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4454867568704364
-
2 # 軟軟de麵包店
初看是一個幼稚的問題,想一想發現是我自己幼稚,這個問題可以往很有意思的方面去思考。
力學解釋(沒有深入要害,我不喜歡):簡單版:因為萬有引力和電磁力將星塵聚攏,球形能量最低最穩定。而人的肌肉能抵抗引力,所以能維持其他形狀。
深入版:星球源自宇宙大爆炸或後續爆炸產生的星塵,星塵在萬有引力和電磁的作用下,匯聚在一起,形成圓形的星球。為什麼是圓形的呢?抱歉我沒法提供數學證明過程,但從熱力學角度定性地講,形成星球會是這些星塵(或者叫星塵系統)最穩定的狀態,也即能量最低的狀態。
你可以理解為:如果地面在搖晃,人站著沒有蹲著穩,蹲著沒有躺下來穩。
而球形就是這些星塵的“躺下來”的狀態,是最穩定的。其他形狀的星塵“容易”自發變成球形的,而球形的星塵(也即星球)“很難”自發變成其他形狀。
那麼為什麼人不是球形的?其實人死後,經過腐爛和反應,最終化為各類小分子在地球上散播,其本質上就是與地球一起構成一個系統,而這個新系統仍然是球形,等效於人死後也變成了球形,對不?
為什麼活人不一樣?從力學的角度,人肌肉的力量維持“人”的形態,可以抵禦引力和電磁力將人同化為球形的趨勢。
不過這個問題用力學解釋實在太不痛快了,你回想一下為什麼會把星球跟人比較。是不是潛意識感覺“星球都會聚攏,那我們人應該也滿足這個規律,也會聚攏成球”吧?
熱力學的解答剛好順應你的邏輯,“因為星球跟人在熱力學層面是不一樣的”,所以活人不會變成球。
深入版:“虐貓狂人”薛定諤在1944年出版過一本小冊子,是關於生物學的著作,名為《生命是什麼》。篇幅不長,但是從多個物理角度來解釋什麼“生命”,曾讓我醍醐灌頂。裡面有一個觀點:認為生命的本質就是熵減系統。
為什麼生命的定義會這麼簡略呢?是因為熵減是一個極特殊的特徵,足以從萬物中區分出生命。
先聊一下熱力學的思想熱力學第二定律,有多種等價解釋,其中“熵增原理表述”可以理解為:所有孤立系統必然自發熵增(可逆過程熵不變)。還有一個著名的推論,熵增原理預言宇宙最終將處於熱平衡狀態,各處的“溫度”都完全相同,不再有能量流通,不再有任何狀態變化,宇宙到達末日“熱寂”。
熵增原理熵增原理在生活中的案例就好理解得多,盤子掉地上摔成碎片是自發進行的,而反過來碎片飛回去拼成一個盤子就不可能。這是因為盤子變成碎片是熵增過程,是自發的;反之則很難,除非用別的系統的熵來換,但熵的總量絕對會增加。
將這些廢話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多數系統往往都是熵增系統,唯獨生命是熵減系統!生命以別的系統的熵為食,使別的系統熵增加,使自己的熵減少,這樣的系統就是薛定諤眼中的一類生命。
人是熵減系統,能抵抗自然的安排;星球是熵增系統,無法抵抗安排。回到正題,宇宙大爆炸或後續撞擊產生的高動能的星塵,最終在引力場和電磁場中,轉變為能量最低的星球狀態,星塵原本的能量則以星球核心的熱能或高能射線的方式耗散。這是因為星球是非生命系統,它只能服從熱力學定律的安排,自發地完成熵增過程。系統熵越高,就越穩定,能量也越低。但人是生命系統,能逆安排而行,透過使外部系統熵增而減低自身的熵,從而一直保持高能量的狀態,包括人的形體,就是高能態的表現。
熵減過程舉例上面說得有點虛,再整點切實際的例子吧。
地球的引力把你拉向地面,你紋絲不動,因為你的軀體力量維持了你的站姿,而這一切的前提是你吃飽飯了,不然你可能就無力得站不起來。你吃飯的過程,就使米飯或蔬菜的熵增加,畢竟變成了更無序的“米田共”嘛,而你自身的熵得到減少(身體越來越強壯)或維持不變。所以你能站起來,抵抗引力,根本是因為你透過增加別人的熵,從而減少自己的熵。而一根電線杆在引力作用下倒了,也不可能自己爬起來,熱力學上的本質是電線杆無法使自身熵減。
大石頭經過風吹雨打,最終會碎裂成小石塊,再參與很多化學反應,最終可能變成了土壤。表明石頭無法抵禦大自然的熵增趨勢。而你就不同了,雖然每天也風吹日曬的,但抹點護膚品,面板還是那麼好,起碼不會像石頭一樣裂開。同理,你自己利用護膚品的熵增,維持了自己的熵減。
這篇回答主要從定性角度分享我的理解,細節的嚴謹性不盡人意,還望見諒~
回覆列表
宇宙間的星球都是圓球形的,是因為萬有引力和物質間的張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宇宙間的星球形成初期,基本上都是融融狀態的,在它們各自的萬有引力作用下,它們周圍的融融狀物質都彼此間相互吸引而抱成了團兒,同時在各物質間的張力作用下,比重最大的物質就沉入了核心部位形成融融狀的星核,而根據比重值的大小,其它的融融狀物質,就從核心向上依次排列,並在各物質的張力作用下,沿圓周基本均勻的分層分佈,層層疊加,最輕的物質就浮在了最外層而形成了圓球狀的原始星球體。
但是,有大部分星球體在形成之前的團狀熱氣融塵埃雲時期,可能不是靜止不轉動的球狀雲姿態,可能這些正在形成星球體的塵埃雲團本身就在旋轉,具有旋轉的慣量,這就好比我們現在說的物質的慣性一樣。正是由於各星雲團之初所具有的轉動慣性(也許各自的運動慣性之初都很小),於是就在彼此靠近、縮小、集聚成融融狀的圓球星體時,它們的溫度肯定會升高,彼此間的壓力也會增長,但最主要的是它們各自所攜帶的運動慣性會相互抱團疊加,慣性的疊加就使縮小後的圓球狀態的星球的轉速開始升高。
另一方面,物體在旋轉的時候會產生離心力,轉速越大,離心力也越大。離心力的表示式是:F=mv²/r
其中 m是物體的質量,v是物體運動的線速度,r是物體到運轉中心的距離。
這麼一來,在旋轉離心力的作用下,首先是整個星球體不再是想象中的正圓球體了,它會根據自身旋轉的速度的大小,而在旋轉赤道方向上沿圓周均勻增大旋轉半徑,且這種增大的程度,隨著星球體緯度的增大而減小,於是就形成了橢球體。比如我們的地球就是赤道方向上半徑最大。
但是,有一些處在較上部的比重大的物質,還沒有來得及向星體中心墜落,就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在了上面,於是星表物質的結構也並非完全統一都是輕物質家族所組成的。
星球體為什麼是圓球狀(或橢球狀)的成因就說到這裡吧?
但在慢長的星際迷航路上,許多的星球體難免會遭遇到其它星體的撞擊,於是就有了許許多多的被撞得遍體鱗傷的星球體,比如我們的月球上,就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撞擊坑。比如我們的地球的地軸原本不是這麼傾斜的,只是受到了大的撞擊,且這次撞擊不是正中我們祖先們的地球的中心,而是偏上向東,或者是偏下向西撞在了我們祖先們的地球上,造成了地軸的大偏移,同時也造成了地球物種的陸生物的大滅絕。只有水生物在較大程度上得到了被保護,難怪有專家認為我們人類是從水生環境,轉移到陸生的呢?不無道理。也許是在那次大撞擊中,把水中我們祖先的水呼吸系統給震壞了?他們不得不游上岸了。也許我們祖先的肺是水陸兩用的也說不定?總之,大撞擊,不僅能改變星球體的運動狀態和形狀,也能造成物種的進化。
總之,星球之所以能夠成為圓球狀和橢球狀,是由於它自身的“成因”(原理和規律)所造成的。
那麼,我們人類為什麼不是球狀的呢?這就是完全是由於我們人類的生命基因所決定的。在這方面,世界基因組織已經取得了許多不凡的進展,但是還未弄清其中的全部奧妙,還需要繼續努力!
通過了解人類基因的遺傳成分,科研人員就可為個人量身製作預防性療法並且製造各種新藥物,父母也可以檢查腹中胎兒是否有遺傳缺陷。而有朝一日,像糖尿病、癌症、早老性痴呆症、精神病等過去無法根治的病症,也許都能根治的。但願這一天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