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來探秘

    那時候的人們,到了晚上三五個人圍在一起,喝點小酒,拉拉家常,下下棋,談天論地,那時候雖然玩的東西少,但是那個時代的人卻過的很充實,不像現在的人們,玩的東西多了,但生活壓力大,每個人心裡多少有種孤獨的感覺。

  • 2 # 張九如

    在士十年代人們沒有手機沒有電腦,可人們的精神食糧並不比現代人差多少,一本小人書全村男女老幼輪流看,正如偉人所說的大人看小孩也看,識字的看不識字的也看;看一場電影不亞於現在過節,近者咫尺,遠者十公里,正似一場電影將人們的疲倦全部帶走了。其次還有體育運動,那是球類運動基礎特別好,一有空閒就打球,三二人剩至幾百人直至幾千人上萬人,家廷對家廷,社與社,村與村,公社每年舉行二次籃球賽熱鬧非凡,不象現在只看手機哪個打球的,其次象棋運動在當時也達到了極度熱衷的地步,……所以那時的人們比現在的活潑

  • 3 # 愛記錄阿軍

    70年代,沒車,沒手機,沒錢,也是有很多開心有趣的事情玩,大家吃完飯了,大人出去串門,坐一起聊聊天,打打牌,下下棋,小孩那就跟豐富了,做做遊戲,跳跳蠅,捉捉迷藏,跳跳舞,白天去河裡抓抓魚!可開心了。

  • 4 # 浦東小囡

    成人業餘時間玩的是各種樂器:二胡,笛子,手風琴為主,自彈自唱,或你弾我唱。

    在簡單的場地上,打乒乓球,打藍球。

    家裡堂屋的樑上掛上二個吊環,一個人練臂力,二人時則下象棋、軍棋,人多可以打撲克牌。

    聽說了那兒放電影或有演出,便結伴騎上腳踏車趕很遠路去觀看。

    女人們最多的是手裡做著活:打毛衣,縫補衣物,納著鞋底,聚在一起聊天,說說家長裡短,市井傳聞。

    小朋友們玩得內容就更多了:打彈子,踢毽子,盪鞦韆,挑遊戲棒,玩打仗遊戲,跳繩,跳橡皮筋,扔沙包,丟磚頭,翻香菸売子,叮橄欖核,還有躲貓貓等等。每天玩得滿頭是汗。

    當時的玩具能自己做,全都是自己做的,很少購買現成的產品。

  • 5 # 泰林說

    座標,濟南,大明湖畔有人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娛樂吧。

    1

    我父親左眼的視力有點問題,他說是被炸藥弄得。

    父親生於四十年代,那時候的老城牆還沒拆。

    父親就去老城牆上找子彈,把子彈拆了,倒出裡面的炸藥,點著玩,

    估計是真的不清楚子彈裡的炸藥比鞭炮裡的炸藥要厲害好多吧,

    就傷了眼睛。

    我估計,這得是濟南戰役之後的事了吧。

    2

    到我記事的時候,我家仍然住在大明湖畔,城牆下,

    但是,那是七十年代,城牆已經沒了,只剩下護城河了。

    我只能從奶奶的嘴裡知道,那高出我們家小院的護城河岸,以前有牆,叫,圩子牆。

    晚上是不敢走的,倒不是怕掉到河裡。

    是因為,奶奶說過,走圩子牆,得走一段就在牆上畫個白圈,得把鬼圈住,

    現在沒牆了,在哪裡畫圈?用什麼圈住鬼?

    3

    父親告訴我,他的奶奶家,就在北極廟裡,

    還曾經在大明湖如今的小北門也就是水門的城牆洞裡,躲過炸彈。

    父親小時候據說經常到大明湖裡挖蘆筍吃。

    而我小時候,大明湖已經成為公園了,北極廟是孩子們打滑梯的地方了。

    這種捉青蛙,挖蘆筍的活動,就只能到鐵路以北的北園附近那些藕池,雅一點,荷花池。從對荷花池的稱呼上看,目標是不一樣的哈。

    所以,那裡現在雖然已經沒有荷花池了,但有一個以荷花為名的飯店,能讓我憶起小時候被哥哥們帶著,去釣青蛙的美好而又怎麼想都記不清楚的記憶。

    4

    沒有電腦,沒有手機,

    於是,我除了成天可以在外面瘋玩,還早早的就讀完了四大名著。

    是個很自然的事,沒人催,也沒人引導。

    哥哥姐姐們讀完了這些書,往抽屜裡一扔,我順手接過來就讀了。

    沒有電腦,沒有手機,可是我們有個院子啊。

    小叔喜歡形意拳,八卦掌,他練著,所以我就學了。

    小叔還喜歡拉小提琴,我好奇,但他是不讓我動的,金貴著呢。

    我也覺得,複雜點了,看到我哥吹得笛子,覺得這個簡單,

    於是,我也就學了。

    5

    這就是我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

    都沒離開大明湖,護城河有多遠。

    每個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記憶吧。

    雖然模糊,但,整體來說,是美好的。

  • 6 # 二興見

    追求娛樂是天性,它隨著科技發展,物質文明的進步日益變化著。生產力的落後相對制約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幸福指數的大小卻不能以貪和富為尺度來衡量。古代人應該比現代人更親和自然,因為外界資訊干擾少,或許能有更充足的時間去感悟原生態的東西。在物質貧乏之時,精神世界更渴望得到蔚藉和滿足。

    每個年代都有其時代烙印,根據地域的不同,環境的差異,造就和形成了不同的娛樂追求形式。才使得在日復一日的生活狀態中得到快樂。從而,來排遣寂寞,解脫煩惱,打發時光,以此來感受生命賦予的真正涵意。

    近而言之,對於在七十年代鄉下農村長大的人,他們眼睛裡看到最多的是田野和莊稼,還有整日忙碌的父母長輩們。面朝黃土背朝天,更多的自然風光永遠是最亮的景色,成了最燦爛的回憶。所以,在玩的時侯總是就地取材,立足現狀。當然,也並非單純地玩樂,總是在幫父母做些農活,一邊幹活一邊尋找樂趣。多少看來,還是一舉兩得的美差。

    放學後,會牽著一群羊去山坡,溜草地,一邊放羊一邊捕捉鳴蟲,或跳進河裡抓些魚蝦;春天來了,正值繁忙時節,會在田裡一粒一粒幫父母點播種子。夏天來了,會一畦一畦地撿拾田野遺落的麥穗,或鑽進莊稼稞裡割草;秋天來了,在青紗帳裡幫家人採摘果實,到了晚上,與星星為伴,到地頭庵棚裡看青;冬天來了,便掃下路上的枯葉,一簍一簍,揹回家中做牲口飼料,還常爬上樹去搬下乾柴,做為屯集過冬的柴草。

    那年那月裡,鄉下成長的孩子們也吃著苦,也鍛鍊著,也玩樂著。勤勞和天真孕育了質樸和善良。因為父母如同一粒粒糧食一樣眷戀著土地。而他們是嗅著泥土氣息長大的,生命根紮在那裡,快樂都是自然和手工製作的,不用刻求和雕琢,沒有用過多的金錢索取。

    快樂,永遠在青春年少的眼睛裡閃爍。憧憬的美好,始終尋找著它的去處。女孩子們拆下線頭做氈子,也早早地學會燒火做飯,甚至還學紡花織布。淘氣的男孩子們在草垛上折騰著,甚至能斗膽悄悄爬上房頂上去;孩子們疊四角摔打,用腳踏車鏈條做個洋火搶,你追我趕。又時常在河堤上扒下泥塊兒,捏些團團,再印小人兒。田間,地頭和巷子,持著木棍子,枝條兒刻武器,沖衝殺殺;用硫璃蛋兒,石頭子兒走圓格……豐富多彩的生活陪伴著童年長大,在風中,在雨中,在旭日彩霞裡,在一縷夕陽中,都見證了幼小的身影。

    那個年代,沒有泯滅的童趣點燃了希望。逢到紅白喜事,過年過節,便成了玩的高潮。因為熱鬧的場景總能調動孩子們的激情,像今天的晚會一樣讓情緒飛揚起來。

  • 7 # 多雲sky

    別小瞧那個時代,沒有電子產品玩的也不少呢,各有各自的樂趣。

    人們可以打撲克牌、打麻將、可以看電影憑發的票、打彈球、打檯球,也可以下象棋、下圍棋、踢足球、打籃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踢毽子、抖空竹、打陀螺,還可以摺疊紙菸盒子做玩具,可以溜冰、放風箏,還可以套圈、打氣槍,可以幹很多你現在也能幹的事啊!

    拍洋畫、滾鐵圈、丟沙包、跳房子、跳皮筋、撞柺子等等。不過自從有了電玩之後這些遊戲正逐漸被人們淡忘。

    可以玩老鷹抓小雞、開火車,

    小時候可以玩鬥雞,看誰堅持的久,把誰弄趴下。

    女孩子可以玩調皮勁、解泓繩子、跳房子、無論那個時代孩子們的樂趣都是不便的!

  • 8 # 谷老師

    70年代,沒手機,沒電腦,人們照樣有玩的。

    平時喜歡打撲克,下象棋,軍棋,跳棋,這對大多數人很普遍。有藝術細胞的人可以拉二胡,吹笛子,拉手風琴。打麻將的活兒很少有人玩,許多人甚至沒聽說過。看看電影,聽聽收音機屬於高檔次的享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卸妝水可以用來溼敷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