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極網
-
2 # 鄰章
手機行業其實是個比較苦逼的行業,整體利潤也並沒你想的那麼高,也並不是可以躺著賺錢的行業。存在著明顯的兩極分化,飽的飽死,餓的餓死。
從目前來看,智慧手機行業利潤最高的是蘋果,其次是三星,然後是華為、OPPO、vivo、小米,然後再是一些較小的劍走偏鋒的廠商(諸如8848和山寨機這種),不過由於他們基本不對外公佈財務資料,所以這些小廠商利潤究竟有多少,不得而知。
我們先來說說蘋果,業界報告資料顯示的是,蘋果目前佔據了智慧手機行業七成的利潤,三星和華為瓜分了餘下三成利潤。而具體到蘋果自身,事實上蘋果的毛利率一般都在38%這個階段浮動,在第三季,蘋果財報資料顯示,蘋果早2017年第三季度的毛利潤為 37.9% ,這可能是業界最高水準了。三星、華為、OPPO、vivo、小米都達不到這個水準。
一個佐證資料是此前據金融公司Canaccord Genuity旗下分析師沃克里(Michael Walkley)的研究,在今年三季度,蘋果在全球手機利潤中的佔比已經減少到了72%,不再處於獨霸的局面,但是仍然領先於三星電子的24%,而華為今年前三個季度其手機的利潤佔比分別是5%、8%和7%。
當然這個資料是有一定問題的。
資料並不全面,金融公司Canaccord Genuity旗下分析師沃克里的資料裡,並沒有包含OPPO、vivo、小米這幾家實際上在盈利的廠商。事實上他們這幾家的利潤實際上應該還不錯,此前有坊間人士表示,去年華為、OPPO、vivo三家的利潤都在一百億上下,今年他們這幾家的利潤應該會更好一些。
所以上面這些廠商,基本是屬於能夠吃飽的廠商。
但是更多的廠商,在智慧手機業務上,是處於虧損狀態的。諸如HTC、LG、MOTO、中興、酷派這些廠商,很多都是因為智慧手機業務表現不佳而深陷虧損泥潭,拉他們財報表現的後腿。
資料顯示:HTC已經連續虧損了九個季度,在2017年第二季度,稅後淨虧損為19.5億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4.29億元);LG手機業務在今年第三季度虧損額約為3.31億美元;聯想集團釋出的2016/17財年全年財報資料顯示,聯想的移動業務除稅前經營虧損5.66 億美元。中興在2016年遭遇了上市20年來的第二次虧損,淨虧損達23.6億元;酷派在前段時間,更是傳出了賣地求生。
所以從這個資料來看,其實手機行業除開蘋果、三星、華為、OPPO、vivo、小米之外,其餘智慧手機廠商其實在利潤上,都還是蠻苦的,別說利潤了,甚至一不小心還會虧錢。
-
3 # 超能網
根據艾媒資訊發表的《2017-2018中國智慧手機市場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智慧手機使用者量一直處在上升的狀態,從2016年第一季度的6.24億手機使用者上升到2017年第四季度的6.68億,兩年的時間增加了4400萬手機使用者,也就是說題主的想法有一部分是對的,確實是用手機的人越來越多了。
但是,這並不代表手機廠商賣的手機就跟著多了起來。該報告表示,2017年中國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了12.3%。
根據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釋出的《2018年3月國內手機市場執行分析報告》來看,2018年同比出貨量下降得更多,僅前三個月,就同比下降了26.1%。從這個角度看,雖然中國手機使用者量在增長,但是對於各廠商而言,現在的手機市場已經處於飽和狀態,大廠商壟斷市場互相競爭,而小廠商在他們的競爭夾縫中掙扎求生。
資料調研機構Counterpoint今年4月份釋出的報告顯示,擁有高利潤的手機是iPhone系列,特別是八千多起售價的iPhone X的利潤高達35%。但是別以為這麼高的利潤真的代表手機市場,該報告透露,手機市場的利潤跟去年比起來出現了下滑,同比下滑1%。
-
4 # 水哥愛搞機
其實做為一個科技數碼從業者來說真的想說一下,很多人都認為手機行業都是暴利,賣一臺iPhone能夠賺你一半的錢,真的手機行業從來就沒有出現如此高的利潤,就連蘋果也沒有這麼高的利潤,看手機行業利潤高不高不只是看硬體成本,所以網上的那些硬體成本盤點是毫無意義的,比如下面的小米說自己的綜合利潤永遠不超過5%你就可以知曉一二了!
中國產手機品牌的綜合利潤也是在5%左右徘徊,華為、OPPO、vivo這三個品牌現在稍微好一點, 其實手機賣的好品牌打的響最高興的是代理商,代理商基本上就是撿現成的了,只是賺的多和更多的區別,這幾年的OV代理商是笑的最開心的,他們賺的可能都不比廠商少,大區代理、省代理、市公司,這幾層下來就要分不少利潤率!
然後接下來就是手機終端銷售這一層了,也就是手機店和線上平臺,這一部分的利潤高嗎?其實也不高,正規渠道來說華為OPPOvivo這三個品牌的利潤也就是100~500左右,一臺能賺500的那是少之又少,就但拿單機毛利來說,更重要的是推合約機或者推電話卡運營商給補貼掙錢,所以賣手機沒你想的那麼掙錢,還有人工費、房租水電等等算下來的話!
蘋果的單機毛利就更少的,因為太透明瞭賺你100塊錢也就賣了,這是正規店子來說!
然後重點就來了,為什麼有些人認為做手機賺錢呢,就是因為有那些坑人的老闆報出更低的價格,然後給你翻新機或者官翻機,行貨水貨傻傻分不清,這其中屬iPhone最明顯,賣國行是不掙錢的就我上面說的一兩百利潤,真正賣水貨和翻新機的才賺錢,買手機貨比三家是對的,但是突然有人給你報出低於常理的價格基本上你就準備被宰了,賺你一兩千都是有可能的!
-
5 # 天方燕談
目前手機行業利潤是比較薄的,元器件和工藝的成本都是比較透明,賺錢的廠商就那麼幾家。一般能獲取高利潤的手機往往都是高階機型,高階機型意味著研發成本高,對品牌影響力的要求也高。中低端機型的利潤一般都不高,並且市場競爭非常慘烈,需要準確把握市場變化。
從全球來看,蘋果、三星的手機都是賺錢的,因為他們在高階市場站穩了腳跟,能保證利潤。根據Counterpoint資料顯示,2017年第四季度,蘋果公司的智慧手機利潤佔到了全球智慧手機市場整體利潤的86%,全球利潤最高的10款機型中,蘋果就佔據了8款,其中iPhone X一款手機就佔到了整個行業利潤的35%,從而推動蘋果的智慧手機利潤同比增長1%。手機行業的利潤馬太效應明顯,強者恆強。
華人所熟知的幾個品牌,如華為,vivo,oppo這些,在創新方面進步非常大,銷量增長也非常快,中端和高階手機比例都有所提升。小米由於奉行薄利多銷的策略,利潤是行業中最低的,客觀的說,中國產手機需要提高品牌的影響力,可以透過自家的製造和創新能力來提高產品的價格。
-
6 # 科技數碼隨時答
旗艦手機利潤高,中低端機型利潤低
高利潤往往意味著高風險,由於能夠獲取高利潤的手機往往都是高階機型。而高階機型意味著研發成本高,對品牌影響力的要求也高。如果研發實力不夠,供應商關係維護到位,品牌影響力不足,就很難做出高階機型。而且,如果手機出貨量不夠,就會進一步導致成本升高,甚至沒有廠商願意接手。這樣的話,到了後期,積壓的庫存和退貨會讓你焦頭爛額。
手機行業的元器件和工藝的成本都是比較透明的,利潤高低其實並不是什麼秘密。特別是很多上市企業的財報也揭示了利潤率。
總得來說目前手機行業利潤是比較薄的,賺錢的廠商就那麼幾家。不過利潤分佈並不均勻,錢都被幾家賺了。
從全球來看,蘋果、三星的手機都是賺錢的,因為他們在高階市場站穩了腳跟,能保證利潤。
從國內來看,最賺錢的OPPO、vivo。他們的單機成本比較高,所以利潤率比較高,也就能有大量的錢打廣告,也給線下渠道足夠的利潤。
總結如今,華人所熟知的幾個品牌,蘋果的利潤是最高的,他家利潤甚至高於其餘手機廠商的總和。其次是華為,vivo,oppo這些,小米由於奉行薄利多銷的策略,他家的利潤是最低的。
剛才說OPPO手機的利潤為什麼那麼低,因為手機廣告比較多,再加上給渠道的利潤比較高,所以你會發現現在大街小巷都是OV的那種店鋪,不管是大店鋪還是小店鋪,這就是為什麼OV配置低,但是你會發現降價相對比較慢的手機啦!
總體來說的話,我們認為價效比很高的手機,但是都會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縮水,畢竟每一個廠商和品牌都是要賺錢的。
回答完畢
-
7 # 使用者62310029879
一塊千元成品手機,大概120-150元成本,總流成,從開辦業,製造業,廣告業,稅務業,經商業,再到消費者使用,
-
8 # 賈敬華
手機行業利潤有多高,這是一個關注度比較高的話題。每個品牌的手機,利潤不同。
先來看下國外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釋出的一則資料,這是針對2017年主流手機廠商利潤的一個調查。資料顯示,蘋果手機單臺的利潤高達151美元,三星單臺手機利潤僅為31美元。
相比之下,中國產手機的利潤就相當微薄了。其中,華為手機單臺利潤為15美元,OPPO、vivo分別為14美元和13美元,小米手機利潤向來都很低,僅有2美元左右。不難看出,手機行業中蘋果和三星手機的利潤最高。
事實上,蘋果手機利潤高在業內並不是什麼秘密。每次蘋果釋出新款手機後,總會有發燒友剖析手機的硬體成本,今年也不例外。來自國外媒體的報道稱,售價1249美元的iPhone XS Max,硬體成本只有443美元,利潤高達806美元。事實上,手機利潤並非單純的售價減去硬體成本,前期的研發、試產等都是一些隱形成本。
不難看出,手機行業利潤並不高,除蘋果手機有100多美元的利潤外,其他品牌的手機利潤只有幾十美元。對比一下也會發現,售價最貴的蘋果手機確實有些暴利。
-
9 # LeoGo科技
我們在拿華為,小米,OPPO,vivo的利潤值,華為達到了40億美元。而小米這個被雷軍說利潤在5%的手機,利潤達10億美元,平均每部手機11美元。可想而知,不論是華為還是小米,其實都是在獲取收益的過程。而很多手機廠商為什麼說現在手機市場不好做,一個是相對利潤減少,另外一個手機廠商故意讓我們產生錯覺,覺得加價是沒有關係的。
所以,從各種角度來看,手機市場的行業利潤從來沒有低過,只不過消費者的我們在看到手機廠商價格變低後產生了錯覺,認為手機廠商的利潤低了,其實是物料價格的降低,才讓手機價格降低了。
所以,手機行業利潤從來沒有低過。
-
10 # 金十資料
在不少人眼裡,手機行業是一個暴利行業,否則賣空調的格力、做影片起家的樂視也不會紛紛轉戰手機行業,打起了智慧手機的算盤。
1.手機品牌:一線品牌賺錢,二三線正在衰落不過事實上,真正賺錢的有幾家呢?主打美顏相機功能的美圖手機在去年一敗塗地,2018 年上半年,美圖手機銷售了 53.3 萬臺,同比下降高達 37%。據美圖公司的公告顯示,該公司預計在 2018 全年錄得 9.5 億元至 12 億元的淨虧損。
曾被稱為“中國的蘋果手機”的魅族手機,近幾年更是連年虧損,2015年到2016年上半年,短短一年半累計虧損13億,去年魅族的銷量不足一千萬部,不到華為的十分之一。賣情懷的錘子手機,也在近幾年迅速崛起又迅速衰落,去年以來,錘子就多次被爆出裁員、破產等新聞。
除此之外,金立、酷派、聯想這些手機品牌也逐漸衰落,還有大量不知名的手機廠商也在近幾年相繼倒閉。可以看出,在手機市場真正賺錢的也就只有一線品牌而已,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三星、蘋果、華為、小米、vivo、oppo。
在一線品牌中,蘋果無疑是利潤率最高的。去年,蘋果手機的利潤佔比達到了62%,遠高於三星的利潤佔比17%,是華為、OPPO、Vivo和小米利潤佔比之和的3倍,其中小米的利潤也是行業有名的低。
而蘋果手機的高利潤與手機的高售價是分不開的。在往年蘋果手機的每1美元售價貢獻了74美分的利潤,即便是現在銷量不濟,蘋果公司下調了售價,但仍然保持了大約60美分的貢獻率。據瞭解,iPhone XS Max 64 / 512GB 版本成本僅差 70 美元,但零售價增加了 350 美元,利潤之高可以想見。
2. 產業鏈利潤從整個手機生產的產業鏈上看,仍以蘋果為例,蘋果的上游產業供應商有負責零件組裝的富士康公司,蘋果每年售出的手機裡有70%是由富士康代工,但根據富士康的年報顯示,2018年上半年報1589.94億元的總收入,貢獻淨利潤54.44億元,淨利潤率只有3.42%。
此外還有負責晶片、音響、電池、測距儀等各個細分門類的供應商,但是據統計,這些供應商的利潤都不及蘋果公司的零頭,而且還有被拋棄的風險。著名GPU廠商Imagination就在蘋果掌握了GPU的核心技術後,被蘋果掃地出門。
再看下游產業,線下經銷商延續了被線上店鋪壓榨的趨勢,去年約有一半的渠道商慘遭淘汰,部分品牌加盟店鋪的閉店數量或達80%。一些線下門店為了提高銷量,甚至違規降價,很多零售商在拿貨價的基礎上加50元~100元就賣,這大大壓縮了經銷商的利潤空間。
總的來說,手機行業早已不是藍海,反而是水深浪大並不像想象中的美好。
-
11 # 木石心志
想要了解手機行業的利潤有多少,我們首先得要知道手機的售價是有那及部分組成的,簡單來講我們可以把手機價位分成四大組成部分,一是直接硬體/專利授權成本、二是手機生產代工成本、三是手機營銷推廣成本、四是手機廠商預留的利潤。
那麼對於不同的手機廠商而言呢,只要其推出的手機處於同一性能水平,那麼在硬體、專利授權、生產代工成本上的差異是不會太大的,除非像羅永浩那樣的手機行業新手,才會被手機代工給坑了,而對於華米OV來講,對手機產業鏈的把控應該講還是比較成熟的了。
那麼接下來,各大手機廠商的成本差異就主要存在於營銷推廣方面了,之前小米純線上的銷售方式,為其省去了很大一部分渠道費用,但OV兩家企業在承擔了巨大的渠道成本後,在手機銷量上也獲得了一定的回報,因此目前手機行業的普遍做法是線上線下一起佈局,在這一塊還主要是看個手機廠商的下線渠道佈局範圍,才能區別各自的成本差異。
再有最後一點,也是這裡我們所講的重點,那就是手機廠商給自己預留的利潤空間了,這個利潤空間簡而言之可以再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正常的生存利潤,做買賣總是需要留一定從利潤過日子的,二是手機廠商所附加的品牌溢價,同樣效能的手機,貼上不同的牌子就能買不同的價錢,這一點是肯定的,我們拿一組資料來說話,從效能上講,蘋果手機跟三星、華為的手機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但2018年蘋果以2.1億部的銷量拿走整個手機行業73.3%的利潤,三星以2.9億部的銷量拿走13%的利潤,而包括華為在內的整個手機廠商一共才拿到了13%的利潤,要知道光華為和小米的銷售量就吃好過了3.1億部,這你能說沒道理嗎?蘋果的品牌溢價就是高,我們沒辦法。
對於手機行業利潤的絕對比例,我並沒有找到確切的資料,不過我們可以拿2013年的一項資料作為參考,當年有資料顯示蘋果每售出一臺iphone,差不多能賺到大約2400元,利潤空間在50%,而如今呢?不少說,但可以確定的是,會比這個利潤空間少一些,但也少不了太多。
而且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我們也不要忽視,那就是現在沒有單純買手機的廠商了,手機越來越多的成為了一個流量入口,擔任其扮演的利潤收割機的角色還是沒有變,比如2017年小米說自己硬體利潤不超過5%,為什麼能這麼講?一是為了營銷,贏得市場認可,我們可以看到小米目前早就不提這個數了;另外一點則是因為小米手機是其”軟體+硬體+服務“的核心流量入口,更是其未來IoT市場的核心流量入口,因此小米不會單純的從成本、收益的角度去考慮手機業務了,其他蘋果、華為等手機廠商也是如此。
因此,我們目前在強調手機行業的利潤是多少,其實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了。
-
12 # 裕旺數碼丹
我做手機店已有八九年時間了,拿蘋果手機為例,最開始從3gs開始做起,由於剛開始做蘋果這個品牌的人很少,每臺手機的利潤在300-500元之間,4/4s賣的最好,除了賣手機的利潤,還有賣手機殼,配件,修手機,越獄等業務,由於當年競爭小,利潤都是很可觀,從5/5s開始,每臺利潤大概在300元左右,這時期,手機店越開越多,其它業務利趨於平穩,從iphone7開始走下坡路,手機銷量價格透明化,網店也參與競爭日趨激烈,手機店開始走下坡,每臺機器賺個200元我們就放貨,其它業務收入也不多,當然也開始兼營其他品牌的手機,小米手機利潤最薄,放臺手機只賺個百八十塊錢,華為手機賺個100多元,唯獨0v返利最大,賣一臺大概能賺300-400,也算是暴利了,這也是ov手機店遍地開花的主要原因!
手機店並不像外表看著那麼高大上,由其近幾年,隨著越來越高企的房租,真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進退兩難舉步維艱,真是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回覆列表
手機行業的利潤有多高?回答這問題,只要看蘋果的利潤就好了,手機廠商裡頭沒有一家能比得過蘋果。早在iPhone5、iPhone6就有曾有爆料稱,iPhone售價4、5000多,成本在1700元左右,一部手機利潤大約在3000元左右。在iPhone8與iPhone X釋出的時候,有調研機構做了調查,稱iPhone X是蘋果手機成本最高的,同時單部手機的利潤也是最高的。
據調研機構從產業鏈獲得了iPhone X手機物料,並估算了其成本,物料清單(BOM)成本總價為412.75美元(約2700元左右),主要集中在OLED面板、玻璃機殼、3D攝像頭、無線充電等方面。
網爆iPhone X成本
其中,最貴的物料是5.8英寸三星定製OLED屏,達80美元;而雙面玻璃+不鏽鋼中框成本為53美元,同時,全新的A11處理器(臺積電獨家代工)由於引入了神經網路引擎等新技術,也導致其成本略微上升,達26美元;3D攝像頭成本為25美元;由於快閃記憶體晶片等元器件普遍漲價,DRAM和NAND(256GB版東芝、海力士和美光供應)成本分別為24美元和45美元;無線成本為8.75美元,PA等成本為8美元,無線充電接收端成本為6美元,PCB成本為15美元。
另外,iPhone X觸控成本為15美元,基帶射頻成本為18美元(高通+Intel供應),射頻天線成本為5美元,模擬器件成本為9.5美元,音訊解碼器成本為2.5美元,攝像頭成本為33美元,電池成本為9美元,聲學成本為12美元,Haptics成本為10美元,其他配件成本為8美元。單從整體成本來看的話,iPhone X確實比iPhone 7(128GB版約292美元,美版售價為750美元)提高很多,漲幅達120美元。再加上研發、組裝、包裝、運輸、渠道等費用,以及產能受限,8388元的起售價也不言而喻。
iPhone X
不過相比起iPhone X高達999美元起的價格,412美元的成本真的不算多,即使刨去物流成本,人力資源成本,稅收等等,蘋果依然能賺得鍋滿盆滿。手機行業利潤有多高?看iPhone一款手機的利潤就大概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