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默鈴1

    武王伐紂,歷史上周起於隴西后移至岐山,周文王鳳鳴岐山開疆拓土徵兵備戰,渭水收姜子牙後開始覬覦商朝天下,商紂王為了征服四海連年用兵征討四方,主力軍隊一直隨聞太師東征西討,周武王瞅準機會發動其他反叛諸侯一舉攻破朝歌,迫使紂王自焚而死,從而奪取天下,封神演義雖然只是神話故事,但是真實的歷史也隱藏其中。以上只是略略的泛泛而談,具體的史詩需要長篇大論。

  • 2 # 泛談歷史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將它放到中國古代很多朝代去看。從秦朝開始,似乎每一個封建王朝的後期都會出現一個昏庸無道的君王,將國家帶向覆滅,例如隋煬帝。

    商朝屬於奴隸制國家,但它的滅亡依然可以像封建王朝的更替一般進行分析。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覆亡的原因無外乎政治、經濟、思想、天災人禍等方面。政治上長期積累的弊端在後期君主手上集中爆發,釀成無法挽回的惡果,例如土地兼併引起的農民起義;經濟上新興的經濟體必然造成社會的更新換代;思想上新思潮的出現也會導致國家的交替;天災人禍會造成社會動盪,加劇國家的分裂與解體。

    所以說,一個龐大的帝國滅亡絕不是某一個君主的個人過錯,是有著深刻的政治經濟原因的。

    商朝的滅亡,紂王的昏庸無道只是一個導火索,或者說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商朝後期政治經濟方面巨大變動,才是商朝走向末路的深層原因,我們要辯證的看待它。

  • 3 # 婁小蝦微影視

    商朝其實不能說是被武王姬發一夜之間毀滅的,在武王姬發之前其父母姬昌足足準備了20餘年,當時雖然說商紂王荒淫無道,百姓民不聊生,但是商朝幾代所積攢的實力可以說是非常強盛,商族經過不斷地累計,不斷吞噬各諸侯和招賢納士,還有一些諸侯的依附,逐漸強大,有一次,武王發動了孟津會師,也被稱之為,孟津觀兵,也是一次軍事演習,當時有800諸侯趕來參加,但是武王和姜尚認為時機還不成熟,就未發動戰爭,第二年,武王探知商紂王,更加昏庸暴虐,殺了良臣,比干和箕子,令許多大臣諸侯心寒,武王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就發兵伐商,進軍朝歌,就此商朝被滅,西周建立。

  • 4 # 莫山主說青史

    《詩經·商頌·玄鳥》裡面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這個商就是我們所說的夏商周三朝裡面的商朝。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原來夏朝的商國君商湯率軍滅夏而建立的。商朝在建立之初呢,多次遷都,直到盤庚將都城遷到殷(今安陽)才穩定下來,此後都城在殷有273年之久,所以我們也稱商朝為“殷”或“殷商”。商朝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相傳歷17世31王,延續了500餘年。在公元前1046年,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在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打敗,帝辛鹿臺自焚而死,由是商朝滅亡。在帝辛之前,商朝剛達到中興,也就是武丁中興。武丁是盤庚的侄子,他深入民間,瞭解百姓疾苦,即位後兢兢業業,勵精圖治,使得商朝社會經濟發展很快,尤其是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為商朝晚期和周朝的文明繁盛打下了基礎。按理武丁開創的這種盛世,應該會繼續延續,但事與願違,武丁死後,以後諸王都沒能守住這種盛世,僅一百餘年,商朝就滅亡了。

    商朝為何會在盛世之後,直線下滑,走向了滅亡呢?古往今來,很多歷史學家都在探討商朝滅亡的原因,從內因、外因,宏觀、微觀分析的不在少數。其實事物的發展,內因的變化起著主導性作用,商朝的滅亡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從商朝內部就可以找到答案。

    首先,商王朝內部高層的政治鬥爭一直都比較激烈,如中商之後的“九世之亂”。盤庚遷都,也是經過了激烈的鬥爭之後才實行的。而武丁時期,內部的鬥爭仍在繼續。到晚商時期,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鬥爭愈演愈烈,到了帝乙和帝辛時更是鬥得死去活來。圍繞王位繼承,帝乙的兒子,即微子啟和子辛和他們的支援派們展開了驚心動魄的鬥爭。微子啟沒有繼承王位,以他為首形成了一個反對派,如紂王的叔父箕子、比干等,反對紂王輕蔑鬼神,疏遠權貴。而即位的子辛——商紂王,與反對派們展開了激烈鬥爭。反對派們在暗地裡勾結,四處煽動,唆使下屬投降周。大師、少師就受到微子的唆使而最終持“祭樂器奔周”。所以說,統治階級內部的派系鬥爭消耗了商朝的實力,使得紂王牧野之戰慘敗,最終落得人亡朝滅的下場。

    其次,帝辛之過。帝辛此人,天資過人而且有才力,但他剛愎自用,一是好武,長期興兵東夷,使得國內兵力空虛,牧野之戰無足夠的兵力阻擋,最終慘敗;二是他好酒淫樂,酒池肉林,荒廢朝政,尤其是“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拒絕採納賢臣的建議,並且製造了許多酷刑,如炮烙之刑,誅殺大臣,最後弄得人神共怨。

    再者,商朝社會矛盾的激化。紂王殘暴,酷刑不斷,修造鹿臺,強迫百姓服役,還隨意殺害百姓,弄得白骨累累,百姓哭聲連天,哀嚎逃亡。百姓是王朝之基,紂王的暴政迫使百姓離他而去,大廈之基不存,王朝滅亡是早晚的事情。

  • 5 # 歷史不舊

    帝辛,還有個人們耳聞目詳的名字,商紂王,就是那個因題詩褻瀆了女媧娘娘,被派來的千嬌百媚的狐狸精妲己壞了基業的無道君王。不過帝辛很冤,直呼包拯何在,可否還我朗朗晴天?紂王的“紂”,漢代大儒鄭玄說是“受”的誤讀,不是諡號。《史記.殷本紀第三》中記載“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那麼這個“紂”起初也只是一種“號”,不帶任何貶義,後來漢蔡邕在《獨斷》卷下定義紂為殘義損善,這才讓“紂”字成了殘暴的代名詞。

    《尚書》說了6條罪狀,大都是不合禮教的罪。

    比如酗酒,這沒事喝兩口,有事連瓶灌,開心是開心,但真有點浪費糧食。棄用貴戚舊臣,這不拉裙帶關係,也是有點不近人情。轉用平民小人,因為任用身份低下的下人而致罪,放到後代怎麼覺得是革新呢?聽信婦人言,當然是指聽妲己的話,這可有點夫妻平等的意味。信有命在天,這個時候給點加強統治思想的也不算過錯吧?不留心祭祀,這個該批,忠孝的傳統不能丟。這六罪在當時可能是比較嚴重,但也不至於大逆不道,最多算是昏庸,放到如今啊,許多是先進思想和改革的措施。戰國湊熱鬧加了27條罪,西漢不服氣,我加個23條不過分吧?韓非子說了“酒池肉林”,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說他們還裸奔,還玩比干挖心,講了一回好故事,當了一回好水軍。東漢又加了1條罪,結果東晉跳出來連加13條,就有了剖腹觀胎兇殘的故事。

    帝辛在《史記》中已經見不得人,到東晉黑得跟從非洲挖煤似的,完全就是“天下之惡皆歸焉”!

    那麼紂王在歷史上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武王伐紂真的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

    紂王是個跟項羽同樣的悲情人物,天資聰穎,身材高大,孔武有力,有倒拽九牛之威,敢空手鬥猛獸的存在,其主政亦見智慧。最後在徐州難以處理戰俘時,被周趁虛而入,導致戰俘反叛,商軍大勢已去,紂王在鹿臺引火自焚,不降而死保持帝王尊嚴。百克無後非戰罪,郭沫若總結的好!紂王的功績是很難永遠抹黑的。

    江淮間夷人常有內侵,紂王會同諸侯,攻克東夷,把疆域從中原擴充套件到長江領域,被毛主席稱之為開疆擴土之功。廢除了殺戮奴隸的舊制。在攻東夷期間抓獲的大量俘虜,安排到地方從事生產,讓奴隸為社會創造財富,促進經濟發展;或參軍作戰,壯大軍事力量,有功之人還可參與國家政務。經營東南,傳播中原先進技術和文化,實行集體生產。耕牛和灌溉技術的運用,節約了大量的勞動力,攤低了農業成本,有力帶動了東南的農業生產快速發展。郭沫若也說中華民族之能向南發展,是紂王的功勞。紂王平定東夷,中原文化向淮河、長江流域的傳播,東南的穩固和發展,對後來中國統一的規模,都有積極的意義。雖然戰爭對東夷的征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但卻是實際意義上的開疆拓土,勝利也促進了商朝的政治、經濟、軍事的進步,加速中原與邊遠地區的文化融合,有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這跟王莽改制有些類似,改革的步子邁的太快、太急,導致透支了國力,造成貴族和奴隸的矛盾過早爆發,在得不到上層階級的有效支援後,最終功敗垂成。不過紂王背的黑鍋更重、更濃、更黑,黑到幾千年只能躲到鹿臺嗚呼呼地哭:包拯何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失獨家庭老人,解決痛苦,要廣交朋友多運動,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