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蕭風0308
-
2 # 大偉140797056
如果地球沒有氧氣,地球的氫氣和氮氣也不會在一般環境下發生反應,在雷電交加的時候才會反應,木星的這種情況關鍵是沒有氧元素參加所致。
-
3 # 河蟹特派員
一、氫氣常溫下性質穩定,在點燃或加熱的條件下能多跟許多物質發生化學反應。
1、可燃性(可在氧氣中或氯氣中燃燒):2H2+O2=2H2O(化合反應)
2、還原性(使某些金屬氧化物還原):H2+CuO =Cu+H2O(置換反應)
二、氮氣化學性質十分穩定,只有在高溫高壓並有催化劑存在的條件下,氮氣成分可以和氫氣反應生成氨。同時,由於氮分子的化學結構比較穩定,氰根離子CN-和碳化鈣CaC2中的C22-和氮分子結構相似。
故:氫氣與氮氣需要在高溫高壓催化劑條件下才能發生反應,生成氨氣!
-
4 # 厚德載物gg
木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直徑14萬餘公里,體積是地球的1300倍,質量是地球的330倍,木星也是一個氣態巨行星,上面有厚達3000餘公里的大氣層,也有科學家認為其大氣層厚度達5000公里,在這麼巨量的大氣層中,氫氣佔了90%的分量,而且木星上也有一定量的氧氣,氫氣和氧氣摻到一起可以點燃燃燒成水,然而現實是木星上的氧氣太少了,根本不足以與氫氣發生反應燃燒成水。
木星大氣層中氫氣佔到了90%,氦氣大致為9%多,剩下的氮氣、氨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氧氣,硫化氫、硫化氨、甲烷氣體等等加起來的含量不到1%,所以木星上雖然有很多的氫氣,但是氧氣的含量非常少,兩者的成分比例根本不可能發生燃燒現象,只有氫氣是不可以被點燃的,所以雖然木星上面的氫氣非常多,但是不可能被點燃的。
-
5 # 理性科普者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二個知識點:氮氣和氫氣的反應條件;木星大氣知識。
在一定條件下用氮氣和氫氣合成氨氣, N2+3H2=2NH3 。氮氣和氫氣反需要高溫、高壓和催化劑。氮氣的利用率最高只有85%。
德國化學家哈伯從1902年開始研究由氮氣和氫氣直接合成氨的方法。 他的“迴圈法”於1908年申請專利。在此基礎上,他繼續研究,於1909年改進了合成,這就是工業普遍採用的直接合成法。反應過程中主要解決氫氣和氮氣合成轉化率低的問題,將氨產品從合成反應後的氣體中分離出來,未反應氣體和新鮮氫氮氣混合重新參與合成反應。
在高溫、高壓和有催化劑存在的條件下,N2與H2可以直接化合,生成氨(NH3),並放出熱量;同時,NH3也會分解成N2和H2.這個反應是個可逆反應。目前,合成氨工業中普遍使用的主要是以鐵為主體的多成分催化劑,又稱鐵觸媒。鐵觸媒在500 ℃左右時的活性最大,鐵觸媒的主要成分是Fe3O4。
氮氣的化學性質不活潑,常溫下很難跟其他物質發生反應,只有在高能量條件下才可能與某些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用來製取對人類有用的化學物質。
木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從內向外的第五顆行星。它的質量為太陽的千分之一,是太陽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木星與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皆屬氣體行星,主要由氫組成,其次為氦,佔總質量的25%。人類藉助於裝置所看到的通常是大氣中雲層的頂端,壓強比1個大氣壓略高。
木星的高層大氣是由體積或氣體分子構成,約88-92%的氫和約8-12%的氦所組成。大氣層中氫和氦分別佔了總質量的75%及24%,其餘的1%包括微量的甲烷、水蒸氣、氨以及矽的化合物。有微量的碳、乙烷、硫化氫、氖、氧、磷化氫、硫等物質。大氣最外層有冷凍的氨晶體。
由於木星沒有固體的表面,它的大氣層基礎通常被認為是大氣壓力等於1×10∧6pa,即相當於十倍地球表面壓力之處為大氣層。
木星上最大風速達130~150米/秒。木星大氣中充滿了稠密活躍的雲系。各種顏色的雲層像波浪一樣在激烈翻騰著。在木星大氣中還可以觀測到有閃電和雷暴。
知道上述二個知識點,我們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
從木星的大氣成分來看,氫氣佔75%,只有1%微量的甲烷、水蒸氣、氨以及矽的化合物,單質狀態的氮氣很少。因為地球上氨氣的合成是一個可逆反應,因此,木星上氮氣的唯一來源是氨氣在一定的條件下分解產生的。即使有足夠的壓力和溫度,也有合適的催化劑存在,低濃度的氮氣也很難與氫氣產生化學反應。
從氣體的狀態上來看,木星上的氨氣是處於冷凍狀態的氨晶體。晶體氨中的氮元素很難與氫氣產生化學反應。
從反應條件來看,高溫、高壓、催化劑三個條缺一不可。在木星上,溫度和壓強可以滿足,但使用的催化劑鐵觸媒(主要成分是Fe3O4),難以在火星上找到。可能有人說,也許木星上有人類未發現的催化劑存在。假如有,上面的二個條件也很難達到。
-
6 # 真理再現人間
〔從醫學角度論證盤古開天闢地的原理〕
道家例來把人體說成是一個小宇宙,此說有無道理?首先用醫學來論證。我們身體由細胞組成了骨頭、血、五臟六腑等等。基因組成了細胞,大家皆知,可再往下由什麼組成的,知道的多是專業科技者了。
基因由分子組成的,分子由原子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電子組成的…小粒子組成大粒子。
那天上星球都是小粒子,那身體內的小粒子何嘗不是星球啊!電子圍繞原子核轉運,不也是一個個太陽系嗎!那電子這個星球上可有一個人類社會啊?
顯微鏡還看不到,可科學看不到不等於神學看不到,釋迦牟尼曾講一粒沙一個芥子裡就有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說微觀天體中還有許多人類社會,完全與當今物理學相通的。
人體是有生命的吧,人體內部是個廣闊的宇宙,那我們看見的巨大宇宙可不可能是一個大生命體呢?
人體受傷或代洩老化的細胞,得重新細胞分裂,氣血機制運動組合各種養份,形成新細胞傷口恢復。這個過程如果站在電子微觀星球上生命角度看,就是宇宙重組運動,與今天天文觀察宇宙黑洞或天體重組不類似嗎!
物理學知道粒子都有衰敗期,神學講宇宙有成住壞滅的過程,也就是宇宙這些星球粒子都有老化解體那天,包括我們銀河系。舊細胞不行了,就得重組新細胞,這不就是開天闢地嗎!盤古開天地就是這麼回事,有何迷信的!這不就是醫學與天文學、宇宙重組學嗎!
宇宙既然是個大生命體,那他與物種怎麼來的?按傳統物理學講,老子透過修煉看到宇宙微觀暗物質中有種無形但卻大智慧的東西,老子也不知其名強字曰道,佛家把這東西叫法。由這無形的大智慧物質聚合組成宇宙各種粒子與各種生命,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就是古老物理學。
宇宙是多時空的,每層空間都有生命。傳統講天人合一,順天敬天,誰反天不道德就是病毒壞細胞,會被宇宙機體代洩到可怕的地方去,所以善良做好人就是長壽的保障。
人體與萬物在同時同地其他平行宇宙中都有不同粒子組成的存在方式。手錶錶針能執行,背後齒輪決定,人體同理。其他空間還有微觀粒子組成的機體運作,才能保證我們表面肉身的正常。進化論只在三維空間談生命與宇宙的起源,真的是坐井觀天。
回覆列表
木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直徑14萬餘公里,體積是地球的1300倍,質量是地球的330倍,木星也是一個氣態巨行星,上面有厚達3000餘公里的大氣層,也有科學家認為其大氣層厚度達5000公里,在這麼巨量的大氣層中,氫氣佔了90%的分量,而且木星上也有一定量的氧氣,氫氣和氧氣摻到一起可以點燃燃燒成水,然而現實是木星上的氧氣太少了,根本不足以與氫氣發生反應燃燒成水。
木星大氣層中氫氣佔到了90%,氦氣大致為9%多,剩下的氮氣、氨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氧氣,硫化氫、硫化氨、甲烷氣體等等加起來的含量不到1%,所以木星上雖然有很多的氫氣,但是氧氣的含量非常少,兩者的成分比例根本不可能發生燃燒現象,只有氫氣是不可以被點燃的,所以雖然木星上面的氫氣非常多,但是不可能被點燃的。
其實木星大氣層中時刻都在發生著閃電現象,而且木星的閃電比地球上的閃電的強度要高1萬倍,然而如此之強的閃電都沒有點燃木星的大氣層,所以幻想點燃木星氫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