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雜文詩天下

    不是所有的朝代殺人都在菜市口,是清代殺人的地方在那裡,在今天宣武區菜市口百貨商場附近。戲文中唱道“推出午門斬首”,其實是拉到菜市口“出紅差”,砍頭!犯人被殺後,屍體被人運走,血跡即被黃土墊蓋上,爾後便有人在此賣菜,菜市生意興隆,故菜市口由此而得名。

  • 2 # 古今知多少

    菜市口在京城的名氣可是不小,一千年前的遼代,這裡是安東門外的郊野,金代是施仁門裡的丁字街,明朝時是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場,沿街菜攤、菜店眾多,所以"四九城"的許多人都來此買菜,並把菜市最集中的街口稱為"菜市街",清代時改稱"菜市口",此名一直沿用到今日。

    在明朝以前,元朝,北京(時稱大都)的刑場在柴市口(今東城區交道口)。西四牌樓簡稱為西四。它在明朝又叫西市,是處決死囚、或殺或剮的刑場。清朝取代明朝後,將殺伐的刑場,由西四牌樓轉移至宣武門外的菜市口。不管元的柴市口,明朝的西四牌樓,抑或清朝的菜市口,皆屬老北京的交通要道。在鬧市區行刑問斬,便於示眾。殺雞給猴看,用來警示老百姓,起到震懾的作用,這也是中國古代皇權至上的一個表現。

    據說在菜市口被鬼頭刀砍下頭顱來的第一個名人是在距今八百年的元朝。殺的那個人就是南宋王朝的丞相文天祥。那時北京城叫大都城,菜市口還不叫菜市口,叫柴市口--賣柴的地方,後來幾經演變由賣柴變為賣菜,改稱菜市口。

    而刑人於市,明正典刑是自古以來的傳統,取之威民之意。《大唐六典》卷六(刑部中外郎)有云:“凡決大辟罪,皆於市。”

  • 3 # 草原上的白球鞋

    “午時三刻,把犯人推到菜市口斬首示眾”是我們在看歷史題材的影視劇的時候經常聽到的一句最經典的臺詞,只要是古裝戲就會有,也是出現最多的,在我們大家的印象中,“菜市口”就成了犯人砍頭的地兒了。什麼時候被稱為“菜市口”的了?

    菜市口殺的名人還不是從拖著大辮子的滿清王朝開始。據說在菜市口被鬼頭刀砍下頭顱來的第一個名人是在距今八百年的元朝。那時北京城叫大都城,菜市口還不叫菜市口,叫柴市口。

    為什麼先叫柴市口後改叫菜市口?說文解字,元立都時,這條街以賣柴為主,後幾經演變由賣柴變為賣菜,改稱菜市口。殺的那個人就是南宋王朝的丞相文天祥。文天祥死時47歲,他在廣東的五坡嶺兵敗被俘,輾轉押送回大都城。文天祥抗元復宋是一枕黃粱,南宋腐敗至極,非垮非亡不可。所謂大廈將傾獨木難支,不是文天祥不死就能打得起來的。文天祥在歷史上之所以出名是其令人敬佩的民族氣節,至死不屈。他所作《過零丁洋》,蕩蕩浩氣,詩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為世代熱血男兒所情鍾。文天祥死得大義凜然,血濺柴市口,據說觀者也是人山人海。

  • 4 # 原來三條溪

    1、刑人於市,明正典刑是自古以來的傳統,取之威民之意。《大唐六典》卷六(刑部中外郎)有云:“凡決大辟罪,皆於市。”

    其實,在菜市口行刑殺人,清朝並不是最早的。

    在距今八百年前的元朝,那時候北京還叫大都,菜市口還不叫菜市口,叫柴市口,也就是買賣柴禾的地方,後幾經演變變成菜市場。

    大名鼎鼎的文天祥就是血濺菜市口,死得大義凌然。其實無論是柴市口還是菜市口,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漢人居多。

    想當年,拖著大辮子的清王朝滅掉明朝以後,民間湧起天地會、洪門等各類反清組織,而且很難斬盡殺絕。而且,菜市口不遠處便是琉璃廠,當時是各地舉子科考暫住的地方,清政府一直擔心漢人難以統治,於是便對老百姓進行血腥鎮壓,尤其難管理的就是那些具有思想和民族氣節的讀書人,大興文字獄遠遠不夠,還必須對他們進行精神鎮壓。在人群最熱鬧的菜市口殺人,無疑成了最佳選擇,可以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

    2、我們從電視上,常聽到“秋後問斬”這樣的臺詞,其實也頗具深意:

    秋季,考生從全國各地進京趕考之時,也正是刑場殺人看熱鬧之時,從而起到對漢族文人的震懾作用。

    當然還有一種原因,是從養生的角度考慮,古人講究天人合一,信奉春發秋收,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上天有好生之德,春天殺人會觸犯老天。皇帝自稱天子,當然不會糊塗到跟老天過不去。砍頭的事,放在秋天較為合適,每年冬至前一定在此執行一批。清朝法典規定,不允許死囚活過冬至,倘若遇到外力原因冬至前沒有執行,那隻能等到第二年秋天再執行了。

    3、我在影視劇中也常常會聽到“午時三刻已到,行刑”,其實這也是有學問的:

    午時三刻,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中國古代人們迷信的看法,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以及和他被處死有關聯的人員。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現。這應該是古人習慣在“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午時三刻這個時間,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點,這個時間,陽氣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迷信的說法中, 此時可以用旺盛的陽氣來沖淡殺人的陰氣。這應該是習慣上“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然而也許還有另一層意思。在“午時三刻”,人的精力最為蕭索,處於“伏枕”的邊緣,所以此刻處決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腦袋落地的瞬間,也許痛苦會減少很多。這樣看來,選擇這樣的時間來處決犯人,有體諒犯人的考慮。

    舊小說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鐘(差十五分鐘到正午)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是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菜市口究竟殺過多少人,沒有具體統計,誰也不清楚。據老北京人說,每到陰雨天氣,附近一些衚衕裡常常會傳出一些陰森可怕的鬼叫,聽起來讓人毛骨悚然。

    清代有個姓許的讀書人路過菜市口時,曾寫過一首《過菜市口》,把菜市口刑場的景象描繪得頗具聲色,詩曰:“

    薄暮過西市,踽踽涕淚歸。

    市人竟言笑,誰知我心悲?

    此地復何地?頭顱古累累。

    碧血沁入土,腥氣生伊蹶。

    愁雲泣不散,六嚴聞霜飛。

    疑有萬怨魂,逐影爭嘯啼。

    左側橫短垣,茅茨復離離。

    此為陳屍所,剝落牆無皮。

    右側堅長稈,其下紅淋漓。

    微聞決囚日,兩役舁囚馳。

    高臺夾衢道,刑官坐巍巍。

    囚至匐匍伏,瞑目左右欹。

    不能指囚頸,一役持刀鋒。

    中肩或中顱,刃下難邃知。

    當囚受刃時,痛極無聲噫。

    其旁有親屬,或是父母妻。

    泣血不能代,大踴摧心脾。”

  • 5 # 馬老漢

    看了半天,沒一個說在根上的。我只說我知道的,不論對錯。

    元朝在北京建都有一個標準,左文右武,前衙後市。明朝沿襲這個戒律,崇文門在左,宣武門在右,皇城前左邊是六部衙門,右邊是五軍都督府。市場則在皇城後面地安門以外。再說殺人,佈告裡說是棄市,就是說在市場裡殺頭,為的裡市場里人多,有震攝力。明朝棄市場所在西四,因為這裡最熱鬧,人最多,影響也最大。清朝入城後把城裡漢人全趕出城,西市不再是市。相對來說從西四往南出宣武門的菜市口成了最大的市場,雖然東邊也有豬市,花市,欖杆市,但菜市是一天聚集人最多的市場。於是便選定此地為棄市之處。還要說明,在菜市口殺的只是老百姓,王公貴族,天子門生不應該放到這裡行刑,頂多讓皇上賜死,白練懸頭,鴆酒歸西。為的保全天子的臉面和一家的平安。只有罪大惡極的人才會被猇奪爵位和功名,就是剝奪政治權力終身,押送菜市口行刑。

  • 6 #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涉及到了北京城的佈局以及各個功能區和城門的作用,事實上,老北京城大的城門共有九個,每個城門的功能都不相同,不是說你想怎麼走哪個城門就怎麼走的。

    清朝時期老北京內城共有九門,分別為:正陽門、朝陽門、崇文門、宣武門、阜成門、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西直門。

    一:正陽門,也叫"前門",“大前門”。正陽門是皇帝龍車出入的門。

    二:德勝門:是出兵打仗時候部隊出城走的門,"德勝"也是蘊含了一種期望。

    三:安定門。這是外出打仗後得勝回來而走的門。

    四:朝陽門。是專門運糧的門。皇上吃的糧食都得從此門走。

    五:崇文門。俗語叫“哈德門”。崇文門出名的就是受稅,凡是南來的酒都得經過崇文門交稅。

    六:宣武門。宣武門是走囚車,押送犯人走的門。

    七:阜城門。運煤車走的門。

    八:東直門。小商小販聚集做買賣的集散地。

    九:西直門。運水車走的門。

    而問題中說的菜市口在哪裡呢?就是在宣武門外。如果犯人沒有被判死刑,那就是透過宣武門押送出京城到外地服刑去。如果是被判了死刑,那還有什麼說的,拉出宣武門就是菜市口,直接就斬了。所以才有那句著名的“拉到菜市口斬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弟每天睡12小時,吃兩頓飯,醒著就打電腦,會不會得啥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