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不林
-
2 # 段輝時
高句麗是自西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立國,厲經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滅亡,共有705年的歷史。
到隋煬帝時期,高句麗已經擁有一支強大而英勇善戰的軍隊,兵種齊全,裝備精良,軍事理論及戰術思想先進,防禦手段完備,成為東亞強國。隋煬帝三次發兵征討,都未能獲勝。至唐貞觀年間,更是強盛一時,數次攻打唐朝屬國新羅。
唐貞觀十八年(644年)高句麗又攻新羅,新羅派使者到長安,向唐太宗求救。太宗要求高句麗停止戰爭,遭到拒絕。於是唐太宗以保護屬國的名義,發兵征討高句麗。其實在太宗心底,還有一個根本原因就是‘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強盛,謀臣得從征討,喪亂方始,聯故自取之,不留後世憂也’,是為了唐朝今後的發展鋪平道路。
唐太宗決定御駕親征,命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領兵四萬,從萊州海路向平壤進軍;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六萬自遼東進軍。初,唐軍先後攻克了玄蕪、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座城,斬首4萬餘級,給高句麗軍隊以重大打擊。七月唐軍圍攻安市城,由於城高壕深,守軍殊死抵抗,直至九月,唐軍未能攻克。時近深秋,遼地早寒,草枯水凍,糧草將盡,軍馬難以久留,於是太宗下令班師回朝。此戰,唐太宗因為沒有消滅高句麗而認為沒有成功。
回朝後,唐太宗總結經驗和教訓,認為高句麗依山為城,易守難攻,應派偏師持續進行騷擾,使其疲於應付,耽誤農時,難以生產。用不了幾年,高句麗就會因糧荒而土崩瓦解,再以大軍猛力一擊,定可消滅高句麗。於是此後多年,唐軍都有小股軍對高句麗進行襲擾,使得高句麗疲於奔命,從此國無寧日。
唐高宗時期,永微六年(655年),高宗命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軍擊高句麗,殺敵數千,獲勝。
顯慶三(658年),營州都督程名振、右衛中郎將薛仁貴攻高句麗赤峰城,撥之,程名振打敗了來援的高句麗大將豆方婁,並斬首五千餘級,薛仁貴在橫山擊破了賊將溫沙門,斬首七千餘級。
顯慶五年(660年),唐朝派蘇定方、劉伯英、程名振分別進攻高句麗,獲勝。
龍朔元年(661年),高宗派任雅相、蘇定方、蕭嗣業率軍水陸分道並進,蘇定方在壩江擊敗高句麗軍,包圍平壤城,任雅相乘涼渡水,打敗高句麗軍,斬首三萬餘級。
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命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進擊高句麗,唐軍連下16城,斬敵首五萬餘級。
唐朝對高句麗連續不斷地進行軍事進攻,動搖了高句麗的國本,為滅亡高句麗奠定了基礎。
總章元年(668年),唐朝派薛仁貴、李世勣各領大軍,分道並進,進攻高句麗。薛仁貴在扶余大破高句麗軍,殺敵兩萬多,扶余、川中等40餘城望風而降。李世勣也右薩賀水大敗高句麗軍,斬首三萬餘級,並乘勝攻佔了大行城。唐軍一路凱歌高奏,進至平壤城下,包圍平壤一個多月,在唐軍的猛烈攻擊下,最終城破,生擒高句麗王高藏及文武大臣百餘人。
唐朝攻下高句麗後,一方面把大量的高句麗人遷到江淮之南,另一方面在高句麗設定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個縣。任命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從鎮守。至此,高句麗在唐王朝的持續攻擊下最終滅亡。
從貞觀十八年(644年)至總章元年(668年),唐朝共用了24年,才將窮兇一時的高句麗滅亡。
‘不留後世憂’,唐太宗可稱一代賢君。
回覆列表
唐朝建立後,時高句麗榮留王高建武在位,為緩和與中原關係,接連遣使入唐朝朝貢,積極與唐朝修好。唐高祖以國家初立,也對其採取了安撫政策,如冊封榮留王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句麗王,並放回隋時虜獲的高句麗人;高句麗也放還華人萬餘,並毀了由戰死隋軍屍體築成的紀念物“京觀”,讓唐收斂安葬隋軍骸骨等。雙方使者來往頻繁,高句麗曾派人11次入貢,甚至還曾派世子朝唐,一時表現出和平的景象。但背後,雙方都明白最終不免一戰。高句麗花費了巨大人工物力,在沿唐邊境修築了長城,自夫餘城(注:今吉林四平市以西)至海,長千餘里,十六年修成。
唐太宗貞觀後期,大唐已空前強盛,東突厥也被消滅了,四夷威服,下面就開始著手征討高句麗了,用太宗的話就是“為中國報子弟之仇”。貞觀十七年(643年),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佔其40餘城,並與高句麗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麗,命其停止爭戰,遭高句麗權臣、莫離支泉蓋蘇文拒絕,唐太宗遂決定發兵東征高句麗。次年十一月,詔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太子詹事、左衛率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水陸大軍分道進擊高句麗。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軍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張亮率水軍渡海襲佔卑沙城;李勣軍攻克遼東重鎮遼東城,斬俘兩萬餘人。六月,唐軍進至安市城(駐:今遼寧海城東南營城子)。高句麗北部耨薩高延壽、高惠真率15萬大軍前來救援,被唐太宗擊敗,餘眾歸降,高句麗舉國震恐。七月,唐軍開始圍攻安市城。由於守軍殊死抵抗,使唐軍至九月仍未攻克。時近深秋,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唐太宗被迫於九月十八日班師還朝,沒有達到徵佔高句麗的預期目的。唐太宗此次出征,攻佔遼東等十城,獲七萬餘戶,斬殺高句麗兵4萬餘人,唐軍陣亡數千人,戰馬損失十之七八。
唐太宗回朝後,群臣建議對高句麗派偏師進襲騷擾,使其國人疲於應付,耽誤農時,幾年後即可使高句麗因糧荒而土崩瓦解,太宗採取了這一建議。以後,唐軍採取了對高句麗發動騷擾性攻擊的策略,共有以下幾次:
647年,太宗命牛進達和李勣率軍從水陸兩路進擾高句麗,拔石城,高句麗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謝罪;
648年,太宗派右武衛大將軍薛萬徹率3萬大軍乘樓船渡海,入鴨綠水,於泊灼城(今遼寧丹東東北)大敗高句麗軍;
655年,因高句麗與百濟、靺鞨聯兵入侵新羅,新羅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兵擊高句麗;
658年,程名振攻克高句麗赤烽鎮(約在今遼寧海城境),斬首3000級;
659年,唐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在橫山(今遼寧遼陽附近華表山)大敗高句麗軍。
公元660年,唐滅百濟,高句麗失去盟國,陷入孤立境地。次年,高宗下令對高句麗發動大規模進攻,發 35軍,水陸分道並進。蘇定方在壩江擊敗高句麗軍,屢戰屢勝,進圍平壤;契苾何力於鴨綠水大敗蓋蘇文之子男生,斬3萬人。時百濟舊將叛亂,而蘇定方圍平壤久攻不下,逢大雪天寒,高宗遂於662年二月命唐軍自高句麗班師。退軍時,左驍衛將軍、沃沮道總管龐孝泰在蛇水戰敗,龐孝泰和他的13個兒子皆戰死。
公元666年,高句麗內亂。泉蓋蘇文死後,世子男生代為莫離支,但為二弟男建所逼,降於唐。唐高宗派契毖何力、龐同善等擊高句麗,援救泉男生。不久,唐高宗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諸軍,分道合擊高句麗。以後一年多時間,各戰場捷報頻傳:李勣攻取高句麗軍事重鎮新城(注:今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城),並趁勢將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薛仁貴在金山擊破高句麗大軍,斬首5萬餘級,攻下南蘇、木底、蒼巖三城,與泉男生軍會師;李勣等攻佔扶余城,斬俘萬餘人,扶余川中40餘城亦望風歸降,再戰薛賀水斬俘3萬餘人,乘勝攻佔大行城(注:今遼寧丹東西南娘娘城)。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軍會師,推進至鴨綠柵。高句麗發兵抵抗,唐軍奮勇出擊,大敗高句麗軍,追奔200餘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鮮永柔境),高句麗其他各城守軍或逃或降。唐軍進至平壤城下,圍平壤月餘,高句麗王高藏派泉男產率首領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閉門拒守,並多次遣兵出戰,皆敗。九月十二日,高句麗僧信誠開啟城門,唐軍衝進城中,俘男建,高句麗全部平定。
唐平高句麗後,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守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