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朱哥哥168425860

    一般來說,古代戰爭或者近代戰爭由士兵自己報,長官確認,當然,需要相關的物證(比如說敵人首級);但現代戰爭已經基本上不以這個作為戰功了,除非是非常特殊的目標!一方面,因為現代戰爭往往不以殺敵多少作為目的,這種統計方法既不科學,又不文明,而是看是否達成戰役戰術目標;另外一方面,現代武器毀傷效果巨大,並且更多是間瞄武器,難以確認某個士兵殺敵多少。最後就是由於現代媒體發達,如果明確標明某個士兵殺敵多少,他難免會背上殺人犯的心理包袱,甚至成為敵對勢力報復的物件!

  • 2 # 八點半談史

    戰後統計殺敵數,不管是古代戰爭還是現代戰爭都是有這個說法的,那麼統計殺敵數在一.古代戰爭

    古代春秋戰國的時候就有的 ,秦朝商鞅變法搞過軍公爵制,意思是每取得一個敵人首級升一級,要拿到首級功是很不容易的,沒時間,容易自己被殺,除非是敵人大敗潰逃的時候,你才有機會從容砍首級,但這個時候數量又受限制,如果你砍死人頭,那是不算的,戰友及其他小隊的人以及其他監督官員都是互相制約的,很難冒死人功,且戰後統計也還要稽核的,不是你有首級就可以算數的,這是個很複雜的稽核體系。

    二.近代戰爭

    近代戰爭統計是沒有具體的制度和規定的,一般是表現突出的會大肆宣揚 一來可以漲士氣,二來可以威懾敵方,近代已經有很多頓模型殺傷武器 飛機大炮 所以是沒有辦法來統計的,一般有些狙擊手會有統計殺敵數,但是很多也是不準確的,狙擊手殺敵數字都有一定的浮誇,100%的誤差一點不奇怪。抗美援朝時,一些志願軍部隊的“冷槍殺敵”總數甚至可以超過對方守軍總數。誤差的來源:1、敵人未中槍,裝死;2、敵人受傷,我方誤認為其死亡;3、虛報。我方觀察員對無法認定的戰果,按樂觀估計上報。也就是無法認定是否擊斃的,仍按擊斃上報。很多時候也是會有獎勵,也是為了激勵士兵,鼓舞士氣的

    三.現代戰爭

    現代戰爭中,絕大多數都是以美國為首發起的 現代戰爭以聯合作戰為主.以空地一體,海空一體海陸空三軍聯合作戰為主體,在海灣戰爭中,美軍空中裝備或透過空中發揮作用的武器多達44種,約佔其高科技武器種類的78%。在阿戰中,美軍共投擲了精確制導彈藥約1.3萬多枚,佔總投擲彈藥量60%。資訊系統與作戰系統的高度一體化,所以拼的的實力,戰術和士兵的個人能力次之.所以也就沒有論人頭數的行賞的說法了

    現代戰爭是兩敗俱傷的,所以和平才是當今世界的主流,珍愛和平遠離戰爭@

  • 3 # 風再起時139508874

    古代是取當官的首級,小兵的耳朵,這有點殘忍撒,近二戰都是有二炮手的,三人一組兩人一隊圍繞著槍打的準的人,新兵太多又遇到陣地戰,還發明瞭排槍戰術,就是每人向自己的正前方開槍,順風仗班組確認,長官確認,逆風仗擊斃多少也沒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所以就很難統計了

  • 4 # 亂市K執線

    上甘嶺戰鬥打得那麼激烈、膠著且時間長,如何統計某一位英雄殺死了具體多少個敵人?又不是狙擊手可以大致自己計數。

  • 5 # 優己

    現在在北約有一套由德華人開發的陸地勇士系統,這套系統透過槍瞄準,擊發,命中等一系列技術電傳系統可以直接統計戰時擊斃敵人數量,甚至可以做到剛擊斃敵人,上司就能夠知道了。但是往往也不能百分百的說被擊斃,畢竟有時候中槍也未必會死,不過已經算是很先進的作戰統計方式了。當然,這套系統還有其他功能,只是涉及機密,我們也不得而知。這套系統已經普及在幾個大國裡面,甚至俄羅斯也打算引進這套系統。

    在這種系統引入戰場以前,各國都有各國自己的論功行賞方式。比如,不再執著於計較誰打死了誰。而是以是否完成任務為標準!而任務的執行團體也從個人上升到了集體。這反而有利於提升士兵的集體榮譽感與歸屬感,不會造成同一個集體裡的人員互相爭搶戰功。所以,我們經常有看到某某士兵立了集體幾等戰功,以及多少個人戰功。像那種集體戰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 6 # 智慧的九金

    在古代中國戰場上是算人頭的,也就是說士兵在戰場上殺敵後要帶回敵人的人頭作為戰後論功行賞的依據。

    後來在戰場上殺一個敵人後去割首級太危險,再者說你割下來之後,怎麼辦?人頭和籃球差不多大小,又重又不好帶,你要是殺了一百個敵人,那估計你後面一大串人頭殺敵了!

    總之,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割敵人人頭,再把人頭綁在在身上,繼續奮勇殺敵,這和自殺沒什麼區別。所以到後來又發展到割鼻子,割耳朵。因為小部件器官沒有識別度作弊很容易,也存在著殺害友軍和貧民百姓來冒軍功的弊端,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殺良冒功!

    到了後來就出現了督察隊,它的職責除了監督戰場上有沒有逃兵之外,還要在佇列後面記錄士兵的大概殺敵數,當然也只能是“大概”。還要記錄第一個殺進敵營、一直衝鋒陷陣在前面的人、以及貽誤戰機後退逃跑的人,這些戰場記錄作為賞罰的依據,待戰爭結束後,對士兵進行獎罰!

    但是還是有問題!比如:督察記錯了怎麼辦?督察跟我有仇怎麼辦?再者我和隊友配合一起殺死的敵人這算誰的?後來督察記錄當時又與時俱進啦!這些問題推動了督察記錄改革,即不在記殺敵數量,只例外進攻時衝在第一方隊裡都有誰、衝進敵營後殺敵最賣力的是誰、以及完成預定計劃或者戰勝擊退敵方的全部士兵,個人表現突出的賞賜個人。團體表現突出的賞賜所有人。

    到了現代熱兵器時代的戰爭的論功行賞的方法也是這樣,不再記人頭,個人能力突出或者團隊圓滿完成任務,那就分別記個人功或集體功!不過有一類人是需要統計殺敵數的,比如:狙擊手!他們的資料就能被統計,但有規定,狙擊手的擊殺數,必須要有另外一到兩人的作證才能被記下。事實上狙擊手並不是單獨行動,他們通常配備1-2名觀察手,除了負責給狙擊手觀察警戒外,通常殺敵數也是需要他們作證的!

    還有一類人也是需要記錄的,那就是殺敵數確實特別多的,但是通常這樣的人,部隊都會反覆仔細的核查。

  • 7 # 漩渦鳴人yy

    在古代的話,這種戰場上面的話,大家就是拿首級,你把你殺死敵人的腦袋砍下來然後帶著自己身邊,到時候一起到軍隊裡面把首級交上去,你殺了多少人,你就有多少顆首級這一點沒有辦法改變。

    當然有的人比較勇猛殺的人比較多,這個時候他就不帶腦袋了,他就帶著別人的鼻子,因此戰場上面會發現有一些首級沒有鼻子,也就是這個原因。

    在現代戰場上,一般來講執行任務的時候都是有各種各樣的攝像頭,或者是戰場上面同伴幫助你一起執行任務,就算是獨來獨往的狙擊手,他也仍然還是有兩人組隊。

    戰場結束以後,雙方都會對自己的傷亡進行統計,然後就是一大堆的軍事報告。

    比如說我曾經看過一個美國退役的狙擊手,寫過的日誌,就是他每次執行完任務以後都得回去寫任務報告甚至寫的時間都超過了他執行任務的時間,然後美國軍方根據這個任務報告再根據同伴的彙報進行任務評估。任務評估完畢以後,會對他具體殺了多少人,狙擊了多少人,做出任務評定,最後確定任務的完成等級。

    退一萬步來講現如今美國軍隊的偵查體系或者是戰勝國對於戰場的掌控力,都可以直接調查出來,戰場上面敵人死了多少人,或者是戰場上面留下來多少屍體,這些屍體又是什麼武器造成的。

    有人會說為什麼會去調查屍體呢?因為這是對於武器的一種技術評估,調查完屍體可以對武器的測定,幹啥?上面留下多少具屍體,這種調查的清楚的吧,然後根據這些屍體的死狀,在針對發上來的軍事報告,然後還有士兵自己提交上來的,殺了多少人的那個評估報告,綜合確定以後,然後在對士兵的功勞進行等級的評估。

    所以我那次看完美國退役的那個狙擊手的那個日誌以後,我就真的想說切,打個仗也確實挺煩的,尤其是每次那狙擊手一聊到他那個要寫那個作戰報告的時候,總是一陣哀嚎。

  • 8 # 北門猿

    中國古代統計殺敵數的硬指標,就是看首級。你說殺了多少敵人,空口白話,那是不算數的。得拿證據來。

    西漢太守魏尚,因為在上報殺敵數時,多報了六個,就被朝廷免職。後來多虧馮唐——就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那個馮唐——向漢文帝進諫,說魏尚水平很高,不應該因為一點小錯就棄置不用。於是皇上才把他官復原職。

    《史記》原文是:“雲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虜差六級”,由此可知,在你上報戰績後,朝廷要派人來核對首級數目,檢視是否相符。如果有虛報,還要遭受懲罰。

    至於為何要這樣做,原因是顯然的。如果沒有證據,必然導致多報戰功,濫領獎賞。

    《三國志》記載,曹操手下有個將領叫國淵。當時的慣例,上報殺敵數目時,“以一為十”,也就是把殺敵數字乘個10倍再上報。只有國淵比較誠實,如實稟報,還得到了曹操的獎賞。

    這是有首級核對,還敢如此弄虛作假。假如沒有首級統計的話,那情況就可想而知了。

    但一味按首級數記功,也有缺點。戰場上大家都忙著割人頭去了,誰來殺敵人呢?

    所以戚繼光改革了這套計功方法,推出了一套新的標準。

    凡臨陣的好漢,只有數人,每斬獲首級,常是數十百人叢來報功,再不想你一起人退來報功,使眾兵相望誤認是敗走,大家都走了。況一個賊首,數十人報功,若斬數十賊首,就該數百人來報,不知這一陣上能有幾個數百人,反是自誤了性命。

    ——士兵們忙著割首級去報功,一窩蜂地往後跑,結果就是動搖陣型和士氣,常常因此打敗仗。

    此臨陣第一禁約。今後其長牌、長槍、狼筅,凡該當先,長兵之數決不許帶解首刀,只管當先殺去,不許立定顧戀首級。其殺倒之賊,許各隊短兵砍首,每一顆止許一人,就提在陣後,待殺完收兵,有令催驗,方許離陣赴驗。

    ——因此我規定,在戰場上拿長兵器,在前方衝鋒的,不準砍首級。每隊中帶短兵器,在後方的,允許砍首級,但一人只許提一顆。

    待殺完收兵,有令催驗,方許離陣赴驗。其誰當先,誰有分,誰無分,俱聽當先隊長對眾從公報審。敢有因其恩仇報不公者,軍法。

    ——等戰鬥結束後,再統一清點殺敵數目。同時各隊隊長要把各人在戰鬥中的表現報上來,按功勞分錢。如果隊長因為私人恩怨不如實稟報,軍法從事。

    每顆首級以三十兩論之,當先牌槍筅分二十兩,砍首兵二兩,餘兵無分者分一兩,火兵雖不上陣,本隊有功,亦分五錢;每顆本隊鳥銃手亦分二兩。

    ——每顆首級賞銀30兩,分配方法如下:在前拿盾牌、長槍、狼筅的,分20兩;砍首級的人,分2兩;剩下沒有功勞計程車兵,分1兩;炊事員不上陣,但也不能不給人賺錢的機會,因此分5錢;鳥銃手分2兩。

    ————分割線————

    小知識,在很早的時候,古人也選擇把死去敵人的左耳割下來,作為計算殺敵數的憑證。這個行為叫做“馘”。

    至於原因,可能是為了節省體積吧……

    《神鵰俠侶》中,楊過替郭襄慶祝生日。

    史伯戚指著五隻皮袋道:“這是神鵰大俠送給姑娘的第一件生辰禮物。”郭襄笑道:“真是生受不起。那是甚麼啊?嗯,我猜你的皮袋裡裝著一隻小老虎,他的裝著一隻小豹子,是不是?那倒好玩得緊。”史伯威搖頭道:“不是,這件禮物,是神鵰大俠率領了七百多位江湖好手去辦來的,費的氣力可真不少。”說著開啟手中的皮袋。郭襄探頭往袋口一張,大吃一驚,叫道:“是耳朵!”史伯威道:“正是!五隻皮袋之中,共是兩千只蒙古兵將的耳朵。”郭襄尚未會意,驚道:“這許多人的耳朵,我……我要來幹麼?”郭靖、黃蓉卻聽得分明,一齊離座,走到史伯威身前,就皮袋中一看,再想起適才探子之言,不由得驚喜交集。黃蓉道:“史大哥,原來新野和鄧州城郊的蒙古兵,是神……神鵰俠率人所殺?”

  • 9 # 新晴辛靜

    哈哈哈,打勝仗才有機會領功受賞,才能打掃戰場統計擊斃多少敵人!

    古代主將是總數,核對後報皇帝等著封賞!主將根據各伍、拾、百、隊、營、軍……自己上報和主將自己的觀察,一級級分配下去,最後到戰鬥小組伍長或拾長……論功分配到人!

    其實,這個分配是否公平,對軍隊戰鬥力好壞有巨大影響!

    主將偏心,非要把自己親戚部將率領的部隊多分人頭……那麼就會產生內耗!

  • 10 # 在野武將

    這是一個很技術的問題,不同時期、地域當然差別也很大。

    就古代而言,通常是基層戰鬥單位統計戰果,集體立功。至於集體內部,誰作戰勇猛殺傷多,其實大家都看在眼裡,內部可以協調。

    那麼集體的戰果如何彙報呢?通常,每次戰鬥結束以後,基層戰鬥單位就要以某種方式上報戰鬥情況。這裡要包括以下資訊:(1)對方多少人馬;(2)我方多少人馬(3)殺傷對方多少;(4)我方損失多少;(5)損失物資;(6)繳獲物資。

    這裡我們注意到,有些事情很容易吹牛,比如(1)、(3),對方來了多少人,死傷多少,沒有參加戰鬥的人沒有看到,也沒辦法核實。即使透過首級、耳朵來核實,操作起來也有一些侷限(比如不一定能及時打掃戰場),或者貓膩可能也很大(有人就會靠屠殺平民來刷資料)。

    但是有些專案就是實打實的,尤其是(5)、(6)。比如損失的戰馬、繳獲的戰馬,只要戰後清點一下,馬是多了還是少了,立馬就知道了。

    比如下圖是清太宗時期記錄戰功的木牌(阿濟格略明事件之滿文木牌):

    其中講:

    遵化李副將張參將率守備十二,步兵二千五百,夜半來戰,盡殲之,獲馬百八十三,駝四,生擒守備二,以此問之。

    這裡我們可以發現,戰果記載相當詳細,尤其是俘獲敵將與物資,這是實打實的。同時我們也可以注意到,哪個個人立功最多,不在記錄範圍之內。因為到了基層部隊,誰最驍勇,大家心知肚明。

  • 11 # HuiNanHistory

    中國古代透過統計將士斬殺敵軍數量來計算戰功的程式叫做“獻馘”。

    “馘”(guó)字者,《爾雅》將其釋作“獲”,它的本義是指戰俘的首級。例如,《大雅·皇矣》有云:“執訊連連,攸馘安安。” 毛傳提供的說法是:“馘,獲也。不服者殺而獻其左耳曰馘。” 也就是說割下所殺敵人的左耳,用以計數報功。

    因此,馘的異體字其實還包括“聝”,這兩個字的意義是相同的,例如《左傳·成公三年》載:“以為俘聝”。馘與聝,非常形象概括了中國古代記錄戰功的過程。

    獻馘一事,始自商朝,直到春秋時代仍然盛行。例如:

    1、城濮之戰……秋七月丙申,振旅,愷以入於晉。獻俘授馘,飲至大賞,徵會討貳。2、(宣公)二年春,鄭公子歸生受命於楚,伐宋。宋華元、樂呂御之。二月壬子,戰於大棘,宋師敗績,囚華元,獲樂呂,及甲車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

    這兩則材料均出自《左傳》,都是春秋時期戰後獻馘的文獻記錄。

    當然,自古以來就有謊報戰功之事,譬如敵軍來襲時閉門不應戰,敵軍離去後割下己方戰死計程車兵及平民的首級,虛報戰功以獲得賞賜。如果想要規避虛報戰功的情況,就要依賴於兩個前提條件:(1) 前線官兵將領的責任心;(2)整個王朝的進取之心。這兩個條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例如,@在野武將 在回答中提到《阿濟格略明事件之滿文木牌》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案例,雖然清初的文書制度尚未建成,但是已經有用dangse(檔子)記錄戰功的制度,這些記錄更關注于軍隊某次行動的總體戰果。參考如下面這則材料:

    圖片所用的文字既有老滿文,也有新滿文,如果統一用新滿文轉寫,則是:

    tzoojo de isinaha inenggi wang tzoojo hoton be tuwana seme asan. turgei. darhan efu. yecen. yeksu. tantai. suna efu be unggihe bihe. tzoojo ilan tanggū cooha tucifi. musei beki cooha be orho moo ganaha duin niyalma be uju gaifi ebsi jidere be ucarafi hoton de niketele gidaha jakūn morin baha.

    譯作:

    至涿州之日,王曾命阿山、圖爾格依、達爾漢額駙、葉臣、葉克舒、譚泰、蘇納額駙,等往偵探涿州城。時諑州兵三百人出城,殺我步兵樵採者四人,取首級前來,遇之及城,獲馬八匹。

    以上就是清初記錄戰功的材料。

  • 12 # 一枚明粉

    戰果統計在明代有完整的流程,一般可以分為戰場統計與戰後檢驗,經過一系列複雜的操作就定了。1、戰場一線統計

    在明朝,對於普通軍人而言,能改變命運或者生活水平,就全看戰場上的首級了。

    割一個首級,要麼升一級,要麼五十兩銀子。要知道戰兵正常一年到手不到15兩。

    戰場上士兵殺了敵人,一般都會割下來腦袋帶著。這種情況下,誰殺了幾個人基本清楚。

    但這樣有個問題,割腦袋影響紀律,最終影響戰局。

    (明軍)

    所以後來就調整了考核標準。

    負責衝鋒計程車兵只負責殺,不負責割;後面的部隊負責割。最後按著六、四分配。

    2、戰場賞功督陣

    在戰場上,有軍官或者文官,專門負責督陣,如果有誰退下來就執行紀律,有誰衝鋒陷陣,當場紀錄。

    至於大兵團直接有紀功總兵。

    (明軍作戰)

    這些人的統計與一線作戰部隊合計後,就上報了。

    3、戰後檢驗

    戰後有嚴格的審查制度,巡按(都察院系統)帶隊負責。

    巡按是京官,來地方主要就是查官員貪腐問題。雖然級別不高,但基本僅次於巡撫。

    這種軍功的他也介入。

    按照宋應昌寫的,說當時遼東巡按,一個個人頭檢查一遍,最後報上去。

    而且我在看《明檔》巡按的報告發現,往往還有明察暗訪,確定所報的具體資訊真假。

    總結:

    戰場確定那個士兵的軍功確實很重要,隨著考核標準的轉變,後來就沒那麼重要了,屬於團隊協作獎;在戰場上有專門紀功,戰後要彙報,朝廷有巡按最後檢驗複查,這基本保證了公平。

  • 13 # 兔哥哨位

    兔哥回答。古代的戰爭要遠比現代頻繁的多,各統計集團之間為了爭奪領地通常都是以戰爭的方式來解決。古代對士兵的重視也是很高的,必竟打仗全靠士兵們的拼死搏殺。冷兵器時代,士兵的戰鬥力通常決定著戰爭的勝負,因此,各朝代都有激勵士兵戰鬥力的獎勵制度。古代打仗時,為了能讓士兵拼命殺敵,軍隊中都有獎勵制度,如秦始皇時期,商殃變法中就對軍人打仗立功進行了法律上的規定。《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廢除了世卿世祿制,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軍官從士兵當中的有功人員中提拔。據《漢書》記載:“戰斬一首賜爵一級,欲為官者五十石”。 也就說明了獎勵的做法,將卒在戰爭中斬敵人首級一個,授爵一級,可為五十石之官:斬敵首二個,授爵二級,可為百石之官。各級爵位均規定有佔田宅、奴婢的數量標準和衣服等次。也就是說,從秦始皇時代起,能不能當上官,得看你的表現了,士兵也能當將軍。這無疑是給士兵帶來了希望,於是也有了秦朝軍隊戰鬥力的提升,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同時也說明了,古代打仗殺死個敵人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並不像小說講的那麼容易,一戰就殺敵成千上萬的,甚至十多萬,都是瞎扯淡的。怎樣計算士兵的殺敵成績。古代通常是用“首級制”也就是你殺了幾個敵人就割下敵人的頭顱,掛身上,戰後作為立功的憑證。蔡琰在《悲憤詩》中曾有“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的敘述。但這樣的方式也有缺點,士兵在相互拼殺時,哪有功夫去割人頭?都去割人頭了,仗誰去打?而且身上掛著人頭也不便作戰,本來都快累死了,還掛幾個人頭。於是為了方便就有了割耳朵,但也有缺點,人有兩個耳朵,於是就規定只能割左邊或右邊一個,或是割鼻子。但這樣有很大的缺點,首先作戰時不能割,等打完了在割難免有冒領的,也有少報的。因此,各朝代都有嚴格的懲罰措施,對於冒領者進行研歷的處罰,以敬效優。但虛報成績仍然無法避免,其實古代的戰績水分改還是挺大的。於是就開始有了“督戰官”,在後面看著士兵作戰情況,作為記算的憑證,這也再一次說明了,古代打仗殲敵人數量不會太大。但這也不能使資料真實性得到保證。而且古代作戰並不是都去拼殺,需要有弓弩手進行掩護,這部分人的功怎麼計算。另外,打了敗仗,讓人家追得“屁滾尿流”的怎麼撿人頭,割耳朵,挖鼻子?古代殺敵立功獎勵制度的改變。正是由於上述統計方式的缺點,於是這種“首級制”的措施越來越淡化,不用了。於是到了明朝時,有了規範性的制度,根據表現來確認戰功。例如,能衝鋒陷陣,奮勇爭先,在戰鬥中能克敵制勝,取得頭功,或能出奇制勝取得重要的勝利,或能在作戰中起到帶頭作用計程車兵,軍官都算是有功人員。這個和現代的評功條件差不多了,這樣更能有利於作戰。也更能發揮集體的力量去相互支援,共同抗敵。總之古代的戰功統計是為了激勵作戰鬥志而設立的,隨著戰爭形式的改變而改變。古代人對戰鬥力的重視是很強的,對作戰人員的獎懲也是很嚴格的。(個人觀點,歡迎指正,圖片來源網路,一併謝過!,歡迎關注兔哥)

  • 14 # 棍哥觀史

    在古代戰爭中,斬敵數量是對應有獎勵措施的,如秦帝國的斬敵“首”數量對應二十“級”爵位的軍功制度,這就有了“首級”這一詞。後來的演義小說裡也多有“萬軍叢中斬敵將首級”這些說法,《三國演義》裡還有關羽嘲諷顏良的“插標賣首”這一經典片段。

    早在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的軍功制度中規定,以斬敵首數量記軍功,士兵由軍功獲得爵位、田宅、錢財、奴僕等獎勵。後來,這種軍功越來越多,無疑增加了國家的負擔,就將兵士的軍功來抵其家人的罪行,收效也很明顯。

    但是,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大多是擊敗敵軍的有生力量,打擊敵軍的反抗能力,戰場上的至死率並不夠士兵去搶軍功,士兵們就開始想一些歪主意,比如殺掉重傷的隊友、無辜百姓、冒領軍功,騙取獎賞。到了北宋時期,這種冒功領賞的事情愈演愈烈,狄青上書皇帝廢除了“首級”制度。

    但在冷兵器時代,戰場紛亂,亂軍從中砍別人腦袋掛在腰間一方面浪費時間,一方面會增加士兵的負重,所以,秦國當年發現了這個問題,就令士兵以耳代首,軍士配備上匕首,在擊殺敵人後削左耳帶回記錄軍功,這樣一來就減輕了士兵們在戰場上的負擔。

    但也不是所有戰爭都是這樣記錄軍功,只有小型的戰役,步兵收割時會這樣操作,弓箭手就只能原地待命看著隊友拿耳朵,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弓箭手一般較為安全,步兵是屬於肉搏的兵種,危險係數高,在小戰役裡拿些外快都能理解。在一些碾壓或擊潰戰時,步騎兵衝殺完成後,再回來統一打掃戰場,削耳帶回。

    如果是大兵團作戰,軍功一般都是按軍團擊殺以及俘虜的敵軍數量和收繳的淄重來平分,個別作戰突出計程車兵由一線指戰員層層上報給上級,最後統計出來才有機會晉升,兵團所有人都還是以作戰效率為主,不會在戰場上做收割敵耳的舉動,即使收了也不記軍功,主帥戰前督導都會做詳細安排。

    明朝的時候,戚繼光研究發明了專克倭寇的“鴛鴦陣”,以五人至十人為一支小隊,職責分工明確,每支小隊都有一個長槍兵領隊,兩個大盾兵防禦左右兩側,後邊跟隨短刀兵,弓弩或者火銃兵進行擊殺,也是由短刀兵完成收割敵耳或者收繳東洋刀記錄軍功,每支小隊擊殺的倭寇總量由小隊平分軍功。

    由於古代的統計手段限制,存在很多冒領、虛報的軍功,就連很多邊關捷報都會虛報戰功,反正天高皇帝遠,監軍也大都被地方軍官收買,無人查實也就越報越大,比如明末的袁崇煥,但為了鼓勵士兵勇敢作戰,統治者還是會以軍功來提升士氣,只要獲勝,什麼都好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P30pro和mate30哪個拍照效果好,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