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芒果論史
-
2 # 小龍女5505
楚國一代名將項梁兵敗身死最主要的原因有三大,其一:自負輕敵、驕傲大意,致使兵敗。其二:有勇無謀,缺少智慧。其三:孤軍作戰、孤立無援,最終戰死沙場。
-
3 # 劉一千五
項梁兵敗的原因有幾個方面。東阿之戰後,齊軍與楚軍分離 ,田榮回齊地後 不再對項梁支援了。項梁抗擊秦軍的勢力分散了。
一,項梁在東阿打敗了章邯 ,田榮走後,項梁的力量少了許多,成了獨立難支的局面
章邯的酈山軍團, 說是囚徒,民工,刑人等等組成,但是,他們把仗打完後可以回家。 所以他們的戰鬥力非常的強大。出關之後 一路掃蕩過去,把陳勝吳廣的起義軍幾乎消滅乾淨了。之後就是追擊田榮。項梁一看田榮支援不住,就帶楚兵與田榮 ,龍且一起去打東阿的章邯軍團。這一回,他們把章邯打敗了。之後田榮回齊國 爭地盤去了。項梁的軍隊的數量就有限了,因此,難以單獨對抗章邯的秦軍了。
項梁與齊田榮、司馬龍且軍救東阿,大破秦軍於東阿……項梁已破東阿下軍,遂追秦軍。數使使趣齊兵,欲與俱西。
二,劉邦項羽在雍丘打敗秦軍,殺死了李由 項梁變得驕傲自負 ,把機會留給了敵人項梁應該有驕傲的本事,他和田榮和龍且在東阿打敗秦軍後,認為秦軍不過如此。但是,他應該知道這是一場聯合戰鬥。當時有劉邦項羽龍且田榮等等人,所以打敗了章邯。項梁告訴田榮再來合擊章邯之後,他把劉邦項羽兩個大將派出去打雍丘。這兩個傢伙一出去,就把三川守李由打敗了。
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別攻城陽,屠之。西破秦軍濮陽東,秦兵收入濮陽。沛公、項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雝丘,大破秦軍,斬李由。
李由三秦丞相李斯的大兒子。這一下,楚軍的名聲就大發了。章邯認為楚人成了帝國的主力,就請秦二世增加兵力,必須打敗項梁。秦二世增加了兵力。章邯準備進攻項梁了。項梁這時還沉浸在項羽劉邦殺了李由的勝利之中。給了章邯偷襲的機會。
三,項梁的軍隊不多 ,劉邦項羽在外面打仗,秦二世給了章邯不少人馬。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項梁的楚軍經過幾次兼併起義軍殘餘勢力後,總數量提高了。但是,項梁對其他反秦勢力幫助了不少人馬。陳勝吳廣之後的地方勢力,都以項梁的楚國為宗主,所以,宗主為這些勢力補充了不少軍隊。比如張良得了項梁不少軍隊回韓國打游擊。劉邦也得到過項梁五千多人幫助。項梁又支援田榮,也損失了不少人馬。項梁在定陶時,讓項羽劉邦帶兵開拓地方,兩個大將帶走了幾乎一半的勢力。所以,項梁在定陶的失敗,軍隊少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四,不聽別人的忠告,特別是不聽宋義的分析
項梁驕傲起來了所以對秦軍放鬆了警惕。
項梁起東阿,西,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等又斬李由,益輕秦,有驕色。
他的手下的幕僚們都提醒他,要注意秦軍動向,但是,項梁不聽,他認為秦軍剛剛被打敗,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發動進攻。宋義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幕僚。
宋義乃諫項梁曰:“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項梁弗聽。
宋義說,"將軍,大家打了勝利都認為了不得,現在秦軍越來越多,小臣為真的感到可怕的日子就要來了。"但是項梁不聽,說宋義說膽小鬼。項梁不聽,就是章邯的好運氣了。
五,項羽梁專政,楚懷王等等人與項梁離心離德 沒有形成合力。我們知道,楚懷王不是一盞省油的燈。雖然是項梁立起來的旗幟,但是他手下有一幫出眾的人才。當時范增,呂臣,呂青等等人都在楚懷王身邊。而且,楚國的都城在盱眙,而不是其他地方。這就與項梁項羽呂布們脫離開來。這樣就形成了兩個權利中心。
在項梁戰死定陶之後,楚懷王能夠搶在項羽劉邦回都城前把權利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得力於他們的"分治"。
所以說,在項梁活著時,楚懷王也沒有閒著,他也在努力,他有自己的朝廷,所以也有自己的目標。
章邯得到了秦軍的增援 ,悄悄地對項梁發動攻擊。秦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
打了項梁措手不及,項梁戰死了。楚懷王一聽,馬上奪權,速度比項羽劉邦的回軍速度不知快了幾十倍。
這就說明,項梁在定陶的活動,楚懷王在盱眙是知道的。但是,楚懷王管不了 大概也不想管。以他後來的表現,楚懷王是在等待什麼才有正常的解釋。
總而言之,項梁在定陶的失敗,關鍵還是他剛愎自用造成的,主觀主義作風佔了主要成分。
-
4 # 細說簡史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失敗英雄,兩千多年來,無數後世史家和論者,都曾對他因何敗亡,有過自己高見。比較主流的一種看法,認為項羽代表所謂六國“舊貴族”利益,行分封制開了歷史倒車,是逆歷史大潮而動,因而導致失敗。
1、手握重兵卻只有一個謀士。范增雖號稱“天下第一謀士”,可是一個人的思想是不夠全面的。比如對待秦降兵,當項羽想坑殺二十萬秦兵的時候,范增說不出對策,最後來了一句:“那就坑吧!”其實,當時應該來個整風運動,對待投降的兵士像自己人一樣,這才是贏得人心的最好手段。
2、此外,只有一個謀士容易形成主帥對謀士的依賴、猜忌以及不滿。項羽竟然對亞父范增心懷猜忌。有句話說:物必先腐而後蟲生。所以劉邦用陳平反間計的時候,才如此順心順手。項羽本人是有尚武精神的。可是他把戰爭想的太過簡單。他認為戰爭就是你死我活的廝殺。
比如對待章邯投降,他竟然說:“我把兵馬還給你,你重整旗鼓,咱們一分高下!”看到這一段,如果亞父聽到估計會被活活氣死。別人都降你了,你還要趕鴨子上架,這不是蠢蛋嗎?項羽的幼稚和好強,就決定著他必然不看中亞父的謀略。這也驗證了一句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項羽是將才,但是將在謀而不在勇。
3、項羽此人只是想稱霸天下,並不想君臨天下。他的志向只是統治小小的楚國,而不是天下。他想恢復東周時候的分封制,不直接治理別的國家,這勢必造成民族的分裂和文化的多元。可以說,項羽頂多算是別國的宗主國君。人心難測。諸侯們只是表面臣服於項羽,內心卻各有鬼胎。
所以在鍾離昧將軍攻打齊國後,前腳剛撤,後腳齊人就造反了。屈居楚國,就不能從別的國家補充糧草和兵源。而且,分封制會造成諸侯的離心。比如英布曾經是項羽的得力戰將,可是在被項羽封為“九江王”後,就不再認真聽項羽的號令了,反而自認為“封地太小”。“發揮影響力”和“直接治理”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正是因為中國對北韓沒有主權,北韓才會不斷核試驗;正是因為中國派軍駐紮香港並直接治理西藏、新疆,這些地區才一直保持太平。
所以分封制帶來的只是虛假的“民族尊嚴”和愈演愈烈的諸侯紛爭。項羽自稱的“西楚霸王”,既不是一般的王,又不是皇帝,真是不倫不類,凝聚力極差。
根本原因1、項羽不敢面對失敗。霸王一輩子一直打勝仗,然而與劉邦的最後一仗敗了。這次失敗後,項羽萬念俱灰,無法面對,不想重來。所以歷史給他貼上了“失敗者”的標籤。而劉邦敗仗無數卻能夠屢敗屢戰,最後一戰則奠定了漢朝四百年的基業。
2、所以正如劉邦所言:“人可以有無數次失敗,但是最後一次一定要勝利。”項羽面對失敗,想到的是“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想到的是“這是天意”,而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在項羽自刎後,楚國還有很多殘部,比如魯城父老、鍾離昧、季布……劉邦只剩下一人逃亡的時候,尚且厚著臉皮奪去了韓信訓練的精兵,項羽還有江東數萬人馬和數十萬百姓,為什麼就不肯過烏江呢?只有能屈能伸的人才能稱之為大丈夫。
3、項羽過分迷信武力。他認為自己曾經在鉅鹿之戰中破釜沉舟、以少勝多;在彭城外以3萬之兵大敗劉邦領導的50萬諸侯聯軍……所以傲慢的項羽稱劉邦軍隊為“烏合之眾”。然而他不明白,僅僅靠這支不怎麼擴充的軍隊是萬萬不行的。一支軍隊再精良,也會有厭戰和老去的時候。這時如果沒有新的血液補充,舊的軍隊只會不斷衰敗。盲目決戰並不是戰爭的上策,不打無把握之戰才是戰爭理論的精髓。
此前蕭何入秦宮,已盡取其戶籍圖冊等各種中樞資料。之後劉邦和項羽爭天下,秦人踴躍支援,很大程度上也是出於為父兄子弟的報仇慾望,是以劉邦集團在短短時間便佔據了戰略,經濟,體制甚至人才上的極大優勢,全盤繼承了故秦帝國的軍國動員能力。因此,項羽的濫殺暴行,不但令他在歷史上有了無可爭議的道德汙點,同時亦是他最後事業之所以失敗的重大原因之一,是必須否定的,無論以古今何種價值觀。
結語但是不管怎麼說,項羽都是一位悲劇英雄,生不逢時又生逢其時,也是那個時代的一座豐碑。
-
5 # 揚楊劉
1.項梁太輕敵。項梁打了幾場勝仗,連勝秦軍,就以為秦軍已經不堪一擊了,就率軍孤軍深入。實際上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戰鬥力仍然很強,而且正在積攢力量,準備反攻。項梁身為貴族,看不起章邯,以為人家不會帶兵打仗。楚軍已成驕兵,驕兵必敗,而且還孤軍深入。
2.不聽韓信和宋義的的話。項梁不善於納諫,亂世之中,善於納諫才能成就大事。比如劉邦善於納諫而最終勝利,項羽猜忌范增而最終敗亡。
-
6 # 剪輯手大鵬菌
驕兵必敗,死於輕敵導致
秦國末年各地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不斷髮生,並逐漸形成了齊、趙、魏、楚、韓、燕等大的地方割據勢力,這些勢力一方面共同對抗強大的秦王朝,時而相互合作,另一方面又在不斷的相互攻擊。在這些地方勢力中,以項梁扶持的羋心為國王的楚王國相對強大,網羅了眾多當時的名將及謀士。
公元前208年九月,項梁東阿擊敗了章邯的軍隊,就領兵西進,等到達定陶時,再度打垮秦軍。項羽、劉邦又在雍丘與秦軍交戰,大敗秦軍,斬殺了三川郡守李由。項梁於是更加輕視秦軍,顯露出驕傲的神色。宋義便規勸道:"打了勝仗後,如若將領驕傲、士兵怠惰,必定會失敗。現在士兵已有些怠惰了,而秦兵卻在一天天地增多,我替您擔心啊!"但項梁不聽從勸告,竟又派宋義出使齊國。宋義在途中遇到齊國的使者高陵君顯,問他道:"您將要去會見武信君嗎?"顯回答說:"是啊。"宋義道:"我論定武信君必會失敗。您慢點去當可免遭一死,快步趕去就將遭受禍殃。"這時二世調動全部軍隊增援章邯攻打楚軍,後不久,秦朝大將章邯帶領人馬攻擊項梁,項梁這次完全沒有反抗的能力,不單部隊被消滅,自己也死在了亂軍之中。
-
7 # 經典守望者
項梁是秦末漢初一位十分重要的軍事領袖。他是項羽的叔父,項羽早期就是在項梁的隊伍中逐漸成長起來的,項羽和他這位叔叔的感情也是最為親厚。項梁兵敗身死也是秦末漢初起義軍隊中的一次重大轉折點,很多人的命運因為這一事件而改變。
細品項梁與定陶之戰項梁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子,家學淵源的他原本也可以成為楚國的一員猛將。但隨著秦國滅楚,項氏一族淪為亡國舊貴族,四處逃散。項梁也因為人命案與項羽避仇於吳中,但是他依舊在暗中集聚勢力,吳中大族很多都支援他。隨著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項梁項羽叔侄誅殺會稽太守,項梁取而代之,派人去接收吳中郡下屬各縣,共得精兵八千人。又任命項羽為副將,部署郡中豪傑,派他們分別做校尉、侯、司馬。後來項梁將隱士范增延請出山,並且擁立楚懷王的孫子心為王,也號稱“楚懷王”,項梁自封為武信君。 在初期,項梁的軍隊屢戰屢勝,聲威大震,此時劉邦也是楚軍中的一員,楚國軍隊可以說是當時風頭最勁的一支起義軍。
但是,萬物有盛必有衰。在項梁連戰連捷的過程中,秦國卻在逐漸的調整部署,集中兵力。秦二世將全部的軍力投入中原戰場,統一交給當時最強的秦國大將章邯率領。而楚軍卻逐漸陷入到苦戰之中無法自拔,最終項梁率領的軍隊在定陶被全殲,項梁本人死於亂軍之中。
定陶之敗遠沒有那麼簡單從史書上記載的定陶之戰只有上述寥寥數語,而仔細探究該次戰役,筆者發現這場戰役並不單純,項梁兵敗身死的原因也有多方面,主要是由如下幾點構成的:
1、軍事因素。秦國的軍隊在大澤鄉起義十餘年前以席捲之勢橫掃六國,統一華夏。其軍事力量絕對不可以忽視。雖然在早期被陳勝吳廣等人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但是隻要緩過神來,調兵遣將平定叛亂還是有可能的。自從章邯從少府直升為將軍後,用兵如神,史書上記載:
“章邯一出而殺周章,破陳涉,降魏咎,斃田儋,兵鋒所至,如獵狐兔”當中提到的周章,陳涉,魏咎,田儋都是當時實力最強的幾位起義軍首領。可以說,只要章邯消滅了楚懷王旗下的楚軍,那麼天下的叛亂就可以宣告平定了,秦國將又一次統一天下。而章邯的策略也非常好,以優勢兵力逐個擊破,比如在定陶圍困項梁時,秦國就出動了幾乎所有的部隊,在此之後,秦國的兵鋒也開始削減。所以,項梁的兵敗成分中有一部分是寡不敵眾,即單純的軍事原因。
2、政治因素。項氏一族擁立懷王,功高蓋主,不僅是楚國內部的貴族有人眼紅,其他的起義軍中也有很多與項氏貌合神離。比如,項梁被圍困時有人袖手旁觀。其中就有齊國田榮,田榮當時擁立自己的侄子田市為王,自任丞相。原本的齊王田假逃到了楚國。項梁被圍,向田榮求救。田榮說:“如果楚國殺死田假,那我們才肯出兵。”而此時楚懷王卻不肯說:“田假是我們同盟國的君王,在走投無路的時候來投靠我們,殺了他是不合道義的。”田榮從而作壁上觀,眼看著項梁被秦軍擊潰。項羽也因此非常痛恨田榮。等到項羽分封諸侯時,田榮因為違背項羽不肯出兵援助楚、趙兩國攻打秦朝,因此不能被封為王。
因此,齊楚就結下了大仇。田榮後來誅殺了項羽分封的田氏諸侯王,自立為王結果遭到了項羽的討伐,從而動搖了項羽的根基,項羽最後失去天下也與此有關。可以說項梁之死是一切問題的導火索,如果沒有齊楚之間的矛盾,項羽就不會深陷戰爭泥潭,劉邦也不會漁翁得利。
3、項梁性格因素。在經歷了一系列勝利之後項梁也確實志得意滿,目空一切。這也是項氏家族的通病,項羽在數年之後也吃了驕兵必敗的虧。秦二世二年項梁在東阿擊敗了章邯的軍隊,就領兵西進,等到達定陶時,再度打垮秦軍。項羽、劉邦又在雍丘與秦軍交戰,大敗秦軍,斬殺了三川郡守李由。項梁於是更加輕視秦軍,顯露出驕傲的神色。宋義便規勸道:“打了勝仗後,如若將領驕傲、士兵怠惰,必定會失敗。現在士兵已有些怠惰了,而秦兵卻在一天天地增多,我替您擔心啊!”但項梁不聽從勸告,竟又派宋義出使齊國。這說明,項梁當時已經麻痺大意,由於性格方面的缺陷不能夠吸納良言,這是他失敗的直接原因。而且當時韓信也在項梁的帳下,項梁無法選賢用能,自然會遭到失敗。
項梁之敗影響深遠項梁之敗直接影響了之後數十年天下的走勢。首先,項梁的死激發了項羽的復仇慾望,使得他能夠破釜沉舟,大敗秦軍。而且之後的坑殺秦軍降卒,焚燒秦國宮室都是源於此處。再加上,他因為私仇不分封田榮使得齊地大亂,揭開了楚漢之爭的大幕。可以說項羽最後兵敗烏江自刎也與項梁之死有著直接因果關係。項羽無法良好的處理家國關係,分不清私仇和國難,這就是他性格中最大的弱點。他的成功是因為項梁之死激發出來的鬥志,他的失敗也是因為項梁之死引發出來的後遺症,成於斯也,敗於斯也,不禁讓人感慨。
-
8 # 北冥說史
項梁是楚國舊貴族,能力出眾,擅長識人,之所以失敗跟他驕傲輕敵並且遇到兵力強大的名將章邯有關,再加上沒有盟友支援,才導致最後的失敗而死的結局。
項梁並不是無名之輩。他是秦朝末年楚國名將項燕的兒子。
項燕曾經打敗秦軍,保證了楚國的安全,只是在遇到秦國老將軍王翦幾乎傾秦國全國之兵力的情況下才失敗。
項梁也是文武雙全的人物。項羽年幼性格不定的時候,項梁曾經教導項羽兵法和劍術。由此可知,項梁自己一定精通兵法和劍術。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史記·項羽本紀》
並且項梁和項羽在吳中避難的時候,每當當地有大的徭役和喪事的時候,項梁都是主事人。他暗中還用兵法約束賓客和子弟。
等到項梁趁秦末天下大亂起義的時候,項梁就根據平時的觀察把吳中的豪傑分配到合適的崗位。有一個沒有得到重用的人不服氣,項梁就告訴他:先前我曾經讓你幹某事,你沒幹好,所以我不能重用你。
所有人都對項梁的安排表示服從。
項梁這樣一個文武雙全,能力出眾的人,為什麼會兵敗而死呢,接下來,我們就來探究一下原因
一、項梁屢次獲勝,驕傲輕敵,聽不進正確意見
項梁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後,趁亂起兵反抗秦國,得到江東子弟8000精兵。後來又有陳嬰、黥布等人率兵來投奔,總共有六七萬人。
在隨後的戰鬥中,項梁先是擊敗陳嘉,又佔領了襄城、在東阿、城陽、濮陽、雝丘等地大敗秦軍,斬殺了秦將李由。
項梁被一系列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就有些輕視秦軍,外表上還顯示出驕傲的神態。手下很有謀略的將領宋義勸諫他不要驕傲,否則會影響士兵情緒,讓士兵也懈怠下來,這樣的軍隊一定會打敗仗。
項梁卻聽不進正確意見,反而把宋義打發去齊國。失去了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
二、章邯是秦末名將,擅長領兵
項梁的對手是秦末著名將領章邯。章邯雖然是半路出家,原本是給皇帝管理財政的人,卻很有見識。
在陳勝派周章等將領率領幾十萬軍隊逼近戲地,裡咸陽很近的時候,一直矇在鼓裡的秦二世才知道起義軍已經氾濫到這種地步了。群臣無可奈何之際,只有幫秦朝管理財政的文官少府章邯出了個主意:賊人已經到來,人數還多,徵召臨近地方的軍隊已經來不及了,只有把酈山修建陵墓的民工和囚徒武裝起來,才可以對付叛軍。
章邯一個文官被趕鴨子上架,卻憑藉一幫子犯人打敗了周章,擊敗了陳勝。
二年冬,陳涉所遣周章等將西至戲,兵數十萬。二世大驚,與群臣謀曰:“柰何?”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彊,今發近縣不及矣。酈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將,擊破周章軍而走,遂殺章曹陽。《史記·秦始皇本紀》
章邯打敗了進攻秦朝的周章後,又先後打敗了陳勝手下田臧、李歸、伍徐、房君、張賀等將領。
與戰,田臧死,軍破。章邯進兵擊李歸等滎陽下,破之,李歸等死。
章邯已破伍徐,擊陳,柱國房君死。章邯又進兵擊陳西張賀軍。陳王出監戰,軍破,張賀死。《史記·陳涉世家》
在陳勝親自率兵出戰的情況下,仍然沒有打敗章邯。陳勝自己卻被車伕庒賈殺死。
至此,章邯面對陳勝的起義軍時保持了完勝。顯示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可以說是秦朝最後一位名將,正是他的出色表現,才讓秦朝得以苟延殘喘。
明代中期學者胡應麟甚至評價章邯是僅次於殺神白起的將領。
章邯,白起之亞也。——胡應麟
面對章邯這樣一個屢戰屢勝的將領,項梁還不知道警惕,可以說是自取滅亡了。
三、章邯軍隊眾多並且軍力更加強盛
章邯的手下最開始的時候,迫不得已,只能是由修建陵墓的囚徒組成,在打敗周章之後,他就成了整個秦朝的希望了。
因此,後來,章邯騰出手來,並且時間充裕的情況之下,他就可以調動各地的秦軍主力部隊了。
一旦秦國秦國的主力部隊交給章邯,那他手下的戰力就不可忽視了。項梁的義軍面對久經戰陣的秦國正規軍戰死就不足為奇了。
秦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史記·項羽本紀》
以至於後來項羽破釜沉舟打敗章邯之後,章邯的主力部隊仍然沒有受到太大損失。章邯是迫於宦官趙高的威脅才投降了項羽。
項羽仍然對章邯的20萬秦軍心懷忌憚,才趁晚上偷襲,把章邯的手下全都坑埋了。
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史記·項羽本紀》
四、項梁沒有盟友,齊國貴族田榮只顧佔領齊地,不出兵幫助
項梁起義之後,雖然隊伍壯大了不少,但面對已經把槍口對準他的秦軍主力部隊仍然顯得單薄。他派宋義到齊國的目的也是聯合齊國的諸侯田榮,以便於聯合抗秦。
田榮是最初跟項梁一起的友軍,兩人曾經一起在東阿大敗秦軍。
居數月,引兵攻亢父,與齊田榮、司馬龍且軍救東阿,大破秦軍於東阿。《史記·項羽本紀》
只是田榮一直想要佔領齊國,恢復齊國的榮光,不願意攻打秦國,並且田榮因為項梁收留自己的政敵,才跟項梁鬧翻。
這就導致了項梁獨立對抗秦軍,孤立無援,最後只能失敗而死。
-
9 # 品茗讀史
前言:陳勝、吳廣不幸犧牲以後,項梁成為秦末大起義的領軍人物。
項梁自會稽起兵,不斷整合各部起義軍的力量,迎擊來勢洶洶的秦軍,連連獲勝。
可是,公元前208年,章邯率領秦軍主力,直撲定陶,大敗楚軍,殺死了項梁。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後世都極其惋惜項梁之死。很多人都認為如果項梁不死,推翻秦朝暴政以後,就不會發生楚漢戰爭;社會也馬上就能夠安定下來。
那麼,項梁兵敗身死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認為項梁之死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項梁身為楚國將門之後,素有軍事才幹。亡國以後,項梁長期在吳中隱居生活,無時無刻不在思謀復國大業。壓抑的時間久了,猛然間,自己手握重兵,連挫秦軍鋒銳;項梁心中的鬱悶之氣大大舒展開來。
不覺之間,項梁油然而生出志得意滿之心態,認為秦軍銳士也不過如此而已。展望未來,項梁認為自己馬上就能全殲秦軍,推翻暴秦的統治了。
項梁此時的心態,犯了為將者志驕的兵家大忌。
2.項梁起兵抗擊暴秦,雖然一出兵,就連連獲勝;但是,楚軍打敗的不過是秦軍的偏師,以及秦朝的地方軍隊,尚未與秦軍主力進行過決戰。
然而,項梁作為楚軍的統帥,沒有保持清醒的認識。他竟然在幾次小勝之後,頭腦膨脹起來,盲目自大,主觀思想上極為輕視秦軍。
作為三軍主帥,項梁的輕敵情緒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楚軍將士,以致楚軍上下瀰漫著將驕兵惰的懈怠之意,大家對秦軍主力即將到來、雙方必然會進行一場大決戰,竟然沒有絲毫的精神準備。
楚軍這種盲目樂觀、驕傲自大的情形,當時就被宋義、韓信等人指出來了。可惜,項梁的態度專橫傲慢,不僅不聽諫言,反而還很不高興。
3.項梁連勝以後,章邯四處調集秦朝的兵力,集結重兵;他決定實施重點打擊,準備一舉消滅項梁率領的楚軍,以此來震懾各地的起義軍。
沉醉在勝利中的項梁對此一點兒也沒有預見。他既沒有把項羽、劉邦帶領的那支楚軍徵調回來,加強自己的軍事力量;也沒有派出精悍的偵察隊伍,去詳細掌握章邯大軍的動向。
由於項梁的盲目自大、驕傲輕敵,楚軍陷入了失敗的漩渦。
章邯在集中了秦軍精銳主力之後,疾馳而來,一擊得手,乾脆利落地消滅了毫無防備的楚軍。
項梁在秦軍的重圍之中,身負重傷,力戰而死。
結語:項梁兵敗身死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在連續取得了幾次勝利以後,頭腦膨脹,盲目自大,驕傲輕敵,對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喪失了警惕;最終為章邯所乘,以致秦軍一戰就把項梁及其率領的楚軍全部消滅了。
倘使項梁不死,歷史必然又是另一番走向。
-
10 # 南方鵬
項梁之死直接影響秦末變局,如果他還在,天下未必會是劉邦的,至少不會那麼順利得手。陳勝被章邯擊敗被車伕莊賈殺死後,起義第一波至此結束,進入第二階段,這個時期領軍人物以項梁為首,項梁以熊心為虛君號召天下,又連敗章邯軍,正是氣勢如虹之時。他的失敗,常以為是驕兵之過,其實應該還有其他原因存在。
秦二世和趙高等見形勢危急,加緊向各地調兵增援,章邯增兵,項梁分兵,本來就開始主客逆轉了,偏在這骨節眼上,項梁的自傲達到頂峰,不把敵人放在眼裡,宋義勸諫他也不聽,因為不爽他,把他派去出使齊國,分兵驕兵之下,遂為章邯看準時機,重兵突然進攻,項梁兵敗身死。
-
11 # 縹緲峰下一粒沙
項梁之死讓人扼腕,如果他沒死,劉邦就沒有機會從項家獨立出去。項羽縱然不能在接下來的鉅鹿之戰中一戰成名,往後也有機會,是金子就總會發光。
可以說項梁兵敗身死影響了整個格局,而他會失敗,唯一的原因是輕敵。
項家是楚國貴族,項梁的父親項燕乃是名將,當年秦國的李信(漢朝飛將李廣的祖先)率著20萬大軍來滅楚,就是被項燕打敗了。雖說後來項燕被秦國大將王翦率60萬大軍打敗,但項家在各國已經建立起了名望。
(殺了人逃到吳國避禍的項家叔侄)
所以項梁身邊聚攏了一大票慕名來投的壯士,起義時很方便,殺了會稽郡守殷通及其親信就沒人敢反抗,項梁直接自任會稽郡守,成為一方勢力。
會稽位於長江下游江南一帶,郡治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城區),管轄春秋時長江以南的吳國、越國故地,越國且不說,吳華人對項家非常尊崇,這也是項梁叔侄能在此地混得風生水起的原因。
殷通死得是真冤枉,因為他本來就準備造反了,還找項梁來商量,結果卻被殺了。項梁為什麼要殺他?估計是不甘居於人下,想自己當頭領吧。
秦末最先起義的是陳勝吳廣,各國舊貴族緊隨其後,各起義軍對抗的不只是秦軍,還有相互之間的混戰。
陳勝建立政權“張楚”,初期是名義上的所有起義軍首領,反秦取得一定勝利後,各方勢力自立為王,不再聽從陳勝調遣,導致陳勝的軍隊被孤立,最終被秦軍反撲。
(正交待後事的項梁)
在這個過程中,項梁算是比較給陳勝面子的,還借陳勝的名義攻打被楚國貴族擁立為王的楚王景駒,景駒等人被殺死後,項梁在楚國才算是一支獨秀,他也不稱王,而是立楚懷王的孫子羋心為王,同樣稱為楚懷王。
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項梁的頭腦還是比較清晰的,當時的人們重血統,沒有王室血統的人稱王會被群起而攻之,所以他沒去踏這個雷區。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九月,項梁在東阿(今山東陽穀阿城鎮)擊敗了章邯的軍隊,陳勝就是被章邯打敗的,項梁難免有些驕傲,似乎天下已經無敵了。
之後一路追擊秦軍,在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東、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西北)、成陽(今山東鄄城舊城鎮東南)、雍丘(今河南杞縣)的幾場戰役中都是大勝。
(西楚霸王項羽)
這種勝利,讓項梁低估了秦軍力量,放鬆警惕。不料章邯得到秦二世胡亥的全力支援,卷兵重來,楚軍大敗,項梁戰死。
總之,項梁如果再謹慎一點,未必會敗。不過他的失敗也不是沒有一點作用,章邯認為楚國反叛勢力已被瓦解,遂去攻同樣造反的趙國。項羽、劉邦得到了休整的時機。
此後項羽救援趙國,打了震驚天下的鉅鹿之戰,確立了自己“西楚霸王”的地位。
-
12 # 水一白聊歷史
項梁的死確實對後來的歷史造成了不少影響,間接促成了劉邦崛起。他的死雖然有自己驕兵的成份,不過,還是要說,運氣有時候對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影響還是挺大的。
作為陳勝之後,楚國最強大的一支勢力,項梁推出了楚懷王這塊招牌,收買人心,打倒了另一個被擁立的楚王景駒。隨後,項梁又兩次戰勝章邯,不得不說,項梁確實有驕傲的資本。當宋義勸他“驕兵必敗”的時候,他也沒有多少改變,其實這也算人之常情。所以,後來在定陶輸給了章邯,也是合情合理的,又有幾個百戰百勝的將軍呢?勝敗本來就是兵家之常事,只不過,很不幸的是,項梁因此一役便戰死了。
我們都知道,劉邦一輩子敗仗也沒少打,彭城之戰被打得丟盔卸甲,五十六萬大軍最後他跑出來的時候身邊只有十幾個人,可是劉邦都“頑強”(幸運)地活了下來,所以他才有東山再起的資本。項羽也是垓下一役,輸掉了所有的本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如果說,非要找出項梁兵敗身死的原因,只能說,一方面是項梁驕兵,另一方面章邯兵力增加,導致了兵敗的結局,最終產生了身死的結果。僅此而已。
-
13 # 寄暇學宮
表面上看項梁兵敗身死的原因是因為輕敵。當時項梁連著取得勝利,並且還殺掉了李由,所以就覺得秦軍不過如此,因而也就有些飄飄然了。
宋義因為這事兒還勸諫過項羽:“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項梁沒有聽進宋義的勸諫,最終導致失敗被殺!
看看那些失敗者,幾乎都有這種場景的描述。所以這種原因都是安排給失敗者的套路!
項梁失敗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在策略上發生了錯誤。
陳勝被擊敗之後,召平跑到了項梁那裡,封項梁為上柱國,然後命令項梁率軍西進進攻秦軍。項梁接受了這個命令,率領軍隊西進去進攻秦軍。
這是項梁所犯的第一個錯誤,直接使自己置於了秦軍的矛頭之下。
秦嘉立景駒為楚王,項梁於是發兵攻打秦嘉。項梁殺了秦嘉之後,收編了秦嘉的軍隊。
這是項梁所犯的第二個錯誤,在使自己的隊伍不斷壯大的過程中,讓其它人看到了項梁吞併自己的野心。從而失去了其它義軍的支援!
田榮因為與田假的紛爭,所以不肯出兵與項梁一起西進。這沒有引起項梁的足夠重視。
這是項梁所犯的第三個錯誤,項梁沒有意識到現在的反秦義軍還都是一片散沙。
項梁在沒有得到其它義軍的協助之下,把劉邦、項羽等人都派了出去,從而使自己的兵力過於分散。
這是項梁所犯的第四個錯誤,也是導致項梁兵敗身亡的直接原因。
宋義這時候卻只跟項梁談什麼驕兵必敗,可見宋義也只是一個誇誇其談之輩!
由於項梁正好處於秦軍的矛頭之下,並且還是秦軍主要的打擊目標,所以在秦軍集中兵力的突然打擊之下,項梁兵敗身死已經是必然的結果了。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回覆列表
項梁是滅秦戰爭早期的活躍分子,史書中關於他的筆墨並不多,因此我們並不能明晰項梁的軍事造詣。但關於項梁兵敗身死的原因,其實比較明瞭,就是單純的“驕兵必敗”而已,無需對此新增太多的過度解讀。
“驕”起項梁從落魄貴族起步,扶持楚懷王熊心,重立楚國,成為了秦末起義軍中極為重要的領袖之一。他的“驕縱”並不是憑空出現,而是被一場場勝利,一件件好事所蓄養而來。回顧項梁的起家史,我們可以發現從項梁起兵到他身死這段時間,他的人生幾乎是一帆風順的。“槍打出頭鳥”這句話說得確實有道理,秦末第一個起兵反秦的是陳勝,他“理所應當”的承擔了秦王朝最猛烈的攻擊,然後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而項梁屬於第二批造反者,他和田儋、趙歇、魏豹等人的造反事業差不多同時起步,所以他不必像陳勝一樣被秦王朝針對,畢竟他並沒有太多的特殊之處。
在這樣的環境下,項梁的隊伍迅速壯大了起來。
項梁首先把目標放在了同為起義軍的秦嘉身上,他率兵滅楚王景駒,兼併秦嘉軍隊,然後領兵向西。在薛地,項梁得到了范增、劉邦等未來活躍在歷史大舞臺上的名人,同時還有張良等人傑視他為英雄,他扶持熊心為楚懷王,立韓成為韓王,此時的項梁意氣風發。
讓我們再來看一看項梁兵敗身死前的一段時間他取得了怎樣的驕人成績。
項梁攻亢父,戰東阿,大敗秦軍,項羽、劉邦屠城陽,滅濮陽,略地雝丘,斬李斯後人李由。如此成績不可謂不驕人,如果項梁的軍隊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下沒有一點點“驕縱之氣”,那這支軍隊未免顯得太可怕了。
身死“驕縱”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自己“驕縱”而感覺並無不妥,項梁就是如此。在項梁兵敗身死前,宋義曾經奉勸過這位高高在上的“武信君”,宋義對他說,“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簡單的來說,宋義就是告訴項梁,“現在接連獲勝,軍隊從上到下都充滿了驕縱之氣,而秦軍日益增多,不可以不小心”。
對於宋義的好心勸誡,項梁並沒有放在心上,他被勝利迷了眼,總覺得自己可以一路順風,總覺得失敗會於自己無緣。在這種“驕縱”情緒的支配下,項梁失去了理性的思考,他對秦軍窮追猛打,卻始終沒有注意到章邯的軍隊得到秦的支援,數量越來越多,而他自己的軍隊卻越來越少。
用一個簡單的詞語來說,項梁這是“孤軍深入”,如果淺顯的道理項梁不可能不懂,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對勝利無限憧憬的項梁已經失去了理性思考的能力。他因此失去了另一個可能幫助他擺脫危局的機會,這個機會就是田榮的援助。
田儋、田榮、田橫三兄弟最先復立齊國,但田儋在與秦軍作戰的過程中兵敗被殺,齊人恐慌之下立田假為齊王。田榮得知此時之後為自己的哥哥感到不忿,他率兵殺回齊國,齊王田假倉皇出逃,而田假出逃的目的地就是被項梁所掌控之下的楚國。田榮對楚國發出訊息,“如果楚國殺掉田假,則齊國出兵支援項梁,共擊秦軍,如果楚國拒絕此請求,那麼齊國將作壁上觀。”項梁的高傲害了他,他堅定的拒絕了田榮的請求,也因此失去了田榮的幫助,他還沉迷在他勝利的光暈之中,自以為僅靠自己也能擊敗秦軍。
最終的結果很顯然了,項梁不敵章邯,兵敗身死,落得如此下次,不正是“驕縱”的後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