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烹古

    歷史上的秦國軍隊是不戴頭盔的。這主要和秦國崛起的歷史以及秦人風俗相關。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秦兵馬俑的形象雖然高大,但兵甲基本僅護住心腹等關鍵部位,而且並不戴頭盔。這是為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從秦崛起的歷史來看。秦先祖最初被周天子封在西北邊陲,負責為周天子養馬,此時國力很弱,無法與中原等地諸侯國相比。在當時的生產力下打造一幅盔甲,耗費巨大。秦國力很難負擔。同時,由於在邊地,長時間與西北遊牧民族接觸、作戰,秦兵也更為驍勇善戰、更加彪悍。韓非子在自己的著作中,記錄了初次接觸秦人的感受。他說:秦人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無所謂生死。朱熹也說過:“秦人之俗,大抵尚氣。先勇力,忘生輕死。”如此蠻勇的秦兵,作戰時注重進攻、防禦性的甲冑反而居次。

    其三,在商鞅變法後,秦國打破世襲制,實施“軍功制”,按照在戰場上斬首敵軍的首級多少來封賜爵位。這一制度讓秦兵更加勇猛,在戰陣中不惜一切衝鋒向前,只為能收穫更多的首級,從此擺脫“人下人”的地位,讓自己和家人過上好日子。敵人脖子上的人頭,在秦兵眼裡就是明晃晃的“權力和財富”,這個時候恨不能身輕如燕,跑在別人前面多砍幾個頭,哪裡肯頂著幾十斤重的盔甲拖慢自己的腳步?

    其四,在秦始皇大一統後,雖然秦國國力強盛,但秦軍勇武之風未變,北阻匈奴、南征百越,很多過去的作風、制度仍然沿襲下來。兵馬俑是照著當時秦軍的真實風貌塑造的,因此時隔千年,我們仍能感受到歷史上秦軍銳不可當、氣勢如虹的情景。

    但現在一些影視劇中可能會出現秦軍頭盔的畫面。這主要是因為電視劇並不是完全復原歷史原貌,畢竟因為歷史知識、製作經費等原因,會出現一些偏差。

  • 2 # 使用者67724358697

    的確不戴頭盔,而且從武器裝備等各方面,秦軍也並非戰鬥力最強。

    那麼秦軍強大在哪裡呢?答案是:秦王。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 3 # 薩沙

    這是一個大問題,我簡單說說。

    第一,冷兵器時代,頭盔其實並不普及。

    很多人被古羅馬電影誤導,認為古代軍隊士兵應該是每人都帶著金屬頭盔的。

    其實,即便是古羅馬軍團,也只有騎兵和精銳的部隊才大面積普及金屬頭盔。

    而普通的羅馬軍團,很多士兵是沒有金屬頭盔。

    第二,戰國時期頭盔比較昂貴。

    要知道,在鐵器還很少的時代,青銅器是主要的防具和武器。

    而中國的銅產量有限,所以青銅器的價格並不便宜。

    在武器中,一般只有戈、矛、箭的頭才是青銅,其餘都是木質。

    而如果鑄造一個青銅頭盔,花費的青銅是不少的。

    關鍵在於,頭盔裝備量很大,秦軍動輒出兵幾十萬,準備幾十萬個金屬頭盔是不可能的,也沒有必要。

    第三,戰國時期頭盔的用處有限。

    大家可以看到,秦軍士兵的衣甲都是很簡單的,只有少數金屬甲片。

    這種衣甲只具備一些防禦遠端弓箭的能力,對於冷兵器肉搏的防禦作用非常有限。

    而古代的步兵重兵方陣作戰,首先使用弓箭殺傷敵人,減弱對方的實力和士氣,但決定性的仍然是雙方激烈的冷兵器肉搏。

    而當年肉搏主要還是戈、矛、劍等武器,攻擊的範圍主要是敵人的胸腹要害,而不是腦袋。

    誰都知道,人的腦袋閃躲較為靈活,而且顱骨堅硬,基本擊中未必能夠斃命。

    相反,只要刺中胸腹要害,不死也會失去抵抗力。

    所以,這種作戰中,應該優先裝備較為厚重的衣甲,頭盔則是次要的。

    現在衣甲尚且搞不定,何談頭盔。

    第四,秦軍勇敢的表現。

    秦軍之所以能打,重要原因是士兵為了懸賞而勇猛善戰,敢於主動攻擊,亡命攻擊。

    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穿著厚重的衣甲,自然難以快速機動進攻作戰。

    因為負重太大,人走路尚且緩慢,何談高速衝鋒。

    比如魏國的重灌步兵,每走一二十步就必須停下重新列隊,敵人早就跑了。

    所以,很多秦軍士兵寧可不戴頭盔,穿著輕裝衣甲,也要靈活的衝入敵陣作戰。

  • 4 # 深夜聊齋

    看過秦陵兵馬俑的朋友,都會對一個現象產生疑惑,那就是展出的秦始皇兵馬俑,都不佩戴頭盔,有的甚至還不穿盔甲,只有布衣。那麼,歷史上的秦軍,真的打仗都不戴頭盔嗎?

    有人說,春秋戰國時期,秦人崇尚武力,他們在戰鬥中英勇無畏,不懼犧牲,戴個頭盔反而是個累贅,反而妨礙了他們殺敵立功。 的確,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以後,軍隊戰鬥力大大加強,原因就是軍士們依靠在戰場上的殺敵數,就可以封侯拜將,封妻廕子。

    因此,這極大提高了秦軍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可以在戰場不顧性命,忘死殺敵。所以,秦軍可以不戴頭盔,甚至不穿鎧甲去戰鬥。但是,說這話的人,可能忽略了一點。當時秦軍的“弩箭”也是非常有名的,還有那長達數米的秦戈,可這些兵器,也並非秦國獨有,六國的軍隊也裝備了強弓硬弩,如果秦人單憑一腔人血,不帶頭盔就上戰場,那傷亡率就可想而知了。

    近年來,隨著“秦軍鐵胄”這一文物的出土,則更是在文物上證明,當時的秦軍,是有頭盔的。而且,他們的防禦效果一點也不差。具體實物如下圖所示,不僅頭盔如此嚴密,秦軍的甲冑也相當了得: 可為何兵馬俑沒有頭盔呢?

    一種解釋是,這支部隊是秦始皇的親兵衛隊,正在接受秦始皇的檢閱買這個時候他們出於禮儀,是不能戴帽子的,所以沒有頭盔。

    第二種解釋是,秦軍在作戰之前,是不帶兵器和頭盔的,有的甚至僅著布衣。在他們的身邊,有專門負責運輸武器裝備的戰車,一旦有戰事,他們才會穿上裝備。

  • 5 # 龍69258242

    我來說下我的看法,我認為這跟秦軍的戰法有關。秦軍的戰法是先遠端弓弩齊射,在那個時代這種遠端齊射的威力可以媲美火箭炮,而且秦軍的弩都是流水線作業出來的產品,配件可以互換。這就決定了秦軍只要有充足的弩箭就可以保持長時間的遠端齊射。多輪齊射之下大多已經把對方計程車兵造成了傷害和大面積的減員。秦軍這時候再派出持戈軍陣向前突擊,這樣大部分軍隊是沒辦法抵抗的,對方軍陣被衝亂以後手持短刀的輕裝步兵排成密集陣型衝殺,那些失去了戰鬥力的部隊就完全崩潰了。

    秦軍不戴頭盔的習慣我們還要從頭盔的主要作用來看,頭盔的主要作用其實就是為了防弓箭拋射。我可以從很多歐洲的影視作品中看到,對方弓箭拋射的時候,本陣的長槍兵透過豎起的長槍搖動削弱擾亂拋箭的勢能,同時低下頭,用頭盔的防護防止漏下的羽箭傷害到頭部和麵部。這也是宋、元、明三朝士兵都是大簷帽的原因,宋朝的步人甲還增加了金屬面具加強頭盔的防護。歐洲人也是使用金屬面具來補充頭盔防護力。我在很多類似話題中也說了這一點,包括護背旗、披風都有此類效果,都是為了擾亂和防止弓箭的傷害。

    再說一點,在冷兵器時代,一隻部隊的戰鬥力是跟嚴苛的戰場紀律有很大的關係。古代大凡經過嚴酷紀律訓練的隊伍都有很強的戰鬥力。只有經濟和軍事強大的國家才能做到這一點,魏武卒、陷陣營、白馬義從、大唐陌刀陣等都莫不如此。拿破崙就憑藉沒有什麼重灌護具密集的騎兵部隊陣型打垮了不可一世的馬木留克騎兵。中國軍隊現在還保持著佇列訓練和疊豆腐塊被子的習慣也是為了訓練士兵的紀律性,這一點在地面作戰的時候就體現出了其優點。秦軍的戰場紀律是同時期頂尖的存在,這些因素也可以考慮在內。

    所以擁有強大弓弩技術優勢的秦軍除了前陣的持戈軍陣以外根本就不需要頭盔。而那些不戴頭盔的輕裝步兵都是精銳部隊,更能代表秦軍的強悍形象。所以我們看到的兵馬俑都是不戴頭盔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深度提問,我的父親不撫養我爺爺奶奶,是否會觸犯刑法?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