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狸愛剪輯
-
2 # 刺桐古今事
本人就是索尼WI1000X的使用者,也給不少朋友推薦過這款耳機,今天就稍微展開一點我對於這個耳機的理解。
本人第一次見到它是在商場內,當時,也是看了很多評測,也關注了一段時間,終於在2018年4月份於某寶入手了它,本文還會在多處地方提到其直接競爭對手Bose QC30。
首先從它的最主要的功能——降噪說起:
環境1:辦公室。我們辦公室人數較少,且安靜,這個場景下索尼與Bose QC30的降噪效果差別不大,兩者底噪都有,將音樂開啟時,都是聽不到周邊的聲音,降噪表現穩定;
環境2:商場。在市區類似於萬達的商場,人流量挺大的,有點嘈雜。此時,WI1000X降噪開啟之後會比較精準遮蔽環境雜音,同時,朋友說話的聲音也可以聽到,但是聲音微小(我用的裝置是索尼A35播放器),不過對於人聲的識別還算相對清晰,它是智慧降噪也好怎麼樣也好,我個人比較欣賞這種可以規避其他不必要的噪音而不會Cancel所有聲音的降噪效果。然後Bose QC30,環境音精準遮蔽,但是同事講話聲音也遮蔽了,用的同樣是索尼A35播放器,同樣的裝置音量。兩者比較下,在商場這種環境下,如果對聽身邊的人說話有需求,WI1000X是個好選擇,這樣佩戴者就可以大概的略清晰的聽到朋友的講話(但是聲音絕對不會太大),而精準遮蔽環境音,路人聲音(非身邊同行的人)精準遮蔽;
環境3:建築工地。為了最大程度測試耳機的降噪效果,筆者必然要去工地走一遭,不廢話,直接說效果。索尼WI1000X降噪在這裡略不如Bose QC30,這個場景下,Bose QC30略勝一籌。當然,並不是說索尼就被秒殺,兩者的區別無法具體量化,實際聽感上,本人覺得只有10%-20%的差別。
降噪效果總體評價,Bose QC30與WI1000X肯各有勝負,索尼的這款相對智慧且APP功能豐富,還有自適應聲音控制模式,還能調節EQ,這點還是值得稱讚的。
然後從它的作為耳機的功能——音質說起:
它現在的售價是1400-1700左右,各渠道不同。最主要的疑問肯定是想確認WI1000X到底是否等同千元耳機音效?接下來就是本人聽感的測評結果,僅限於本人的觀點。
WI1000X由於搭載了索尼的藍芽傳輸技術LDAC,使用藍芽播放時,可以近乎不損失音質的還原無損以及Hi-Res音訊。
索尼1000X插線之後,由於其本身還是一副圈鐵耳機,擁有動鐵的高解析與高靈敏度,又擁有動圈的低頻與質感,只要前端推力夠,發揮出它圈鐵耳機的能力完全不是問題,也是它眾多的賣點之一。
最後,我們來說下該耳機的佩戴體驗:
WI1000X這次提供了多種尺寸的耳塞,可以根據自己的耳道調整到最適合的,同時,它還有附送海綿記憶耳塞,這種舒適度超越橡膠耳塞,不過會在隔音上有所降低。然後頸掛式耳機掛在脖子上的感覺,一開始也行不習慣,但是時間長了,就沒有任何感覺,耳機就像和身體融為一體,特別是在冬天時,完全沒有不適感;同時,頸掛式這種結構,也使得其續航時間能夠達到10個小時,每天通勤使用,一週一充基本上是可以的。
-
3 # CrazyTin
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已經逐步實踐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其中一個最為明顯的改變,或許會是在非必要的情況下,用無線連線去取代有線連線,而這或許也是無線耳機在近年呈爆發式增長的重要原因。
當然了,擺脫線材束縛的同時又有可能帶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怕耳機在人多擁擠的通勤環境下丟失。所以即便是沒有真無線耳機那麼能完全擺脫線材的束縛,但還是有不少人比較傾向選擇掛頸式無線耳機。而索尼 WI-1000X 正是我的選擇。
之所以選擇索尼 WI-1000X ,除了出於對索尼這個傳統音訊廠商音質方面的信賴,還有就是其出色的產品設計。通常掛頸式無線耳機對比起真無線耳機或多或少地都會給人一種比較累贅感,但索尼在 WI-1000X 上卻用了自己的一套設計語言將這種感覺儘可能地降低。
雖然索尼 WI-1000X 採用了不可摺疊的硬塑膠作為主要材質,但掛粱部分貼近頸部的位置還是配上了柔軟的皮革材質,掛粱朝外的部分則採用了金屬材質。提升整體質感之餘,一定程度上還能對掛粱做到一定的 “加固”。
操作按鍵均設計在 “頸圈” 左側,從裡到外依次為電源鍵、音量控制鍵以及播放 / 接聽電話鍵。
最深得我心的設計,莫過於索尼 WI-1000X 線上材方面的收納。為了適應每個人對耳機的使用,伸出來的耳機線通常都會有一定長度,索尼 WI-1000X 也不例外,但它精妙的地方在於耳機左右兩邊的耳機線均從 “頸圈” 中部伸出,耳機線伸出來的位置前一直沿著到 “頸圈” 下部的位置設計了一條用於收納線材的凹槽,為耳機線在收納時提供非常好的保護。
和索尼其他無線音訊產品一樣,只要該產品涉及到無線連線,索尼都會為其配備 NFC 功能,目的簡單明確,就是為了享受 “一觸即連” 的便捷。
索尼 WI-1000X 的重量僅為 71g ,這個重量放在頸上基本可以忽略不計。至於操控方面,位於 “頸圈” 左側的按鍵均採用凸出設計,也就是說只要記住這並不多的按鍵具體功能是什麼,盲操作基本問題不大。
有了 “頸圈” 的輔助,耳機腔體的設計也無需像真無線耳機那般需要用到耳翼托架等物料來做好貼耳固定,只需要像普通入耳式耳機一樣即可。所以索尼 WI-1000X 的耳機在佩戴上會比不少真無線耳機舒服,壓迫感會更少。
儘管如今依然很多人抱有 “無線耳機不談音質” 的心態,但在索尼 WI-1000X 面前,我覺得這樣的觀念是時候該拋棄了。索尼 WI-1000X 配備了一枚 9mm 的動圈單元以及一枚高頻單元,單從單元配備的方案來看,主要發聲的會是動圈單元,而動鐵單元則作為輔助,讓聲音在高頻、解析力等方面能夠有一個有效的補充。
傳輸方面支援 LDAC 之類的我就不再詳細贅述了,直接談談聽感吧。索尼 WI-1000X 可以非常清晰地感受到是以動圈單元作為主導,聲場方面無論橫向還是縱向都具備一定的層次。得益於高頻動鐵單元的加入,使得索尼 WI-1000X 在高頻和解析力方面都擁有不錯的表現。
但或許是動圈單元需要遷就高頻單元的風格,在中低頻上會稍嫌有點偏弱。中頻方面比較 “白開水”,只能屬於中規中矩。比較特別的會是低頻的表現,低頻量感十足,但下潛、力度、彈性方便均有點欠缺,整體來說低頻帶來的氛圍感還是不錯的,但對於某些低頻較重的歌曲來說,會給人一種量感有餘卻較為鬆散的感覺。
原本我對索尼 WI-1000X 的降噪功能其實是不太在乎的,但在實際使用過之後,如今的我覺得以後假如要再挑耳機的話,降噪功能必不可少。索尼 WI-1000X 的耳機腔體內除了 “一圈一鐵” 外,還有前後兩枚用於降噪的反饋麥克風。其降噪水平雖算不上完美,但至少能夠較大幅度地降低咖啡廳內咖啡機、人們聊天等聲音。對於很多時候都要在咖啡廳寫稿的我來說已經足夠好了。
續航能力官方給出的資料是在降噪開啟的情況下,索尼 WI-1000X 可以播放約 10 小時的音樂。而就我個人的日常使用以及經常忘記關機等各種狀況下,幾天一充暫時還沒出現過聽到沒電的情況出現。
在未體驗索尼 WI-1000X 時,連我自己也直觀地認為掛頸式無線耳機是一個頗為累贅的設計。但當我體驗過索尼 WI-1000X 之後才發現,這似乎比真無線耳機更為舒適。一是真無線的固定結構長時間佩戴其實是會讓耳朵很快疲勞,二是目前為止真無線耳機似乎仍未有可能做到圈鐵這種在音質上 “堆料” 的設計。
無可否認索尼 WI-1000X 仍存在一些諸如收納上並不算太方便等小問題,但這並不影響它成為通勤人士的一個好選擇。
回覆列表
非常好用,降噪模式也比較完善,缺點就是沒有大博士的降噪效果好,音質比博士好很多,是很多。。。。。還能插線,音質更好還不費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