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愚人之娛

    作為一代大儒,方孝孺很好的繼承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同時忠義二字也是他一直所堅守的信仰。

    在朱棣要求他起草聖旨的時候,他早已蜚聲朝野,並被稱為讀書人的種子,這顆種子代表了讀書人的行為走向。

    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所以即使被誅十族,他也不改其其志,最終殉道而死。

  • 2 # 騎馬趕驢

    古代讀書人將“氣節”二字作為人生的至高追求,比生命更加重要。方孝孺就為此樹立了一個榜樣,幾百年來為後人所敬仰,甚至將他抬上“節義第一”的高度。又有多少人知道,方孝孺在得到這個美譽的同時,卻綁架了上千條人命。這種玉石俱焚的代價確實是太高了。

    首先,朱棣原本沒想過殺方孝孺,只是他奪了侄兒朱允炆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順。如果能讓建文帝的忠臣為他正名,自然就能堵住天下人的嘴巴。姚廣孝就曾對朱棣說,到了南京後不能殺方孝孺,說要是殺了他天下讀書人的種子就絕了。既然有了姚廣孝的提醒,朱棣當然覺得只要制服了方孝孺,就等於制服了全天下的讀書人。

    其次,自古以來都有忠臣不仕二主、朝聞道夕死可也的說法,但聖人同樣有云:小不忍則亂大謀,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方孝孺讀了那麼多的書,完全可以說“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當”嘛。方孝孺是正人君子,他是永遠學不會東方朔對漢武帝耍賴皮圓滑變通的那一套。但作為一個高階知識分子,總是可以運用一些語言技巧,來保護自己的親屬和眾多的門生吧。毫無疑問的,方孝孺不給朱棣寫登基詔書,死是必然的。但如果方孝孺處置得當,就可以將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當朱棣說要誅他九族的時候,他為了逞口舌之強,不知進退,說:“誅我十族又如何?”朱棣隨口就答上話了:“那就誅你十族”。

    後世都說方孝孺節薄雲天,寧死不屈,其名更是滿天下。雖然是有氣節之人,但死一人也可成其“氣節”,方孝孺卻一時逞能搭上了873條人命,那麼就要問了,方孝孺牽連數千人換來的氣節能稱之為“德”嗎?

  • 3 # 上將軍潘鳳

    經受過正統儒家教育的讀書人都是非常具有骨氣的,敢於挑戰皇權面對任何貪官汙吏也絕不會同流合汙,方孝孺就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自古以來篡權謀逆皆為天下讀書人所不容,方孝孺自然不待見朱棣這般做法,奪了侄兒的位置自己當了皇帝。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在毫無退路的情況下開始造反,過上了把腦袋綁在褲腰帶上的日子,有這一天也全是因為朱允炆咄咄相逼,在削藩政策之下自己的親兄弟自焚而死這讓朱棣感慨良多,自然從小在戰場上長大又跟徐達、藍玉這等名將經歷過殘酷的戰爭,怎麼會甘心束手就擒,在經過長期準備之後打出“清君側”的口號正式起兵。

    經過四年苦戰朱棣眼看就要功敗垂成,正在苦思破敵之策南京有太監送來密信告知此時南京城兵力空虛,如果能夠直接攻打南京則大事可成,恍然大悟的朱棣率領騎兵繞開山東取徐州直搗南京,兵臨城下之時朱允炆才反應過來還沒發起攻擊的時候,李文忠之子李景隆開門投降,朱棣就這樣兵不血刃奪取了南京城。

    朱棣急忙進成尋找侄兒下落之時聽訊息來報成內宮已經是一片火海,朱允炆不知所終,朱棣隨後去太廟祭拜朱元璋又昭告天下稱朱允炆自焚而死,自己並且當場痛不欲生大呼“侄兒何故如此”不日登基為帝改年號永樂。

    方孝孺聽完朱允炆自焚而死整日痛哭,身邊之人也聞之落淚,朱棣請他上殿為自己起草登基詔書,方孝孺身穿孝服入殿,朱棣一見他身著孝服心裡已然不悅,強令他起草詔書以好堵住天下讀書人之口,因為方孝孺是天下聞名的第一才子如果他能夠輔佐自己則更為有利,不料拿起紙筆的方孝孺只寫了一個“篡”字朱棣大怒說你就不怕我誅你九族?方孝孺回誅我十族又如何?就這樣方孝孺十族皆被斬首共計873人,這也是朱棣一生中唯一的汙點。

    我認為方孝孺不懼生死其根本原因就是心中的信仰所在,日月昭昭朱棣公然行悖逆之事乃天理不容人人得而殺之,其他人自然無法理解他一心求死的想法,他這一死讓朱棣揹負了一生的汙點,但若天下讀書人真的能夠向方孝孺這般心懷生氣則不會有那麼多亂臣賊子。

  • 4 # 梁947

    個人感覺是對建文帝的忠心導致他不想不願為新皇帝服務。看了下歷史人家也沒打算殺他反而是想重用他,他有點不識抬舉還辱罵朱棣,弄得帝王顏面無存,問他誅九族不怕他還倔強的說十族都不怕,好吧答應他了好像八百多口子沒了

  • 5 # 春秋風雲

    方孝儒是明朝大儒,是天下讀書人的種子。早在朱元璋當政期間,就很受太祖賞識,只是為了歷練他,將其罷去官職,發回鄉下。方孝儒為人正直、疾惡如仇,為官期間,得罪了不少陰險小人。在他罷官不久,即有人告發他。案子驚動朝廷,朱元璋知道都是莫須有的罪名,著刑部澄清了是非,解救了方孝儒。又對太子朱標、孫子朱允炆說:“方孝儒是個人才,你們要善用到老”。

    太子朱標病逝,朱允炆繼承大統,黃子澄、方孝儒等人輔佐。皇四子朱棣在姚廣孝扇動下發動靖難之役,僅用三年時間就攻破京城,皇宮大火,朱允炆不知所蹤,方孝儒等不降大臣被抓進大牢。

    朱棣要登基上位,需要起草詔書。要誰執筆好呢?自然首先想到名動天下的方孝儒。一則是要借方孝儒這個人籠絡天下讀書人;二則是要正名朝野:我朱棣德才兼備,人心所向,連名儒碩德都肯替我做事,你們勿容猶豫,全順了我吧!

    朱棣將方孝儒放了出來,方孝儒要一套白色衣褲,朱棣準允,只是不知道用意何為。其實,他是在為朱允炆戴孝。朱棣叫人拿來紙筆,對方孝儒恭恭敬敬說道:“請先生為我起草詔書”,方孝儒不寫。

    “請先生理解,我是效法周公輔成王”

    “成王在哪裡?”方孝儒厲聲反問。

    “成王(這裡指朱允炆)已經死了”朱棣答。

    “為什麼不立成王之子?”

    “國家不能無長君!”

    “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

    “這是朕的家事,你無權過問!你到底寫還是不寫?”

    “死即死耳,詔不可草!”

    方孝儒拿過紙筆,寫下“燕賊簒位"四個大字”

    朱棣厲聲說道:“你不怕我滅你九族嗎?”

    “滅我十族又如何?”

    何謂九族呢?父四族(配偶及父母兄弟、姑母一家、出嫁姐妹及外甥、出嫁女兒及外孫)

    母族三(外祖父、外祖母孃家、姨母家)

    妻族二(岳父、岳母孃家)

    至於十族,是朱棣發明的,是把其友人、黨徒算進了一族。

    朱棣把方孝儒的十族抓來,當著他的面,殺一個問一聲:“寫不寫?”,直至872人殺完,方孝儒還是堅決不寫。朱棣下令“磔於市”,將其殺害。

    方孝儒為何不怕誅十族呢?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朱家三代對方孝儒十分賞識,知遇之恩,沒齒難忘。

    第二,方孝儒視朱允炆為正朔,把朱棣看作亂臣賊子。

    第三,方孝儒與朱允炆除了是君臣關係,還是師生關係。大事不決,常問於方孝儒。哪有學生都被整垮了,而老師反而投降了對方?

    第四,知識分子的浩然正氣,士可殺不可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大不了20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為正義而死,千古流芳,為國家而死,永載史冊!

    方孝儒,好樣的,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氣節!

  • 6 # 煮酒嘗歷史

    方孝孺是受中國正規儒家思想教育的,忠君的思想在他的腦海中是根深蒂固。在他眼裡,朱允炆是朱元璋所立的皇帝,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而朱棣要造反,那就是亂臣賊子,天地不容!因此在方孝孺的世界裡,朱棣做王爺那是理所當然,做皇帝那就與他的信仰相悖,怎麼可能不同他抗爭到底呢?

    朱棣要滅他九族,他絲毫不為所動,說:滅十族又何妨?結果真被滅了十族,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這裡我並不覺得方孝孺很偉大很高尚,反而覺得他很無恥。他為了成全自己忠臣孝子的美名,至那麼多人的生命於不顧,何況很多是他的學生朋友,這些人原本不該被殺啊。我想,這些人以及他們的親人朋友絕不會讚歎方孝孺精神可嘉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活在四線小城市,月入三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