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uiNanHistory
-
2 # 歷史觀
我們來分析一明末的的三大勢力。
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張獻忠的起義軍和太平天國一樣大都是因為飢餓而鋌而走險,沒有一統天下的格局。這在後面就可以看出,李自成攻佔北京後他的部隊就燒殺搶掠,吃喝嫖賭,所以很快就掛掉了。李自成的格局太小,不足為慮。
後金當時後金的力量還很小,後金力量大增是吳三桂投降了之後。明朝和李自成互相攻伐,讓後金漁翁得利,崇禎死後吳三桂只得投降後金。但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後金還是吳三桂都是打著為崇禎帝報仇的名號入主中原的。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明朝還是有很大的號召力。如果明朝南遷,北方就成了李自成和後金狗咬狗了,明朝可以在江南坐收漁翁之利。
明朝大明雖然在北方的勢力損失殆盡,但是在南方的力量根本沒有受到任何影響,還有當時世界第一的海軍力量和最富庶的物質後盾。即使是後來崇禎死了群龍無首、四分五裂的南明都抵抗清朝多年,而且南方長江天險做為屏幛,易守難攻。崇禎是一個有抱負的帝王,不像趙構一樣有父親、哥哥在女真人手裡,沒有什麼後顧之憂。以南方作為後方,不要說建立南朝,就是北伐光復中原也完全是有可能的。
-
3 # 雙魚座大大叔
我可以肯定認為,沒有。天啟崇禎擁有整個天下時,還擁有蒙古林丹汗和朝鮮的幫助時,都沒能守住天下,給他半壁江山,給清朝更大的地盤,明朝一樣滅亡。這個原因歸根結底崇禎本人的性格佔據主導,這個皇帝即位時年僅18歲,親眼所見宦官魏忠賢專權造成的嚴重後果,自己都差點死在宦官手中,因此崇禎自小剛愎自用,不信任任何人,不信任朝臣,不信任宦官,朝中大臣只要犯錯,被殺的非常普遍,大臣離心離德,這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十分罕見的。最後崇禎自己殺的連為他打仗的將領都沒有了。加上嘉靖以來的黨爭嚴重直到南明朝廷覆滅都一直存在,嚴重損害了大明王朝的根基,因此明朝滅亡大勢所趨,是整個明朝中後期積累的各種弊政導致的,而清朝此時八旗兵前有皇太極,後有多爾袞都是具有雄才偉略的君主,所以崇禎牽不遷都都是一個結果
-
4 # 靚寶貝之家
沒機會,他是好事是自己的,壞事他不承擔,後來沒人出謀劃策了,誰的主意結果錯了就找誰麻煩。如果前期讓太子去南京,他死後或能延續類似南宋的壽命。
-
5 # 桃花依舊笑春風149356686
南下建朝還是有機會的,雖然他能力底下,但是佔據正統地位,正統一日存在,滿清和李自成就都屬於反賊!不管是誰,只要是滅了他,那就永遠會被當時的封建理教所淘汰,士大夫是不會讓欺君滅祖的人來成立新朝的
-
6 # 歷史小卒
謝謝邀請 純屬原創 明朝皇帝兩百多年都是將天子守國門 君王死社稷奉為圭臬 所以縱然當時許多大臣建議南遷 但崇禎不願背上丟失國土的千古罵名 所以最後還是守國門 最終在王承恩的陪伴下自縊煤山 其實我是挺同情他的 畢竟他和歷代的昏君不同 崇禎算的上是明君 有人可能要說 崇禎多疑 還殺了袁崇煥 可我覺得崇禎 真的很不容易 面對那樣內憂外患的局面 他已經盡力了 例如據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頭髮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再說但凡是皇帝那個不多疑啊 不能對他太苛刻 再說如果崇禎南遷南京 我覺得明朝還是有捲土重來的機會 至少也能和清分庭抗禮 怎麼著也比南明強得多 再者說按照明朝祖制,南京一直享有陪都的地位,六部機構等政府管理體系健全,並且東南各省還沒有受到農民起義軍戰火的波及,經濟富庶且人口密集,加之有長江之險,缺乏舟船的滿清鐵騎和農民起義軍在短期內是無法過江的。此時還有鎮守遼東的吳三桂和戰鬥力爆表的關寧鐵騎 究竟鹿死誰手 還未可知 或許滿清就打不過來 或許 或許(正在幻想中)
-
7 # 涼嘻嘻
應該沒有了吧。首都被攻打,為何沒有各地軍隊勤王?很明顯帝王威望已經消耗殆盡,即使逃到江南,也不見得那群王八很服氣,說不定沒到江南西已經被匪徒殺害了。況且,怎麼逃啊,都被圍了。
-
8 # 流落星空
機會不大,如果崇禎真的南渡,並且成功的到了南京,崇禎也沒有機會重整河山了。
首先,崇禎自己不行,崇禎的性格多疑、急於求成,崇禎擁有整個中國的時候,擁有孫承宗,盧象升,孫傳庭等名將的時候都不曾平定天下,現在坐擁半壁江山,人才凋零就更不樂觀了。
其次,硬體不行,沒有真正的名將了,左良玉已經累敗於農民軍,這個時候擁兵自重,崇禎的性格不殺他就不錯了,而且左良玉也快死了。至於以後的李定國等人,這個時候還是闖王的手下,鄭成功的軍事才能也沒有那麼強,這個時候南方軍隊戰鬥力確實差些,很難讓崇禎有作為了。
第三,軟體不行,這個時候南方並不知道後來清兵南下將帶來的災難,大多數人還和明末的大臣一樣以為只不過是改朝換代,所以他們和東林黨人才在明末財政危機的時候拒絕出錢,北方一片混亂,南方歌舞昇平的,沒有他們的支援,崇禎依然缺錢,沒準這些人還會盼望李自成。
那麼坐山觀虎鬥,等李自成和滿清兩敗俱傷行不行?我覺得也沒有可能,當年金、遼相爭後,蒙古和金相爭後,宋朝等來的並不是兩敗俱傷,而是滅亡,元末朱元璋攻打陳友諒、張士誠時,坐山觀虎鬥的也沒有好下場,因為不管滿清和李自成誰贏了,都是變得更強了,歷史上那些結束亂世的,都是打敗所有對手的,崇禎的明朝並沒有什麼措施能快速成長。想想,如果李自成贏了,滿清垮了,從北向南,李自成統一中國的可能性明顯高於崇禎,如果李自成輸了,他很可能會南下,到時也許就是滿清坐山觀虎鬥了,崇禎更沒有多少勝算。
不過,如果崇禎南渡,畢竟留了希望,萬事都有可能,也就不會有南明的內訌,至少內訌會少一點,希望也就大些。同時,崇禎如果在南方,李自成也就會有壓力,未必會那麼快失去戰鬥力,也許明朝的滅亡不能改,但完成中國一統的,可能就不是滿清了。
-
9 # 張子說歷史
個人感覺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歷史上的南明為什麼失敗,嫡系繼承人全陷在北方了,結果南方的各個王爺沒有一個擁有大義的道統,所有王爺各自為政,還無法整合南方的所有勢力。而北方的滿清當時實際上已經軍事行動到了極限,加之北方連年災害,顆粒無收,崇禎只要拖延時間,北方自然就會崩潰。有人說崇禎性格不行,不可能成功,其實只要想像一下,只要崇禎的兒子們還在一起,大明亡國的危機自然會教育他們妥協和改變。
-
10 # 喜歷史
機會很大。南明之所以迅速崩盤皆在於江北四鎮及左良玉部不受節制,形似軍閥割據,朝廷內部亦起內訌,弘光帝倉促上位聖令不靈。崇禎如入主南京,史可法、錢謙益、馬世英等不會為帝位而掙,四鎮也不會以擁有擁立新帝之功而傲,應可做到一致對外(抗寇防清),不說翻盤光復,如南宋般保住江南半壁不無可能。
-
11 # 史論縱橫
常凱申當年手握八百萬精兵良將,並且獲得了美帝的支援,幾年下來卻無力抵抗我軍,三大戰役後,常凱申慘敗,慘敗後常凱申本有機會南逃,但是他依然坐鎮南京國民政府,渡江戰役後,常凱申自縊而死。和崇禎是不是極像。
假如常凱申沒有南逃,他的下場會和崇禎一模一樣!
開創一片天地,打造一個時代,崛起的路子各有各的不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只識彎弓射大雕,朱元璋布衣出身一統天下!到了窮家陌路的時候,落魄的寒酸樣都是一個德行。
崇禎與常凱申的不同在於崇禎沒有南逃,大概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吧!但是常凱申沒有來自祖上的壓力啊,成功撤出大陸,然而常凱申反攻成功了嗎?沒有!他在也沒有回來過,麥克阿瑟在撤離菲律賓時說了一句:I‘m back! 後來麥克阿瑟真的回來了,但是那也是一個笑話不是嗎?走了就回不來了,即使回來也是物是人非了。
常凱申和崇禎的悲哀都在於一手好牌,打的稀碎,常凱申的幸運在於,退守後經常思考,最終明白了自己為什麼會敗,於是那島現在還掛著中華民國的名號。崇禎就沒有那麼好運了,崇禎到死都沒明白國家為何會亡。在位之時,六下罪己詔,表面說自己,其實都是把鍋甩給天災,蠻夷入侵,農民運動,就在煤山自縊的前一刻還氣勢洶洶,窮兇極惡,悲天憐人的血書“諸臣誤我”,把鍋甩給滿朝大臣。
這就是沒有深切理解國家滅亡的原因,而把自己推的乾乾淨淨,所以,就算到難逃,那也只是拖延時間而已,四個二倆王的牌都不會出,到一手爛牌的時候還能咋樣。
但是,如果崇禎南逃,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會拖延明朝滅亡的時間,如果能夠形成南北對峙,保不齊後世能出一個精忠報國的良將,收復失地,壯他孃的河山。
-
12 # 娜迦style
第一,南移遷都建國,尚有一絲生機!
崇禎皇帝如果過江建立“南明”的話,應該還有機會活下去的,但是不可能捲土重來了,因為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所有的朝代在南遷建國之後只能苟且偷安,得過且過,並不能再次席捲天下,一統八方!例如東晉、南宋等朝代!
第二,崇禎上位以後打擊亂黨,整治朝綱!
崇禎皇帝登基以後,首先就剷除了魏忠賢等禍國殃民的閹患亂黨,這足以表明朱由檢還是想當一個好皇帝的初心的?但上天沒有給崇禎這個機會!
第三,大明初期都城一北一南,南京有做為新的政治中心的資格與潛力!
洪武大帝朱元璋早年在南京建都,以南京作為處理天下事物的執政中心!因此就算明朝失去了北京,也完全可以在南京建立新的都城作為“南明”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第四,滿人入關以後打著反清復明旗號的人數不勝數,因此建立“南明”以後仍然能夠得到極大部分漢人的全力支援!
非正統的南明弘光政權的建立得到很多人的漢人(史可法等人)的支援!
還有就是退守死守臺灣的隆武政權等也受到了漢人的支援,尤其是民族英雄鄭成功的鼎力支援!
還有就是最著名的天地會反清復明!
第五,南方稅賦制度沒有遭到大規模的破壞,稅賦收入仍然能夠支撐“南明”的存在!但是能撐多久就難說了!
李自成多次起義雖然都失敗了,但是仗著天災,流民一次比一次多,又拉起了家底,因此戰爭讓整個北方的賦稅經濟完全崩潰了!但是南方可以說是基本沒有什麼損傷,因為戰爭都基本集中在了東北,華北地區!
回覆列表
明末朝廷確實曾有過南遷之議,不過卻因為崇禎自身的性格原因,這一逃生機會也就自然被斷送了。
這裡說的性格是指崇禎將責任推諉於臣下的習慣。例如,崇禎十五年(1642年),清軍攻佔錦州、松山後,崇禎秘密下令兵部尚書陳新甲與清朝議和,以求騰出精力應對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於是,陳新甲便派遣職方郎中馬紹愉攜書信與皇太極議和,不過最後的結果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據史載,“一日,所遣職方郎馬紹愉以密語報,新甲視之置几上。其家僮誤以為塘報也,付之抄傳”,和談之事被陳新甲的家僕洩露了出去,傳遍朝野內外,輿論譁然。事後,崇禎將所有的責任都推脫到陳新甲的頭上,將其下獄處死。
同樣,在南遷的問題上,崇禎亦希望由臣工提出南遷之請,他就可以免於拋棄宗廟陵寢而逃跑的惡名。例如,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三日,左中允李明睿秘密覲見崇禎,獻南遷之策,“唯有南遷,可緩目前之急,徐圖征剿之功”。然而,崇禎帝雖然亦是“此志久矣”,卻因“無人贊襄,故遲至今”。崇禎希望由朝廷大臣上奏,懇請他以“御駕親征”的名義遷至南京,並且留下部分臣子代守北京。大臣們自然不願意代替崇禎承擔這種風險,“帝欲大臣一言主之,大臣畏帝不敢言,慮駕行屬其留守,或駕行後京師不能守,帝必罪主之者。遂無人決策”,故而南遷甚至是皇太子先行南下監國等議,均無法順利透過。
最終,崇禎只能“君王死社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