

    不是。表現的是宋之問複雜矛盾的感情。離家太久,音信全無。快回到家門口了,很想知道家裡的情況。父母是否健在?身體是否健康?妻兒是否平安,兄弟姐妹,鄉里鄉親等等,他都想知道。但他又不敢知道,萬一有什麼不幸呢?自己能否重受得住。所以才有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樣矛盾的心裡。謝謝

  • 3 # 老街味道

    問題:宋之問著名的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真的只是因為膽怯嗎?

    前言

    這首詩寫於宋之問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的一首詩。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渡漢江》

    瞭解詩人的心情,必須瞭解詩人的處境

    一、 被貶逃回 有感而賦詩

    經歷了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武則天、唐玄宗五個皇帝,其中唐中宗、唐睿宗還各自登基了兩次。這一段時期大部分都是武則天掌權,大臣們身不由己被捲入爭奪政權的鬥爭之中。

    武則天重病時發生神龍政變,張易之、張昌宗被誅殺,武則天禪位於李顯,唐中宗第二次上位。 一朝天子一朝臣, 武則天時代的倖臣們紛紛被貶謫,宋之問被“左遷瀧州參軍”,後來他和弟弟竟然悄悄逃回了長安,半路上寫了這首《渡漢江》記錄了其揣揣不安的心情: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首詩可以看作對家人的擔憂,很像後來杜甫的 《述懷》:

    “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反畏訊息來,寸心亦何有!

    不過,更多的是對於自己前途的擔憂。宋之問能夠得到朝廷的寬赦嗎?

    二、宋之問的缺德事

    宋之問兄弟逃回長安後,藏在友人張仲之的家裡。這時,為了自己的前途,他做了一件恩將仇報的缺德事情, 《舊唐書》記載:

    未幾,逃還,匿於洛陽人張仲之家。仲之與駙馬都尉王同皎等謀殺武三思,之問令兄子發其事以自贖。及同皎等獲罪,起之問為鴻臚主薄,由是深為義士所譏。

    神龍二年(706年),駙馬都尉王同皎與張仲之、李悛、祖延慶、周憬、冉祖雍等人計劃為武則天送葬時,刺殺武三思。沒想到竟然被宋之問告密。

    神龍二年三月初七,中宗以謀反罪將王同皎、張仲之、祖延慶在都亭驛前處斬。宋之問兄弟以告密有功授五品官。宋之遜為光祿丞,宋之問為鴻臚丞。

    三、宋之問的另一件缺德事

    又有傳說,宋之問曾經因為兩句詩,害死了劉希夷。 這個故事來自於《唐才子傳》:

    (劉希夷)又吟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復嘆曰:"死生有命,豈由此虛言乎!"遂並存之。舅宋之問苦愛後一聯,知其未傳於人,懇求之,許而竟不與。之問怒其誑己,使奴以土囊壓殺於別舍,時未及三十,人悉憐之。

    傳說宋之問喜愛外甥劉希夷的兩句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因為這兩句是還沒有傳出去,所以宋之問想歸為已用,好比今天的論文著作權歸自己。劉希夷不肯,於是宋之問就暗殺了自己的外甥。

    這件事真假不知,但是流傳甚廣。

    結束語

    宋之問告密以後的好日子沒有多長,幾年後唐睿宗李旦繼位,他又想起了當年受到張易之的欺侮,於是又把宋之問配徙欽州,唐睿宗的兒子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也沒有忘記他, 將宋之問賜死於徙所。

    看到這裡,不由得想起孔子的話: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可見,宋之問當年: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不僅僅是思念親人,更是為自己擔憂,壞事做多了,如何不更怯呢?

  • 4 # 銀河流嵐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是宋之問從瀧州貶所逃歸洛陽,途經漢江寫的一首絕句,《渡漢江》。

    "近鄉″兩句,情怯:心情緊張,是膽怯。來人,指來自家鄉,瞭解自已情況的人。兩句寫的是,越是臨近家鄉,心情忐忑不安,不敢打聽來人,深怕聽到不好的訊息。

    這兩句充分表現了詩人久居貶地,音信隔絕,接近家門,心裡膽怯的複雜心情。

  • 5 # 軒軒的文化小屋

    此處的的確是膽怯的意思,但又與普通意義上的害怕更顯親情至深。我們慢慢賞析。

    此句出自初唐宋之問的《渡漢江》,全詩如下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首詩是宋之問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的一首詩。詩意在寫思鄉情切,但卻正意反說,寫愈近家鄉,愈不敢問及家鄉訊息,擔心聽到壞的訊息,而傷了好的願望。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作者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遐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斷”字“復”字,似不著力,卻很見作意。作者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這兩句平平敘起,從容承接,沒有什麼驚人之筆,往往容易為讀者輕易放過。其實,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問的家鄉一說在汾州(今山西汾陽附近),一說在弘農(今河南靈寶西南),離詩中的“漢江”都比較遠。所謂“近鄉”,只是從心理習慣而言,正像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過了黃河就感到“近鄉”一樣(宋之問這次也並未逃歸家鄉,而是匿居洛陽)。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作者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仔細尋味,又覺得只有這樣,才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定情景”。因為作者貶居嶺外,又長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怕他們由於自己的牽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書斷”“復歷春”這種思念隨著擔心同時的到來,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裡的矛盾心理狀態。這種矛盾心理,在由貶所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渡過漢江,接近家鄉之後,有了進一步的戲劇性發展:原先的擔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實;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願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展的必然。透過“情更怯”與“不敢問”,讀者可以強烈感觸到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願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這種抒寫,是真切、富於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 6 # 長安萬卷樓

    是膽怯,而且還很害怕。因為他嫌貶的地方太苦,逃回去了。

    事情是這樣的

    宋之問,唐代有名的無恥文人,不過此人也很有幾分才氣。高宗時中進士,後來與“初唐四傑”中的楊炯一起在崇文館當學士,兩人還是好朋友,由於他長相不錯,又善獻媚取寵,很快就升五品學士。武則天當政時,很喜歡他,宋之問,還申請過當“男妃子”呢,結果被拒絕了,嫌棄他有口臭,有他做的詩《明河篇》為證。

    沒當成“男妃子”,宋之問不甘心啊,於是求其次,巴結張宗昌,張易之這兩女皇男寵,為了巴結他們,每天去給張氏兄弟端尿盆,有時候尿濺起在臉上,宋不敢擦,還用舌頭舔,被當時文人譏笑所不恥。

    如果只是如此,只能算個人作風問題。但是賣友求人,恩將仇報就過分了。中宗復位,二張被殺,宋之問因為巴結二張,沒被砍了,但被貶嶺南。知道歷史都知道,嶺南那時候還沒開發好,去那邊幾乎就是九死一生了,活著能到算命大的。宋之問不甘心啊,膽大,偷偷半夜跑回去了。有一天過漢江時候,寫下這首《渡漢江》,被人們傳頌的詩。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其實他那敢問啊,要知道貶官偷偷跑回來,那可是重罪,抓到這輩子就完了,哪裡還敢到處瞎打聽,讓人認出來。也不敢回家,四處躲藏一陣後,於是去了洛陽,投奔好朋友,駙馬王同皎,王駙馬仗義,沒舉報他,還同情他遭遇,於是接納了他住下,管吃管住偶爾還有歌舞相伴。按說好朋友做這份上該感恩了吧,自己可是有罪在身啊。

    由於是好朋友嘛,王駙馬和宋之問經常聊天喝酒,王對當時韋后私通武三思的做法,表示十分憤怒。常常兩人酒酣耳熱,大罵這兩人。不料時間久了,宋之問想翻身,竟然到武三思哪裡告密,出賣王駙馬。武三思先下手為強,誣告王駙馬謀反,中宗當了真,將王駙馬斬首示眾。宋之問,舉報有功,踏著恩人鮮血當上了鴻臚寺卿。

    宋之問,雖然很有才華,人品卻是極差,開始巴結太平公主,後來見韋后安樂公主勢力大,又巴結這娘倆。最後太平公主看不下去了,因為她當時也很有權利的,就揭發宋之問主持貢舉受賄罪行,結果被貶到了越州(浙江紹興),玄宗登基後,嫌惡心就被賜死了。

  • 7 # 清流人家

    《渡漢江》 唐 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首詩是宋之問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的一首詩。

    越接近家鄉越是歸鄉心切,但是作者當時的身份不能回家,連打聽家人都不能,所以說是膽怯,但是對家鄉、對親人又萬分的掛念,不知道家人的生死存亡,是否受到他的牽連負累,過得好不好,路上碰到熟悉家鄉的人也不敢具體打聽,只能把萬般感情埋藏內心,所以更多的是緊張、擔心、忐忑、糾結和抑制的感情。

  • 8 # 自名秦羅敷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首《渡漢江》是宋之問的傳世名篇。

    這兩句之所以廣為流傳,是因為它道出了所有在外多年的遊子,在回鄉途中且喜且怯的心情,捕捉住了人物複雜而微妙的心理。

    遊子久居異鄉,和家人音信不通,當有一天真正踏上歸途,離家長越來越近時,心中卻是忐忑不安:家鄉還是原來的樣子嗎,家人都還好嗎,會不會發生了什麼變故呢,親朋好友如今都怎麼樣了呢……遇到從家鄉過來的人,想問又不敢問,生怕有什麼不好的訊息會讓自己難以承受。

    久別的家鄉,就像一封寫滿你切切想要了解,卻不敢拆封的信。

    單獨看這首詩,的確簡單美好,但如果深入瞭解,我們會大跌眼鏡。

    這首詩的背後,是宋之問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我們演義了一出農夫與蛇的故事。

    寫這首詩時,宋之問是從流放地嶺南出逃,他要逃回的也不是家長,而是政治中心洛陽。

    到洛陽後,藏匿在駙馬王同皎的家裡。當時武三思權勢囂張,掌握朝廷大權。

    王同皎不願讓大唐江山旁落他人之手,準備聯合張仲之打算除掉武三思。

    宋之問指使侄子向武三思告密,賣友求榮,致使王同皎等人被斬首。為自己換取頭上的烏紗帽。

    我不知道每當戴上這頂烏紗時,他的良心會不會痛!或許他的良心早已叫狗吃了,沒有了良心,自然不會感到痛。

    事實上,這是個無恥到骨子裡的人渣。

    很快,武三思失勢,他又轉投靠太平公主,後來見安樂公主炙手可熱,又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極盡諂媚,讓太平公主對這個反覆無常的小人十分嫉恨。在唐中宗面前參他賣友求榮。

    後來,唐玄宗繼位,深惡他的醜行,將他賜死。這個小人終於結束了自己無恥的表演!

    思量宋之問的人生軌跡,巴結權貴,出賣朋友,一次次扯女人的裙帶,捲入宮廷爭權,出賣靈魂,最無恥的是想自薦成為女皇武則天的男寵。依靠骯髒的伎倆為自己謀取富貴。

    文人的清高,和傲骨在他身上蕩然無存,令人作嘔的小人相讓他遺臭萬年!

    殊不知口臭可以用芬芳的丁香花掩蓋,惡劣的人品又如何掩蓋呢!

  • 9 # 德雨50926495

    宋之問,唐初詩人。“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一句出自《渡漢江》。全文如下“嶺外音書絕,經冬復立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官場得意之時,正是則天皇后把持朝政的時期,武后承應"貞觀",勵精圖治,選拔人才,宋之問以文才,被召分直內文學館,武后稱帝,由九品官員,躋身五品學士,進入內閣,中宗繼位後,遭貶謫。客居嶺外,與家裡音信斷絕,放心不下,從任職的廣東羅定縣,逃官回家。這首詩寫於回家,途經漢江的路上。

    詩人記述了還鄉之情,描寫了一個長期在外,得不到家裡書信,詩意在寫思鄉情切,但卻正意反說,寫愈近家鄉,愈不敢問及家鄉訊息,遇到熟人也不敢相問的情景,擔心聽到壞的訊息,而傷了好的願望。這首詩曲折含蓄,真切細緻,語極淺近,不造作,自然至美。

    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經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加深了貶居遐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後兩句,特別是渡過漢江,離家鄉赿近,原先的擔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實,長期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願望,會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於是“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 “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可以強烈感觸到詩人,此時強行抑制的願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這種抒寫,是真切、富於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 10 # 好玩的國學

    宋之問當時是被流放到外地的罪臣,他偷偷地跑回家,當然是近鄉情更怯了,因為他怕別人認出來他。這就相當於一個通緝犯回家時候,既想回家又不敢回家的感覺。不過,宋之問卻寫出了天下所有的遊子,特別是不得意,沒有辦法衣錦還鄉的遊子的普遍情感,所以這首小詩,備受歡迎。

    在談這首詩之前,我們來看看宋之問這個人。他是唐朝相當牛掰但備受爭議的一個人。他算是初唐詩歌走向成熟的奠基人,他的主要功績和沈佺期一樣,在創作實踐中使六朝以來的格律詩的法則更趨細密,使五言律詩的體制更臻完善,並創造了七言律詩的新體。他也是律詩的奠基人之一。宋之問屬於詩壇的大拿。

    但在人品上,宋之問卻被認為是人品最差的人,而且在初唐沒有之一。他人品差,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他朝秦暮楚瘋狂追逐權力,他利用自己長的帥的優勢,利用武則天喜歡有才華的帥哥的弱點,攀附武則天,甚至還想成為武則天的情人。後來更是攀附武則天的情人張易之。據說因為口臭而被武則天冷落。

    第三,他賣友求榮。據說他從被貶謫的地方逃回來,躲在朋友家。一次聽見朋友密謀造反推翻武則天政權,宋之問竟然去告密,用朋友的鮮血染紅自己的頂戴花翎。

    後來,武則天失敗還權之後,宋之問因為攀附張易之,被貶嶺南。但自己實在受不了在荒蠻之地的清苦生活,就偷偷地討回來。這首詩就是在逃回家鄉洛陽時候寫的作品。

    宋之問的《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前兩句就瀰漫著悲苦的意味。被貶謫到嶺南那樣的蠻荒之地,連個家書都沒有。無邊的清苦悲哀和寂寞圍繞著自己,一年又一年。鄉關何處,歸期無期。這樣的情感,每一個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旅人,都有深切的感受。

    最後兩句,宋之問把遊子思想的情感,進一步推向高潮。遊子距離家越近,心中就越期盼,越擔心。他擔心自己的家人是否健康,擔心自己的處境被別人笑話。

    他想知道家人的訊息,但又害怕來人的嘴裡說的不好的訊息。總之,這樣一種情感,是矛盾的。這樣的情感,比賀知章的“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更為深切,更為動人。

    所以,一首成功的詩,必然是寫出了人類內心深處最普遍的情感。這種情感,必然會引起讀者的極大共鳴。而唯有如此,才會永久流傳。

  • 11 # 瞻星記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下這句詩的背景: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出自唐代詩人宋之問的《渡漢江》,全詩為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意思是客居嶺外,和家人音信斷絕,經過了冬天又到了春天。離故鄉越近,心裡越膽怯,不敢詢問從家鄉那邊過來的人。

    宋之問因為依附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獲罪,中宗復位之後,將其貶到嶺南地區,和家人也斷了聯絡,在異鄉度過了很長一段時間。

    後來,他從被貶的地方偷跑,經過漢江,但是又不敢回家。詩人一方面內心很急切地想知道家人的近況,另一方面也擔心因為自己讓家人受到牽累。

    所以這種心情很是複雜矛盾,遇到從家鄉那邊過來的人,也不敢上前詢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文化沒技術的人能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