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5
回覆列表
  • 1 # 白雲龍63445272

    初唐四傑是初唐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舊唐書-楊炯傳》說:“楊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詩齊名”,海內外稱為王楊盧駱,亦號“四傑”。

    四傑的詩文雖未脫齊梁以來綺麗餘習,但已初步扭轉文學風氣。王勃明確反對當時“上官體”“思革其弊”,得到盧照鄰等人的支援(楊炯《王勃集序》)。他們的詩歌扭轉了唐朝以前萎靡浮華的宮廷詩歌之氣,題材從亭臺樓閣,風花雪月的狹小領域擴充套件到江河山川,邊塞江漠的遼闊空間,賦於詩歌以新的生命力。盧照鄰,駱賓王的七言歌行趨向辭賦化,氣勢稍壯,王楊的五言律絕開始規範化,音調鏗鏘。駢文也在詞采贍富中寓有靈活生動之氣。陸時雍《詩鏡總論》說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易,子安其最傑乎,調入初唐,時帶六朝錦色。四傑正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人物。

    五言古詩在三國時期以後盛極一時,而七言古詩卻是到了唐代才興盛起來,四傑(楊炯無七言詩)又以大量的傑作把七言古詩推向了成熟階段。所以初唐四傑在發展詩歌形式上成就,是值得肯定的。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楊以五律見長,盧,駱擅長七古(七言)。他們在文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就對四傑十分敬佩。

  • 2 # 你抱孩子先走138151529

    王勃,楊炯,駱賓王,盧照臨。不知道盧照臨的臨字對不對,王勃無須多說一篇《滕王閣序》名留青史,只可惜英年早逝!排第一位無可爭議。駱賓王除了大家熟知的鐵鍋燉大鵝之外那篇討武瞾檄文與《滕王閣序》同分秋色,號稱史上最出名的兩篇駢體文,楊炯和盧照臨就不太瞭解了,依稀記得當時有個說法叫愧在王后,恥在駱前,就是說他的才華很慚愧排在王勃的後面,與駱賓王也有差距也很羞愧排在駱賓王之前。初唐四傑依稀就記得這麼些了,也是傳他人之言,略做參考,勿求精要。

  • 3 # 歷史凌煙閣唐儉

    【初唐四傑】唐代初年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並稱。

    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人。唐代初年著名文學家。少時即才華橫溢,年十七,應舉及第,在文壇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傑”。他的詩能突破宮體詩的束縛,開拓新詩題材的新領域,其文以《滕王閣序》最為著名,文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成為後世傳誦的名句。有《王子安集》。

    楊炯(650——693),華陰人。十歲舉神童,待制弘文館。上元三年(676)應制舉登科,補校書郎。永淳元年(682)為太子詹事司直,充崇文館學士,垂拱元年(685)坐從父弟神讓累,出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與宋之問同直習藝館。如意元年(692)出為盈川令。世稱“楊盈川”。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為人恃才倨傲,為政苛酷。其詩擅長五律,寫邊塞征戰生活,寄寓功業抱負,氣勢昂揚,風格豪放。

    盧照鄰(634——686),字升之,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人。弱冠為鄧王府典籤。龍朔末(663)為益州新都尉。後由蜀入洛,染風疾。上元元年(674)入太白山服餌中毒,風疾轉篤。後轉少室山中之東龍門山,再徙陽翟縣茨山。武后垂拱二年(686)前後,自投潁水而卒。其詩擅長七言歌行,創偶句賦體,上下蟬聯,四句一轉韻等,對七言古詩發展有重要貢獻。與王勃,楊炯,駱賓王為“初唐四傑”,稱“王楊盧駱”。

    駱賓王(627——684),字觀光,婺州義烏人。七歲能詩。顯慶時為道王府屬,閒居齊魯十餘年後赴京對策中式,任奉禮郎兼東臺詳正學士,因事被謫,從軍西域,奉使入蜀。又歷任武功主簿,明堂主簿,長安主簿,遷侍御史,被誣下獄,出為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隨徐敬業起兵討武后,為檄傳天下指斥其罪。兵敗被殺(一說逃亡為僧)。其詩長於七言歌行,對唐代七言古詩的發展頗有影響,五律亦有佳作。為“初唐四傑”之一。

  • 4 # 鹽城中公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燦若星河,唐詩稱得上是中國古代文學史的一座高峰。享國二百八十九年的李唐盛世湧現出的詩人有兩千多位,流傳下來的作品近五萬首。在唐高宗到武后初年,出現了“以文章齊名天下”的“初唐四傑”,即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他們都是初唐詩壇上很有才華的作家,“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

    1.王勃

    王勃(650-676),公認為四傑之首,是一位才學兼優的詩人。但他英年早逝,留存的詩僅80多首,在詩歌創作上,王勃擅長五律、五絕。雖存篇幅不多,但質量極佳。我們所熟知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出自其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改變了以往離別詩的哀傷之情,將送別之情展現得開朗豁達。讓其名聲大噪的當屬他在滕王閣大顯身手的故事,王勃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就寫出“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名句,在場者均歎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滕王閣序》這篇765字的駢文情景俱佳,聲色兼具,並集中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悲涼感情和不甘失敗的人生態度。文辭優美華瞻,氣勢雄健奔放,節奏起伏跌宕,令人歎為觀止,成為文學史上千古傳誦的名篇。

    2.楊炯

    楊炯(650~693年),659年,他九歲時就被稱之為“神童”,692年秋後遷盈川令,吏治以嚴酷著稱,不久便卒於官,世稱楊盈川。在四傑中,他的詩數量最少,成就也較低。他負才自傲,對海內所稱“王、楊、盧、駱”,楊炯自稱:“愧在盧前,恥居王後”,自認為成就超過王勃。楊炯的詩作以邊寨征戰詩著名,今存詩33首。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鬥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其代表作《從軍行》,詩曰:“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的詩作具有複雜性,既帶有宮廷詩的烙印,又與之抗衡,為唐初詩壇吹進一股新風。

    3.盧照鄰

    盧照鄰(約637—約689年),他在四傑中身世最苦,一生只做過幾任小官,很不得意。後染風疾,居長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藥中毒,手足殘廢。由於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長期病痛的折磨,終於自投潁水而死。盧照鄰的作品多為悲苦之音,他自號幽憂子,很能說明他的心境。其代表作《長安古意》,有名句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詩筆縱橫奔放,富麗而不浮豔,為初唐膾炙人口的名篇。

    4.駱賓王

    駱賓王(約619—約687年),他7歲能詩,有“神童”之稱。據說《詠鵝》就是此時所作。駱賓王的生活經歷很豐富,曾從軍,也曾擔任低階軍官,他年輕時就擅長詩文,在四傑中他的詩最多。駱賓王也擅長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在當時就已被稱為絕唱。而駱賓王之所以揚名天下,是因為他在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武則天之時,為徐敬業起草了著名的《討武氏檄》,這篇檄文,慷慨激昂,氣吞山河。據說愛才的武則天叫人把這篇文章拿來讀給她聽。當她聽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兩句的時候,連連稱讚寫得好。後來聽到“試觀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兩句,更加讚不絕口,問道:“這篇檄文出自何人之手?”有人回答說是駱賓王寫的。武則天十分惋惜地說:“有這樣的人才,讓他流落民間,得不到重用,這是宰相的過錯呀!”

    對於“四傑”的歷史貢獻,杜甫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初唐四傑”的詩歌可謂以書生意氣來激揚文字,正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人物,昭示著唐詩時代的來臨。

  • 5 # 笑文說史

    初唐四傑指的是在中國歷史上唐代時期的四位傑出的文學家,他們可以說一舉扭轉了從南北時期以來的浮豔文風,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唐朝詩歌起到了決定性的奠基作用。

    首先初唐四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王勃就是那位寫出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楊炯是一位神童,盧照鄰是一位情聖,駱賓王是一位憤青(千古第一罵文,罵女皇武則天的《討武曌檄》)。

    雖然他們四個命運一生都比較坎坷,但是在文學地位上的認可還是蠻高的。後來詩聖杜甫為他們正名,“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曬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 6 # 俬仌専屬

    駱賓王(約638—684),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唐代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他辭采華膽,格律謹嚴。長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參差轉換,諷時與自傷兼而有之;小詩如《於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涼慷慨,餘情不絕。 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有集。駱賓王於武則天光宅元年,為起兵揚州反武則天的徐敬業(又名李敬業)作《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敬業敗,王那相斬其首降。

    本名 駱賓王

    別稱 駱觀光,駱臨海

    字號 字觀光

    所處時代 初唐

    民族族群 漢族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文學家。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王楊盧駱”、“初唐四傑”。 王勃自幼聰敏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做《鬥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之後,王勃歷時三年遊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後,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本名 王勃

    字號 字子安

    所處時代 唐代

    民族族群 漢人

    出生地 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

    楊炯(約650—約693),華州華陰(今屬陝西)人,唐代文學家,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 楊炯自幼聰敏博學,唐顯慶四年(659年)應童子舉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館,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應制舉,補秘書省校書郎,唐永淳元年(682年)擢為太子(李顯)詹事司直,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貶為梓州司法參軍,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約如意二年(693年)卒於任上。 楊炯文學才華出眾,善寫散文,尤擅詩。現存詩30餘首,以五言見長,多邊塞征戰詩篇,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 ,氣勢軒昂,風格豪放,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鬥精神。在藝術上,對仗工整,音韻合律,既有律詩的嚴謹之風,又有樂府詩的明快特色。其他唱和、紀遊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豔之風。另存賦、序、表、碑、銘、志、狀等50餘篇。楊炯反對宮體詩風,主張“骨氣”、“剛健”的文風。他的詩在內容和藝術風格上以突破齊梁“宮體”詩風為特色,在詩歌發展史上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明代童佩輯有《楊盈川集》十卷。

    本名 楊炯

    別稱 楊盈川

    所處時代 初唐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華州華陰(今陝西華陰)

    盧照鄰(約636-約680),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漢族,幽州范陽(治今河北省涿州)人,初唐詩人。 盧照鄰出身望族,曾為王府典籤,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學上,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傑”。有7卷本的《盧升之集》、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存世。 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不少佳句傳頌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後人譽為經典。

    中文名 盧照鄰

    別名 盧升之,幽憂子

    國籍 中國(唐朝)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幽州范陽(治今河北省涿州)

  • 7 # 東東歷史

    可以從杜甫的一首詩來

    王楊盧駱當時體,

    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

    不廢江河萬古流。

    初唐四傑就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王勃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名句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楊炯

    楊炯(約650—約693),名句有: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盧照鄰

    盧照鄰(約636-約680),字升之,自號幽憂子。

    名句有: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

    駱賓王

    駱賓王(約638—684),字觀光。

    名句有:

    駱賓王七歲寫的那首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一貴一賤交情見;

    還有著名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 8 # 小小法律人兒

    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初唐四傑分別是:洛賓王、王勃、盧照鄰、楊炯。

    駱賓王(約638—684),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唐代詩人。在四傑中駱賓王的詩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文學家。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楊炯(約650—約693),華州華陰(今屬陝西)人,唐代文學家。楊炯文學才華出眾,善寫散文,尤擅詩。現存詩30餘首,以五言見長,多邊塞征戰詩篇,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 ,氣勢軒昂,風格豪放,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鬥精神。在藝術上,對仗工整,音韻合律,既有律詩的嚴謹之風,又有樂府詩的明快特色。其他唱和、紀遊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豔之風。楊炯反對宮體詩風,主張“骨氣”、“剛健”的文風。他的詩在內容和藝術風格上以突破齊梁“宮體”詩風為特色,在詩歌發展史上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盧照鄰(約636-約680),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漢族,幽州范陽(治今河北省涿州)人,初唐詩人。盧照鄰以歌行體為佳,不少佳句傳頌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後人譽為經典。總的來說,初唐四傑為中國大唐詩歌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 9 # 聽戲聽戲

    初唐四傑,是指唐朝初年,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

    王勃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唐代詩人。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

    王勃的文章以《滕王閣序》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最為出名,其中《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千古名句

    可惜天妒英才,上元三年(676年)八月,王勃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楊炯

    楊炯,生於公元650年,卒年不詳,唐代詩人。華陰(今屬陝西)人。工詩,擅長五律,其邊塞詩較著名。代表作有《從軍行》、《戰城南》等。其中《從軍行》中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表達出了作者作為文人而無法上陣殺敵的心酸與無奈。

    盧照鄰

    盧照鄰(約636~695後),唐代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治今河北涿縣)人。代表作品為《長安古意》,其中的“得成比目何辭死,願做鴛鴦不羨仙”常在表現青年男女對愛情生活的渴望與追求時被引用。

    駱賓王

    駱賓王,字觀光,婺州義烏(今中國浙江義烏)人。一說生於約619、卒於約687年;一說其是公元640年出生,逝世日期不祥。駱賓王七歲能屬文,尤妙於五言詩。代表作有《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在獄詠蟬並序》等。《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中的“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和《在獄詠蟬》中的“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詩句。

  • 10 # 山高水木

    初唐四傑指的是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四人,簡稱“王楊盧駱”。

    所謂初唐,一般說的是唐朝建國至唐玄宗先天元年之間。“王楊盧駱”活動於唐高宗和武則天后期。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幼年就非常聰明,六歲便能作文,且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王勃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代表作有《滕王閣序》等。

    楊炯(650年--693年),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楊炯自幼聰明博學,九歲時就應童子舉及第。楊炯的詩以五言見長,多邊塞征戰詩篇。主要作品有《從軍行》、《戰 城南》等。

    盧照鄰(約637年--約689年),字升之,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年少時即 博學能文。盧照鄰在詩歌駢文上都有造詣,以歌行體為佳。代表作有《長安古意》、《十五夜觀燈》等。

    駱賓王(約619年--約697年),字觀光,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他七歲能詩,有“神童”之稱。駱賓王辭采華膽,格律謹嚴,尤擅長七言歌行。主要作品有《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帝京篇》、《疇昔篇》等。

    唐代初期,唐太宗喜歡宮體詩,他寫的詩秉承齊梁之風,多為風花雪月之作,受其影響,大臣上官儀開創了“綺錯婉媚”的“上官體”詩風。這種詩重視詩的形式技巧,追求詩的聲辭之美。但題材多以奉和、應制、詠物為主,內容比較空泛,是一種典型的宮廷詩風。

    “王楊盧駱”四人反對這種形式主義詩風的流行,他們以實際行動從形式到內容給詩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把詩歌從狹窄的宮廷、亭臺、樓閣帶向了喧鬧的市井、蒼涼的大漠、壯麗的山河。他們在唐詩的發展程序中佔有重要地位,發揮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後人所說的聲律風骨兼備的唐詩,從他們開始定型。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四人都是年少成名、才華橫溢的詩人,可惜命運多舛,英年早逝。雖然他們在世間只是匆匆過客,卻留下了大量傳世之作,人們會以一種敬仰的心態去品、去思、去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 11 # 櫻桃莊園

    唐初四傑,或初唐四傑,應該都是指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他們是唐太宗貞觀年間,開創唐詩初期輝煌的四個傑出詩人。

    他們的詩秉承的是齊梁詩風,還帶著些許宮體詩的脂粉氣息,不過在題材上已經突破宮廷生活的範圍,具有許多新的氣象了,並對唐朝詩歌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這四位詩人的詩作,各具特色,王勃之高華,楊炯之雄厚,盧照鄰之情操,駱賓王之坦蕩,都為後為所稱讚。

    他們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傳誦至今。如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楊炯的“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盧照鄰的“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駱賓王的《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最為人稱道。

    但也有人認為他們的詩不值一讀,又寫文章又作詩來諷刺譏笑他們,杜甫對這種做法深惡痛絕,特作《戲為六絕句》作為對初唐四傑的評價,和對那些人的回答: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 12 # 老街味道

    “四傑”的稱呼在《舊唐書·楊炯傳》有記載:"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詩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杜甫有一首詩,說的就是初唐四傑: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四人的排名爭議

    據說楊炯本人對“王楊盧駱”這個排名不太滿意,表示"愧在盧前,恥居王後",楊炯認為自己的水平比王勃要好一些。而《舊唐書·裴行儉》也有"楊王盧駱"的排序。其實其本人的看法如何不重要,想當年陶淵明也是不入時人法眼,四傑之後的杜甫在當時也遠遠沒有達到“李杜”並列的地位,對於後人來說,王勃和駱賓王的地位名聲要遠遠大於楊炯、盧照鄰。

    四人的貢獻

    因為四個人都是官小才高的人,因此把詩歌從宮廷帶入的下層社會,同時擴大了題材,改變了“齊梁”宮廷之風。作為初唐詩壇的代表詩人,四人上承梁陳,下啟沈宋,由其是對於格律詩的定型起了重要作用。陳子昂所痛惜的:“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的文風,在四人手中有了巨大改觀。

    在詩作上,王、楊以五律見長,盧、駱擅長七古。

    四人的代表作

    1、王勃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最有名的恐怕是《滕王閣序》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成為千古絕唱。其五言律詩化用了曹植的: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留下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名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2、 楊炯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從軍行》 是樂府舊題,多寫軍旅生活,楊炯的作品一開唐朝邊塞詩人是濫觴。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 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 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 勝作一書生。

    3、盧照鄰 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

    七言詩在南朝鮑照以後才開始漸漸多起來,但仍舊是五言詩做主導。到了唐朝,盧、駱二人對於七言詩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盧照鄰的《長安古意》是其七言古詩的代表作品:

    .....前略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回天不相讓。意氣由來排灌夫,專權判不容蕭相。專權意氣本豪雄,青虯紫燕坐春風。自言歌舞長千載,自謂驕奢凌五公。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唯見青松在。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

    喜歡寫古體詩的朋友注意他的換韻,四句一轉韻,每次轉韻都是從第一句開始轉,1、2、4句押韻。一般認為第一首有據可證明的七言詩是曹丕的《燕歌行》,燕歌行是每一句都押韻,讀起來就顯得急促一些,後來的詩一般在單數句不押韻,就和緩許多。

    可惜的是盧照鄰惡疾纏身,最後不堪忍受投水而死。

    4、駱賓王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駱賓王在小朋友的認識裡,大概和李白齊名吧,主要是因為李白有《靜夜思》,駱賓王有《詠鵝》,都是小朋友啟蒙時必備的詩。

    駱賓王被選入《唐詩三百首》的是這首《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餘心。

    其最有名的文章就是《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了,武則天讀到“一抷之土未乾,三尺之孤安在”時,驚呼道:“宰相之過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駱賓王兵敗之後下落不明,野史還記錄了他與宋之問的一段“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故事。

  • 13 # 隨手談詩

    先說答案,初唐四傑分別指:王勃、楊炯、盧照鄰、駱冰王,並稱“王楊盧駱”,杜甫有詩說“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就是說的這四位。

    這裡需要明確一點,“初唐四傑”這個稱號,後世一般認為是指他們的詩文,而事實上,最開始這個稱號是稱讚其駢文和賦。

    並且,“王楊盧駱”這個排名也是分先後的,宋之問第一次提出“王楊盧駱”,楊炯還不開心,說他“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成就和貢獻

    內容上:

    四傑生活的時代,是文風過渡的時代,在唐之前,齊梁以來的宮廷詩歌萎靡浮華,都是寫什麼亭臺樓閣、風花雪月的小兒女情事,被稱為“上官體”。自四傑始,他們扭轉了這種風氣,賦予了詩文嶄新的生命力,山川湖海,市井生活都能入詩,這也為唐朝後來的巔峰奠定了基礎。

    如王勃的《滕王閣序》、駱冰王的《於易水送人》,都是名傳千古的佳作。

    體裁上:

    四傑在詩歌發展上的最大貢獻應該是奠定了五律的基礎,五律的形式在他們的努力下被固定下來,王、楊尤以五律見長。

    代表作: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楊炯《從軍行》。

    其次,他們也將在唐代才開始興盛的七言古詩推向了成熟,盧、駱又以七古見長。

    代表作:盧照鄰《長安古意》、駱賓王《帝京篇》。

    四傑在初唐是個發展上的貢獻是值得肯定的,擅長的領域又各有偏重,總的來說,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起到了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

    如果當年王勃沒有站出來振臂一呼,要反對“上官體”這樣的不正之風,如果楊、盧、駱沒有站出來響應,那麼唐朝的詩文能否達到後來的巔峰,還真是一個問號。

    PS:關於四傑的故事,有興趣的朋友請移步我的百家號,裡面有講哦~~

  • 14 # 煮酒君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篇《滕王閣序》讓無數人記住了王勃。說到王勃就不得不提及他的才華,除了這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外,那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也是膾炙人口。

    在初唐那個人才濟濟的時代裡,湧現出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其中最出名的當屬以王勃為首的"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位在時人眼中的天才,因其才學而聞名於世。

    文人好勝,"初唐四傑"也不例外。據《新唐書·王勃傳》記載:"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齊名,天下稱"王、楊、盧、駱",號"四傑"。炯嘗曰: "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在楊炯眼中,自己的才華比起王勃有過之而不及,自己理應排在王勃之前。但是楊炯也清楚比起盧照鄰,自己確實有所不知。關於排名上的爭議,除了楊炯提出爭議之外,盧照鄰也曾提出疑義。盧照鄰本人曾提出"喜居王后,恥在駱前"的看法。

    那麼四人真實的排名應當是如何的呢?我們現在所熟知"王、楊、盧、駱"的排名起源自何時。如果不是因為楊炯的那句"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相信很多人對於初唐四傑的排名都不會去在意,以為這樣的排名是根據年齡大小來排列的。但是這句話的出現,恰恰證明了才華在唐朝的重要性,文人們必須依靠自身的才華才能取得對應的地位。

    最初唐初四傑的排列順序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一種說法,在當時人的眼中,初唐四傑應當是"盧、楊、王、駱"。在《舊唐書》裡面關於四傑的記載,多以盧、楊、王、駱為順序,其中更是以大篇幅來記述楊炯的生平事蹟,而關於王勃的記載則是簡單序列其生平經歷。要知道《舊唐書》是在唐朝時期成書的,更能反映時人對四傑的態度。

    同為初唐時期的知名政治家、文學家的張說十分欣賞四傑,在評價四傑時,他也極為認同楊炯的那句"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張說曾經這樣評價過楊炯:"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恥居王後",信然。"愧在盧前",謙也。"

    當然在唐初也有支援"王、楊、盧、駱"的文學大家,河東崔氏的崔融以為王勃"文章宏逸,有絕塵之跡,固非常流所及",認為王勃理所應當排名四傑之首,正是因為時人對四傑的各自喜好,才有了多重版本的四傑排名。

    到了宋朝時期,隨著時間的推移,宋代文學家更加理性化。也正是如此,我們在成書於北宋的《新唐書》看到的關於四傑的排名才會是現在所熟知的"王、楊、盧、駱"。

    事實上,時至今日關於四傑的排名又有了新的看法。那個曾經自認為第一的楊炯反倒是成了最後。現在看來,四傑之首無疑是王勃。在王勃短短的二十幾年的人生當中,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跟《滕王閣序》,憑藉著兩篇詩辭就足以奠定其文學地位。而且王勃也是不可多得的神童,在唐高宗時期,還未成年的王勃就寫下了《乾元殿頌》,此文一出連唐高宗都發出了"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的感慨。

    四傑其他三人當中,唯一能夠挑戰王勃榜首之位的只能是盧照鄰。盧照鄰的成名作在今天遠不如王勃的出名,比較出名的當屬其《長安古意》裡面的那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但是奠定盧照鄰文壇地位的並不是他的詩辭,而是他對唐朝文學形式的影響。

    在《詩學淵源》裡面曾這樣評價盧照鄰:(照鄰)與駱賓王、王勃、楊炯,天下稱為"四傑",而盧居首。詩有奇氣,實出陳隋之上。詠史諸作高古,幾窺魏晉之藩。七言長篇,頗似子山。七絕則為李、杜所宗者也。

    四傑排名第三的則是駱賓王,"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首《詠鵝》就是出自七歲的駱賓王之手。除了《詠鵝》之外,他的長篇歌行《帝京篇》在當時就己被稱為絕唱。可惜的是因為涉及到政治鬥爭,因為那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最終招致殺身之禍。

    相比起王勃、盧照鄰、駱賓王,楊炯並沒有什麼出彩的詩辭聞名於世,以致於當今學界很多人認為:楊炯既不如盧照鄰,也比不上王勃、駱賓王,只能在事實上位居第四。

  • 15 # 柯博元

    初唐四傑是指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古書有載,楊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詩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他們都是初唐中後期很有才華的詩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時代就獲得“四傑”的美譽。四傑也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人物。他們的詩歌扭轉了唐朝以前萎靡浮華的宮廷詩歌風氣,使詩歌題材從亭臺樓閣、風花雪月的狹小鄰域擴充套件到江河山川、邊塞江漠的遼闊空間,賦予詩以新的生命力。

    四傑齊名,是指其詩文而言,主要指駢文和賦而言。但也有人認為四傑出名指文。四傑排名,歷史記載不一。如“復有王楊盧駱”,依次為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後人常以此次序論述諸人,如杜甫詩句“王楊盧駱當時體”。如“在選曹,見駱賓王、盧照鄰、王勃、楊炯”,則以駱、盧、王、楊為序。

        初唐四傑的詩文,依然帶有齊梁以來綺麗清新的氣息,卻已初步扭轉文學傳統的古樸風氣。王勃表示反對當時“上官體”,“思革其弊”,獲得盧照鄰等人的支援。四傑的詩歌,已從宮廷詩風走向人生詩意,詩的內容和題材較為廣泛,詩的風格也較之前的詩清麗俊逸。盧照鄰、駱賓王的七言詩行趨向辭賦化,氣勢顯壯;王勃、楊烱的五言律絕開始規範化,音調鏗鏘。可以說初唐四傑正是初唐時期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代表人物。

    四傑之一王勃(約650—676)出生名門望族,少時才華畢露。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他的詩文,對轉變傳統風氣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不傳。現有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彙編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註》,分為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並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為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6篇殘缺之文。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三年(1911年),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代表作《檄英王雞》,《滕王閣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楊炯(650年-692年),楊炯,初唐詩人,六歲時被舉為神童,楊炯以邊塞征戰詩著名,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鬥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其他唱和、紀遊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豔之風;另存賦、序、表、碑、銘、志、狀等50篇。張說謂“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舊唐書》本傳盛讚其《盂蘭盆賦》“詞甚雅麗”,《四庫全書總目》則以為“炯之麗制,不止此篇”,並謂“其詞章瑰麗,由於貫穿典籍,不止涉獵浮華”。所作《王勃集序》,對王勃改革當時淫靡文風的創作實踐,評價很高,反映了“四傑”有意識地改革當時文風的要求。對海內所稱“王、楊、盧、駱”,楊炯自謂“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當時議者亦以為然。今存詩33首,五律居多。明胡應麟謂“盈川近體,雖神俊輸王,而整肅渾雄。究其體裁,實為正始”(《詩藪·內編》卷四)。明萬曆中童佩搜輯彙編有《盈川集》10卷,附錄1卷。崇禎間張燮重輯為13卷。事蹟見《舊唐書》本傳。

    盧照鄰的具體生卒年,史無明載。後人只能據其詩作及聯絡相關事件等,推測其生卒時間:“約635-約689年”,盧照鄰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出身望族,幼讀詩書,曾師從曹憲、王義方受小學及經史,博學能文。官至都尉,後染風疾,離職居長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藥中毒,手足殘廢,由於政治上失意和疾病折磨,最後投水而死,享年60歲。

    盧照鄰的文學作品,《舊唐書》本傳及《朝野僉載》載盧有文集20卷。《崇文總目》等宋代書目均著錄為10卷,已佚。今存其集有《盧升之集》和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均為7卷,後者最為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本,中華書局1980年排印本題《盧照鄰集》。《全唐詩》編錄其詩2卷。徐明霞點校《盧照鄰集》即據7卷本《幽憂子集》,並作《補遺》。傅璇琮著有《盧照鄰楊炯簡譜》。今人任國緒有《盧照鄰集編年箋註》,祝尚書有《盧照鄰集箋註》,李雲逸有《盧照鄰集校注》。《全唐詩》存詩2卷。

         駱賓王擅長七言歌行詩,“富有才情,兼深組織”他的長篇歌行《帝京篇》在當時就己被稱為絕唱,《疇昔篇》、《豔情代郭氏贈盧照鄰》、《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等也都具有時代意義,往往以□崎磊落的氣息,驅使富豔瑰麗的詞華,抒情敘事,間見雜出,形式非常靈活。這種詩體,言詞整齊而流利,音節宛轉而和諧,聲情並茂,感染力強,易於上口成誦。駱賓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如《在獄詠蟬》,託物寄興,感慨深微,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送鄭少府入遼》抒寫立功報國的樂觀戰鬥精神,格高韻美,詞華朗耀,除了全首平仄聲調還不協調,律體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楊炯的《從軍行》、《紫騮馬》並無遜色。絕句小詩,如《於易水送人》、《在軍登城樓》,寥寥20字中,壯志豪情,激盪著風雲之氣,頗能見出詩人的個性風格,在初唐絕句中也是不多見的。駱賓王《代徐敬業傳檄天下文》,清新俊逸的氣息。無論抒情、說理或敘事,都能運筆如舌,揮灑自如,最能代表當時的時代新風、是流傳廣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時代忠義大節作為理論根據,號召人們起來反對正在籌建中的武周王朝,氣勢充沛,筆端帶有情感。詩集最早為中宗時郗雲卿所輯10卷,今已佚。明、清兩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為後人重輯。清人陳熙晉《駱臨海集箋註》後出,最為完善,有中華書局排印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覺醫鬧漸多,醫生如今是不是危險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