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小城庸人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要弄明白兩個問題:第一,“霸主”是什麼意思;第二,成為霸主需要什麼條件?

    第一:“霸主”是什麼意思

    其實“霸主”這個詞語是從“伯”演變過來的,“伯”在春秋時期一共有兩個意思。春秋的爵位從高到低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伯是屬於第三等級,比如春秋時期的鄭莊公的實力雖然很強,但他的爵位最開始依然是第三等級的伯爵。

    伯的第二個意思就是代表兄弟之間長幼分別的伯、仲、叔、季。伯就是所有兄弟中的“老大哥”,相當於一家之中的長子,兄弟姐妹們都得聽他的。

    史記中記載在公元前667年,周惠王"賜齊桓公為伯",可是齊桓公的爵位一直都是第二等級的侯爵,周惠王把他封為“伯”,爵位反而降低了這不是矛盾嗎?

    其實一點都不矛盾,周惠王這裡封的“伯”,指的是“老大哥”的意思,周惠王親自承認齊桓公是天下所有諸侯的“老大哥”,也就是我們後人所說的霸主。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才有了春秋霸主的說法,齊桓公是春秋的第一個霸主。

    同樣在周襄王十七年的時候,晉文公也被封為了“伯”,他成為了春秋時期的第二位霸主。

    第三位霸主就是越王勾踐,《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記載: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命為伯

    春秋戰國時期只有這三個人得到過周天子的親自冊封,承認他們是當時所有諸侯國中的霸主。

    第二,成為霸主需要什麼條件?

    從他們三個霸主身上,我們可以總結出成為霸主的基本條件:

    第一:要有周天子的封賜,三個人都被周天子封賜了。

    第二:要有一個讓所有人都承認你是霸主的儀式,也就是會盟。齊桓公的葵丘會盟;晉文公的踐土會盟;越王勾踐的徐州會盟。

    第三:碾壓群雄的軍事實力,齊國,晉國,越國都是當時的實力強國。

    現在我們再來看宋襄公:

    第一:他沒有被周天子封過“伯”。

    第二:他沒有舉行過一次像樣的諸侯會盟,讓當時的諸侯王都承認他霸主。

    第三:他被楚國在泓水大敗,幾乎全軍覆滅,根本就不具備碾壓群雄的軍事實力。

    所以如果按照對齊桓公、晉文公、越王勾踐的標準來看待宋襄公的話,我個人理解宋襄公應該根本不算是春秋的霸主。

  • 2 # 鴻哥iouyh福小鋪

    春秋五霸,加上吳越爭雄,大致就是這樣,宋襄公嘛,談不上,即使硬要排上,也只能說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罷了。

    確實沒法子說宋襄公是霸主,太扯了。

    他確實是在朝霸主的位置努力,奈何始終只是在路上。

    我也很期盼宋襄公成為霸主,因為如果他成功了,那麼我們的歷史有可能會改寫,甚至不會那麼充滿血淋淋的殘酷。

    仁義是宋襄公追求的,他對霸主的定義是:仁義。

    奈何講求實力的世界不給宋襄公實現抱負的機會,甚至是狠狠的嘲諷他一把,兩把,三四把。

    仁義大旗被渡河的楚軍奪了去,赤果果的譏諷食古不化的宋襄公,嘲諷著他只注重形式而非實質的努力。

    一巴掌打醒了宋襄公,卻永遠打不醒和宋襄公做著類似夢幻的後人。

    但願人間少些宋襄公,多一些楚莊王之類的吧。

    一家之見,僅供交流。

  • 3 # 野草的沉思

    關於春秋五霸,有不同分法。大概是兩種。

    一,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

    二,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越王勾踐(或吳王夫差)。

    古代稱霸主者,因實力以會盟諸侯為標誌。即召集諸侯會盟,發號施令,諸侯服從。

    宋襄公確曾召集過一次諸侯會盟。那是齊桓公死後,宋襄公擁立了齊孝公,自以為有功,想代齊為諸侯霸主。因考慮自已威望不夠,請楚國代為召集。秋天,宋襄公和楚,陳,蔡,許,曹,鄭六國之君都到了。宋襄公提議按爵位高低立盟主。(當時,按周朝的分封,宋襄公爵位最高。楚王是自封的)。

    楚成王說,我是王,這盟主該是我的。便直接坐在盟主位子上了。

    宋襄公大怒,指著楚王鼻子說,我這個公是天子封的。你那個王是假的!

    楚成王說,我這個王是假的,你還叫我來幹嘛?

    宋襄公還想爭辯,楚國兵將上前,直接把宋襄公抓到車上拉去了楚國。不久之後,又把他放了。

    後來,宋國和楚國在泓水(河南柘城西北)打了一仗。宋國兵力本來就不如楚國強大,宋襄公又假仁假義,不聽大臣的意見,半渡而擊,而是等楚軍渡過河,排好陣以後再出擊,結果大敗。宋襄公自己也受了幾處傷,一年後死去。

    所以,按實力,按會盟的效果,宋襄公都不足以為春秋霸主。其稱霸只不過是一場歷史笑話。

  • 4 # 錢塘漁翁1

    宋襄公是一個極其可笑的準霸主,由於不切實際喜好仁義的虛名 斷送了可以一舉擊潰楚國軍隊機會,是一面非常值得借鑑的鏡子。

  • 5 # 華豎

    春秋五霸具體是哪五霸在學界還是有分歧的,主要的分歧點就在於宋襄公、鄭莊公幾位身上。

    自周平王東遷洛邑以後,周王朝的影響力日漸衰落,對諸侯的掌控力也不變得越來越弱,最後只剩下了名義上的王權。而周天子擁有一項權力,就是征討權,也就是說所封諸侯不聽話,周天子可以對其征討,以顯示周朝的至上權力。但到了東周以後,周朝實力不及,沒有能力去征討諸候了,只能把這項權力賦予其中一個諸侯,這就形成了盟主,也稱為霸主。

    由於周朝的東都落邑在鄭國之內,鄭莊公與周天子之間發生了很多“故事”,以至後來取得了授權,為周天子所承認,其為春秋的第一個霸主,但其成就不大,且影響也不久遠,故稱之為小霸。

    而宋襄公承襲古商朝時的傳統,保持了貴族的一些精神,譬如過河不擊,不乘人之危等,雖被罵為迂腐,但他的追求卻為人所敬。宋襄公集合陳、蔡、鄭、楚等國進行會盟,都是一些小國,齊國、魯國、晉國等未參加,雖也可稱之為霸主,但其含金量不大,姑且稱之為小霸。

    而歷史上其它幾位,如齊恆公、晉文公、秦穆公毫無爭議,主要在於其開創的偉業影響深遠,實力遠超其它中原諸國,而且都把幹敗過楚國這個“壞孩子”,受到周王朝的名義的重視與冊封,這可視為真正的霸主。

    霸主與否,主要還是自身實力決定的,拳頭夠硬,實力夠強,才有小弟跟隨,才可能受到老大的側目,這才是真理,古今一理也。

  • 6 # 古月雨辰ok

    歷史上把宋襄公和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並稱為“春秋五霸”。後四位各有豐功偉績,均稱霸一時,而宋襄公不僅未曾稱霸中原,並且還在“泓水之戰”中被楚國殺得大敗,且在此戰中迂腐地實施所謂的“仁義”行為,徒留千古笑柄。

    宋襄公的特點就是講究仁義道德,一直用古代聖賢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當他父親宋桓公病重時,宋襄公作為合法繼承人,卻主動請求讓位於庶出的長兄目夷,他認為王位當舉賢任能,目夷比自己年長,也更賢能。

    目夷也是個謙謙君子,堅決不肯接受王位,為了躲避這個王位,乾脆去衛國躲著。相比其它國家幾兄弟為了王位骨肉相殘、血流成河,真是少見。最後宋襄公沒辦法,還是繼承了王位,立目夷為相。

    兩兄弟的這個故事在中國歷史裡確實罕見,說明宋襄公骨子裡是個仁義、善良之人。後人評價他,多是貶低取笑之詞,我覺得應該多從他的人性褒揚他。

    春秋時期,宋國的實力較弱小。宋襄公曾僥倖地為齊孝公復位起過大作用,異常順利地幫助齊國安定了局勢,他竟然異想天開地想仿效齊桓公會盟諸侯做各國的領袖。

    在所謂的會盟之時,被楚國扣押,後在齊國和魯國的求情調解下,楚成王才把宋襄公放歸回國。從那時起,宋襄公對楚國心懷不滿,就有了後面的“泓水之戰”。

    公元前638年夏,楚宋對峙於泓水兩岸,宋軍嚴陣以待。楚軍渡河和渡完河佈陣的兩次大好機會,下面人勸諫攻擊,宋襄公不同意,說:我們是仁義之師,君子不趁人之危,等人家布好陣勢,兩軍堂堂正正地對決。結果是宋軍大敗,導致受傷。

    公元前637年,受傷大半年的宋襄公死於傷口併發感染。宋襄公生不逢時,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他會是一個體恤民情、愛惜子民的好君王。

  • 7 # 驚心鳥

    宋襄公這個霸主就是個笑話,他就是個志大才疏的二逼。當初管仲看重他當齊桓公的繼承人,還把支援齊孝公上位的任務交給他,算是管仲這輩子最瞎的事情。不過好歹他先完成了幫助齊孝公上位的任務,然後才被楚成王拉下馬,算是對齊國有點回報。

    很多人認為宋襄公是爛好人,爛施仁義才被楚成王拉下馬的。其實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完全受了明清兩代的腐乳思想的影響。從本質上看宋襄公志大才疏才是失敗的根源,再加上他自以為是,剛愎自用,最終只能給楚成王。

    管仲看重宋襄公為齊桓公的繼承人是看中了宋國的優勢。宋國為春秋時期的千乘大國,周王室冊封的外姓第一爵位,也是外姓中獨一無二的公爵。從這些條件來看,宋襄公繼承齊桓公成為方伯是有天然的優勢的。

    但是宋襄公此人志大才疏,這是管仲看錯的地方。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按照當初與管仲的約定打算繼承方伯的地位。當時手下就勸告他沿用齊桓公和管仲的策略,接連諸侯,尊王攘夷,逐漸實現春秋霸主的夢想。

    然而他自己卻被之前楚成王謙卑的態度所迷惑,在會盟的時候沒有任何防備,輕而易舉就被楚成王埋伏的兵俘虜。如果不是宋國國內有所準備,楚國的兵攻打宋國無果,那次會盟宋襄公會直接導致宋國亡國。

    在參與會盟的諸侯和魯桓公的壓力下,楚成王釋放了宋襄公。宋襄公不服,於是聚集軍隊向楚國出兵。他的這次出兵正中楚成王下懷,於是楚成王派成得臣領兵迎擊。在戰爭過程中,宋襄公固執甚至僵化的理解齊桓公的仁義含義,指揮軍隊瞎幾把打,最終使得宋軍潰敗。

    他這種志大才疏的貨色怎麼可能成為春秋的霸主。不但各國諸侯不服,周天子也不會派人冊封。他的霸主夢就是鏡花水月而已。

  • 8 # 西府趙王爺

    宋襄公算霸主,公元前639年的時候,宋襄公曾主持鹿地會盟。這個霸主和我們所認為的霸主或許有些不同,在那個時代,霸主是盟約之長,這是孟子說的。(“霸者,長也。言為諸侯之長。”)

    就好比這個家族裡德高望重的人,不是能打的或者有錢的。所以,凡有過會盟諸侯的國君都可以被稱為霸主。

    當然了,相較於春秋時的其他霸主而言,宋襄公有些名不副實。宋襄公有機會會盟諸侯,一方面是因為宋國國力暫時有了提高,更重要是因為在齊桓公暴死之後,諸侯間權力暫時出現了真空。然而宋襄公會盟之後,很快就吃了楚國的大敗仗,自己最終也因為負傷身死。這實際表現實在難以夠得上真正的“霸主”。

    當初齊桓公為什麼能稱霸?除了擊破戎狄南下侵擾中原意外,齊桓公還替中原諸侯們出頭,聯合中原諸侯抱團遏制楚人北上。正因為齊國這頭攔路虎,楚國才不得不調轉槍頭向東方淮泗流域發展。

    公元前644年,齊國糾集宋、魯、鄭、陳、衛、許、邢、曹等九國於淮河流域準備再給楚國上一課。正在這個節骨眼上,齊國發生了內亂:齊桓公被奪權餓死,齊國五子爭權。

    齊桓公的去世,使得中原諸侯頓時失去了領頭羊,大有做鳥獸散的趨勢!這無疑使給了宋襄公機會,宋襄公自齊桓公時代便有讓國於庶兄目夷的美名,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卻因此博得了齊桓公的推崇。而且後來宋襄公還幫助齊孝公登上了大位,有恩於齊國。

    鑑於這層關係,宋襄公便堅持不懈地號召各諸侯來開會,最終於公元前639年春,在鹿地首次會合諸侯。不過有趣的是,這次開會的目的便是確認齊桓公死後新的秩序,新的霸主。當時齊君想著怎麼委婉地提出繼續尊崇當年齊桓公建立的聯盟體系。楚王想著直接霸道地要求擺脫蠻夷之名做新任霸主。萬萬沒想到,不等這兩大國國君開口,宋襄公先發話了:“大家好,我是這次諸侯會盟的盟主宋襄公。”齊君楚王目瞪口呆。

    這便是宋襄公霸主的由來。

    後來,宋襄公二次會盟失敗,跌落霸主神壇,於是便開始動用武力,與當時的霸主大熱門楚國一決高下,雙方爆發了泓水之戰。有趣的是,泓水之戰開始前,宋襄公自命仁義之師,堅持不擊楚國渡河之師,不擊不列之軍,絲毫不考慮宋國在兵力上遠遠不如楚軍的現實。最後面對布好陣勢,數倍於己,如狂風驟雨般襲來的楚軍,宋軍節節敗退。

    最終,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慘敗,徹底失去了稱霸的可能性。這就是毛主席為何會說:“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所以,宋襄公一生也就會盟過一次諸侯,當了一年的自立霸主。

    如此說來,宋襄公名列霸主之位確實有點勉強,於其說他是霸主,倒不如說他的夢想是當一個霸主,典型的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淪為歷史笑談。

    宋襄公如同中國的堂吉訶德,經歷了一次精彩的冒險和一次對沉默世界徒勞地呼喚。只能說,別人笑你太瘋癲,你笑他人看不穿。

  • 9 # 最真人的戀字屋

    我覺得把宋襄公算進霸主裡,是犯了非要把“五霸”算成五個固定數量的錯誤。

    首先“霸”是從“伯”演變來的,“伯”不是公、侯、伯、子、男之類爵位,而是從《周禮》來的。《周禮》“九命作伯”,也就是“九州之長”的意思。這個“伯”的責任是:“救患分災討罪”。

    “救患分災討罪”一方面要有軍事實力,另一方面還要眾多的諸侯國信服,同時還保有一點對周王室的尊重。而“春秋五霸”中,不管哪一個版本,都繞不開兩個人。齊桓公和晉文公。只有他們兩位,才真正的擁有名與實,也真正得到了周王室的“賜命”。

    齊桓公是春秋第一位霸主。在登基後的第七年,諸侯開始朝齊,此時齊已經是霸主。但是,直到齊桓公十九年,周惠王才正式賜齊桓公為“伯”。這一年,之所以周王室賜齊桓公為伯,是因為周王室需要齊桓公討伐衛國。然後,就是齊桓公三十年伐楚,責備楚國不向周王室進貢。這才真正算是名實結合。是繞不開的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

    第二位,是晉文公。晉文公只在位九年,但在位期間,發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件。狄人入侵周王室,周襄王外逃。逃出期間,向晉國求救。晉文公率軍,將周襄王保送回周王室,重新成為周王。重回洛陽的周襄王,於周襄王十七年、晉文公二年,賜晉文公為“伯”。然後晉文公敗楚、伐衛,天下側目,也成為了名實結合的霸主。

    至於其他幾位有爭議者,都沒有得到周王室的承認。周襄王七年、秦穆公十五年,秦穆公打敗晉國,捉住了晉文公的哥哥晉惠公。後來周王室和秦穆夫人求情,秦穆公又把晉惠公送回了晉國。但也證明了秦穆公的實力,和對周王室的尊重。

    而楚莊王則以“問鼎”成名,也算得到了天下承認。周定王元年,楚莊王八年,楚莊王陳兵洛水,向周王室示威。周王室派王孫滿慰勞楚軍,楚莊王問“鼎之輕重大小”。王孫滿設詞應對,楚莊王退兵。也證明了楚莊王的實力,和對周王室最後的尊重。

    至於宋襄公,命運就比較可悲了。宋襄公想要做盟主,別人勸他不要去,他不聽。於是就去主持什麼“鹿上之盟”,還想要“召喚”楚成王,結果楚成王引兵伐宋。這個時候,宋襄公還想要使用”君子“戰術。楚軍渡河未完不戰,楚軍陣型不整不戰,把宋國軍隊白白送給楚軍殺死。而宋襄公自己也在第二年就死去了。而且宋襄公在位的時間,和秦穆公、齊桓公差不了多少,“鹿上之盟”齊桓公雖然死了三年,但秦穆公還活著,而且還有強大的晉國。他宋襄公站出來,就是要擔當搞笑角色的。

    這算什麼鬼的霸主??後世當然有人說他“君子”,他自己也認為自己“君子”。可是當時宋國的人卻恨不得吃他肉。

  • 10 # 老照片

    關於“春秋五霸”具體指的是哪五個霸主,從古至今都有不同的說法。但是比較同行的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這一說法出自東漢時期成書的經學經典《白虎通》。對於宋襄公何以躋身“春秋五霸”之列,《白虎通》的解釋為:“宋襄伐齊,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春秋傳》曰:‘雖文王之戰不是過。’知其霸也。”

    三言兩語就展現了宋襄公的事蹟與特點:宋襄公幫助平滅齊國內亂,擁立齊孝公即位;在戰場上不俘虜老年人;與楚人作戰,要等楚兵渡河列陣後再戰。宋襄公的所作所為,都體現了文王所擁有的仁義禮信等高尚品質,所以他應該位列“霸”之位。

    後世學者也承襲此說,如姚秀彥於《五霸考述》中認為“本來霸不必五”,但在分析後發現仍然以齊桓、宋襄、晉文、秦穆、楚莊為春秋五霸較為適合,且較符合“發揚周的儀文禮讓,傳遞大一統思想,啟迪後代處理國際事務之原則和法式”等條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帶一塊玉在身上,真的會對身體有好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