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考古班二愣子
-
2 # 端木賜香
捻軍的前身是捻子,是乾隆、嘉慶年間,出現在安徽、山東、河南、湖北四省邊區的一種比較鬆散的民間組織,主要目的是從事搶劫勒索、販賣私鹽、吃大戶、賭博盜竊等經濟領域的“非法”活動。在官方檔案及時人筆記中,他們被稱為“捻子”、“紅鬍子”、“捻匪”。紅鬍子、匪,都好理解,而捻,是從捻繩的意思而來的,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編制,和團結就是力量等意思:“匪徒……成群結隊,白晝橫行,每一股謂之一捻子。小捻子數人、數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等到太平天國起事,他們也乘亂走向了武裝起義,遂成捻軍。
捻軍起義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前期從1851年到1863年,其領袖是張樂行。後期從1863年到1868年,其中1866年以後分為東西兩路,東路領袖是賴文光,西路領袖是張宗禹。
張樂行,淮北亳州人,1810年出生。因販賣私鹽,遭官方追捕,在反抗官府的過程中,逐漸成為了捻首。
太平天國建都南京後,張樂行聯合多個捻首,滴血為盟,開始起義。
1857年天京事變,石達開率部出走,太平天國實力銳減,與此同時,捻軍被清軍追得東躲西藏,也挺狼狽的,雙方遂決定抱團取暖。兩軍於六安會師,捻軍改換為太平軍旗幟,接受了太平天國的封號和領導,張樂行被封為徵北主將。此後,兩軍配合作戰。
1858年5月,六安失守,張樂行率捻軍佔領懷遠、鳳陽等地。
1860年2月,捻軍佔領了蘇北重鎮清江浦(淮陰),捻軍稱為“打清江、破淮城”。
1861年9月,安慶失守,安徽太平軍與天京的聯絡通道被切斷,張樂行部困守定遠,後移至亳州雉河集地區。
1863年3月,張樂行率捻軍二十萬之眾,與僧格林沁大戰於雉河集郊外,大敗,張樂行被清軍捕殺,捻軍主力覆沒。
賴文光祖籍廣東嘉應,1827年出生於廣西桂平。他原來是太平天國的將領,曾經參加過金田起義。
1862年,賴文光與陳德才、藍成春等人率大軍入陝,逐漸發展成為太平天國在西北的勁旅,與在豫西地區活動的捻軍張宗禹部形成犄角之勢,聯合作戰。
1864年,天京失守後,賴文光、張宗禹等人敗走豫南。他們將留在江北的捻軍與少量保留下來的太平軍進行了合併改編。
改編後的捻軍,組成了龐大的騎兵隊伍,採用游擊戰術,多次打敗清軍。
1865年5月,捻軍消滅了僧格林沁的馬隊一萬一千餘人。
1866年秋,發展勢頭迅猛的捻軍出於戰略上考慮,決定分為互為犄角的東西兩支:東路由賴文光率領,留在中原;西路由張宗禹率領,前進甘陝。
1866年11月,東捻軍在湖北安陸活捉提督郭松林,擊斃總兵張樹珊,消滅了湖北巡撫曾國荃的新湘勇六千餘人。
1867年2月,捻軍與清軍再戰於安陸,先勝後敗,損兵折將兩萬餘人。
其後,東捻軍轉戰山東,一敗再敗,主力傷亡殆盡,賴文光率殘部千餘人南下。1868年1月,東捻軍兵敗於揚州,賴文光被捕殺。
張宗禹是張樂行的族侄。1862年春,張宗禹等人奉張樂行之命,率軍到達豫西,和西北太平軍配合作戰。1863年張樂行殉難後,張宗禹返回淮北收攏了張樂行餘部。1864年天京淪陷後,張宗禹和賴文光將捻軍和太平軍進行了合併整編。
1866年10月,捻軍分為東西兩路。張宗禹率西捻軍入陝。
西捻軍在陝北佔領了綏德、安寨、延川諸縣城,取得了一些勝利。獲知東捻軍在山東陷入重圍之後,張宗禹決定採取“圍魏救趙”之策,率西捻軍深入京畿輔地以解東捻軍之危。
1868年2月,西捻軍攻保定,前鋒直抵蘆溝橋,京畿大駭。 清政府急調李鴻章、左宗棠等進京勤王。面對強敵,西捻軍突圍南下進入山東。4月,西捻軍進逼天津無果,被迫撤至海豐(今無棣)、陽信、武定(今惠民)等濱海地區。
5月,西捻軍北往直隸滄州,欲渡河北上,未成;搶渡運河也未成。
7月,西捻軍遭清軍圍攻,損失慘重,主力覆沒。
8月,西捻軍全部被擊潰,張宗禹率十餘騎突圍而出,其後“穿秫鳧水,不知所終”。
這就是所謂的亂世出騷人吧。世道愈亂,人心愈騷,輕者謀盜,謀殺人越貨;重者謀國,謀坐擁江山。只見歷史輪迴,不見世道澄明。
-
3 # 淼淼兮與吾懷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徐州地區原為白蓮教(捻軍的前身)的發源地之一,自嘉慶年間起一直在徐州地區(蘇、魯、豫、皖交界處)活動。清政府在鴉片戰爭後,同列強簽訂了一系列賠款條約,時值徐州連續三年黃河決口,水災不斷。在西方列強和清王朝的雙重壓迫下,徐州地區人民已到了無法生存的地步。
太平天國派遣林鳳祥、李開芳等率兵北伐時,經過徐州地區,各地捻軍和各種農民軍紛起響應,使太平軍聲勢大振。在太平軍攻佔南京建立農民革命政權時,徐州新沂人劉業居率當地農民起義,擊殺清軍,宣佈加入太平天國。太平天國北伐軍從天津南撤時,被清軍統帥僧格林沁追擊,主將林鳳祥、李開芳先後戰死,餘部撤至新沂與劉業居會師。清軍圍攻新沂,劉業居率軍頑強抵抗,連挫清軍。僧格林沁大怒,調大炮轟擊,太平軍傷亡慘重,經過十個晝夜的奮力抵抗,終因彈盡糧絕被清軍攻陷,劉業居在拼殺中犧牲。
其後,徐州周邊各路捻軍公推張樂行為盟主,與太平軍南北呼應,成為繼北伐軍之後抗清的主要力量。張樂行帶領捻軍聯盟在徐州地區征戰九年,戰術靈活,行動敏捷,與清軍發生數十次戰役,擊敗清軍將領僧格林沁,殺死徐州鎮總兵滕永勝,佔領以徐州為中心的蘇魯豫皖13個州府,牽制了清軍很大的兵力,緩解了清軍對太平軍的進攻。在太平天國失敗後,清政府先後派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到徐州攻打捻軍,捻軍被畫河圈地相互隔離,又遭重兵圍剿,損失慘重。捻軍分支首領張宗禹為解徐州頹勢,率眾殺出重圍,迂迴晉南、豫北地區北上過保定,直接威脅北京。但是孤軍奮戰,在清軍的重圍下全軍覆沒。
這時已是1868年,距太平天國的天京淪陷已經歷時4年。捻軍與太平天國運動極大地打擊了腐朽的清王朝,促進了封建社會的崩潰,向入侵的西方列強顯示了中國人民決不向敵對勢力屈服的堅定決心,減緩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程序。
更說明了徐州地區的人民,自古以來勇於維護民族利益,敢於向壓迫揮戈。民族危難時挺身而出,飽受壓迫後揭竿而起,以天下興亡為己任,雖千萬人吾獨往矣!
回覆列表
捻軍是一股實力不容小覷的農民起義軍,只是和太平天國同期,被太平天國搶了風頭,以致很多人都知道太平軍而不知捻軍。現以數百字簡要概括。
其名稱“捻”不知來自何處,咸豐初年聚而起事。太平軍攻佔天京之後,捻軍乘勢佔領宿州、壽州、蒙縣等地,並時常騷擾山東、河南、安徽等省。
1860年京師淪陷,清軍顧此失彼,捻軍乘機出山東。朝廷派僧格林沁平之,僧格林沁先殺捻軍首領張洛行,又斬壽州苗沛霖,捻軍雖然稍微收斂,但清軍主要對付太平天國,未能徹底掃滅捻軍。
1864年,太平軍陳德才進河南會捻軍,捻軍又起,騷擾河南、安徽等地,不久大舉入侵湖北。天京被清軍攻破之後,太平天國殘部與捻軍會合,其勢更盛。
清廷任派僧格林沁平定捻軍,1865年四月中埋伏,死於無名小卒之手。清廷無奈,命曾國藩平之。
捻軍不同於太平軍,其部多騎兵,機動性極強,比太平軍更難對付。曾國藩訓練馬隊,組建黃河水師,同時以重兵固守徐州、濟寧、周家口等地,築長堤守住運河。這是堅壁清野的戰術,若持久下去捻軍必敗,故捻軍攻之,未克。
至此,張洛行的侄子張總愚領兵進陝西,曰西捻;賴汶光率軍出山東,為東捻。1866年,李鴻章接替曾國藩,仍用曾公之法,將東捻逼到海州剿滅了。
清廷又令左宗棠督陝甘。左宗棠隔渭水拒西捻,西捻入山西,左宗棠追之,李鴻章亦帶兵圍堵,又用堅壁清野的辦法將其剿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