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神預言

    春秋時期國際形勢鉅變,四戰之地的鄭國沒有跟上節奏,從原來的小霸諸侯淪為地緣政治博弈下大國爭霸,夾縫中生存的小強。

    鄭莊公臨死前無奈地哀嘆道:“鄭國自此多事矣!”這種哀嘆反映了他對自己去世後鄭國衰落的預估,以及自己對此事的無奈。

    一、小霸諸侯。

    ①極其有利的國際形勢。

    春秋初期,在中原眾多的諸侯國中,實力較強的主要有鄭國、齊國、魯國、宋國和衛國等,五霸還沒有發展成氣候。

    ②中原腹地的地緣因素。

    鄭國地處南北東西的交往中心,北有周、衛國、晉國,南有陳國、蔡國、楚國,東有宋國、曹國、魯國、齊國,西有秦國等國家。

    對此,與鄭國緊鄰的宋國和衛國倍感壓迫,因此,宋國和衛國與依附於他們的陳國和蔡國常常聯合起來與鄭國為敵,妨礙著鄭國發展的同時威脅著鄭國的安全。而齊國和魯國實力雖強,但離鄭國較遠,對鄭國的發展構不成威脅。

    首先,宋國和衛國是鄭國發展的直接障礙,故直接或間接反擊、討伐宋國和衛國便成為鄭莊公首要的戰略目標。

    必須制服宋國、衛國、陳國和蔡國組成的集團,這樣才能為鄭國的發展提供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故鄭莊公定下結強制弱的外交政策——遠交齊國、魯國,近攻宋國、衛國、陳國、蔡國。

    ④東周卿士的隱藏王牌。

    其次,周天子的實力與諸侯不相上下,但在諸侯中仍然有一定的號召力。因此,鄭莊公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根據各諸侯國之間的不同情況,分別採取結上制下、借強制弱等外交政策,假借周天子的名義去討伐那些對鄭國發展構成威脅或障礙的國家,清除了鄭國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最終使得鄭國在鄭莊公四十三年(前701年)“小霸”於諸侯。

    二、內憂外患。

    ①設防楚國,風向驟變。

    鄭莊公讓許國大夫百里侍奉許叔居住在許都東邊,對他說:“鄭國怎麼可能長久地佔有許國?只是我們鄭國有所請求,希望會像對待老親家一樣,能屈尊降貴答應我們。千萬不要別的國家逼近、居住在這裡,來和我鄭國爭奪這地方。如果那樣,我的子孫連挽救鄭國自己的危亡都將無暇,又怎能替你們許國主持祭祀呢?我之所以讓你住在這裡,不單是為許國著想,也藉以鞏固我們鄭國的邊防啊。”

    鄭莊公執政後期,楚國開始興起,鄭莊公開始擔心楚國。楚國是大國,許國夾在楚國和鄭國的中間,許國可以作為鄭國的邊防和戰略緩衝地帶,攻打許國是為了替後代打算。這是一個訊號,五霸要崛起了,新的威脅來了。鄭莊公之後,經過幾次君位爭奪,鄭國國勢大不如前,而周邊列強則紛紛而起。

    ②輪流執政,國勢日衰。

    “祭仲要盟,鄭久不昌。”——《左傳》

    鄭國自鄭襄公開始,七穆輪流執政,掌控國家大權,而鄭國國君則勢力大衰。七穆執政時期,只有子產當國時採取靈活的外交策略,鄭國得以取得喘息之機,國力稍稍有所恢復。但子產之後,鄭國仍復如舊,國家已勢不可為。

    燭之武退秦師中,秦晉圍鄭,以其無禮於晉,而貳與楚也,就是大國無禮欺壓小國,圖謀吞併土地的藉口。

    五霸崛起,南方的楚國早已不尊周王室號令,求加爵位不成之後自立為王,並大肆兼併漢水諸姬,直接面對鄭國。而北方的晉國,曲沃一族對晉國公室的鬥爭取得了絕對優勢。齊國則實行了改革,齊桓公開始稱霸。鄭國位置處於四戰之地,無險可守,且夾於大國之間。因此列強爭霸,常把鄭國作為戰場。在對外政策中,鄭時而親楚,時而親晉,但大多數時期親楚。

  • 2 # 老莊說故事

    1、地理位置。鄭國的地理位置十分的尷尬。正好在東進西出,南來北往的十字路口中間,無論哪個方向的諸侯強大了,想要出來爭奪天下的話,一出門碰到的頭一個國家肯定就是鄭國。這就麻煩大了,四戰之地啊。就像巴爾幹半島一樣,鄭國也榮膺“中原巴爾幹”的稱號。這種地方怎麼可能能夠發展的起來呢?所以,雖然鄭國在春秋初年雄起了一把,但是後來卻一直萎靡,跟地理位置有著絕對的關係。

    2、戰略眼光。要說鄭莊公是個戰術大師,一點問題沒有,你看他在位的時候,向南、向北、向東、向西都打過仗,而且都打得不錯。但是問題就在於,這一圈打下來,把周圍能得罪的也都得罪了一遍,更嚴重的是,他得罪了周天子,還射了周天子一箭。這讓天下的諸侯怎麼看:你小子翅膀硬了,連老大都敢打。周天子雖然說自從東遷之後,一直處於萎靡狀態,但畢竟是天下的共主,是諸侯們的老大,現在你作為一個諸侯,竟然敢這麼對自己的老大,實在不能讓別的諸侯有異樣的心思。在這點上,齊桓、晉文就做得很好,先把天子的牌照亮出來,怎麼都好使,做什麼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

    3、後繼乏人。要說鄭國,除了前期的鄭莊公、鄭厲公父子,靠著強有力的手腕,還能壓的住周圍的一些諸侯國,到了後來,那些鄭國的國君則沒有那種手段了,那怎麼辦?只能當牆頭草了,朝秦暮楚不就是說的鄭國麼。

    4、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周圍那些佔了好地方的國家都發展起來了,不斷地擠壓鄭國,鄭國即使想有所動作也很難了。

    所以,結論就是:鄭國是不可能發展的起來的。即使包括後來佔了鄭國地方的南韓也是,那個地方不適合發展。

  • 3 # 文化歷史思索

    鄭國在春秋早期是比較強大的。

    後來,周圍的齊國、晉國、秦國、楚國一個個強大起來,而它卻逐漸衰落下去。

    在春秋中後期,它曾多年夾在晉國和楚國之間兩頭受氣。

    它沒有能發展起來,原因有多種。

    當然首要原因是國君傳承無方,鄭氏家族缺少凝聚力。鄭國公族的矛盾一直比較突出,後來夾在晉楚之間,國內貴族在親晉還是親楚上更是對立分化。缺少凝聚力缺少國家治理理念,所以衰落得很快。

    其次是不善於開疆拓土。人們都說它的地理位置是一個重要因素,我不這麼認為。實際上這個位置更有利於它擴充套件土地。它周圍有很多小國,甚至不是姬姓國家,但鄭國強盛時國君都沒有開疆拓土的意識。比如,它有機會滅掉許國,但是不久就退出了。如果有一個像晉獻公那樣不擇手段擴張領土的國君,鄭國的歷史就不一樣了。

    總體來說,春秋戰國諸侯的盛衰變化都很大,一些大諸侯國也經歷過多次滅亡,可謂其興也勃也其亡也忽也。根本原因是人治而不是法治,誰有權力誰任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負債是命運的轉折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