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半秋色

    街亭之戰,馬謖失敗了,諸葛亮首次北伐功虧一簣,恨而揮淚斬馬謖。

    馬謖之敗,敗在紙上談兵,敗在自以為是,敗在把打仗當兒戲。

    街亭,乃漢中咽喉,兩面是山,中間狹長,南北不過幾里路,如果像王平說的那樣,“屯兵當道,築起城垣”,曹軍要過街亭,除非消滅蜀軍,從他們的屍體上踏過去,否則別無他法。

    可馬謖偏偏不聽王平的,非要到山上屯兵,妄稱“憑高視下,勢如劈竹”。

    王平又勸道:“此山乃絕地,山上沒有水,要是魏軍四面圍住,斷我汲水之道,可咋整?”

    馬謖冷笑道:“置之死地而後生,敵人斷我後路,將士豈不拼死力戰呀!”

    王平無語了,不與他爭辯,而是要了五千人馬,自己到山下駐紮去了。

    街亭之戰過程就不多做介紹了。

    假如指揮官不是馬謖,而是韓信,或者是項羽,這場戰鬥會勝利嗎?

    我認為是有可能的。

    鉅鹿之戰,項羽讓將士吃飽了飯,只帶了三天口糧,並鑿破了船,砸破了鍋,前去與秦軍拼命。

    士兵沒了退路,不再想著後退的事情,只能前進,後來士兵以一當十,拼死向前,勢如破竹,擊敗了秦軍。

    除了破釜沉舟,還有韓信的背水一戰,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術。

    其實,馬謖的方法與項羽、與韓信別無二致,都是“置之死地”的戰術,只是馬謖敗了,而項羽勝利了,如果馬謖勝利了,他會是第三個吃螃蟹的人。

    如果不是指揮官不是馬謖,而是項羽,我認為是有極有可能取得勝利的。

    馬謖,之前是個參謀,跟在諸葛亮身邊出謀劃策,從來沒打過仗,與將士們接觸極少,難以取得士兵的信任。

    再者,他戰場經驗不足,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需要指揮官隨機應變,這一點馬謖十分欠缺。

    而以上兩點,恰恰是項羽的強項。

    項羽視士兵如兄弟,與士兵同吃,同睡,同甘共苦,而且賞罰分明,絕不吝嗇,每次打仗,他身先士卒,帶頭往前衝。

    這樣的指揮官,哪個士兵不替他賣命呢!項羽只要一聲令下,士兵如餓狼似的嗷嗷往下衝,如此,魏軍豈能不敗,張郃這小子焉有命在?

    所以,街亭之敗,罪不在馬謖,而在於諸葛亮,諸葛亮不該派個參謀去打仗,倘若派經驗豐富的姜維、魏延,再不濟派個馬岱,一定不會敗得如此之慘。

  • 2 # 石湖魚

    這就叫想法雖好,沒有執行的能力,打個比方,項羽砸鍋,能刺激計程車兵嗷嗷叫,你去砸鍋,只能導致士兵反過來砸你。

    “不讓老子吃飯,老子就砸了你吃飯的傢伙。”

    明明韓信說的是跟你一樣的話,但人家就是能激勵三軍奮發,你去演講,結果卻是三軍洩氣。

    領導力,或者說對人性的理解力,那是孃胎裡帶出來的。就比如帥哥舉手撩發,風情萬種,你去騷頭,只能令人作嘔。

    換了項羽韓信被圍街亭,他們一定有辦法激勵士兵,不要命的衝下來,擊潰張合,而馬謖,想法雖好,卻沒有這份讓士兵不怕死的本事。

    所以,天才是特殊的,不要事事都學習天才。西子捧心,令人心動,你去學就是東施效顰了。

    馬謖模仿背水陣的想法沒錯,卻忘了自己沒這個執行力。

  • 3 # 大志遠思想空間

    項羽的破釜沉舟,韓信的背水一戰都成功案例,為什麼馬謖的街亭之戰卻失敗了呢?人們都說馬謖只會紙上談兵,他只是一個參謀角色而不是一個指揮人才。

    其實人們真的分析對了,歷史上從古到今的戰爭都需要看背景,背景不同,結果往大相徑庭。而不能只看這場戰役,如果把目光只放在這場戰役上,而且還引經據典,那就太片面了,只能說明胸懷有問題,從而影響到戰爭士兵計程車氣問題。

    先看項羽的破釜沉舟和韓信的背水一戰,他們的背景是相似的,都是為了推翻暴秦,恢復他們的故土。從戰爭來說,這叫正義的,把被搶的奪回來。總體來看,他們是進攻方,為了鼓舞士氣,還是有重賞的,屬於重罰重賞型,士兵們是拼命去幹的,所以他們成功了。

    而馬謖正好相反。馬謖為什麼去守街亭?那時諸葛亮要撤退,而他們是做掩護的,屬於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型,或者他們叫抵禦方,士氣是低落的,只要抵禦就好。馬謖卻正相反,來了一個進攻隊型,打算從高處往低處進攻,他的目的是想打敗司馬懿率領的曹軍。而曹軍正式進攻方,馬謖不失敗才怪呢。

    馬謖的方針是,上打下不費焟。關鍵是讓你去做掩護,你卻想打敗司馬懿。如果諸葛亮能打敗司馬懿,何必要退兵呢?自己上去打不就完了嗎?何必要馬謖去守小小的街亭呢?所以馬謖還犯了一個自以為是的錯誤,這人很驕傲,而且是空驕傲。這一點劉備看得很仔細,也看得很明白,他叮囑諸葛亮:此人不可大用。

    諸葛亮為什麼要用馬謖呢?因為諸葛亮一直把馬謖當做孩子來看,希望他做自己的接班人,想盡一切辦法想鍛鍊他。諸葛亮覺得馬謖是個人才,這麼一點小事還辦不了嗎,也不求成功,只求不失敗足矣!因為諸葛亮南征時,馬謖曾給諸葛亮獻過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這是很難得的戰略思想。但諸葛亮不懂後世偉人的一句話,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小馬哥可做的正相反。

    具體到馬謖守的街亭呢正好處在兩山夾一溝的地方,易守難攻,正是守禦的良好地方。而馬謖正好丟棄了優勢,胡亂玩兒置之死地而後生,卻費勁巴力地爬到山上去紮營,正好是犯了兵家之大忌,就不能審時度勢,弄得諸葛亮很被動,只能來一個空城計了。

    其實綜合起來說,馬謖和諸葛亮都有錯,馬謖是戰術錯誤,而諸葛亮是戰略錯誤。歷史不能重演,只能供後人評說了。後人評說的目的是為了讓後人能做到,以史為鑑。

  • 4 # Prussia

    項羽破釜沉舟與韓信背水一戰,兩者所蘊含的是‘’置之死地而後生‘’;與馬謖兵敗街亭不可同日而語。

    項羽破釜沉舟與韓信背水一戰,這兩者所彰顯的是相同的背景:在非常不利的戰場環境中與敵作戰。破釜沉舟是指破壞了做飯的器皿,以及鑿沉了逃生的渡船:目的是為了在自己製造的絕境中,激發和鼓舞超強計程車氣,以最終戰勝敵方。韓信的背水一戰則表示在被逼入絕境後,士兵心理中所產生的與敵決一死戰、一死相拼的大無畏精神。在這種決死精神的衝動下,處於絕境中的一方往往可能戰勝敵方而成為贏家。

    而兵敗街亭的馬謖由於書本教條主義,由於篤信兵書中的所謂‘’居高臨下方能勢如破竹‘’,於是在諸葛孔明六出祁山之際,立下軍令狀主動請纓自告奮勇:去遏守戰略要地街亭。由於馬謖犯了一個重大錯誤:屯兵街亭高地之上,於是魏軍便在街亭高地之下切斷了馬謖的水源和退路,然後重兵團團圍困街亭。被圍困的馬謖很快糧草消耗所剩無幾,其退路和水源已被魏軍切斷。馬謖這才發現了‘’居高臨下‘’的險惡一面,於是命令士兵往下猛衝試圖突圍逃生,馬謖在士兵掩護下得以僥倖逃生,而魏軍則趁機佔領了街亭。於是在《三國演義》中,就有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一節。

    項羽的破釜沉舟與韓信的背水一戰,兩者與敵方的輸贏勝敗並不確定;而街亭之戰馬謖即便戰死街亭,魏軍也毫無疑問地會成為街亭之戰的贏家:因為街亭已經易主而改性‘’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位條友,5000塊以內的床墊,有哪些價效比較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