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欲雲談史論今
-
2 # 長安見聞錄
西周公分封了七十多個諸侯國,其中西周王室姬姓宗族佔了五十多個。西周的分封使華夏族成為了中華大地的主體民族,所以說姬姓也是萬姓之宗。
-
3 # 五味社
西周在吸取夏商滅亡教訓的基礎上,得出“以德配天”的統治策略,強調“人德”,即“得人心者得天下”,這裡所指的“人”為西周的上層階級,為籠絡他們,西周以血親或姻親的關係作為分封的基礎。
西周根據姓氏封國,並按照“公侯伯子男”爵位來區分尊卑。
據《荀子·儒效》記載: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姬姓國為兄弟之國,有吳國、魯國、衛國、晉國等。
姜姓國為姻親之國,有齊國、呂國等。
媯姓國為虞舜後代,有陳國等。
姒姓國為夏禹後代,有越國等。
子姓國為商湯後代,有宋國等。
贏姓國為少昊後代,有秦國、徐國等。
羋姓國為顓頊後代,有楚國。
風姓國為太昊後代,有宿國等。
西周具體封多少諸侯國,說法不一。《呂氏春秋》曾說西周封國四百餘。
不論如何,春秋後期,土地兼併,禮崩樂壞,戰爭不斷,周王室名存實亡。
-
4 # 左說春秋
西周封國多少,無準確答案。滅殷時800諸侯相會,說明殷商時諸候很多。西周對舊國不會滅絕,只能征服。孔子倡周禮,"興滅國,繼絕世"說明春秋時有滅國絕世現象。孔子《春秋》及三傳記載124國。這只是《春秋》一書涉及到的數。山東一帶較細,邊遠地區且與魯國無交聘關係的則並不列入。《春秋》記事嚴格按照不正式告知,雖知不入書。西周封國數成謎。只有依賴地下考古,逐漸添補。
-
5 # 世界人文通史
《荀子》稱“周初立71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這是反映西周分封諸侯國的數量。實際上由於周朝一直使用分封制,所以諸侯國的數量也有增加和減少,並不只有71國。西周滅亡之後,周平王遷都到洛陽建立起了東周,但這也成為了諸侯國爭霸的一個開端。東周時期、王權衰落,諸侯國戰爭頻繁。由於年代久遠,無法具體考證有多少個諸侯國,但根據現有資料來看,筆者認為周朝大大小小的諸侯國約有數百個之多。
第一、周朝分封諸侯國的條件第一、封周王室成員,比如晉國、燕國、虢國都與周王室有血緣關係
第二、封前代帝王后裔,封黃帝后人於許國,封炎帝后人於焦國,封舜帝后人於陳國,封夏朝後裔於杞國,封顓頊帝的後人於楚國,封商朝後裔於宋國等等。
第三、封開國功臣,姜子牙為西周開國有功,被封於齊國;秦人護送周平王東遷,封秦國。
下圖為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形勢圖
第二、周朝的封國等級第一等、公爵
第二等、侯爵
第三等、伯爵
第四等、子爵,男爵。
按照西周等級制度。原則上只有周天子能夠使用王爵,諸侯的最高爵位僅為公。楚國是最早冒用王爵的國家,也帶動了其他諸侯效仿。到了戰國時期,齊威王和魏惠王透過徐州相王互稱為王;秦國、楚國、燕國、趙國、南韓也紛紛稱王。國力弱一些的中山國、宋國都敢稱王,反映出戰國時期的周天子已經無足輕重。
第三、春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春秋時期,王權衰落,國內流行起了諸侯國稱霸的戰爭,此時約還有50多個諸侯國。實力比較強大的齊、晉、楚、秦先後建立過大霸業,東南邊陲的吳、越等小國也建立過大的霸業。春秋5霸就是指春秋時期5位維持諸侯國秩序、會盟諸侯、驅逐蠻夷的霸主,他們分別是姜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除了春秋5霸以外,國力中等的宋國、鄭國、庸國也是一方偏霸。
第四、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春秋結束之後,零碎的諸侯國已經基本被大國兼併,諸侯國的數量也下降到10來個左右。戰國時期,晉國被公族肢解成為趙、魏、韓三國;姜齊的大夫篡位,建立了田齊國;春秋時期遺留下的老牌強國秦、楚則抖擻精神,繼續加入到戰國時期。由於燕國遠離中原,才得以儲存下來,國力一直不怎麼強盛的燕國沒有成為諸侯覬覦的目標。以上7國就是能夠左右戰國局勢的戰國7雄,其中以楚國疆域最大,方圓5千里。南韓疆域最小,方圓1千里。
除了戰國七雄以外,宋國、越國、中山國都是千乘之國,國力雖然不如戰國七雄,但強於其他的諸侯。宋國被齊國所滅,越國被楚國所滅,中山被趙國所滅,失去了進入戰國七雄的資格。
下圖為戰國早期的形勢圖,此時正是魏國霸業如日中天的時候。
-
6 # 斗柄東指
大家說錯的比較多哦……周初,也就是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結束回陝西后,包括自己家中親朋好友、有戰功的、附近氏族來幫忙的和各路諸侯友好支援的,據傳總共分封了1200餘國。
等到西周結束,春秋初期,歷史上有名字記錄的封國還剩下有160多個。
當時,各諸侯國“自存必須自強,自強必須內修軍實,外並弱小。”也就是所有諸侯國的立國之本都是“以武立國”。弱小國逐步被大國蠶食。
春秋晚期就只剩下晉、燕、中山、齊、魯、衛、曹、宋、陳、蔡、鄭、楚、秦、吳、越等十幾個國家了……
這段時間裡大家滅國的業績考核如下:
齊滅14國;
宋滅10國;
魯滅13國;
衛滅8國;
鄭滅6國;
晉滅25國;
秦滅14國;
楚滅60餘國(楚最厲害)
吳滅6國;越滅2國。
回覆列表
其實,周王室的分封共有多少個分封國已經不可能考證清楚。
早在周人首次東征滅紂後,在周武王主持之下,周王室就曾經進行過一次分封。但周武王時期的分封,其目的則迥然不同。在那時,周人首次東征,擊倒龐大的商帝國,天下局勢還遠未穩固。所以,為穩固政權,周王室第一要務並不是要賞功罰罪,而是先“統戰”天下。因而,那時周武王分封物件的選擇,首先是為了滿足“統戰”工作需要:古時歷代帝王之後,如黃帝、堯、舜、禹等等的後裔。像商國、杞國、陳國等等國家,都是這類分封。這是為了向天下人展示周人仁德,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周武王分封的物件之二,就是跟隨周人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但是鑑於天下尚未完全被周人征服,分封功臣的範圍也較小,僅限於管叔、蔡叔、霍叔、周公姬旦、姜尚等少數幾個造反集團的核心成員。
等到周公旦二次東征之時,為了鼓勵大臣們替周王室分擔平叛的重擔,進行了第二次分封。
錢穆先生曾經如此評價西周的分封:“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侵略性的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與後世統一政府只以封建制為一種政區與政權之分割者絕然不同。”(《國史大綱·第一篇》第三章 封建帝國之創興)也就是說,西周封建(分封)的實質,就是把天下未歸順之地按人頭劃分給功臣和姬家的叔伯兄弟,然後鼓勵他們以武力去征服、佔有這些地方。姬旦是想以這種方式,大力調動分封諸侯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分擔西周中央政府的巨大壓力,減輕周王室的負擔。這麼做,實質上就是允許分封諸侯們自立門戶,讓他們可以合法地搜刮掠奪各自地頭的“保護費”而獨立生存。分封出去的諸侯,每年只需繳納一定的發放牌照工本費和年檢費;在王室有戰事時,根據徵召令跟隨王師出征就行了。
周初時的分封,按荀子說的:“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國”。但這是不是確切數字,就很難考證了。
接下來,周王室的再次大規模分封,就是南陽盆地各諸侯國的分封了。南陽盆地直到周昭王時期,才被周王室重視,開始向南陽盆地進軍;周厲王時把鄂國消滅,周王國才得以完全開啟通往南陽盆地的通道。
周宣王時,為征服淮夷,採取從南陽盆地、成周洛邑、山東半島多條路線同時進攻的計劃,可知南陽盆地基本已完全控制在周王室手裡。鑑於在發起對淮夷的總攻之前,周王室再度攻打楚國,因此為控制南陽盆地,周王室肯定會在此時再分封一些姬姓國來鎮守南陽盆地。因此,《左傳》中從楚國人口中提到的“漢東諸姬”,像隨國等等,應該就是在周宣王征服淮夷前後分封的。
南陽盆地諸侯國的分封,應該是周王室最後一次大規模分封。
當然,歷代周王繼位,按照宗法制,也必須得分封兄弟為諸侯。歷代周王究竟分封了多少位兄弟為諸侯,不好判定。但規模應該沒有想象中大,否則光是分封周王室的兄弟,周王國土地都不夠用。這類分封,晉國、鄭國就是典型的案例。
愚公移山,就是依靠“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的精神與力量。周王畿內的土地再大,無奈姬家子孫眾多,“公務員”隊伍也越來越龐大,在近三百年後,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又還能剩下多少?所以,歷史就出現了異常詭異的一幕:周王室執政時間越長,手中直接控制的土地反倒是越少。
這就是分封制最大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