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Banana000
-
2 # 科技文化鄭軍
“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這是聖經中《馬太福音》裡的一段話。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美國科技史專家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總結了科技發展中的一個規律:“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專案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他引用聖經中的寓言,稱之為“馬太效應”。
後來,各行各業的人都發現本領域裡存在著馬太效應。它便成為一條普遍規律。比如在筆者所熟悉的文學領域,“著名作家”的新作品比“無名作家”的新作品更容易出版。然而,一個人成為“著名作家”,肯定是因為他比“無名作家”擁有更多的出版成績。所以,出版界的“馬太效應”便可以歸結為:一個作家已經出版的作品越多,發行量越大,他越容易出版新書。
然而,人們只將它視為一種社會偏見。其實,這正是一條客觀規律:對於一個人來說,上一個行動的成功有助於下一個行動的成功。這有問題嗎?我認為沒有。
比如,只要達到憲法規定的年齡,任何一個美國人都能競選總統。但這不等於在接下來的一屆選舉中,任何夠年紀的美國人都能競爭。實際上,美國總統候選人畢竟先要從兩大黨內部選出來,而參加黨內競選的人,又必須先有某些政治資源。而為了取得這些政治資源,又必須作一些事情。
這樣,一個環節的成功,使得當事人獲得了進入下一個環節的門票。當年,韓國中學生金泳三在宿舍牆壁上貼了“韓國大統領”的標語以銘志。然而,他必須歷經幾十年,走上每一個階梯,才走上總統寶座。這中間,他可以在任何一個階梯上跌落,或者止步不前。
即使我們不拿著名人物來引證,普通人生活中也到處都存在著“馬太效應”。你想考大學?你必須先上高中。而能不能上高中恰恰是初中生奮鬥的目標。於是,一個初中生成功考上高中,同時意味著他獲得了考大學的權利。而他不能升高中,同時意味著他失去了高考的權利。
所以,你的每一次行動,不僅得到一個具體的成果,還得到了一張無形的門票,參加更高層次的社會競爭。
如果僅僅有向上的“馬太效應”,社會豈非很快就形成極度的不平衡。所以,大家還應該注意它的前半句——凡是少的,就連他有的也奪過來。所謂“牆倒眾人推”、“禍不單行”,說的都是這個道理。
比如,生了小病的人,如果有錢可以早醫治,沒錢就會拖成大病。一個人經商欠了錢,他的生意夥伴紛紛不再與他來往。一個高官被降了職,仕途就一下子便窄了。
我們每個人從“馬太效應”中獲得的,只是更高階行動的門票,並不一定是成功本身。我們隨時都有可能在更高層次,更大規模上行差蹈錯,一步跌下來。馬太效應正反兩方面的制約,使得人們不斷上演人生的過山車,並且使得整個社會保持著動態平衡。
回覆列表
拿我的家鄉東北舉例子吧,如今的東北就是經濟倒退,東北的人才在家鄉沒有用武之地,紛紛流失在北上廣等大城市,東北的人才不是不想回鄉發展,以我的家長瀋陽為例,堂堂一個省會城市居然沒有一家像樣的網路公司。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死迴圈,現在在東北已經沒什麼像樣的年輕人了,年輕人裡的精英去了北上廣,剩下的就是在直播。長久下去,就會縣城東北越來越東北,北上廣越來越北上廣的馬太效應