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iPad在效能和硬體配置上已經達到甚至超越了筆記本的要求,目前執行的ipad os依然是其最大的短板,蘋果未來是否會考慮支援Mac os或者發展出一套更適合ipad的類Mac os系統呢?
15
回覆列表
  • 1 # 神奇碼農

    iPad Pro未來是否會支援Mac os系統?

    這個問題至少在短期內是不可能的,如果蘋果真要推出搭載Mac OS的平板,恐怕也得改名叫MacPad而不是iPad了。

    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軟體相容問題,目前Mac系列產品,全部採用的都是X86架構的處理器,而iPad和iPhone所採用的A系列處理器是ARM架構的處理器。

    X86架構和ARM架構最大的區別在於支援的指令集不一樣,簡單來說,就是基於X86架構開發出來的產品與ARM架構存在相容性的問題,不改造的話幾乎是無法在ARM架構上執行的。

    現在微軟透過和高通合作已經推出了ARM版本的windows10系統,可看出技術障礙是可以掃除的。所以這就要看蘋果願不願意開發MacOS的ARM版本了。

  • 2 # 繁星落石

    不會。

    既然蘋果選擇單獨建立一個os分支給iPad,就已經意味著蘋果不再選擇將iPad變成取代Mac的產品了。

    現在iPad作為Mac的拓展視窗而存在意味著兩者之間的協作增強,分工也增強了,iPad的定位更加清晰,雖然作為生產力工具,同時也作為生產力本身的一個增強工具。

  • 3 # PM宋先生

    庫克:支援是不會的啦,這輩子都不會的啦~

    2010年iPad第一代被推出的時候,有人在猜測什麼時候蘋果可以推出一款可以支觸控式螢幕的Mac電腦,這樣就可以跟現在Windows陣營的超級本,類似Surface這樣筆記和觸控一體化的裝置做競爭。結果到現在,已經十年了,猜測歸猜測,蘋果壓根連個反應都沒有。其實我們仔細思考一下,也不難發現蘋果為什麼不推出帶有觸控式螢幕功能的Mac OS裝置。

    桌面級系統與觸屏之間的矛盾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用過Windows的觸控一體本,我用過大半年的Surface Pro作為主力機,當時也想的是可以又當筆記本,又當平板電腦用。結果最後發現,根本就不是這一回事情,主要的原因我個人認為有以下三點:

    第一點是系統的觸控適配問題。我們通常使用鍵盤和滑鼠的時候,操作相對於我們的手指是更加精準的,這樣也就導致桌面介面的開啟、關閉、縮小、放大、拖拽等動作是可以進行微調的。但是很遺憾,Windows系統壓根就沒有在適配這個環節用心。表面上切換到觸屏模式後借鑑了當年WinPhone的磁鐵風格,但是等到應用介面的時候,基本上和桌面端一致,操作變得很麻煩......這也是蘋果一直以來在考慮的問題:一套UI如何可以完美配合鍵鼠和手指的互動?

    第二點是應用操作的問題。這一點同樣也是適配問題,我購買了Surface Pen 2,本來想著可以畫畫原型草圖啥的,結果呢?很難在Windows上找到能夠讓我用得很爽很流暢的應用軟體,個人覺得比較好的居然是Windows自家的OneNote......但畢竟是一個筆記應用,壓根就沒辦法滿足繪畫的需求,更不用提那些專業人士了。因為系統適配問題,PS這些軟體支援,但是整個介面還是桌面端的介面......第三點是硬體設計問題。時至今日我想不通,那種沒辦法將鍵盤翻著到機身背後隱藏,當作一個平板電腦,像聯想yoga系列那樣的電腦,但是還要堅持做觸控式螢幕的裝置有什麼意義......比如說微軟自家的Surface Laptop系列,一臺好端端的筆記本,開啟放在桌面上,你配一個觸控式螢幕幕,幹什麼用?拉進度條還是調節音量?鍵盤上的油脂抹到螢幕上,想想就覺得......細分領域精準切割

    還有一個最關鍵的點就能夠看出蘋果壓根不會用Mac OS適配iPad,就是2019年WWDC上,蘋果成功將iPad系統從IOS中切割出來,獨立成為iPad OS系統,很多人說整體的UI風格還不是IOS,有什麼用?其實這樣做的核心就是為了移植專業軟體,讓iPad擁有更多的生產力。

    首先目前不得不說,無論是安卓還是蘋果,在大屏裝置上的支援沒有一家是做得好的,安卓就不用提了,已經輸掉了平板電腦的行業比賽。但是蘋果這一邊其實也做得不夠好,iPad使用者應該清楚,其實蘋果不少應用也壓根沒有在互動和UI上重新做適配,基本就是一個手機端的放大版本。這樣的核心原因其實在於開發者自己,很多應用都需要同時支援iPhone和iPad,但是即便付費使用者,兩個平臺只需呀付費一次就OK了,這樣一來開發者當然不願意花兩份精力賺一份錢。應用質量也就越來越低。

    這一次蘋果將iPad系統拆分開來,一方面會專門針對iPad的某些硬體特性推出一些專門的系統最佳化,拉開系統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則更是要把iPad與iPhone之間做好產品上的切割。未來iPhone就是專注於手持裝置,而iPad則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可以吸引開發者做出更多針對大螢幕和apple pencile專屬最佳化的應用。

    實際上就在2020年開始,Adobe旗下的幾大設計軟體,PS、Pr、Ai等等已經開始專門針對iPad做軟體方面的移植,體驗上絕對是行業最優解決方案之一。拆分出來,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這條路才是正確的。

    等待硬體成熟的時機

    當年喬布斯為什麼要做iPad?或者說其實iPad在蘋果內部的立項比iPhone還要早,但是技術有限,蘋果先作出iPhone,然後再做出的iPad。是因為手機的螢幕最大也就7寸,再大就無法實現單手握持,無法揣進包裡。但是電腦的螢幕則是13寸以及更大。那麼有趣的現象:7寸到13寸之間,這樣一個區間是否有產品可以佔領?當年蘋果給的答案就是iPad。

    蘋果最初推出iPad的時候,從來就沒有說過要取代膝上型電腦,而是認為iPad是你手中除了手機之外的更大屏裝置,你可以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獲得筆記本螢幕的體驗,而且還加入了觸控,在娛樂方面其實比電腦要更舒服。但是,由於蘋果在處理器晶片領域相對超前的實力,導致蘋果可以在移動晶片上作出桌面級晶片的效能,於是有了2018年的全面屏iPad Pro。

    2018款iPad Pro上搭載的A12X晶片,整體效能已經達到了英特爾桌面級i5處理器的效能,這也是為什麼Adobe敢做專業軟體移植適配的原因。網上有專業的影片製作人員使用1TB頂配版本剪輯4K影片,發現無比流暢,甚至超過了自家的低配版MacBook Pro......

    蘋果對於晶片效能的信心,使得蘋果從2018年改變戰略,開始教導使用者把iPad當作生產工具使用,推出了適配的鍵盤保護套等等。實際上對於蘋果來說,現在有能力也有信心,使用iPad Pro系列來代替掉自家MacBook Air系列的部分使用者,以及搶佔部分超級本的使用者。辦公娛樂真正兩不誤,這才是蘋果真正想做的。

    因此,關於移植這件事情,我覺得大家還是可以散場了。

  • 4 # 行動最前線

    已經推出iPad os。現在來看,iPad os已經有了一些基本的電腦的功能。但是要是iPad有強大的生產力,IPad os還是前路漫漫。但是蘋果已經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我相信蘋果一定會把它做到最好。

    從這個圖可以看出來。這樣的操作介面還是挺誘人的。

  • 5 # 和闖

    這不是技術問題,不是設計問題,而是產品功能定位和使用者實際使用體驗及效率問題。

    Mac os定位是高效辦公。

    iPad os 定位是娛樂+輕度辦公。

    假如:現在Mac os 電腦螢幕支援觸控,但是實際體驗是很差的,因為字小,選單多,很容易誤觸,影響使用體驗和效率,即便微軟有雙模式切換呈現平板pc電腦,但是從工作效率上永遠無法跟鍵盤滑鼠模式相提並論。蘋果開發iPad os就是逐步解決輕辦公的需求,如果是重度辦公還是Mac os系統。

    未來很可能蘋果會開發出Mac os和iPad os二者自由切換使用的產品,就像微軟的平板,蘋果研發後的價格肯定會超過目前的mac筆記本,那個時候你會買二合一的裝置呢?還是分開買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幾款相機的曝光度調到1600以上,畫面依然清晰無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