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論縱橫
-
2 # Great一箇中國人
第一,一生大小戰爭經歷後七十多場無敗績!第二,打殲滅戰,運動戰,伏擊戰,包圍站等都有過,以少勝多的戰績更多,還能創造水淹焉城這樣的神例,第三,有勇有謀!治軍嚴謹,愛兵如子,第四,作為戰神,能夠把握天時地利來進行戰爭並取得勝利。
-
3 # 第一軍情
戰國時期秦國地處蠻荒之地,無論軍事制度還是文化都落後於其他中原六國,在商鞅變化後,突然變得強大起來。但隨之面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人才的嚴重缺乏。這時候出現了一個比以往很多將軍更厲害的人才,就是秦國本地人白起。
白起嶄露頭角的時候,秦國已經十分強大了,當時正值秦國變法後的第四代君主秦昭王在位。在這求賢若渴的時代,白起引來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戰。秦昭王14年,白起跟隨秦國大軍攻打韓國,而當時白起只是一名普通將領。由於韓國是三晉之一,跟魏著兩國處於唇亡齒寒的關係,所以魏國出兵支援韓國,一起抵抗秦軍。在這種情況下,秦軍久攻韓國不克,於是秦國丞相魏冉大膽啟用籍籍無名的白起為主將,白起走馬上任後,改變以往行軍策略,使用小股部隊誘敵深入,再用主力部隊攻擊敵軍後方進行包圍,結果將韓魏聯軍徹底包圍,斬殺兩國盟軍24萬人並俘虜了敵人主將。24萬軍隊可不是一個小數目,由此白起一戰成名,更讓韓國再無還手之力。
從此之後,白起不斷高升,在此領軍進攻魏國,一路勢如破竹,打的魏國毫無辦法,一連攻克了魏國60多座城市。這一戰的意義特別重大,不僅讓早前稱霸的魏國漸漸陷入衰落狀態,徹底失去了重新崛起的機會,之後也任由秦國宰割,一點脾氣都沒有。更重要的是,這讓地處西部的秦國打開了進攻中原的視窗,向東方六國舉兵的戰略佈局開始明朗。
-
4 # 方言Fangyan
原因是因為他殺的人太多了。
長平之戰坑殺了40萬趙國降兵,因為太殘忍所以被稱為殺神了白起(?—前258),也叫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郿縣(今陝西郿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統帥
。秦昭王時從左庶長升至大良造。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伊閥之戰,採取先弱後強、避實擊虛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因功晉升國尉。此後30餘年,攻取韓、魏、趙、楚等國70餘城。三十六年,領兵入楚,攻克楚都,受封武安君。四十二年,趙、魏聯軍攻韓國華陽,白起率軍救韓,大敗聯軍,斬魏軍13萬人,淹死趙軍2萬餘人。五十五年,長平之戰大敗趙軍,坑殺趙俘40多萬人。後為相國范雎所妒忌,於五十八年十二月被逼自殺。 -
5 # 鴻池4
古代冷冰器時代,幾十萬人如果讓他們活著,看押就是問題,接著吃飯又是問題,釋放回去等於給對方又輸送回去幾十萬的生力軍,起不到對外戰爭的震懾作用,還給自己徒增麻煩。稍微看管不利,一旦俘虜群起反抗,冷兵器是抵擋不住幾十萬人的抗衡,斬殺是雙方對敵決戰明智的選擇,既減少了對方的兵源,又震懾敵國,使敵國威信掃地,一舉多得的慘勝。
-
6 # 遊戲我是認真
白起為何為戰神?
一:白起是誰?
白起出生的年代,秦的國力就已經十分強大了,秦昭王十二年,秦國制定了東進擊敗三晉圖謀天下的大戰略,強將成了秦國最急需的人才。秦昭王是一個雄心勃勃的霸者,即位之後繼續貫徹商鞅的變法國策,徹底推行軍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白起順應時勢出現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
二:是為什麼被稱為戰神?
長平之戰中白起與部下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覆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於是使詐,把趙降卒40萬全部坑殺,只留下240個年紀小計程車兵回趙國報信。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45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三:是戰神還是殺神?
-
7 # 形而上謂之道
白起是戰國時期秦國名將。白起號稱“人屠”,又稱“戰神”,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白起是中國歷史上自“孫子”之後的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著名的軍事統帥,一生中征戰沙場37年。而更為後人稱道的是,他一生中帶領部隊百戰不殆,而且還經常以少勝多。其他六國軍隊只要聽說白起帶兵來戰,不管是將領還是士兵皆聞風喪膽。白起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了不世之功,他的好多戰績被後人作為實戰典範。白起是中國歷史上戰功最輝煌的將軍。
白起由於生病病未能出戰,被昭襄王貶出咸陽,昭襄王害怕白起被貶怨恨自己,將來恐對自己不利,於是昭襄王便派出使者給白起送去寶劍,命他自裁。白起死後,其它六國聞訊,皆酌酒相賀。可見白起被封為戰神,不是浪得虛名。
-
8 # 東吳周郎
戰績擺在那裡啊。
↑白起是天生的軍人↑
我們羅列一下看看白起有多強:
1、伊闕之戰。
公元前294年,在伯樂秦國穰侯魏冉的推薦下,白起擔任左更,接替向壽出任主將,緊接著,白起的第一次嚴峻考驗出現了,韓魏以及東周組織聯軍,以魏國大將公孫喜為主將,進軍伊闕,和秦軍對峙。
↑伊闕之戰是白起在歷史舞臺上嶄露頭角之作↑
伊闕之戰中,秦軍兵力不足三國聯軍的一半,然而戰果呢?魏軍先敗,韓軍隨之潰逃,秦軍一戰斬首24萬,佔領伊闕及五座城池,公孫喜淪為了白起的經驗寶寶,被擒殺。
同年,白起趁著韓魏兩國慘敗之際,又率兵強渡黃河,佔領安邑以東到乾河大片土地。這領土擴張節奏真是6的飛起。
2、公元前292年到公元前280年,白起雖然沒有取得重大戰役勝利,但率軍頻繁出擊,魏國成為最大的經驗寶寶,首都大梁一度被包圍,幸得蘇厲遊說白起退兵,否則魏國可能要遷都了。
3、鄢郢之戰。可能是長平之戰太出名了,以至於人們往往忽視了鄢郢之戰,實際上這場戰役中,白起充分展現出卓越軍事將領的指揮藝術,先說戰果:
↑水淹鄢城是攻城戰的經典之作↑
公元前279年,白起率領一萬多名士兵,沿著漢江東下,攻取沿岸重鎮,沿途取糧,長驅直入楚國境內,很快就進逼到楚國陪都鄢城,由於此地離楚國都城郢非常近了,因此楚軍集結重兵,頑強防守,阻止秦軍南下。白起築堤淹城,終於攻破此城。
次年,白起繼續起兵,這次直接攻陷了楚國國都郢,把楚國曆代國王的墳墓都給刨了,楚頃襄王被迫遷都,這也就是多虧楚國地大,首都丟了就換一個,換成東周或者南韓,恐怕已經是覆亡的命運了。
鄢郢之戰的勝利對秦國影響深遠,它使得秦國獲得了南方大片土地,設立了南郡,白起也正是因此這一戰功,被封為“武安君”。
4、華陽之戰。
公元前273年,白起又率軍敲打魏國去了,這次戰爭的緣由是魏國找來了幫手趙國,一同欺負南韓,南韓向秦國求救,嗜戰如狂的秦昭襄王當然樂意出兵,於是派白起和胡陽救援南韓。戰果就是,魏軍被斬首13萬,被擒殺三員大將,趙軍陣亡2萬人,主將賈偃潰逃。這還不算完,白起竟然率軍進圍到魏國首都大梁,真不知道上輩子結了什麼仇什麼怨,多年以來魏國反覆被白起按在地上摩擦。後來魏國割讓土地,才平息了戰火。
5、長平之戰,戰果眾所周知,此處不展開了。
↑白起的軍事生涯不斷為秦國開疆闢土↑
除了戰果累累之外,白起在具體的軍事指揮中也是亮點不斷,堪稱神機妙算,動如脫兔,其精準的戰略判斷,毫無瑕疵的戰術指揮技巧,堪稱一部活的《孫子兵法》。
伊闕之戰中,白起精確判斷出韓魏兩國都想珍惜羽翼,讓隊友先去開團的想法,用疑兵吸引韓軍後,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擊潰魏軍,韓軍自然跟著崩潰了。
鄢郢之戰中,圍攻鄢城的時候,面對久攻不下的困境,白起利用附近地理環境,將蠻河河水築堤攔住,再修築長渠直通鄢城,用水力衝破鄢城。這一戰術背後,體現出白起超強的判斷能力,組織能力,求勝的堅定意志力。
華陽之戰中,白起採取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戰術,八天長途急襲,宛如天兵天將一般出現在趙魏聯軍面前,趙魏聯軍一下子就懵逼了,毫無準備,被殺的落花流水。
長平之戰就更不用說了,白起靈活採用多種戰術,誘敵深入,側翼打擊,精準打擊趙國糧道等戰略要點,在圍困趙括率領的趙軍後,又堅壁固守,利用漂亮的防守,消磨了趙軍的求生鬥志,最終完勝趙軍,從此秦國再無值得憂慮的對手。
可以看出,白起擅長攻城戰,擅長閃電戰,擅長防守戰,擅長陣地戰,擅長游擊戰,擅長以少勝多,更擅長大規模軍團作戰,這樣的軍事統帥,中國5000多年曆史上見到過幾個,更何況白起出現的年代很早很早,後世許多將領都是向他學習如何打仗的,白起不是戰神,誰是?
-
9 # 目西
是個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強悍的將軍
下面根據史記的記載把白起的戰績列舉出來!主要是殺人的戰績秦昭王十四年,白起在伊闕攻打韓、魏,殺死了二十四萬,
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殺死了十三萬,
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合趙國的將領賈偃戰,用水淹死了對方兩萬,
秦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打南韓的陘城,殺死了五萬。
秦昭王四十七年,白起跟趙國在長平打仗,最後殺死了四十五萬人。
有明確人數記載的合記八十九萬人。
能做出這種成績的將軍古今少有!
而且你根據秦國二十軍功爵制度,升遷速度之快,非常驚人,幾乎一年升一級,比方你做公務員,從科員到國級就用了十幾年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秦昭王十三年,白起是左庶長
秦昭王十五年,白起是大良造
秦昭王二十八年,白起成為武安君(關內侯)
有這種升遷速度的少有,白起這個升遷不同於後世開國功臣的升遷(國家建立後直接封),白起是一級一級幹上去的,這就非同尋常了!
據史記記載,白起一生無敗績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這是邯鄲之戰時,平原君去楚國搬救兵說的話。白起帶著幾萬人,跟楚國打仗,一下子就被幹的遷都了。原先的郢都成了秦國的南郡。這一戰被稱為鄢郢之戰,是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
楚國上次被幹這麼慘還是公元前506年,被孫武和伍子胥的吳兵打敗,遷都並導致楚平王被刨墳,鞭屍!
後來秦始皇能夠一統六國,跟白起殺了韓趙魏楚這麼多人,打的他們那麼慘有非常大的關係!
跟白起對陣計程車兵真是遭罪!
-
10 # 看點兒歷史
說白起是戰神或許不太合適,他應該被稱為殺神更貼切一些,或者用大多數人給他的稱號“人屠”或許更加的合適。
據統計,春秋戰國的戰爭中,死亡人數在兩百萬左右。幾百年的風雲歷史,戰爭不計其數,但是可怕的是,僅僅死在白起手中的敵人就佔據了總共死亡人數的一半,約一百萬。幾百年的人數,他一個人幾十年而已就葬送了一百萬。這確實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他師出無名,就好像是憑空出世的一個奇人。當史書開始記錄他的事蹟的時候,他已經是位極人臣了。他橫空出世,帶領秦軍南征北戰,為大秦國的江山取得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一生經歷大小戰鬥七十六,未嘗一敗。行必果,戰必勝。而且往往都是進行殘酷的殲滅戰,不留活口的那種。
他對於秦國來說,就好像一把利劍,橫掃一切對手。出兵楚國,打得楚國一點脾氣沒有。長平一戰,趙國衰落開始。秦國的基業,在他手中幾乎是開始成型了。
但是功勞大了,不免就會遭人惦記,恰恰白起又是一個政治傻瓜,最後沒能死在戰場,卻倒在了自己人的手裡。
自古以來,功高蓋主,一般沒有好的下場。白起就是最直白的一個,也是最好的例子。就像他說的一樣,他白起一生征戰,死亡不計其數,此天怒人怨之事,必不得善終。
他接受了秦昭襄王的建議,以死謝罪。
-
11 # 大秦鐵鷹劍士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可非浪得虛名,他是真槍實彈打出來的戰績,一將指揮秦軍斬殺百萬六國將士,千古之下唯此一例。所以白起被稱為千古第一戰神恰如其分! 伊闕之戰中,白起指揮大秦銳士擊殺三晉聯軍二十四萬將士,一戰成名,大大威懾了東方六國。但是白起的第一戰並非伊闕之戰,而是攻滅巴蜀二國之戰。司馬錯領秦軍遠征巴蜀,白起作為鐵鷹劍士尖刀排十夫長,率領嬴蕩、烏獲、孟賁、蒙騖等猛士一路開山搭橋,摧堅拔銳,為擊滅巴蜀二國立下赫赫戰功。司馬錯見白起是大將之才,故著意培養,升之為前軍偏將,獲左更爵位!白起在秦韓宜陽之戰中輔助甘茂擊滅南韓最後一支新軍,申不害的變法成果徹底湮滅!嬴蕩在秦軍打通宜陽後,起駕到了洛陽,他想一舉滅亡周王室,使秦國成為天子。嬴盪到了洛陽後,一看王室衰敗得不成樣,王室窮困潦倒,滅之無財富之收穫卻有弒王之大罪!嬴蕩隱隱感覺出兵滅周不妥,但是來了總得有所收穫,於是他要舉起雍州鼎,帶雍州鼎回秦。烏獲、孟賁先後力竭而亡,嬴蕩大怒,要親自舉鼎。白起見秦王嬴蕩要涉險舉鼎,不顧身份地位差距,毅然出列以老班長的身份勸諫嬴蕩:國之重器不在一銅鼎,國之威力不在一夫之勇,王當自重。嬴蕩不聽白起之諫,舉鼎而亡,死前傳位弟弟嬴稷,由甘茂和白起策劃擁立之事。白起率百名鐵鷹劍士前往燕國,秘密迎回羋王妃和王子嬴稷,並以武力為後盾扶持他們上位! 羋月宣太后知恩圖報,不斷提撥白起重用白起,最終白起成為秦國大良造爵位上將軍官職。白起統領秦軍與六國大戰,所擋者亡,相抗者死,縱橫無疆,無一敗績,六國諸將聞其名而兩股戰戰幾欲先走!不論是三晉聯軍還是六國聯軍,亦或強楚霸齊,在跟白起的對戰中無不損兵折將,更有趙國五十餘萬大軍在長平之戰中灰飛煙滅!一代兵仙韓信滅國無數,但是殲滅戰還是沒有白起厲害!
-
12 # 談古科技
戰國時期的著名將領白起,生平歷經大小70多場戰鬥未嘗敗績,率領秦軍多次戰勝、坑殺其他六國軍隊,《千字文》中將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是當之無愧的戰神。
白起的祖先是春秋時期秦國大夫白乙丙,白乙丙曾背水一戰擊敗晉國,連破數城使秦國成為西方霸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白起與他的祖先相比毫不遜色……
公元前293年,韓、魏兩國聯軍扼守崤山(河南省西部,洛寧縣西北)和函谷關,阻止秦軍東進,白起作為秦軍主將,面對嚴防死守沒有選擇正面進攻,他派主力繞至敵軍後方消滅留守的小股部隊,以此為基礎,將韓魏聯軍包圍在伊闕(河南省洛陽龍門鎮),擊潰了韓魏24萬大軍,白起乘勝攻取了南韓的大片疆土,又奪取魏國61座城池……
公元前286年,白起又攻克趙國的戰略要塞,四年後又揮師伐楚,楚國連戰連敗,為求和先割讓了漢水以北的土地,後又被秦軍切割式攻擊,都城郢都也淪陷,更慘的是,歷代楚王的陵墓也被白起全部燒燬,從此楚國再無力於秦國抗衡。
之後的十幾年,白起繼續南征北戰,如果我們翻閱典籍查閱他的戰功,會看到一連串駭人的數字,“攻趙,沉卒二萬”,“攻韓,斬首五萬”,“攻魏於華陽,斬首十三萬”,“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更恐怖是公元前260年發生的“長平之戰”,這場中古古代軍事史上最早、最徹底、規模最大的殲滅戰,被濃縮成一句“攻趙於長平,坑四十萬”。
長平之戰後,白起想乘機消滅趙國,可韓、趙派間諜遊說白起的同僚,秦國的丞相範睢,說如果白起滅趙後必定位列三公,肯定要壓著丞相範睢。於是範睢下令撤兵,理由是軍隊要休養生息,從此白、範二人將相失和。
三年後,秦王下令再次攻趙,可這時的白起染病無法臨戰,但他對戰場形勢有著敏銳的判斷,他認為此時攻趙必因往日積怨而遭到殊死反抗,如果秦軍孤軍深入,一旦被其他國家圍攻恐有不測,事實證明,白起的判斷是正確的。
秦王強命白起出兵,白起推脫有病拖延了三個月。秦王大怒,讓白起立刻動身,可這時秦軍連連敗退,就算白起親臨前線也無力迴天,白起無奈帶病行出征。
行至途中時,秦王與丞相範睢商議,認為白起不服王上,一代名將白起被秦王賜死。
幾十萬敵軍也阻擋不住的戰神白起,最終卻也難躲過小人的暗箭。
-
13 # 歷史經略
戰國時期,戰爭總共死了200萬人,白起一人就殺敵100萬,佔了一半,攻下城池70餘座,無一敗績,你說厲不厲害?戰神實至名歸
-
14 # 浮沉的歷史
戰神顧名思義就是指在戰爭中有極強的軍事能力的將領,而白起一生的戰功也足以配的上戰神的稱號。根據史記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白起一生所擊敗和殺死的軍隊人數高達一百多萬,雖然這些是資料十分可疑的,但是這並卻不能掩蓋住白起一生的輝煌戰績。
秦漢之交的著名人物陳餘曾這麼評價道白起:“白起為秦將,南征鄢郢,北阬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這一段已經大概的向我們總結了白起的功績,接下來我們就結合《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來看看白起一生的征戰生涯。
白起是土生土長的秦國本土人士,是秦昭襄王時期306年—前251年)的著名將領。
初露鋒芒白起的第一次獨立戰鬥的記錄,出現在秦昭襄王十三年(前296年),這一次白起帶領秦軍攻克了南韓的重要城市——新城,這一戰是秦國再次東出的第一戰。於是,在第二年,韓魏兩國迅速的組成了聯軍以對抗秦國再次的東出,兩國共組織了二十四萬大軍由魏將公孫喜統一指揮。秦國於是派出了白起迎戰韓魏,雙方在伊闕爆發激烈戰鬥 ,白起憑藉其優秀的戰略決策,抓住了韓魏聯軍貌合神離的機會,一舉斬首韓魏二十四萬大軍。伊闕之戰,不僅成就了白起,也大大的打擊了韓魏兩國都國力軍力。
南征鄢郢秦國在重挫了韓魏兩國後,兵鋒又轉向了南方的楚國。秦國再次派出了名將白起,白起帶領的秦軍於前279年和前278年連續兩年攻擊楚國,楚國無力抵抗秦軍的攻勢先是失去了軍事重鎮鄢成(今湖北宜城東南),接著又在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大敗,白起在此戰中深入楚國核心腹地,毀滅了楚國的國都郢。經歷了鄢郢大敗的楚國從此一蹶不振,東遷楚國都城到陳以避免秦軍的兵鋒。楚國的南陽郡、黔中郡和南郡全部落入秦國的手中,秦國掌握了長江中游,極大的減輕了楚國對於秦國的威脅。
北阬馬服秦昭襄王三十四年,白起救韓,斬首魏國大軍十三萬和趙國的兩萬軍隊。秦昭襄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拿下五座城池並斬首韓軍五萬。秦軍主力再次對準三晉,此時作為三晉中最有實力的趙國免不了與秦軍開戰。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趙兩國著名的長平之戰爆發,經歷了三個月的僵持後。趙國換上了紙上談兵的趙括,秦國則派出了大殺神——武安君白起,在白起被任命為秦軍主帥後,秦軍一戰大破趙軍四十餘萬。
白起的戰績在中國整個歷史上都是及其少見的,其一生沒有出現過一次敗績。以百戰百勝的記錄和殺敵百萬之中,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戰神。
-
15 # 歷史文堂
白起戰國時期著名將領,與王翦、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正所謂亂世出英雄,白起就是出生在這種亂世之下。
白起在伊闕之戰中,殲滅韓、魏聯軍,使得韓、魏兩國被迫割地求和,白起也因此一戰成名,後因功升任國尉。同年,白起趁韓、魏兩國因伊闕之戰導致的國力空虛,趁機率兵渡過黃河,奪去了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白起在秦國擔任主帥30多年,共攻下城池七十餘座,一生為秦,從未打過敗仗,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是白起被封為戰神的主要原因。而且白起在四大名將中排列首位。
可惜!這樣一位功臣,卻不得善終。
回覆列表
我個人感覺白起是中國戰史冷兵器時代指揮戰役殺人最多的將領,而且坑殺趙兵45萬,整個戰國期間殺敵100來萬,你說可怕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