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作家醉伊笑紅塵

    卻扇:

    表白美膩的甄宓小姐姐~

    大家熟知的“蓋頭”婚俗,最早記載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在這之前,社會上下流行的皆是卻扇(掩扇)之禮。唐朝李冗在《獨異志》裡,將“卻扇”的源頭歸結於“女媧兄妹為夫婦”。文曰:

    “昔宇宙初開之時,止女媧兄妹二人在崑崙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婦,又自羞恥。兄與其妹上崑崙,咒曰:‘天若遣我二人為夫婦,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是菸頭悉合,其妹來就,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今時人娶婦執扇,象其事也。”

    不過李暉先生在其研究中提到,對此段文字只能理解成是此俗的意識根源,而非實際起源。考證“以扇障面”婚俗的起始年代,應以“扇”的考證來配合。

    一般人均認為團扇出現於晉。這可由當時王珉和謝芳姿兩人的愛情故事來佐證,謝芳姿贈與王珉的詩傳到民間,便產生了《團扇郎歌》

    另外,《世說新語》記載,東晉溫嶠娶其姑母之女,“既婚,交禮,女以手披紗扇,撫掌大笑曰:我因疑是老奴,果如所卜。”正說明晉時已行“團扇障面”婚俗

    卻扇之詩

    “掩扇”婚俗始於魏晉,在南北朝時期逐漸在民間流行。此時反映此俗的詩歌作為“看新婚”的一項內容出現。南朝梁代尚書水部郎何遜的《看伏郎新婚詩》乃南朝“掩扇”詩第一首:

    看伏郎新婚詩

    霧夕蓮出水,霞朝日照梁。

    何如花燭夜,輕扇掩紅妝。

    良人復灼灼,席上自生光。

    所悲高駕動,環珮出長廊。

    真正以“卻扇”為題的詩歌出現於經濟發達,文風昌盛的大唐王朝。唐初,此類詩歌尚與南北朝時期相同,以“看新婚”為題。而到了唐中宗時期,中宗皇帝為了皇后乳母出嫁,導演了一場婚姻滑稽劇,詔命做新郎的大臣誦“卻扇詩數首”,而後上層社會開始用“卻扇”為題之詩反映“卻扇”婚俗。經過上層的贊同和倡導,“卻扇”為題的婚俗詩得以風行天下。

    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是寫卻扇詩的好手,如《代董秀才卻扇》詩云:

    代董秀才卻扇

    莫將畫扇出帷來,遮掩春山滯上才。

    若道團圓似明月,此中須放桂花開。

    這是李商隱作為儐相代董秀才作成的詩。詩作的目的,是要把此“扇”除“卻”,“此中須放桂花開”既有讓新娘露出真容的要求,又飽含對新郎“蟾宮折桂”的企盼。

    “卻扇”等傳統婚俗在唐德宗時期雖曾遭“請停”,但之後仍繼續在唐朝盛行。而在歷史傳承中,由於多方面的因素,到了宋朝,“掩扇”之風終究演化為“蓋頭”之俗。儘管之後並未完全絕跡,如在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即有記載,但只在民間小範圍記憶體在了。

    催妝:

    催妝,古代婚姻禮俗之一。謂女方出嫁須得男方多次催促,才梳妝啟行。催妝要多次:婚禮前二三日,男家下催妝禮,有鳳冠霞帔、婚衣、鏡、粉等。

    古代婚禮習俗。盛行於唐代上層社會。新娘出嫁之日,新郎作詩,派人傳達至女方催妝,稱為“催妝詩”。亦可由賓相代作,詩為五七言近體,多頌讚吉利語。到迎親時,女方家門緊閉,男方為催新娘啟門登轎,則反覆吹奏催妝曲,放催妝炮,伴以遞開門封。

    總而言之,唐代嫁娶中的的“卻扇”和“催妝”是中國古代傳統婚俗之一。

  • 2 # 啤酒老師

    其二種皆是新娘嫁出門的風俗,卻扇是指新娘出嫁時用紅布矇頭遮面,既有遮羞,又有避邪之意。催妝,應該從字面上就好理解了,就是新郎迎娶是在女方家門口大聲生呼叫催促快點的意思,但不是粗魯的催促。故時文人也有用此二者婚俗題材創作的詩歌。最後弱弱的問一句,回答了這麼多悟空問答,都是無償的嗎?

  • 3 # 櫻落人殤

    卻扇,舊時婚俗,新娘出嫁,須得矇頭遮面,其用意有兩種:第一是“遮羞”,第二是“避邪”。新娘蓋面的東西除蓋巾外,還有扇子。普通都是用摺扇或縱扇兩種。新娘自出閣大禮起,一直把扇子拿在手中,見人即雙手張扇,用以遮面。就是拜堂拜客時,也只是低垂扇子,彎腰作揖,一直到全部嘉禮完成,眾親友退出新房為止,新娘才敢大膽地放下扇子。故洞房定情,古語美稱為卻扇。

    古代行婚禮時新婦用扇遮臉,交拜後去之。後用以指完婚。 庾信《為樑上黃侯世子與婦書》:“分杯帳裡,卻扇床前。” 唐封演 《封氏聞見記·花燭》:“近代婚嫁有障車、下壻、卻扇及觀花燭之事。”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三》:“ 灞州一宦家娶婦,甫卻扇,新婿失聲狂奔出。”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三》:“卻扇之夕,風撲花燭滅者再。”

    催妝,婚姻禮儀。謂女方出嫁須得男方多次催促,才梳妝啟行。催妝要多次:婚禮前二三日,男家下催妝禮,有鳳冠霞帔、婚衣、鏡、粉等。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先一日,或是日早,下催妝冠帔花粉。”到迎親時,女方家門緊閉,男方為催新娘啟門登轎,則反覆吹奏催妝曲,放催妝炮,伴以遞開門封。   

    漢族古代婚禮習俗。盛行於唐代上層社會。新娘出嫁之日,新郎作詩,派人傳達至女方催妝,稱為“催妝詩”。亦可由賓相代作,詩為五七言近體,多頌讚吉利語。唐陸暢《雲安公主下降奉詔作催妝詩》:“雲安公主貴,出嫁五侯家。天母親調粉,日兄憐賜花。催鋪百子帳,待障七香車。借問妝成未,東方欲曉霞。”原注:“順宗女下嫁劉士經,百僚舉觴為賓相。”唐盧儲《催妝》詩:“昔年將去玉京遊,第一仙人許狀頭。今日幸為秦晉會,早教鸞鳳下妝樓。”原注:“李翱曲郡江淮,儲以進士投卷。翱置几案間,其女見之,謂小青衣曰:‘此人必為狀頭(狀元)。’翱聞,選以為婿。明年,果第一人及第。”

  • 4 # MarineHu

    請求孃家開門要開門詩,催促新娘化妝要催妝詩,進門以後要撤帳詩,到了夫家請新娘拿下掩面團扇要卻扇詩,還有當中的障路詩,唐朝是詩的朝代,婚禮中新郎也要一連賦五詩,才能娶到美麗的新娘。自己能賦詩當然好,但我想很多人是提前背好幾首簡單的,畢竟也就是一個禮儀。

  • 5 # 八磚學士

    唐宋時,新婦行交拜禮時以扇遮面,禮畢則將扇子拿開,如果男方不現場朗誦一首卻扇詩,則不得完成婚禮。而催妝指男家通知女方儘早為新娘子置辦嫁妝,以便及時親迎成婚。其針對的是女方多方刁難,不想讓男方輕易完成婚禮,將女方成功迎娶。

    有答友已經做了回答,較為可信,現略作補充幾點。

    一、卻扇(包括障車等一系列的行為)在秦漢以前的中國是不曾出現的。早先的娶親流程是所謂的昏禮六禮: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對於親迎時女方家當採取的行為,《儀禮·士昏禮》有所記載:“父醴女而俟迎者,母南面於房外。女出於母左,父西面戒之,必有正焉。”可見其肅穆之氣,並無刁難男方的意思。

    魏晉時,周邊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後,因女子地位較高,新郎迎娶時,女方會採用一些方法來壓壓男方的氣勢,這就是下婿的來源。到了唐代,因女性地位達到了較高的地位,而且有很多情況是女方家的資產(地位)遠多於男方家,至少是男女兩家相當。在此時代背景下,下婿的風俗更為昌盛。

    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北朝婚禮,青布幔為屋,在門內外,謂之青盧,於此交拜。迎婦,夫家領百餘人,或十數人,隨其奢儉,挾車俱呼新婦子,催出來,至新婦登車乃止。婿拜閣日,婦家親賓婦女畢集,各以杖打婿為戲樂,至有大委頓者。”女方家可以用木棒毆打女婿作為戲樂,這不是罕見的事。

    這樣的風俗到了唐代也是很不少見的,除了傳世的卻扇詩、催妝詩等等新郎用來應付女方的詩歌文辭外,敦煌文獻裡還保留有不少的“下女夫詞”,女夫就是女婿,下女夫詞就是女方戲謔調笑新郎,以及新郎如何機智應答的問答之詞。就拿伯3350的《下女夫詞》的第一句“賊來須打,客來須看,報道姑嫂,出來相看”舉例,賊來了要打,新郎官來了要被圍觀,丈母孃嫂嫂還有招呼來了親戚鄰里一起圍觀新郎官。這和現在的風俗似乎沒什麼大差別,戲謔的意味也很濃重。

    伯3350《下女夫詞》

    還有唐人張鷟的傳奇小說《遊仙窟》裡有一個橋段是五嫂為張郎把酒,張郎沒有一口把酒喝光,五嫂就直接破口大罵:“有由叵耐!女婿是婦家狗,打殺無文;終須傾使勁,莫漫造眾諸。”這直接把女婿稱作“婦家狗”,可見女方認為對男方的打壓是多麼的合理。

    以上就是補充介紹了一下卻扇和催妝這些婚俗產生的歷史背景。

    二、關於卻扇,有答友說的比較詳細,我就不畫蛇添足了。

    催妝呢,其實就是從前面講的昏禮六禮中的“請期”那裡演變出來的。請期就是男方向女方詢問何時去迎娶新娘。在我們看到問了迎親時間,到時上門接親即可,但是正如前面講的,唐代女子地位較高,女方要想盡辦法打壓新郎,那麼即使是到了約定的時間,女方還是不會那麼輕易的就讓男方把新娘迎娶回去。

    在富有文思與詩情的唐代人那裡,應付女方的無故刁難,最文雅浪漫的方式就是吟誦詩歌來柔化對方,但是從現存傳世的詩作來看,催妝詩遠不如卻扇詩流傳廣泛。

    陸暢《雲安公主下降奉詔作催妝詩》雲安公主貴,出嫁五侯家。天母親調粉,日兄憐賜花。催鋪百子帳,待障七香車。借問妝成未,東方欲曉霞。盧儲《催妝》昔年將去玉京遊,第一仙人許狀頭。今日幸為秦晉會,早教鸞鳳下妝樓。

    這兩首算是比較有名的了。可以看出來,催妝詩不必由新郎親自吟誦,只要負責接親的男方親友完成就可以了。關於催妝的更詳細的描述還可以看看敦煌文獻:

    伯2646張敖《新集吉凶書儀》“升堂奠雁,令女坐馬鞍上,以坐障隔之。女婿取雁,隔障擲入堂中,女家人承將其雁,以紅羅裹五色錦縛口,勿令作聲。其雁已後,兒家將贖取放生。如無雁,結綵代之亦得。”“三獻訖,再拜,辭先靈了,即於堂前北面辭父母。如偏露,微哭三五聲,即侍從儐相引出,向女家戲謔,如夜深,即作催妝詩。女家鋪設帳儀:凡成禮須於宅上西南角吉地安帳,鋪設了,兒郎索讘子、金錢撒帳,咒愿雲:‘今夜吉辰,厶(某)氏女與兒結親,伏願成納之後,千秋萬歲,保守吉昌。五男二女,奴婢成行。男願總為卿相,女即盡聘公王。從茲咒愿已後,夫妻壽命延長。’”

    伯2646張敖《新集吉凶書儀》

    這裡負責吟誦催妝詩的只是負責迎親的儐相(可以相當於是今天的婚禮主持人)。

    還有一首

    唐徐安期《催妝》傳聞燭下調紅粉,明鏡臺前別作春。不須面上渾妝卻,留著雙眉待畫人。

    從這首催妝詩來看,新娘應該是已經被接到夫婿家,在花燭下吟誦的這首催妝詩,可見其實催妝這種風俗是很多變的,沒有特定的流程,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在於殺殺男方的威風,不讓他們騎到新娘的頭上作威作福。這也算是女性地位提高、“女權意識”覺醒的一個表現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會產生夏朝文明來自中東的革命學說?有什麼依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