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鳶飛九天2018

    發動巴巴羅薩計劃之前,希特勒及納粹德國的軍隊是極為自信的,在他們的計劃裡,只需要兩個月的時間,他們就可以徹底擊敗蘇聯,並逼迫其投降。而巴巴羅薩計劃發動之後,德國軍隊的表現也不負眾望,在短短的幾十天時間內,就將蘇聯歐洲精華地區大部佔據,德軍更一度抵達莫斯科郊外。

    巴巴羅薩計劃

    而戰前擁有高達500萬大軍的蘇聯紅軍,經過戰爭初期的慘重傷亡之後,已經不足一半兒,僅基輔會戰一場戰役,蘇聯紅軍就損失了60萬之多。一般情況而言,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遭遇了過半的傷亡和損失,仍保持建制就殊為不易,自然不會殘存多少戰鬥力。

    但是,令希特勒和納粹軍隊意外的是,蘇聯的軍隊彷彿永遠都打不完,前線戰場上,蘇聯軍隊成建制的被德國軍隊消滅,然而後援的蘇聯軍隊彷彿無窮無盡,始終能及時補充。他們甚至猶有餘力的發動了一次次反攻。這極大的出乎了德國的意料之外,也使得德國兩個月內速戰速決的願望徹底破產。

    斯大林

    戰場上,為什麼遭遇慘重傷亡,一直趨於劣勢的蘇聯軍隊卻能越打越多呢?這其實與蘇聯的動員體系有極大的關係。雖然斯大林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擁有諸多弊端,但是在集中力量辦大事和動員體系上,確實擁有無與倫比的優勢。

    蘇德戰爭爆發之時,蘇聯國內的人口約為1.8億,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極限動員,以蘇聯的戰爭潛力,甚至能夠集結2000多萬人的兵力。倚仗現代化科學、有效、快速的動員體系,蘇聯也的確是這麼做的。

    龐大的蘇聯紅軍

    當蘇德戰爭爆發之後,隨著前線部隊的嚴重傷亡,斯大林下達了全民動員的命令。當時,蘇聯每個月就可徵兵超過50萬,而這50萬新兵經過簡單的訓練之後,就會被送入戰場,補充遭遇了慘重傷亡或被消滅的軍隊。

    事實上,縱觀蘇德戰爭,哪怕是戰爭後期的1943年和1944年,在純粹的戰鬥力對比中,德國也很少落於下風。往往一場戰役打下來,即使蘇聯軍隊取得勝利,其遭遇的傷亡也要大於德國軍隊。但是,蘇聯正是靠著強大的動員能力和超過德國兩倍的人口潛力,生生用鋼鐵洪流和人海淹沒了納粹軍隊。

    狂熱的納粹德國

    強大的動員體系和後勤補給能力,也成為蘇聯最終取得衛國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這樣的例子,在中國歷史上其實也並不少。例如,秦末戰爭之中笑到最後的漢高祖劉邦。

    劉邦在論功行賞之時,功勞第一的,不是“攻必克、戰必勝”的“戰神”韓信,也不是“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張良,而是默默無聞、一直為漢軍做後勤的蕭何。可見在漢高祖劉邦的眼裡,一直為漢朝牢牢的守住後方,並源源不斷的為漢軍補充人力、物力、財力的蕭何,才是功勞最大的人。

    蘇德戰爭時的蘇軍也是如此,前線的將士浴血奮戰,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固然貢獻極大,但是,一個完整全面的戰爭動員體系,才是一個國家最終笑到最後的制勝法寶。強極一時、曾橫掃整個歐洲的納粹軍隊,與其說戰敗,還不如說敗在綜合國力和戰爭潛力。

  • 2 # 葛大小姐

    整個二戰期間,德國人感覺到奇怪,蘇聯為何士兵越打越多?

    我們知道,有戰爭就有死亡,士兵是一個軍隊的基本。在二戰中,蘇德戰爭是不得不提的戰爭,它既為世界反法西斯做出了貢獻,也是二戰中死亡人數最多、最慘烈的戰爭,但整個二戰期間,德國人感覺到很奇怪,蘇聯為什麼士兵越打越多?

    1、蘇德戰爭,蘇聯死亡人數將近1億。

    我們知道,在二戰初期,德國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盲目自信的斯大林在國內發動大清洗運動,殺了將近四千高階軍官和蘇共代表。當早有侵略蘇聯野心的德國佔領英法等國之後,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叫“巴巴羅沙”的計劃,出動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和190艘戰艦,兵分三路以閃電戰的方式突襲蘇聯。

    這場戰爭,是二戰中參戰人數最多,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死傷最慘重的戰場。1941.6.22—7.9第一次明斯克戰役蘇軍被俘二十九萬人,死亡八萬人,失蹤五萬人,德軍以極小的代價幾乎佔領白俄羅斯全境。1941.7.7—9.26基輔大包圍蘇軍傷亡七十萬餘人,德軍傷亡十萬餘人。1941.7.10—9.10第一次斯摩稜斯克戰役蘇軍被俘虜約四十五萬餘人,德軍二十一個師均遭到重創。1941.9.9—1944.1.27列寧格勒保衛戰蘇聯損失一百一十萬餘人,德國損失八十四餘萬人。1941.10.31—1942.7.4塞瓦斯托波爾戰役蘇聯損失二十四餘萬人,德國損失五萬人。1941.9.30—1942.1.7莫斯科保衛戰蘇聯損失七十餘萬人,德國損失五十五萬人。

    整場戰爭下來,蘇聯:戰前人口1.9億,總計軍人死亡916.48萬、平民死亡1740萬、合計2660萬,而傷亡總計超過5千萬人。戰前總人口中,犧牲七分之一,青壯年死亡三分之一,倖存者中四分之一是傷殘。一個擁有一億七千萬人口的國家傷亡了18%的人口換來了最後的勝利。德國:德軍死亡485萬,其中東線死亡381.7萬,東線被俘250萬,其中死於蘇聯戰俘營36.3萬人。平民死亡約440萬人,其中60萬死於英美轟炸,其餘基本死於蘇軍攻入德國本土時。

    2、蘇聯為什麼士兵越打越多?

    按道理說,傷亡這麼大的戰爭,雙方兵力應該不足,但為什麼德國人覺得蘇聯士兵越打越多呢?

    一是斯大林的全民動員令,全民皆兵。在當時的蘇聯,斯大林具有極高的威望和聲譽,蘇聯人民非常崇拜斯大林。雖然在戰爭初期,由於準備不充分,德國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蘇聯接連失利,損失了大量的軍隊和地盤,但在斯大林全民皆兵的動員令下,全國上下,當時蘇聯堪稱是人口大國,除了老弱病殘孕,實在是走不動、扛不動槍的,其他人全部拿上武器,走上了戰場,這也是為什麼蘇軍越大越多的原因。

    二是斯大林把當時蘇聯監獄中的眾多囚犯放出來,令他們參軍,戴罪立功。看到前方的將士傷亡那麼多,蘇聯政府想到了關押在監獄的囚犯,他們大多是斯大林大清洗運動的罪犯,很多都是軍官和士兵,具有較強的戰鬥力,於是,經斯大林同意,蘇聯當局命令這些囚犯戴罪立功,走上戰場。並且把犯罪越嚴重派往越危險的地方作戰,犯罪比較輕的去後勤部門,同時還設專人去管理訓練、監督這些囚犯,以防他們反水,但這些囚犯大多都是蘇共黨員,雖然被斯大林清洗,但他們是忠於國家的,所以到了戰場上,他們瘋狂消滅侵略者。

    三是在全國徵集女兵。我們知道,蘇聯號稱戰鬥民族,不但人口眾多,而且人人能戰鬥,尤其在蘇聯惡劣的生存環境下,鍛鍊了他們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在蘇聯大批士兵死亡後,全國上下的婦女,紛紛放下家務和孩子,拿起武器,經過短期集訓後,迅速投入戰鬥,為保家衛國犧牲自身。

    常言道“有國才有家”。所以,小編認為,二戰爭中,蘇聯的軍隊看似無窮無盡,其實與蘇聯動員體系有極大的關係,斯大林執政期間,集中力量辦大事和動員體系上擁有無與倫比的優勢。在這樣全民皆兵的態度下,雖然最終取得了勝利,但也犧牲了大量的生命。

  • 3 # 薩沙

    之所以覺得蘇軍會越打越多,這是因為德國人低估了蘇軍的動員能力。

    德國人其實很清楚蘇聯的人員數量高達1.8億,以蘇聯的人口可以組建1千萬以上的部隊。

    德國人口要少得多,畢竟也有8000萬。

    更關鍵的是,蘇聯雖然高達1.8億,但很多人不支援他。比如烏克蘭人,波羅的海三國,高加索很多民族等等,都是反蘇聯的。

    而比如中亞等很多國家,名義上和蘇聯一體,但實際上有很多問題。

    在德蘇戰爭初始階段,蘇聯就被德國打的一敗塗地,損失慘重。5個月時間內蘇聯損失了63%煤、58%鋼的生產能力和41%的鐵路線,多達31850家工礦企業遭到破壞,還有60%的鋁產地和80%的銅錳產地被德軍佔領。

    戰10天之內,蘇聯就徵召530萬人入伍。戰時蘇軍兵員損失巨大,1941年6月至1944年4月德軍共俘虜蘇軍575.4萬人,其中322萬人死於戰俘營。戰爭期間蘇聯戰死的軍人達1360萬人(含死於戰俘營),戰爭期間蘇軍人數一直保持在1000萬左右。蘇聯大部分壯年男子在前線戰鬥,連婦女都有80萬上了戰場。

    希特勒最大失誤,在於低估了蘇聯人軍工生產的龐大能力。

    人是很容易動員組織起來的。但是人要有武器才能打仗!二戰中士兵不僅僅要有步槍和子彈,還需要有坦克,飛機大炮,軍艦等重武器。但是希特勒低估了蘇聯人重武器的生產能力,認為他們只需要將現役的兩三百萬蘇軍在短時間內全部消滅,蘇軍是無法在一二年之內恢復實力的。事實證明,蘇聯軍隊恢復能力非常強大。

    就一場長期的持久戰來說,無疑蘇聯才是最後勝利的一方。因為持久戰拼的就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軍隊持久戰能力!蘇聯人的坦克雖然沒有虎式和豹式坦克那麼先進,生產總量卻是德軍坦克的好幾倍。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可以徹底壓垮德軍。可以說蘇聯人才是真正掌握戰爭實質的勝利者。

    我們看看蘇聯在戰爭期間,武器生產數量。

    步槍、自動步槍:1200萬支

    輕、重機槍:9.54萬挺

    火炮:83.4萬門(含迫擊炮34.8萬門)

    坦克、自行火炮:10.8萬輛、門

    飛機:158218架

    汽車:20.5萬輛

    其中,德軍坦克製造總數為2萬多輛,還不到蘇軍的三分之一。

    這樣打仗,哪裡能贏呢。

  • 4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整個蘇德戰爭期間,德國人覺得蘇聯人越打越多,是由於兩個國家在人口上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德國人口8000多萬人,蘇聯人口1.8億多人,整整多出了1億人口,所以能夠動員的軍隊數量也必然遠遠超過了德軍。

    蘇聯雖然在戰爭初期遭受了嚴重打擊,但是國家體制保證了超強的動員能力

    開戰10天之內,蘇聯就徵召530萬人入伍。戰時蘇軍兵員損失巨大,1941年6月至1944年4月德軍共俘虜蘇軍575.4萬人,其中322萬人死於戰俘營。戰爭期間蘇聯戰死的軍人達1360萬人(含死於戰俘營),戰爭期間蘇軍人數一直保持在1000萬左右。蘇聯大部分壯年男子在前線戰鬥,後方的勞動力資源出現巨大缺口。填補蘇聯勞動力需求缺口的主要是婦女、少年及從前線退伍回來的殘廢軍人。蘇聯女性就業者佔就業總人數比重由1940年的38.4%提高至1944年的57.4%,輕工業1942年底81%的工人為女職工。職工中18歲以下少年比重1942年比1939年增加2.5倍,戰爭第三年少年在工業各部門的職工比重中達到40-60%。

    德國人低估了蘇聯體制的動員能力。

    當時的蘇聯已經建立了完整的執政體系,在蘇聯的各個城市到各個鄉鎮、村以至於各個生產單位都有黨委,只要蘇共中央黨委一聲令下,各地的黨委,從最高層到最基層都會完全地動員起來,將一切能夠動員的人員全部動員參戰。

    當然,戰爭的殘酷性以及傷亡的慘重也使得蘇聯當時是盡了全力進行了戰爭動員,從甚至連婦女都走上了戰場。

    舉國體制的優勢在這個時候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也許你會說,為什麼黨委尤其是基層的黨委能夠發揮這麼大的動員能力呢?

    可以拿中國來說,中國的政治體制一直都是治理不下鄉鎮,基本只到縣級,而中國的大多數人口都在農村,農村基本是由鄉紳進行治理,所以當國家要動員的時候,鄉鎮以及村這兩級的資源往往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動員。而有了基層黨組織之後,鄉鎮以及村級的資源可以得到有效動員,也就最大程度上地調動了國家的一切潛能,服務於國家亟需解決的問題。

    蘇聯的黨委就是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它使得蘇聯調動了能夠調動的一切資源。

    蘇聯強大的工業能力是蘇軍持續增加的保障

    當然,到了二戰期間,除了人員以外,武器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只有人員而沒有武器,再多的人上了戰場也是白搭。

    如當時的中國,人口有4億多,但是在整個戰爭期間中國軍隊的總數最多也只是在400多萬左右(包括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而蘇聯1.8億人口就可以動員超過1000萬的軍人蔘戰,這個原因就在於武器生產能力,也就是工業能力。

    1939年二戰爆發前夕德國的工業產值就已經超過蘇聯,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13.2%,居世界第二位。

    就二戰期間的主要武器來說,蘇聯生產了10.2萬兩坦克,德國為4.2萬兩;蘇聯生產了13萬架飛機,德國為8萬架;蘇聯生產了各類火炮120萬門,德國為53萬門;蘇聯生產主要槍支1200多萬支以及各類機槍就有9.54萬挺,充足的武器生產能力保證了部隊的裝備,而裝備起來的部隊才真正形成了源源不斷的戰鬥力。

    蘇軍的頑強導致德軍傷亡越來越大

    當然,蘇軍的頑強也是德國人覺得蘇軍越打越多的原因,因為德軍不斷地減少,一增一減,就自然覺得對方越來越多了。

    戰爭的第一年,即1941年德軍就付出了傷亡百萬人的代價,主要是在莫斯科戰役中,德軍就損失了50多萬人。

    而在第二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損失更是超過了150萬人。在一系列的戰役中,蘇聯軍隊得到了源源不斷的補充,而德國由於人口有限,再加上希特勒直到1943年才進行了戰爭總動員,但那個時候的總動員為時已晚,蘇德戰場基本上在庫爾斯克戰役後德軍敗局已定。

    當然,美英聯軍在歐洲開闢新的戰場,也使得蘇德戰場上的不少德軍不得不從蘇德戰場撤出趕到其他地方“救火“。如庫爾斯克戰役期間,盟軍登陸義大利,使得希特勒不得不將參加庫爾斯克會戰的德軍裝甲部隊抽調到了義大利參與義大利的防禦作戰;1944年盟軍登陸諾曼底之後,更多的德軍從蘇德戰場撤出趕赴西歐,就直接導致了德軍在1944年到1945年初的蘇聯“十次突擊“中的慘敗,退回到了本土防守。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一是蘇聯的舉國體制,保證了蘇聯能夠動員一切能夠動員的資源參戰;二是蘇聯強大的工業能力,保證了部隊的裝備;三是蘇軍的頑強作戰,導致德軍傷亡越來越大,德軍數量越來越少;四是美英聯軍在歐洲開闢新的戰場,使得蘇德戰場上的德軍不斷地被抽調走。因此,蘇德戰爭可以說越到後面,德軍就覺得蘇軍越來越多了。

  • 5 # 經常用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中最生靈塗炭的一場戰爭,在戰火燃燒的時候,以德國、日本、義大利為首的一眾法西斯國家化身成為了四處散播戰爭的魔鬼,使世界各地的許多國家沉淪進了他們架構的地獄之中。

    縱觀漫漫的二戰,蘇德戰場中爆發的戰鬥毫無疑問是最為激烈、實力碰撞最為強悍的。在整場蘇德戰爭中,德國人一共奪走了800多萬蘇聯正規軍隊士兵的性命。

    在蘇聯人挺過了德軍的悶頭重擊後,他們的軍隊人數不僅沒有絲毫的減少,反而如同被火焰燃燒過的野草一般,開始大規模野蠻生長了起來。蘇聯的人口基數龐大,在二戰爆發的時候,蘇聯全國的人口加起來達到了1.7億人左右,相比於德國那6000萬的人口,這個人口數字算得上是極其龐大的。

    戰爭,對於交戰的雙方來說都是一場煎熬,一定會造成生靈塗炭、死傷無數。很顯然,戰爭中士兵的犧牲是在所難免的。

    蘇聯和德國的人口數量對比:1939年,蘇聯的總人口為1.7億人,而德國本土的人口數量,加上被他吞併的奧地利和其他地區的人口數後也沒超過8000萬人。人口數量上的差距,決定了德國的動員兵力數量是無法和蘇聯相比的。也就是說,德國想要和蘇聯打,在人口上是吃虧的。何況德國面對的還不止一個蘇聯,還有法國、英國、比利時、波蘭等等的國家。因此,要想擴大勢力,並且減少損失,就必須想出好的辦法來才行。於是,可怕的閃電戰,就這樣被實踐了。德國使用閃電戰的戰果,可謂十分的輝煌:號稱是“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被德國在39天之內征服;不僅如此,德國在27天內將波蘭消滅,5天之內打敗荷蘭。最可怕的是打丹麥,德國竟然在一小時之內拿下了丹麥。如此可怕的戰績,不得不讓人感嘆。在二戰爆發的初期,德國在歐洲大陸上可謂一馬平川,如入無人之境。

    閃電戰對於小國人是一種噩夢,但蘇聯是一個大國,要想在短期之內殲滅蘇聯,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了。蘇聯在做前期和德國的交戰中,不是一味的和德軍拼命,而是有理智的往後撤退。看似德軍好像是沒費多大力氣佔領土地,實際上是自己在減少戰爭的兵力。因為每佔領一個地方,你都要有兵去駐守,佔領的土地越多,能夠打的士兵就越少。就這樣,德國往前推進的過程中能打的士兵是越來越少,而且德國的對手還不僅僅是蘇聯一個,他必須要提防在英吉利海峽對岸的英軍和逃亡過去的法軍,因此他無法將所有的兵力都派往蘇聯戰場。隨著後期英法的反擊,德國在西邊的部署也隨之加強,在蘇聯戰線上的兵力就更少了。蘇聯的人口多,他釋出了全國動員令,要求15-60歲之間的人都要上戰場,男女都一起上。這使得蘇聯一下子就增添了大量的士兵,每多一個士兵,就多了一份力量。

    蘇聯的勝利,是結結實實靠無數的生命殺出來的,蘇聯軍隊傷亡之慘重,主要源於開戰初期的極端被動、武器裝備的落後以及指揮失當所致。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一直到1943年前,德軍並沒有兩線作戰的困擾,可以集中優勢兵力進攻蘇聯,在前線的部隊即使被蘇軍打殘了,往往還能調回本土,休整幾個月,重新再組織開往前線作戰。

    從1943年開始,蘇軍轉入大規模反攻,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地相繼解放,蘇軍解放一個地方,就儘可能地徵召當地人當兵,所以蘇軍越到後期,人力資源越加寬裕,而德軍正好相反,地盤越來越少,可控制的人力自然越來越少。最悲慘的是,德軍人力資源不斷越來越少,而且面臨著三線作戰的窘境,戰略形勢愈加惡劣。

    1944年夏天是希特勒最心疼的時候,隨著盟軍登陸,蘇軍乘勢發起大規模反攻,兩邊一夾擊,德軍在東邊西邊總共損失了上百萬軍隊,法國也丟了,白俄羅斯也丟了。東邊消耗,西邊消耗,德軍就這麼被消耗殆盡,苟延殘喘,等著末日來到。。

  • 6 # 貓眼觀史

    二戰除了亞洲戰區主戰場之外,在歐洲主戰場也同樣激烈。當時德國元首希特勒發了瘋似的下令攻佔世界各國,並且所向披靡,打完西方打東方,轉頭就一路碾壓殺到蘇聯邊境,直逼首都莫斯科。然而奇怪的是德國士兵在對戰過程中,總是感覺蘇聯的士兵從來不會減少,反而是越殺越多,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形成的呢?

    1941年,二戰進入十分激烈的階段,被慾望矇蔽的德軍開始對莫斯科展開大規模攻擊。起初蘇聯在戰略安排上出現失誤導致慘敗一番,不過他們很快就緩過來了,並開始急速增援士兵,德軍拿完首殺之後也深感到意外,明明是一開戰就對蘇軍大殺特殺,覺得對方的士兵死得越來越多應該快死絕了,但是沒料到蘇聯本身是一個戰鬥民族,其神祕又神奇,他們很快就增兵並且越來越多。

    為此德軍長驅逐入的勢頭受阻,銳氣頓然受挫。後來德國柏林淪陷,希特勒被聯軍逼得離奇死亡,使得反抗法西斯戰爭正式宣告結束。那麼在長達五年的德蘇戰爭中,蘇聯士兵雖然前期失策,但是後期越戰越勇,而且支援的士兵越來越多,這個問題令德軍跟其他國家都百思不得其解,均認為蘇聯平時就那麼點人,為什麼一打仗就能冒出那麼多士兵來呢?

    其中原因之一是因為蘇聯擁有斯大林這個偉大的領導,當初斯大林眼見莫斯科首都快要不保,急得立馬推行焦土戰略,調動最大的勞力去支援戰爭,發誓必把德軍打敗。然而在全國動員起來後,斯大林還覺得不夠,生怕擋不住德軍坦克團的攻勢,於是把主意打到了監獄囚徒身上。戰爭特殊時期採用非一般方法,斯大林最終打破參軍規定,採用了大批囚徒參加對抗德軍的戰爭。這些亡命之徒把這一次機會視為“特赦”,紛紛服從安排,並且源源不斷的被輸送到戰爭前線,他們打起仗來顯得凶狠又勇猛,因此給德軍留下深刻的印象,並開始疑惑蘇聯人為什麼越打越多。

    除此之外,斯大林還徵用了全國女性出來當兵,這些女兵在經過簡短軍事訓練後,就被運往不同戰區服役,她們給整場戰事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有的女兵負責後勤工作,有的到野戰醫院負責護理傷員,倒水遞水、洗衣物,有的女兵負責煮飯、送飯、送彈藥補給到前線,大部分的女兵則直接拿起槍械到參加前線作戰,她們雖為女子,但是在國家興亡危機之時豪不懼怕德軍,出於女性特有的敏感,她們的槍法看起來還挺精準。

    戰爭延續到1942年,整個蘇聯國家幾乎草木皆兵,在斯大林的激勵熱血的政策下,只要是會拿槍開槍的蘇聯人,無論男女老幼都得上戰場。另外有製造能力的居民則到工兵廠加班趕製各類武器。據統計蘇聯在抗戰期間,一共產出1200萬支步槍,近10萬支輕重型機槍,迫擊炮、火炮高達84.2挺,坦克十萬輛,戰鬥機15.8萬架,而德國方生產的坦克才約20000輛左右,根本不及蘇聯。

    1942年5月,蘇聯總調動出一千八百萬人加入對抗德軍的戰爭,此時的蘇軍經常蜂擁衝上前線,德軍則因為戰線過長總部遠在天邊,各種支援補給很慢,就算他們先前有優勢把一批蘇聯雜兵擊倒,但很快又有一批新的蘇聯人拿著步槍靠近。在接連不斷的人海戰術當中,德軍最終被動搖落得了一個慘敗的結局。

  • 7 # 春秋亂舞

    規模空前強大的二戰中,蘇德戰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場,蘇德兩國在此進行了大量的交火,陸地和空中部隊進行了激烈的對抗,同時也死傷無數。

    在初期,戰爭形勢是有利於德國一方的,德國很快的攻入了斯大林格勒。整個戰爭期間,德國一共死亡了380萬人,而蘇聯死亡高達900萬人。

    在國家面臨滅亡的情況下,斯大林進行了大量的戰爭動員。為了能夠派出足夠的兵員,斯大林徵召了一切可用的人,包括農民、監獄囚犯、女兵等等,大量未經過軍事訓練,或者只經過少量軍事訓練的人被大量調往戰場。

    在戰爭潛力上,蘇聯也大於德國。在二戰期間,蘇聯總人口達到了1.6億左右,並且疆域遼闊。德國本土人口總過在7000萬左右,能調動的兵力遠不及蘇聯。當時的蘇德戰場上,還有大量的中亞士兵,正是有了他們源源不斷的加入,才使勝利的天平逐漸轉向蘇聯。

    在戰略規劃上,德國最開始的時候是沒想過進行拉鋸戰,並且在閃電吞併波蘭等國以後,德國的戰略規劃中並沒有全民皆兵的地步,而蘇聯在被初期壓制以後,在面臨生死存亡期間爆發出了巨大的戰爭熱情。實行了全面皆兵的策略,綜上所訴,蘇聯國內的戰爭熱情,再加上戰略上的排程,最終使德國陷入了拉鋸戰,讓他們感覺蘇聯士兵越打越多。

  • 8 # 小小嬴政

    令人敬畏的閃電戰

    我們先來看看蘇聯和德國的人口數量對比:1939年,蘇聯的總人口為1.7億人,而德國本土的人口數量,加上被他吞併的奧地利和其他地區的人口數後也沒超過8000萬人。

    人口數量上的差距,決定了德國的動員兵力數量是無法和蘇聯相比的。也就是說,德國想要和蘇聯打,在人口上是吃虧的。何況德國面對的還不止一個蘇聯,還有法國、英國、比利時、波蘭等等的國家。

    因此,要想擴大勢力,並且減少損失,就必須想出好的辦法來才行。於是,可怕的閃電戰,就這樣被實踐了。

    同時,派出的地面部隊在空軍的掩護下向前推進,突破對方防線,讓對手在措手不及、不知所措的時候就結束這場戰爭。

    閃電戰的理念在二戰中被德國多次的使用,屢試不爽。在人口等戰爭資源上,德國自知和其他國家相比處於劣勢,因此他們非常認同閃電戰的理念,在短時間內對敵方進行攻擊,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並且儘量減少人員的傷亡。

    所以在二戰爆發的初期,德國在歐洲大陸上可謂一馬平川,如入無人之境。

    蘇聯不是好欺負的

    閃電戰對於小國人是一種噩夢,但蘇聯是一個大國,要想在短期之內殲滅蘇聯,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了。

    蘇聯在經歷了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後,實力大增,工業產值達到了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地位。對於德國來講,這是一塊非常難啃的骨頭,在歷史上,不可一世的拿破崙就是在遠征俄羅斯的時候失利的。

    只要讓他們的進攻陷入停滯,德軍很快由主動化為被動。並且對於蘇聯來講,它有一個天然的優勢,那就是它的戰略縱深大。我的土地多、場地大,我可以用空間來換時間,拖延戰爭的時間,同時給自己減少人員損失。

    於是,蘇聯在做前期和德國的交戰中,不是一味的和德軍拼命,而是有理智的往後撤退。看似德軍好像是沒費多大力氣佔領土地,實際上是自己在減少戰爭的兵力。因為每佔領一個地方,你都要有兵去駐守,佔領的土地越多,能夠打的士兵就越少。

    就這樣,德國往前推進的過程中能打的士兵是越來越少,而且德國的對手還不僅僅是蘇聯一個,他必須要提防在英吉利海峽對岸的英軍和逃亡過去的法軍,因此他無法將所有的兵力都派往蘇聯戰場。隨著後期英法的反擊,德國在西邊的部署也隨之加強,在蘇聯戰線上的士兵就更少了。

    到了戰爭後期的反攻階段,蘇聯解放了一些被德國戰爭佔領的領土,比如波蘭,蘇聯通過吸收當地的人民來增添自己的兵力,使得自身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兵力,而德國方面是不斷敗退,兵力越來越少,迎來失敗的結局。

    人口少、兵力不足,是德國最大的硬傷,再加上和蘇聯僵持了好長時期,使得自己越來越不利。而蘇聯是動員了全國的人民參與戰爭,兵力越來越多,越戰越勇。最終,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取得了勝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林書豪在CBA每場比賽都要送出自己的球鞋,不怕送完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